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128kbps和320kbps分不出來怎麼辦?

我聽了整晚都聽不出來它們的差別,該怎麼辦

可是可以聽得出來flac跟MP3的差別,但要交叉著聽好幾遍才聽得出來...

如果買個耳擴會不會比較容易聽出來呢?

Orz
2017-06-10 3:28 發佈

紜〃瓇 wrote:
我聽了整晚都聽不出...(恕刪)


與耳擴無關.
電腦主機板的直接輸出就可以分辨128K與320K差異
好一點的解碼IC會把128K的失真完完整整還原出來.
才發覺128K怎麼變這麼糟啊.以前都覺得還好能接受的.

紜〃瓇 wrote:
我聽了整晚都聽不出...(恕刪)

你放首交響曲馬上就聽出來了
真愛生命$$,遠離餿水島貨,黑商閃一邊,祝鬼島奸商全家死光,夷滅全族
MOD上面的FULL HD流量大約6~10Mbps左右,BD流量30~50Mbps左右
你在32吋的以下的電視怎麼看都差不多,但一上到50吋時就可以輕鬆分辨....資料量取決您在越高顯示畫面設備時 每秒經過你眼睛呈現的畫格資料量,當然音樂也是相同,你的MP3&FLAC 格式壓縮方式不談 光是資料量的多寡...你的設備(從播放一路到耳機或喇叭)的能力取決他有沒有辦法把資料量的多寡忠實的呈現給你,這就是為什麼.....百貨公司音響店所展示的液晶螢幕不可能用MOD或有線電視機上盒去展示,因為那種電視播放上述這些訊源隨隨便便就把資料量不足的缺點表露無遺,人眼很容易辨識資料量不足時所產生的“格子”或者說是模糊....但人耳卻不一定可以輕鬆辨識資料量多寡所產生的些微失真或者說是模糊,但有損壓縮與無損壓縮的差別就已經不是純粹320k與128k這少許資料量差異這麼單純的問題了,這就好比DVD與的BD的差異了.....了嗎??

你會發現...AAC、MP3都可以選擇資料量來壓縮,但ALAC&FLAC是無法選擇資料量的,因為他雖然也是壓縮但他是不破壞資料結構與刪除任何流量的方式,所以MP3、AAC比起無損這種格式時不只是壓縮上的差異光是資料量就已經是天壤之別

最後器材是一環扣一環..你不能只看耳機喇叭一環的規格定生死也得把你所有器材的頻寬與匹配性給考量進去才是,最重要的是你也要確定自己的耳朵是否有些頻率已經聽不到.....這比較簡單去做個聽力體檢測試即可!!
紜〃瓇 wrote:
我聽了整晚都聽不出來它們的差別,該怎麼辦
可是可以聽得出來flac跟MP3的差別,但要交叉著聽好幾遍才聽得出來...
如果買個耳擴會不會比較容易聽出來呢?
...(恕刪)

注意 有 超高音 的 樂器, 試試看...

比如: Open Hi-Hat 或 Crash Cymbal ... 從打擊到尾音結束

https://youtu.be/qcVQ8CBU33M?t=47s
https://youtu.be/OdYU7RA-IA4?t=1m32s

treble 或 等化器的 高音端 轉高一點..
128kbps和320kbps分不出來怎麼辦?

就標題而言,不怎麼辦、就這麼辦。

看是要以欣賞音樂為主還是要玩音響。音樂才是主體,器材就只是工具。
音樂是用來欣賞,不是用來做精準分析的。聽得高興就可以了,分不分得出來又怎樣?

知足常樂沒煩惱,一切煩惱都是自找的。
不必自找麻煩逼的自己一定要花錢跟人家跟自己比音響器材比耳力。

當然啦,有錢、有需求、有興趣下海洗澡,那就跳下去吧~!
恭喜你不用花太多錢在這方面, 可以往相機發展

紜〃瓇 wrote:
我聽了整晚都聽不出...(恕刪)

這是最幸福的^^
真愛生命$$,遠離餿水島貨,黑商閃一邊,祝鬼島奸商全家死光,夷滅全族

紜〃瓇 wrote:
我聽了整晚都聽不出...(恕刪)

聽不出來沒關係~也不用擔心是木耳,
耳朵聽感是可以練習的。

至於128kbps和320kbps差異:

除非你聽到大動態的歌或是一些極延伸高頻曲段來做AB TEST才會較明顯察覺,
而且還要是你孰悉的歌且有用心去聽。

這就是事實,我們是血肉之軀又不是神,
機器就是能解析就是能判別,但我們不是機器。

那些上超高頻的耳機的音域,敝人認為有技術上的意義,
但除非特異人士,不然我想問30000~40000Hz是誰能聽到。

格式我覺得有意義存在,好,就算聽不出來,
格式高一點聽安心感也無不可啦!也許這就是心裡價值。
但我個人倒沒有特別強求,我電腦裡的音樂至少90%都是自轉,
只有很喜歡且加上"本身錄音室就錄得很好"的專輯,我才會轉為FLAC,
不然我都是用MP3 256kbps


同首歌CD自轉FLAC與MP3 128kbps放桌面,兩音樂格式請內人幫我點(我盲測),
也要到一些高動態時可分辨,幾乎90%以上。
不過FLAC&320kbps,FLAC&256kbps,我自己大概太木耳,無法分辨。

測試器材不算高端,但享受音樂還行,一體機LUXMAN DA-100與CEC DA53。
耳機像是HD650解析算中等~中上所以不使用,
使用解析較高的ATH-A1000,ATH-AD2000X,KH-K1000,
甚至用了對前端敏感的SONY SA5000也是一樣,算了,當木耳有木耳的好處。

最後,個人覺得專輯當初的錄音品質才是命脈,格式才是其次。

紜〃瓇 wrote:
我聽了整晚都聽不出...(恕刪)

相信我,聽不出來不是什麼壞事
其實是性福的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