
因為先前已經有人開箱過了,一些常規的功能就不多介紹了。

標配:耳機盒、3.5mm耳機線、TYPE C快充線、機上用轉接插頭(這對經常搭飛機的人很實用)。

頭樑和耳罩是親膚材質的合成皮,柔軟舒適,但是戴1小時以上還是有點悶熱,陸續有人反應因為汗水造成脫皮的狀況,準備換成小羊皮的材質。

開機後首先是掃QR Code下載APP,同時到官方網站註冊,雖然耳機是在上海買的,APP有多國語言可以選擇,下載時會自動判別手機設置的語言,自動下載繁體中文。
耳機需要藍牙連線後才能設置,連上後先更新耳機軟體再進行優化(手機如果電力較低沒辦法更新),可以根據提示,拍攝耳朵設定360 Reality Audio,同時可以下載Artist Connection App進行優化,全部用時大約8分鐘,十分簡便。


耳機的降噪功能十分強大,今天樓上裝潢,用手機測房間噪音大約在50-65分貝之間,戴上耳機完全聽不到噪音,有一股相當深的寂靜感。連接藍牙後,環境聲音控制設置為『0』時,耳朵感覺有點沉悶,設置為『減少風聲』時較為舒適,設置為『1』以上時,即使沒有播放也會有低沈的底噪,開啟『著重於語音』(1以下無法設置)就可以消除。

目前用過的播放APP,個人較順手的是Vipper HiFi,音源有很多是SONY Hi-Res,雖然是簡體介面,可以用繁體中文搜尋歌曲沒有問題,其中可以開啟USB獨佔的功能。

所謂USB獨佔是許多手機取消3.5mm耳機孔,透過TYPE C或是轉接3.5mm插頭,經過DAC解碼後輸出到耳機。如果手機本身的DAC解碼晶片太差,即使再好的耳機,音質也慘不忍睹,通常中高階的耳機阻抗較大,低階的解碼晶片會有推不動的情形。USB獨佔就是繞開手機本身的音源解碼晶片,直接從TYPE C輸出,如果不經由DAC解碼晶片的耳放或是TYPE C,不會有聲音輸出。
所以衍生出耳機功率放大器(又名:耳放、小尾巴)是為了因應手機取消3.5mm耳機孔,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ALC 5686(平價)和ES 9280C Pro(中階)這兩款解碼晶片居多,也有少數高階的採用CS43131(中階+)。使用耳放手機相對會耗電,推力越大耗電越多,一些HiFi玩家幾乎都會入手音樂播放器,追求更高的音質。

WH-1000 XM4採用藍牙5.0穩定性非常好,離開手機在傳輸距離內不會斷線或有雜訊,在相同距離下,高通的藍牙4.2表現就差很多。
Vipper HiFi播放歌曲,藍牙的低音下潛幾乎無法表現,歌曲的音樂和人聲介於中頻和中高頻之間,小提琴和鋼琴聲表現不如預期,和我另外一款Westone W40入耳式的藍牙4.2音質相比,SONY的表現我個人評分65分,Westone W40有70分,可能是我對這款耳機期待過高吧!
用TYPE C耳放轉接線,採有線後,整個音質大幅提升,雖然沒有BOSE耳機的下潛深,低音表現在流行歌曲已十分受用了。中、高音表現相當好,人聲中間稍微靠後,唇齒聲較為圓潤。無論低音或是中高音,樂器的層次清晰可辨,不會糾結在一起。這僅僅只是用手機+取放轉接線表現出來的結果,如果使用具有功率解碼的音樂播放器,相信音質表現更出色。
在ALC 5686和ES 9280C Pro這兩DAC晶片,簡單介紹下,雖然兩款都具有32bit 384khz,ALC 5686是台灣瑞昱的晶片,出的音質大約就是桌上型電腦喇叭的水準吧!在相同的條件下,低音下不去、高音有點刺、樂聲有點糊,雖說是HiFi等級,。
ES 9280C Pro晶片就好很多了,和我的VIVO X50 Pro+手機內建的CS43131晶片各有千秋。ES 9280C Pro中低頻較醇厚,音質較暖,CS43131三頻表現較均衡,中高音也較清脆而不銳利。
3種晶片在手機上的表現CS43131(90分)>ES 9280C Pro(85分)>ALC 5686(55分),這只純粹是個人感受,畢竟帶有ALC 5686晶片的TYPE C模組不到80元台幣,ES 9280C Pro的價格將近500元,價格擺在眼前,一分錢一分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