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太專業的開箱-Alteam AH W100(修改重發)

唔,不知道為甚麼文章被刪了,重發一次。
最近在傷腦筋要買甚麼新玩具來玩......AQ Dragonfly之前買過了,想要性能更好的小東西啊...阿算了,看文章吧。

以下開始

--
踏入耳機的世界算算好多年了,耳機、器材來來去去的,不可諱言的,我個人也有換換病的症頭...orz 看到新東西就想買。
大概3年前,入手一隻二手Grado PS1000後,原本以為到達終點了,卻在這時候耳朵出了點毛病,時不時地開始耳鳴(一直到現在偶而還是會有),只好逐漸出清大部分的裝備及耳機,畢竟耳朵都有問題了,留那麼多耳機也不是太有意義的事情(嗯...清掉的耳機,包括我很喜歡的PS1000)。休息了很長一陣子才重新開始使用耳機,而且嚴格的管控聽音時數。(題外話,雖然有耳鳴的症狀,做聽力測試的時候卻被醫生稱讚聽力很好...總之是吃了一陣子的藥慢慢恢復正常,醫生說可能是神經傳導的問題吧。)

...雖然如此,我個人還是很喜歡看/玩新東西,只是沒那麼常跑耳機/音響店了;這次偶然借到這支耳機,當然要玩看看再說,這篇心得就當成簡單的紀錄。

--

第一次聽到這支耳機,是在王朝大飯店的音響展Alteam的攤位上,那時這支耳機還沒做成現在的樣子(嗯...就未完成版,AA的夏娜大有寫心得+圖,木殼的作工跟接縫沒辦法跟現在這個版本比─現在這支耳機的樣子就算說不上好看,也可以說超進化了),初聽是走中頻突出的走向,音場雖然不大,表現樂器的音色倒也不至於太歪,定位也還算得上準確,聲音的結像跟立體感初聽就相當不錯,讓我有點驚訝Alteam這家不見經傳的廠商能做出這種程度的產品(尤其在前端實在不怎樣的狀況下...)。

那手上這支完成版的呢?可以說在音響性上全面強化,初聽下來,素質上已經跟大廠的耳機如HD600或K701有一爭雄長的本錢(比音場是比不過,但其他部分不一定輸)。

收到一個大紙盒:


打開來,裡面是保證書(上面的簽名據說是Alteam老闆的)跟攜行袋:


攜行袋裡當然是耳機,有附一個3.5mm轉6.3mm接頭:


攜行袋內部長這樣...攜行袋本身是很堅固的,省去我另外買一個攜行袋的功夫:


耳機的耳罩其實可以轉平放,算是有利收納吧:


上機,圖中的小機器是我慣用的Chord Toucan Blue,我正在尋找比他好體積又小的替代品,好像沒甚麼選擇阿:


原廠提供的規格書,附在保證卡裏頭,偶然翻到的:


原廠提供的頻率響應圖,看起來還滿平直的,聽感上也確實不尖不刺:


列一下我測試用的設備:

Thinkpad X201i→J River Ver18→Chord Toucan Blue(with Supra USB,開啟Crossfeed模式)
設備皆熱機一小時之後再聽,以下的聽感奠基於耳機100小時左右的burn-in時的筆記

整體來說:假如前一版說是人聲耳機(或更精確的說...J-POP/ACG向耳機),這一版就是在人聲耳機的基礎上提升各方面的素質,而往更加平衡的方向走。這支耳機在萬元左右,我個人認為是有一定的競爭力的;聲音走久聽不累取向,音場雖然不如同價位的開放式耳機(如DT990/K701/HD600等),但各項細節及音響性仍有一定水準,並有和前述耳機互角的本錢。

剛拿到這支耳機的時候,我就插上我的Sansa Clip+試聽了,由於這支耳機的靈敏度相當高(請看上面貼的規格圖),以Sansa Clip+的不大的推力推起來竟然有模有樣的(雖然也只能推到中頻突出的程度,聽聽流行樂還沒甚麼問題,其他的樂曲就不太行了,而且音場推不太開來),就把機子拿回家先burn-in一陣子,其他再說。

受限於封閉式耳機的結構,音場並不大(大約比我手邊最常用的耳機-DT990 PRO小一圈),應該是前後縱深略長的橢圓形;雖然音場不大,但相較於我經手過的其他耳機如GRADO PS1000等,聲音定位並未因音場縮小而大幅度偏移。而相對的,這支耳機表現音樂的方式可以說「內斂」,沒有凌厲的氣勢,也不特別注重聲音的速度感和線條感,而是走相對自然的路線。

其他比較明顯的特色有:
1.人聲的距離極近(連帶的,聽大編制交響樂會明顯的感覺樂器集中到舞台中間...有點像GRADO SR系列,但音場沒那麼小),歌者幾乎是貼著聽者的臉唱歌,將舞台拉到了聽者的面前;也因此,聽現場獨奏/演唱或者小編制演奏的樂曲相當適合,但大場面的表現就相對吃虧。
2.聲音的收束速度,大概比Grado慢一點點,跟Beyer家大致相等(對比耳機:我自己的DT990 PRO,但DT990 PRO應該是比T1慢一點點的),比Sennheiser HD600/650快(所以在人聲慢歌/交響樂細微情感/微動態的表現方面是稍微吃虧的,比較適合電子配樂的歌曲如ACG和J-POP)。

3.全頻量感較前一版平衡;意外的是,低頻量感以封閉式耳機而言,偏少;
低頻走結實有力而非海量路線,聽電影原聲帶(嗯,比如說我最常用來測試的The DarkKnight Rises-On thin ice)會稍嫌搔不到癢處。

整體而言,這支耳機的聲音初聽並不是清澈透明的走向(這一點在聽鋼琴曲時尤其明顯,對比對象是burn-in完成的Grado PS1000),而是用替歌曲抹上一層淡淡的色彩;聽不太出聲音的毛邊,可以說是走耐聽的取向吧?

雖然這支耳機各面向的音響性無法和眾家旗艦耳機比肩,但在萬元左右的價位應當有競爭力才是(尤其可以跟同價位的封閉式耳機比較一下,應是不輸的)。

--

後記:使用150小時後,耳機的走向沒有大變化,但低頻上段更凝聚(仍然不是量多的類型),中頻更飽滿了些(注意:burn-in不會讓你的耳機飛天遁地)。

大概就這樣吧。
2015-07-14 11:50 發佈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