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枯燥乏味而且不是很想負責的RUN耳機心得文

*所請教的有經驗且資深的音響耳機專家要告訴大家一句話:『黃金就是黃金,黃金也可能變成垃圾;垃圾就是垃圾,但是垃圾不會變成黃金。』

*使用音響耳機專家推薦的方式來RUN耳機(恕不透漏,請各位向有經驗且資深的音響耳機專家詢問)
*測試的耳機從300元到12000元 共有四五個耳機(含蘋果的990元的耳機,以及現在最流行的Hi-Res耳機);一個可攜帶式耳擴;一個重量只有66g的音樂播放器;幾條可更換線材從市價150~6200元,長度皆約一公尺)
*測試的音質從128 kbps mp3到現在最流行的Hi-Res品質,大部分的音樂類型都有聽(不贅述)

*描述過程中,可能有些用詞比較怪異或者文筆並非流暢,畢竟平時從來看相關雜誌,或者接觸此領域的術語,只憑著自己對於音樂的淺見及個人主觀來陳述

*有經驗且資深的音響耳機專家一直叫我將我RUN耳機的心得貼在此論壇,說台灣很多人不知道或者不是很清楚RUN耳機的效果或者一知半解,並且強烈地表示現代人喜歡圖文並茂的貼文,連他自己也是,但是因為懶惰和節省時間的緣故,只想以『純文字』和『總匯』的方式列了150點,閱讀起來將會顯得十分枯燥無味且毫無生氣,請各位見諒!

以下是心得分享[純文字],沒有特別詳細整理[總匯式],可能包含心理作用或過於主觀的描述,隨著序號的增加代表RUN的時間越久並因著個人主觀所發現產生的效果,如有任何不認同,請見諒:

1. 高音有彈性
2. 薩克斯風高音的抖音竟然聽得非常清楚,就像抽過的煙,隨風飄過你的眼前(聽覺轉成視覺給你,鮮明且明顯)
3. 細節更加清楚,也顯得更有深度
4. 中音有彈性
5. 音場更加動人,音波的擴散性,震動性,波動的分層擴散所產生的層次性更加清楚(這個敘述比較複雜且不清,RUN過自己聽 就能體會這是什麼意思)
6. 鼻孔的氣音
7. 聽出口齒音而且迷人,類似好聽的咀嚼音,不刺耳
8. 低音的波動更加有彈性,層次更加分明
9. 由喉嚨傳輸的氣音傳到口腔的聲音 那種出氣聲吸氣聲,聽得很清楚
10. 吉他聲有彈性,柔美,餘音在空氣中漸漸擴散
11. 背景的交響樂,出現唯美的陪襯
12. 整體刺耳聲減少
13. 高中低頻的飽滿度漸增
14. 吉他的聲音,每個音符產生的迴響,彼此相連-->[一個音符-迴響-下一個音符 迴響。。。],竟然聽得到音符和音符之間那不超過兩秒間那種完美殘響的相連,不刺耳,完美連接,迴響/殘響就像看得到的杯水潑出去一般
15. 鼓聲殘聲的收斂更加完美,但完全不失細節
16. 像聽得到現場打鼓時,鼓棒打下去,聲音透進鼓中那種內部空間的層次感
17. 人聲,背景配樂,彼此干擾極大減少
18. 聽得出來口腔中人聲的樂音層次感,只聽聲音就可以在腦中出現一張大大的嘴巴,還看得見上下嘴唇兩旁相連的肌肉在震動
19. 超低音打鼓的震動聲,就像從地下一樓(雖然我家沒有地下一樓)漸漸傳到二樓的那種層次感,漸漸地擴散
20. 吉他聲在空氣中擴散,非常完美地散發,有彈性,一點也不刺耳
21. 整體音場彈性大增
22. 連陪襯的配樂漸漸出現深度的分層,清楚且好聽,一點也不干擾人聲
23. 配樂樂器的金屬聲十分有彈性,一點一點也不會刺耳 (從來不覺得金屬好聽是因為以前沒聽過好聽且有彈性又不刺耳的金屬聲)
24. 聽得到從肺部傳送聲音到喉嚨的氣音
25. 細微的背景配樂變得越來越清楚,有彈性,不干擾,好聽
26. 電子的配樂變得活靈活現
27. 音場的呈現更加有神韻(音質+質感+詮釋+口氣+味道+?+?+…+?)
28. 所要呈現的氣聲產生質感(以前沒聽過有質感的氣聲),不刺耳,好聽
29. 鼓聲產生極大的彈性,似乎聽得到鼓表面那種震動的張力,你似乎把你的眼珠子放在鼓面上方週邊去感覺鼓面的空氣振動
30. 似乎聽得到人聲的呼嘯聲裡,空氣從喉嚨到口腔和鼻腔間的流動,而且聽得出來是從口腔和鼻腔出去,而且可以很清楚地聽得出來從口腔出去的空氣流量比鼻腔多,而且這還只是320 kbps mp3的音質
31. 鋼琴聲變得很有彈性和質感,琴弦的震動變得非常好聽,不刺耳
32. 聽到鼓聲,似乎視覺出現了看得到鼓震動的樣子
33. 音樂的律動性大增,身體不自覺動了起來(這本來只有加了耳擴才辦的到的事)
34. 各個配樂樂器的樂音,更加地飽滿,有彈性, QQ的,好聽,不刺耳
35. 低頻之間的共振,很好聽,不雜亂,不會沒有理由地亂轟隆一堆像人行道路旁的垃圾,原來低頻之間的共振可以這麼宜人(我從來不知道低頻可以用宜人這兩個形容詞來形容)
36. 高音質感大增
37. 整體聆聽的舒適度極大增加,極大減少因聽太久而造成耳朵的不舒適感
38. 樂器的真實度/道地性大增
39. 從口中呼出的氣音呼出的距離從一公分進步到三公分(用聽的就在腦中看得到)
40. 空間感大增
41. 高音出現超晶化的效果,眼前似乎真的看到大大小小數十個星星兩秒內從左到右閃過(以前從來沒有聽過晶化的聲音是不刺耳的,越晶化就越刺耳)
42. 原本注重中音特性的耳機,高音和低音的潛力也漸漸地被開發出來
43. 開始聽得到音場中音波水平面移動方向,例如聲音從前到後傳過來,或者 從遠處傳到你臉前(很誇張的形容嗎?自己RUN耳機試試看吧!)
44. 似乎聽得到打鼓表面的空氣被震動的聲音
45. 聲音表現越來越紮實
46. 聽聲音腦中就看得見嘴巴張開的那種動作感
47. 連7000元的耳機RUN之後,都比我去試聽沒被RUN過的20000的耳機(其實想買,但是錢不夠)聽起來還多兩個等級(這下子就不用把那隻20000元的放在眼裡了)
48. 低音的共振變得清楚,規律,好聽 更有磁性,像一堆雜線放在桌上,你看得清楚每一條線的纏繞而一點也不會眼花,你眼睛似乎看得見聲波的線條 不論有多條低頻聲線
49. 聆聽的舒適再次極大增加
50. 連原本不是很好聽的歌,RUN之後還會想說這是哪個名歌手唱的,結果是早就聽過被自己覺得不怎樣的歌曲
51. 吉他的殘響進步了幾秒,還聽得到殘餘細響
52. 樂器的表現更加有深度
53. 聲音的刺耳聲大減
54. 耳塞式/耳道式耳機RUN的潛能不若耳罩式耳機
55. 耳罩式耳機能夠被RUN出的潛力比較多
56. 高音竟然出現深度的空間感的表現 (不知道怎麼形容會比較清楚,各位RUN完自己聽就知道了)
57. 聽打鼓的聲音,腦中就立刻看見,手拿鼓棒,抬起來打下去,抬起來打下去的畫面,似乎可以聽到鼓棒揮下去的空氣音(當然很有可能是聽不到,但又好像聽到了鼓棒劃過的空氣音,這種描述聽起來很像在唬爛,但還是只能這樣描述)
58. 聽得到吉他故意撥弄那一點點點點點點點點的細聲(大概是有經驗,厲害,功力高強的吉他手那有意無意的陪襯,竟然連這個吉他手所展現的很有神韻很有味道的小細節都可以開始聽得到)
59. 笛聲變得非常好聽動人,漸漸出現一絲迷人的韻味(以前我從來不覺得數位音樂的笛聲有哪張唱片叫做好聽,我至少聽過數十片以上,而且不論是什麼笛)
60. 似乎開始聽得到鼓晃動周邊的空氣聲
61. 聽聲音,竟然腦中看見嘴唇動的樣子(以前從來沒有這種經驗)[這跟上面的敘述似乎有些重複,但是是針對不同的細節而論]
62. 背景的交響樂,顯的很有張力,似乎像北極光在背景繚繞
63. 聽聲音,腦中就看到鼓棒末端那一小截部分擊打小鼓那一連串的動作(鮮明,就像是用特寫鏡頭拍攝的動態影片一般)
64. 類似聲樂表現的聲音,腦中似乎看見聲帶在震動,似乎看見了喉嚨到下巴甚至到下嘴唇唱歌的那畫面(這是只聽聲音腦中出現的畫面,而且是只有RUN之後才有)
65. 歌手人聲所表現的特殊技巧,像是腦中看見打水漂,在水面上的那種波動-跳動-然後又沉入水裡 (這也是很誇張的描述,但也還是只能這樣描述最為真實)
66. 人聲的氣聲開始聽得到來源是從從整個胸腔發出然後到喉嚨然後到口腔再從口腔散發出來
67. 氣聲的表現開始像小彩虹變成大彩虹散發出去(完美地呈現)
68. 連手機隨附的市價320元的耳機RUN過短短六個小時,品質也有直線式的提升,是不同等級的東西(320元耳機RUN過的等級直逼我聽過的2000元沒RUN過的耳機)
69. 聽聲音似乎腦中看見了口腔裡面舌頭的捲動(不是似乎,而是腦中看見了那畫面)
70. 開始聽到鼓棒彼此敲擊所產生的空氣聲(這還只是128 kbps的mp3音質而已)(轉檔轉的好音質,基本上128 kbps mp3和320 kbps mp3真的沒太大差別而且表現上各有一些細部的優缺點,不過前提是轉的好)
71. 似乎開始慢慢聽到幾乎所有敲擊樂器敲擊所產生的空氣震動聲
72. 古典樂的質感大增
73. 音樂的飽滿度再次大增
74. 樂器的音場表現更加完美
75. 吉他更不刺耳
76. 似乎開始聽得到吉他裡面音箱空氣和音波的震動(似乎把耳朵貼近吉他的音箱)
77. 更仔細且精美地呈現到齒音,唇音,不刺耳,即便是高音
78. 電子樂又更加活靈活現
79. 聽得到低音鼓被粗的鼓棒擊打那一連串的聲音而不混雜(很清楚,似乎也看得見)
80. 電子樂背後的陪襯音更加清楚且明顯,但完全不會搶走了主旋律,更加完美地分離但又不是與主旋律冷漠無情地分割
81. 人聲的合聲更加清楚
82. 彼此不同屬性的聲音,更加不彼此干擾,聽得很清楚,而且還聽得到彼此共振所產生第三個音場的那種美感(有點奇怪的描述,自行體會),一點也不雜亂
83. 有一些音樂聽起來, 似乎是人當下坐在了表演舞台前,抬著頭看著前面的表演(臨場感)
84. 聽歌手唱歌,腦中看見腹部用力的樣子
85. 可以開始明顯地分辨電子琴(仿)和真實鋼琴的差別
86. 聽聲音,腦中可以看見而且明顯地分辨牙齒和嘴唇發音的位置和形狀,包含整個口腔和下巴因發出聲音所產生的形狀,可以在腦中看見
87. 豎琴的弦聲波動或者琴聲製造的音階效果如同光影波動一般,同時又如同穩定的河水流動過去,也可說有著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質感
88. 配樂間旋律的彌合度大增(無碎音產生)
89. 音樂的波動越來越像在你的臉龐前跳動然後逝去
90. 中音呈現更加有深度,有了中音自己所屬音場(有點奇怪的描述,但自己體會看看)
91. 較為低階或者耳道/耳塞式耳機,潛能的開發非常有限
92. 所有聲效的延長音更加生動,自然,有彈性(很誇張的進步)
93. 聽到鼓棒彼此敲打然後聲音透過木頭的那種超細節聲音
94. 樂器間所產生的音場彼此漸漸交互融合後但又仔細地分離,彼此不眷戀(這句話中後半部故意寫的比較好聽)
95. 減低因播放器本身或者線材本身冷硬的音質,變得更加有彈性和溫和
96. 越來越動人的音樂呈現
97. 所有較為冷硬音色的樂器,顯得更加有彈性,有律動,溫和
98. 演奏者本身彈奏樂器的神韻開始聽得出來
99. 耳罩越大的耳機或者聲音聽起來越緊的耳罩/耳塞/耳道耳機,需要RUN的時間越久,而且RUN過之後這些耳機可能還是需要一個耳擴來推動才能完美呈現樂音的飽滿度和樂曲詮釋那活靈活現的細節
100. 高音鈸被鼓棒細碎打動的聲音,就像是一把豆子掉落高音鈸上,一粒一粒的聲音,粒粒皆清楚的聲音,有彈性,不刺耳
101. 好的耳機不怕連續被RUN ,即便是大音量(或者最大音量)
102. 中低音呈現的層次感明顯地開始與中音和低音區隔出來,就像你發現且看見藍色和紫色中間過度區的顏色
103. 高音在細節上的呈現更加精進,更上一層樓
104. 原本較為暗昧且不清楚又超超小聲的配樂細節,開始清楚地聽到
105. 樂音收放的程度更加高階 (迴響和收斂)
106. 樂音的空間跳動感更加活靈活現
107. 人聲的故意做的飄渺音很紮實地呈現(很奇怪的描述,自行體會)
108. 樂曲的膚淺感大減,彈性增加,質感稍稍稍微增加
109. 開始發現所有播放器+耳機+耳擴都比不上現場的音樂,不如去聽現場
110. 音樂中原本的一些浮動/躁感沉澱下來,收斂了不少,更為精純
111. 再怎麼好的耳機和音源也不不上現場(再怎麼好的音質也比不上現場)
112. 耳機RUN久了,會越加還原成原本樂曲的真實度,開始慢慢抵消原本耳機故意做的調音(但不會完全抵消)
113. 樂曲的質感大增(不是指音質)(音質不等於質感,音質好的音樂不一定有質感)
114. 越真實的音樂不見得好聽,即便是母帶,這考驗歌手和樂手的能力
115. 薩克斯風聽起來就像是眼前的雲霧繚繞
116. 開始可以聽到歌手如何自行收斂高音歌唱技巧的細節
117. 電子樂那種假假的感覺漸漸消失
118. 有些原本RUN開所產生過度渲染的音效反而變得收放自如,更加道地且精純,只呈現最真實原貌的渲染
119. 原本一些中等程度呈現的音效,更加道地地延伸出去
120. 很清楚地聽到吉他的泛音,非常清楚,不過好不好聽,很考驗原本吉他手的功力(非音源品質決定好不好聽)[這就是耳機RUN得太好,能夠聽得太清楚所造成的一個缺點]
121. 基本上都是走向原本樂曲的真實性,一些耳機原廠故意調出的音效(原本的化妝效果)開始慢慢地被越卸越多[卸妝水和卸妝棉]
122. RUN耳機後發現,所有的歌曲比不上現場,所有器材和音源呈現出的頂級效果可能連現場音樂的縮小版還不如
123. RUN耳機後發現,現代人很多人覺得好聽的音樂其實很有可能是仰賴耳機原廠心機調出的音效,並非原本樂曲的真實性,越真實的音樂不見得好聽(這考驗編曲,歌手,樂手,錄音方式)
124. 現在歌曲的錄音所呈現出來的音場,聽起來實在是太過於小家子氣,這就沒什麼好聽的了,沒什麼聆聽感或鑑賞度可言,即便是現在的Hi-Res音質也實在是不怎樣,應該是現在錄音的方式所導致;似乎在以前錄音界所使用的『堂音』錄音技巧,錄出來的音樂,讓音樂有著最佳的聆聽度和鑑賞度,最能符合躺在床上帶著耳機聽音樂放鬆的那幅畫面。
125. 開始聽到歌手唱歌的缺點[不贅述]和樂手彈奏的缺點[不贅述]和敲擊樂的缺點[不贅述]
126. 聽到配樂的缺陷(歌曲本身編曲內部的不協調,編曲本身一開始的失敗)
127. 從歌手的歌聲裡面,樂曲編排上,錄音品質上,可以開始雞蛋裡面挑骨頭,不費吹灰之力(毛細孔放到這麼到大其實是會嚇到人的,這句話果然不假)(很多原本覺得還蠻好聽的音樂,其實是很多三流元素集合起來的芭樂歌,這就是耳機RUN太好,聽得太清楚所產生的一個缺點)
128. 不斷地聽到很多的歌曲錄音其實一開始就蠻失敗的,聽到內部人生/合聲以及配樂上的不協和感
129. 耳機被RUN到什麼都聽得到,若聽到很細節進去,很多歌曲編排是很失敗的粗糙品,極二流,甚至三流,合音的人水準不夠,敷衍地合音,鼓手的力道不是很會控制,只會亂敲亂打,不懂得講究敲擊後鼓內的空氣該達到什麼深度來呈現自己要的音場效果,聽起來的感覺是以為自己只要打下去,聽起來很大聲很響亮,就以為自己很帥氣那種自以為是的感覺(其實我在這點上也描述得蠻自以為是的)
130. 開始聽到合音的人用著敷衍敷衍,只是工作賺錢的心情在合音,反正是才唱個幾句賺錢,這樣只會讓人以為歌手背後有背後靈
131. 猜測有些歌手的能力可能其實沒這麼好,應該是靠調音調出來的
132. RUN耳機之後聽音樂的心得是,其實DJ不好當,不然做出來的音樂跟鬼吼鬼叫的配樂差不多,沒質感
133. 連所使用的樂器是不是帶著感情和內心下去彈奏,都聽得一清二楚,還是只是敷衍敷衍為了應付工作那種心情都聽得出來
134. 過度被渲染的音效再次被制止,收放的等級再度往上提升,只呈現最真實的渲染度和音效
135. 人的呼氣聲就像是正對著你的臉龐呼氣
136. 耳塞/耳道式耳機的整體效果似乎並沒有耳罩式耳機好(在RUN過之後) ,不過攜帶方便是個優點
137. 奇怪的是,又RUN過一陣子,又沒有聽到上述提到的缺點(不明顯)(請教有經驗且資深的音響耳機專家後,表示RUN耳機如同人體的DNA會自己一直排列組合,不一定RUN到那個階段就一定好聽,所以耳機一定要RUN到最終版本才行)(此外,RUN的中期會有點破音,以為RUN壞了,但是再RUN又沒有,破音不見得一定是耳機被RUN壞)
138. 所有刺耳的聲音似乎都消除了
139. 又完全更上一層樓(不知道要講什麼才好)
140. 能夠更加仔細地聽得到歌手的歌唱技巧,氣音的呈現從口腔到喉腔再到鼻孔出來(這個之前有提到,只是更加明顯而已)
141. 音場再次增強
142. 合音的人聲更加動人(好的合音)
143. RUN的時間約四天就剩沒多少潛力可以被RUN出來了,之後再RUN都只是一直做細微細部的修飾而已
144. 耳塞或耳道式耳機所需RUN的時間比較沒那麼多,再繼續RUN下去頂多再好個一滴滴,耳塞/耳道式耳機在RUN的前6~12小時效果會最為明顯,尤其是前6個小時,超過12小時再RUN,就算是很好的耳塞/耳道式耳機,能夠再被開發出來的潛能也不是剩很多,但至少多了一些,不過還是可以有一直細部修飾的效果,可是耳塞耳道式耳機並不明顯就是了,很細微但還是有。。。
145. 被RUN完的耳機再接耳擴所呈現出來的效果,跟沒RUN過的耳機相比,所呈現出來的層次有著天囊之別的差距
146. 要能夠發揮被RUN過耳機的所有一切的性能,一個耳擴似乎是需要的
147. 耳塞和耳道式耳機的能力似乎還是不若耳罩式耳機的能力
148. 有些強調在中頻的耳機,可以在RUN過之後,開發一些高頻和低頻的區域,不過很有限,但還是能把那潛力再稍稍地延伸出來
149. 有些耳罩式耳機能夠換線,有些好的線材可以使整個音域聽起來更寬廣,沒有任何破音和碎音,有音質,但是不見得有質感(音質不等於質感);有的較好的線材可以讓聲音產生質感,記得新的線材也必須RUN過(在此恕不更加詳細地提供可更換線材的資訊,請各位向有經驗且資深的音響耳機專家請教)
150. 耳罩越大的耳機中,尤其是聽起來聲音很緊的而且耳罩又很大的耳機[請教有經驗且自身的印象耳機專家後,得知這就類似歐洲系製作比較精密且精良的跑車,引擎都是很緊的,所以要常常RUN,是同樣的原理],的確需要越久的時間來RUN,不斷地熬煮,慢慢熬,熬出那精華,所需的時間可能要超過連續一個禮拜的時間(>24x7=168),音質都有一直提升,而且聽過之後還可能需要再RUN好一陣子。。。

*最後,所請教的有經驗且資深的音響耳機專家還是再次叮嚀大家一句話:『黃金就是黃金,黃金也可能變成垃圾;垃圾就是垃圾,但是垃圾不會變成黃金。』


P.S.
*描述過程中,一直提及不刺耳,是指聲音處理越來越精良,原本已經覺得不刺耳了,但是隨著RUN的時間,音質的處理越來越精進,每次RUN的階段都一直不斷地在進步,超乎自己的意料之外
*耳機中比較明顯的缺點如毛邊(或許這叫做刺耳聲),則要不斷地RUN下去才可以,要RUN到完全不見為止(因為每次RUN完都會越來越好,所以其實我也不太知道完全不見的底線到底是什麼),可能一天才消除一點,修飾一點,琢磨一點,聲音的飽滿度增加一點,質感多了那一點,但是每一天都有那一點的一定成效,則一定需要你較多(正確的說法叫做無止盡)的耐心來RUN。
*台北有一家在羅斯福路附近的耳機店據說可以讓你試聽從最平價到最高等級的耳機,耳機的好惡還是必須親自試聽,除非你是很有經驗,厲害且高桿的耳機試聽者並兼具音樂鑑賞者這兩個雙重身份,才有可能從別人只有兩三句或一小段片面的描述中(可能連當事人也不是很清楚自己在寫什麼)精準地推測出優缺點。
*好的耳道/耳塞式耳機不見得比耳罩式耳機傷耳(膜)[雖然很多耳道/耳塞聆聽的感覺上的確比較傷耳],但是唯一的缺點是與耳道接觸久了,不舒適感會一天比一天增強,根據所請教的有經驗且資深的音響耳機專家表示,主要原因出在耳塞的品質,不過就算找到了,也要看個人的體質適不適合長時間下佩戴。
2015-06-06 22:55 發佈
文章關鍵字 RUN耳機心得文

evolution829 wrote:
*所請教的有經驗且...(恕刪)

閱。
試著認真的看完每一條了,能寫這麼多滿厲害的(各方面來說皆是)

想必大大是超級黃金耳

寫一大堆,重點也沒寫出來,是在寫辛酸的嗎?

evolution829 wrote:
*所請教的有經驗且...(恕刪)


希望你不要拿耳機去捅路人
文筆怪怪的,贅述非常多
很認真的看完了
可能我還不到那種境界
再次提醒大大,早點睡多休息
123456

dragonite wrote:
閱。想必大大是超級黃金耳...(恕刪)


我覺得是超級黃金腦
總覺得腦放開太大了

買個hd600 run 一下就能變 hd800 的樣子
哇~好多形容詞

跪求耳機聽感形容詞大全之BT載點....
spartamimi wrote: 我覺得是超級黃金腦

黃金腦不用說呀,能詳細至如此境界必定是超級金頭腦
能這麼鉅細靡遺的把聽感轉化成文字,我應該一輩子都辦不到

勉強開個腦擴或許可以吧
(但不能開太久,會燒掉)
上周末抽了根大麻,順便run了iphone附的那支耳機。

Run了不到一個小時,音場變得非常大,感覺已經超越了HD800.。

高頻的延伸非常驚人,泛音的效果非常好。不管什麼爛錄音,聽來都相當迷人。

Run-in的效果本人相當滿意,唯一缺點是聲音的定位相當不清楚,忽遠忽近的。。。

evolution829 wrote:
*所請教的有經驗且...(恕刪)


謝謝樓主的分享!

真的有點多
對現代人來說要看完很不容易
包含小弟很想看完但是也無法竟全功.....

樓主的描述小弟深有同感
但是小弟無法如樓主能花費如此的工夫來描述
佩服佩服

小弟幾年前到日本出差時
某天到大阪車站後面的新阪急飯店與人見面前約有2小時的空檔
剛好在車站出口看到電氣賣場(忘記名字了>_<)就進去看看
印象中1,2樓是電腦賣場
3樓是音響賣場
居然有各種耳機讓人自由試聽
當場不客氣STAX全系列先聽過一遍
因為時間不夠其他廠牌像SHURE,AKG,GRADO的耳機就草草聽過...

建議樓主去日本玩時可以留一些時間去找找聽聽
台灣好像不可能有這樣子的服務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