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隻"入耳PK對比神文, 參考過了?

海外head-fi 343隻入耳耳機對比神文(感謝作者ljokerl)

Multi-IEM Review - 343 IEMs compared

似乎沒看到多少人提到這篇文章,
但本人購買耳機因為參考這篇文章受益不少,

至少是有個某個程度看到所有入耳耳機的總評面參考,
這樣可以按造自己要的屬性找到自己要的,

好比
價錢>隔音性>音質>舒適度>麥克風效應>做工品質>配件完善度
之類的注重順序, 就可以非常快速有效的比出哪幾隻是自己可能要的.
非常方便, 分享給日前想買入耳耳機的人參考下.

似乎Custom Art Music One的CP值真的很高


___________型號______________配件__做工__隔音__線聲__舒適性__音質__平均_價錢
"343隻"入耳PK對比神文, 參考過了?
2015-09-18 18:2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對比 343
Custom Art Music One後來出了幾隻比他高階的但評價也沒飛天遁地
最近有出Massdrop聯名
UTST20 wrote:
Custom Art...(恕刪)


嗯嗯,
也有不少廠商, 單體用越多, 設計結果是反效果,
分頻也要考量一堆特性, 特性外還要考慮音色問題, 頻響一直線也不見得就好聽,
多單體也可能體積更大, 戴了又不舒服, 要考慮的東西太多了.

也有廠商失去了一開始的精神越做越差

反正也沒人能聽遍全世界所有的入耳耳機, 訂做耳機還要訂做,
光這表裡來看價位表現, MUSIC ONE表現也許不錯就是了,

有可能這是世界上最有參考價值的文章也說不定就是了,
說到底還是讓人參考. 耳道每個人都不一樣, 喜愛聲音也都不一樣.

有啊,很久以前就開始看了
而且還花了好幾年盡可能去試聽名單上的耳機
因為我要用聽感對照他的看法,再對照其他人,比如what hi-fi的看法
CNET的david carnoy和steve guttenberg的看法
日本網友H.A.和he&bi那位站主的看法,價格.com的路人共識
或者還有數碼多的看法,goldenears的看法...

從這裡面去洗出,每個人講的"高"是什麼高,"低"是什麼低
不同人講的耳機等級是怎麼回事

後來還追到他的個人網站,去追他還沒整理到名單上的新機
再用他的耳罩耳掛排名,也照樣盡可能去聽一遍
這是非常大的工作量
最終目標是建立自己的看法,自己對等級的認知
這件事做到了,所以今年暫時告一段落,不再什麼新品都搶著聽

所以,別人不知道,但我是有做功課的
"耳機其實對我可有可無,但我一買就買了一萬多塊的耳機"
ijst wrote:
有啊,很久以前就開...(恕刪)


這樣非常好呀~ 聰明人的是會分析的,
感覺好壞跟分析好壞是完全不一樣的概念,

時間多試聽的點也多的話, 可能本身也會這樣做,
一直去聽一直體驗, 思考加上他人意見.


比較好奇會不會哪天又有革命性技術就是了,
現在音響界好像幾乎能用的技術都用了

也不能像intel一樣在榨不存在的效能,
幾個小功能更新, 架構稍微變一點, 工藝更新一點,
就又撐過一年了.

耳機就不太能這樣玩吧..
就算10nm製程套用到耳機好像也不能做到啥就是了..

不知道五十年後的耳機還會是長這樣的耳機嗎?
也許會變成一張無線傳輸的貼紙? 貼在脖子上就有音效了也說不定.
耳機界真正的單獨研發,可能比我們以為的少很多
很多都是衛星/協力廠商在做,恐怕不是掛牌的人自己研發

比如低音就是前幾年開始,一整批突然都變成很適合EDM那種
有"drive"有"rumble",音浪成湧浪
連手機廠商幾百塊的耳機低頻都突然有模有樣

或者藍牙耳機就是一個參考設計,大家輪流賣好幾年
jaybird賣完platronics賣,然後JBL賣...之類的

因此音質的進步很容易變成,高處某人決定將東西釋出了,就突然來一波
而且主要是讓那些自己不太做研發的廠商得利
至於sony和聲海之類自己有研發的廠商,反而容易因為沒搭上潮流而吃灰
所以他們也一直在追目前好賣的東西
"耳機其實對我可有可無,但我一買就買了一萬多塊的耳機"

gouki201 wrote:
海外head-fi...(恕刪)


之前看過這篇.不過看評分他的喜好跟我不同
所以也沒列入參考
vsonic vc1000這支台灣有地方可以聽跟買嗎?

s2588s wrote:
之前看過這篇.不過看...(恕刪)


同意
喜好真的差很多
不過還是覺得整理得滿用心

看這表第一反應就是看看自己的幾支耳機被評了幾分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