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大亂鬥參賽選手介紹
- 未來發展
- 總結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13a5a88a3e08aae40ee625bfc4b5a7bc.jpg)
- 前言
時經4年來到2020年的今天,AirPods Pro也已經上市,捨棄當初入耳式的設計,改為耳道式設計並強調降躁(nosie canceling)的特點,足見目前市場的走向為何。
但筆者本人並不喜愛耳道式設計,其一原因為長時間配戴會對本人耳道產生壓迫感,其二是本人長年受到外耳道發炎所苦,有鑒於此,本篇文章將著重介紹市面上一些有品牌的入耳式真無線藍芽耳機,並以AirPods 2有線充電版為比較基準,跟各位聊聊這4年來各家廠商為了搶食這塊大餅推出了什麼東西。
附註:本人立場為黑果粉,作為活在蘋果供應鏈中的小小工程師,長期與蘋果工程師打交道的我實在很難喜愛蘋果這個品牌,但這並不代表我不認同蘋果的設計理念及其於消費性電子產品中領導地位的意義。本篇盡量以較為客觀的立場下筆(才怪



- 最好的設計就是沒有設計!?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3736dff07de36462027f0006a39d7b2a.jpg)
(圖片取自:Wikimedia)
一開始先跟各位聊聊Apple對耳機做了些什麼事情,讓大家對他又愛又恨。原始的Earbuds 發表於2012年,跟隨筆者心中最經典的iPhone ”iPhone 5”問世,iPhone 5其經典的設計,洗鍊的外觀,在筆者心中有著不可抹滅的神聖地位,連爾後發表初代iPhone SE筆者還是覺得很棒,但於今年(2020)發表基於iPhone 8 的iPhone SE嘛…,這我就不方便多說什麼了。畢竟iPhone 8做為Apple手機產品中生命週期數一數二短的產品,總會有些消化庫存零件的壓力。
扯遠了,回到耳機外觀的設計部分,Apple的耳機外觀設計真的看起來很沒有什麼特色,但我相信那是一大群工業設計師跟聲學工程師和人體工學設計師的血汗結晶,且就當時的環境來說,那具有較強的指向性的開孔設計也確實有別於當時市場上非耳道就是普通入耳式的設計。至於很多人喜歡提的白開水般的音色,我還是只能說,蘋果近年很少搬石頭砸自己的腳(HomePod和蝴蝶腳鍵盤例外),且大多會拿iPhone附贈的耳機來聽音樂的人也根本不在意什麼是所謂的白開水音質。更多人在意的是便利的使用性及整體使用觀感。
- 從一枝獨秀至百家爭(抄)鳴(襲)
想當初初代AirPods甫發表時,一如既往地是各種批評聲浪大於稱讚,最令人詬病的即是其”真•無線”的設計。時光回推至2016年以前,那時不論是體積多小的藍芽耳機都還是要有一條線負責將聲音訊號傳遞於左右耳之間,當時有各式各樣的代表作,其中以Beats、Plantronics、Jabra在當時最廣為人知。 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這一篇文章。也正因為在當時那樣的時空背景中,大家對於耳機的既定印象就是一定要有線,認為沒有線連接左右耳只會造成更容易丟失的可能性(事實證明也確實如此,可以看看這篇),當初也有人半開玩笑的”發明”了一條連接左右耳機本體連接線(後來變成實際販售的商品)。
但自從Apple在開發了W1晶片並將其搭載於初代AirPods之後,藍芽耳機界的真無線時代大戰就此開打,撇開先前大家各種抱怨的缺點不談,我們來說說它有什麼優缺點。
優點
- 自家iOS系統高度適配性
- 充電艙體積之小就算放到今天來說還是前段班
- 在當時就達成不論左右耳都可以獨立使用
- 通話時間及待機時間足以應付日常使用需求
- 承襲EarBuds的舒適佩戴性
- 擁有AirPods我就是潮潮
缺點
- 拿到Android 系統使用基本上等於自廢一半武功
- 價格偏高
Apple致力於帶給使用者和諧的使用感受且相對學習成本相對較小的產品,試問有哪個產品在當時可以像AirPods一樣第一次上手開蓋即連,還附贈你精美過場小動畫,這點在當時根本吊打所有作藍芽耳機的廠商,還順便連手機製造商都一起鞭屍了。再來是那個體積小到不行的充電艙,大部分的人使用場景都是在外通勤中講個電話看個影片聽個音樂之類的,既然使用場景都是戶外居多的話,便攜性就是一項很重要的指標,請先看看下表格。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8829dbc028e90a9ce0ebfa36792016b3.png)
註:重量為耳機本體加充電艙的總和,體積為最大外尺寸相乘,圓角不計。
從上表我們可以發現什麼問題? 就是Apple的體積跟重量都是最小的,千萬別小看這一點,要不是Apple從設計、研發都自己來,這樣的成就實在很難達成,也正因為這樣,其他產品明明推出時間相對較晚,但在重量及體積還是只能望其項背。
講完了AirPods我們接著來談談其他產品吧!
(接下來的介紹順序將會按本人購買的時間為順序介紹,但不一定等於實際發表上市順序。另所有耳機皆為筆者自行購買,沒有任何廠商贊助也並非葉佩,也正因為如此一些高單價的耳機就不在討論中,還請海涵)
- 大亂鬥選手介紹
- Honor FlyPods 2 – Apple做到的我也做得到 是嗎?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d503cc0d23140e67c10ceac0b4b87688.jpg)
Honor這個品牌就是HUAWEI旗下的子公司,兩個品牌都有發表基於相同模具的真無線藍芽耳機,只是差在產品名稱不一樣罷了,一個叫FlyPods 2,一個叫FreeBuds 2(到底是想怎樣?),但我雖然討厭Apple卻也不喜歡華為,且記得當年個種華為的負面新聞,想想我還是買印有Honor LOGO的產品好了,至少走在路上比較不會被打。
這款耳機發表時間是2018年年底,先來說說這款耳機的一些優缺點。
優點:
- 整體體積與質感與AirPods相近
- 充電艙有夠直覺的四顆電量指示燈
- 搭配Honor或HUAWEI手機會有連接動畫
- Type C充電口棒棒
- 支援我根本沒什麼用的無線充電
- 音量夠大
- 音色調校個人還算喜歡
- 續航根本悲劇,根據我的使用習慣單次2小時內就下課了
- 號稱天鵝頸的設計說什麼更符合人體工學,我看還不是為了增加塞電池的空間,重點是耳機柄變成扁的根本沒有比較好看好嗎?詳細拆解圖請參考這篇
- 因距離斷連情況相較我手上它款較嚴重,但日常使用尚可接受
- 雖然支援入耳檢測,但摘下後放回去並不會自動撥放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4d885a0498def0fa8f59d56be90262e6.jpg)
作為繼AirPods之後第一個致敬意味濃厚產品,我個人還是給予他相當高度的評價,畢竟在那時候只要一推出這樣的產品,被罵抄襲肯定是少不了得。但至少人家做的得也不差,除了我在使用約4個月之後有因為無法充電而送修過一次,到現在這副耳機依然頭好壯壯服役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一直很喜歡這一款耳機其中之一的原因就是它算是必較早期使用金屬絞鍊來連接本體與上蓋,且上蓋闔閉之後與本體基本沒有明顯公差存在,算是手感相當優異的一款產品。這款產品有分為兩個產品線,差別是多了骨聲紋辨識,但如果不是HUAWEI或是Honor的手機還是買一般版就好。
- 小米真無線藍芽耳機 Air 2 - 高CP值下的產物
(中國小米專賣店RMB 399購入)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a60f226748dc63a431d01b56ae9cfc39.jpg)
我先說說這款產品的總結,不要買。好,講完了。小米作為一個各式消費式電子產品領域的價格終結者,其降低成本推出高CP值產品的功力一直不在話下,筆者本身也是拿小米的MiMIX3手機,但我不得不說這一款耳機真的是小米產品線裡面可惜之作。小米其他真無線藍芽耳機產品線裡面的小米Air Dots、小米Air Dots超值版、這2個產品通通都比Air2值得買,先不說價錢的問題,想當初我就是衝著MIUI系統有支援精美的耳機連接小動畫才買的,但上手之後對其質感只能說頗失望,塑膠射出成形的零件之間寸在很大的公差,連線部分則是各種花式連不到,各種超自然斷線常常讓我懷疑我是在花錢訓練我的耐心嗎?
好,停,我們先來說說優缺點好了。
優點
- 看似很高的CP值,台幣1700上下就有支援TWS
- MIUI系統的手機支援過場動畫
- Type C充電孔棒棒
缺點
- 耳機音量偏小
- 耳機柄粗到不行
- 連接提示音網友反應過大(個人沒遇到)
- 續航還是悲劇,大約2hr+
- 音色像白開水一樣,甚至更糟
- 充電艙那麼大到底是在???
- 不論耳機或是充電艙塑膠感都超重
- 沒有使用金屬絞鍊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cb4a68181a77ad1bdc6625c161bd7ba7.jpg)
這款產品在2019年9月的時候於中國發表,我當初真的是滿懷期待地拜託出差中的女朋友幫我從中國買回來,誰知道這真的是小米真無線藍芽耳機中最失敗得一項產品,我真的不是故意要黑小米,想想我買過的小米產品不計其數,大都很滿意,但這一項真的讓我最失望沒有之一,現在只有其他耳機都忘記充電或是想拚拚看運氣看動畫的時候才會想拿出來使用。且中國評測網站對這款產品進行拆解之後可以看出來不論是充電艙本體或是耳機本體內部的空間利用率都很差,這也是為什麼這款耳機可以說是我手上最不便攜的一款,對拆解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篇。
- Realme Buds Air - 總算有人把事情做對了,可惜就差了那麼一點
(於PXHome 購入,NTD 1.8K)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670eecce3147bd2612fb8ce5f4ae6209.jpg)
Realme做為OPPO集團旗下子公司,跟小米之於紅米或是小米之於POCO的關係有點類似,就是專注於提供相較於母公司產品線CP值更高的產品,而Realme旗下這一款真無線藍芽耳機於2020年1月在中國發表(但印度似乎更早發表上市),做為該品牌旗下第一款真無線藍芽耳機,他們很清楚得知道要推出什麼樣的產品才能夠吸引消費者掏出口袋裡的錢買單,打著敢越級的口號也確實不愧對它的價格。照慣例,先說說優缺點。
優點
- 充電艙體積及外觀接近AirPods
- 耳機本體配戴舒適
- Type C充電口
- 支援我還是很少用的無線充電
- 音質調校個人喜歡
- 音量足夠大聲
- CP值夠高
- 沒有使用金屬絞鍊,外觀質感打折
- 塑膠模具的公差較大
- 續航力還是有點弱,正常使用約5~3小時
- 很難從充電艙的指示燈判斷目前充電艙剩餘電量
- 充電艙本體指示燈給人一種$199的耳機的廉價感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bc7ced509ecfa6089ab72b4cae5f20a5.jpg)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3dbc5eead3297e432c3399f62ef1b2bc.jpg)
(上圖可以看到按鈕上方的指示燈露出一股濃濃的廉價感...)
總的來說,這一款產品是我覺得目前市面上有品牌非入耳式真無線藍芽耳機中CP值很高也很值得購買的一款產品,唯一比較可惜的部分是絞鍊不是金屬的以及上蓋闔閉時的公差較大讓整體質感較為打折,但畢竟價錢擺在那裏,也就別太過苛刻了(比小米好很多了!!!)。另外這款耳機有提供App可以更新內部韌體,並自定義左右耳手勢操作,詳細細節可以估狗一下。
- OPPO Enco Free - 新秀後起,夾帶獨創設計試圖殺出重圍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0f87c21a458045aaef8abd201daa5d43.jpg)
OPPO這個品牌相較Realme來說又更被臺灣大眾所熟知,畢竟他也在臺灣市場深耕多年,早期也透過一系列的營銷手法成功建立品牌形象和洗白(???),這一款耳機於2019年年底於中國市場發表,坦白說那時候正是各式各樣真無線藍芽耳機大會戰之時,如果在設計或是價錢方面沒有新意,實在很難讓消費者買單,但也正是因為這樣,OPPO Enco Free這一款耳機提出了可更換耳塞式的設計讓我很想買回來嘗試看看。一樣先來說說優缺點。
優點
- 上手質感優異,跟Flypods在伯仲之間
- 耳機本體配戴舒適並擁有可更換耳塞帽的設計
- 續航真的夠給力,連續使用4hr不是問題
- Type C充電口還是好棒棒
- 搭配OPPO自家的Color OS 會有精美過場小動畫
- 入耳檢測是用電容式,並非常見的紅外線檢測
- 耳機本體支援音量調節及歌曲切換功能
缺點
- 上蓋闔起來時還是會與本體有公差存在
- 充電艙本體只有一個指示燈實在是很難直觀地判斷充電艙剩餘電力
- 售價方面與FlyPods一樣偏高
- 不支援我沒在用的無線充電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baa85e4df4867511701db3ed5b5a5479.jpg)
這款耳機總結來說算是相當均衡的一款產品,雖然每一款產品的優缺點中我都會提到我並不常使用無線充電功能,但AirPods 2發表時選擇可以要不要購買搭配無線充電的充電艙,足見還是有一部份消費者需要此項功能(或是原本要布局AirPower但卻失敗了),一款售價已經如此接近AirPods的產品卻沒有此項功能,著實可惜。
另外我在優點中提到的電容式入耳檢這一項也確實算的上新意,畢竟以往的設計都是採用紅外線式入耳檢測,其最大的缺點就是需要在耳機本體上多開一個洞,造成美觀問題及更容易藏汙納垢,且改用電容式檢測更能降低檢測出錯的機率發生。
- Razer Hammer Head – 信仰不夠請儲值
(PXHome 購入,NTD 3690)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1a656cc85c9f0e2104cb1f714d7f699d.png)
(圖片取自:台灣雷蛇官網)
Razer 作為一個知名的電競品牌想要搶攻真無線藍芽耳機這一市場也是合情合理的,但你也要好好設計在推出產品阿…,筆者當初在挑選筆電的時候選擇了Razer Stealth 13.3吋 ,在考慮周邊的時候想說何不來個Razer全家桶呢? 於是腦波很弱的加購了Razer的無線滑鼠跟這一款Hammer Head,上手的體驗我只能說跟小米真無線藍芽耳機Air 2有得拚,拚看誰的CP值低,隔兩天筆者就立馬退貨了,所以手上沒有實拍照還請多多包涵。照慣例,我們先來談談優缺點。
優點
- 電競品牌信仰加持
- 號稱超低延遲的傳輸技術
- Type C充電口還是好棒棒
- 原廠附贈套在耳機上的矽膠套
缺點
- 信仰不夠我無法
- 上蓋闔起時與本體有公差存在,而 且 很 大
- 上蓋絞鍊鬆到爆,拿在手上就可以看到它在晃
- 不論耳機本體還是充電艙塑膠感還是太重
- 售價方面是最接近AirPods的但質感嘛....
- 不支援我沒在用的無線充電
- 售價與產品品質有進步空間
自收到之後我打從心底覺得這款產品Razer本身參與的部分大概只有決定Logo要擺哪裡跟Logo大小,其他部分不管是產品設計細節還是本身品管實在很難讓人覺得這是一款Razer的產品。拿上蓋鬆動這件事情來說,前面幾位選手每個人都做得比Razer好,就連最糟糕的小米也比他好,再來,要把耳機本體從充電艙拿出來的時候可以明顯感受到設計師滿滿的惡意,是不是做得很難拿才是他們原本的初衷? AirPods本身也不好拿這一點我承認,但你比人家晚推出那麼久怎麼沒想到要改善這一點? 還有另一點就是收納耳機的充電艙是我個人不喜歡的扁型。嗯,就這樣。
- HUAWEI FreeBuds 3 – 降噪科技加持,外觀洗鍊令人耳目一新
(未購入,目前台灣定價NTD 5K)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426fa86154589ddcd80290ce22e96520.png)
(圖片取自:華為台灣官網)
作為第一款介紹的FlyPods 2 的後繼產品,可以看得出來HUAWEI這次有下工夫在產品設計上,除了耳機本體得外觀稍稍擺脫AirPods的身影外,連充電盒外觀也是採用獨特圓形設計,可見他們想建立與Apple的區隔。不過充電盒體積來到了65.6立方公分,比前面任何一款都還要來的大,不能算是個便攜的體積。
剩下的部分因為筆者沒有足夠資金購入實際體驗,就不便談論太多了,不過網路上開箱文很多,比筆者專業得更多,有興趣的朋友還請自行查閱相關資料。
- YOBYBO Card 20 – 小廠想要有自己的一片天
(未購入,募資平台早鳥售價約NTD 2790~2890,文案中寫到上市後定價NTD 4290,我高度懷疑有誰會買單)
![點我看大圖 [文長圖少慎入]真.無線"非入耳式"藍芽耳機大亂鬥心得分享](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005/mobile01-d73f631eb48709550c0187c412eef277.gif)
(圖片取自:FlyingV YOBYBO頁面)
YOBYBO這間公司根據網路上查到的資料顯示是一間成立於2019年3月的新公司,公司總部位於中國深圳,目前官網上也只有YOBYBO Card 20 跟Note 20這兩項產品。因為本人未購入,不便做過多的評論,僅能就網路上查得到的資料簡單談下。
這款產品最大的特色就是其輕薄的體積,算是目前市面上少有的設計,當然這樣的設計好壞就見仁見智了。台灣目前也只有一間服飾店合作提供實品體驗,沒有收錢詳細資訊還請自行估狗。
- 未來發展
從Apple真無線藍芽耳機發展到現在約莫近4年的時間,這4年之間有許許多多的不知名的廠牌如雨後春筍一般地冒出來,也越來越多大廠投入這一項產品之中,像是SENNHEISER、鐵三角、SONY、三星、Jabra、Beats…等,但近年得產品之中很少有真的令消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覺,更多的是圍繞在多單體設計(真的有必要在藍以耳機上搭載多單體嗎)或是超低延遲這些所謂的性能方面。另一個點就是本來耳塞式耳機的市場原本就比較小眾(相較耳道式耳機而言,至少就產品數來看是這樣),但不論哪種設計,消費者在意的永遠是那些點,外觀、音質、續航、便攜性...等,好的商品也會被罵,但爛的商品也會有人買單,如果未來有什麼領域能有飛躍的進步,或許下一個耳機時代又要來臨了。
- 總結
縱觀耳機發展史誰也沒想到有一天人類可以完全擺脫線的束縛,但Apple確實做到了,而且還做得很好,當然我也喜聞樂見有更多的品牌加入這場大混戰替這戰場增加些許可看性及娛樂性。
但作為一名消費者必須要謹記一點,任何東西都是一分前一分貨,只會有高CP值,但絕對不會有那種一副耳機賣你不到4、500 NTD卻宣稱要什麼功能有什麼功能這種好事。
在買耳機之前多做點功課,盡量去實體門市視聽,或是跟朋友借來把玩都好,唯有這樣才能找到心目中最適合自己的那副耳機。
改謝各位耐心聽我廢話,我是馬踢,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