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同步發於台大PTT 耳機板
https://www.ptt.cc/bbs/Headphone/M.1417341217.A.DC8.html

點擊前往
一、前言
二、Z7外觀
三、Z7試聽感想
四、PHA-3試聽感想
五、1A試聽感想
六、結語與雜談
寫在心得開始前,不喜又臭又長文字的板友也可以拉到文末看結論:
認識且熟知小弟的人,會了解小弟對於耳機上行文風格很直接
也盡量在主觀中求客觀的描述,不只是耳機的優點,缺點一樣明白的指出
但小弟個人認為這樣對於真正常使用耳機、以耳機為友的發燒友更有參考價值
若有冒犯Z7及其他提及器材使用者請見諒

●本次參展,ZX1、PHA-3、Z7、1A、1ADAC
小弟本身是個SONY愛好者,人生的第一附高階耳塞耳機正是SONY,手機、筆電、隨身聽一直也是SONY
對於SONY愛好者的我,在選擇耳機時總是會在SONY上留下一些關注
然而因為喜愛,對SONY也會有更多要求與期待,此次也不例外
究竟是大失所望,還是看到再一次出類拔萃的SONY呢?
於是,Z7心得就再此開始了

●台北市新光三越,主持人開場

●前音響論壇劉主編,發表Hi-Res意義

●音樂工作者BiBi,發表音樂經驗談
從台南千里迢迢來到台北,這可不是為選舉順便來的,而是為的就是心目中一直存在的SONY
事實上在此之前已經在住處台南的耳機店一聽Z7風采
也被Z7這個上擴前上擴後聲音差異之大驚訝過
在台南店家試聽時
一開始店員以隨身聽直推,我一度在簡訊上向同是燒友的朋友批評Z7聲音像垃圾一般
但這位友人帶來他的家私DIY DAC/耳擴一體機後完全改觀
聽完上擴
咦,我收回前言
特別是蔡琴民歌一響起
好像還有搞頭喔?我與朋友交換點意見道
期間也拿這台DIY比了一下PHA-3
詳細結果後述
總而言之
如果你聽到的Z7高頻很刺、低頻只空有量很大但收斂不住沉潛不下、或低頻消失不見
那絕對是沒推好的現象
Z7的70mm單體和低阻特性是需要點電流去驅動的
這時請試試上耳擴,將會有不同感受
1A與1ADAC畢竟是1R的變體,本次重點還是放在Z7上
仔細看看,會覺得Z7有種上一代DENON耳機感
較大的腔體與粗壯的支架,不走1R那典雅時尚
黑與銀的配色述說低調的科技感
全身照已在開頭看到,以下照片是一些細節供參考

●彷皮質感與金屬軟硬結合的支架、日本製造精品外觀,低調中不失前衛

●改良1R後的7mm巨大振膜,鍍鋁色澤隱約可見,兩種特性猜測Run期會很長

●小片開放式通氣口,可取得一些開放式輕鬆特性

●分線處的Mark,線身有刻痕,作防纏繞處理
●會場配置:ZX1 + PHA-3 + Z7
●店家配置:Chromebook + DIY一體機 + Z7 (CD Rip檔)
以上都是克難的方式,畢竟這次活動不像前次是將耳機送至試聽者手上試用一個月
對於Z7的搭配性、潛力、天花板只能粗略評估
同時對比現役自身器材做對照
走向上,SONY一反SA5000後變來變去似乎找不到定位的音色
SONY Z7一出聲就讓我感覺到SONY在慢慢走回老SONY的路
在此我要”抱怨”一下,SONY的口號似乎打錯了
Z7與其說是”超越CD音質高解析”見長的理性耳機
我倒認為這是一副以”懷古念今具感染力”見長的感性耳機
這就不得不提參與試聽會演說的前音響論壇、現優聲學的劉名振主編了
劉主邊其實也意有所指的提出到
小弟在最後發問時刻”故意”提了個問題
福特萬格勒本身並不愛錄音,因為他認為錄音往往無法完全表現出他所表現
所以音樂從錄音開始就已經失真了
那高傳真究竟是什麼?意義何在?
這問題既然是刻意問的,答案自己也早就有了個底
即使劉主編不說,玩過二十年以上經驗的大概都有一致的想法
那就是享受音樂才是本質
這裡並不是批評SONY Hi-Res口號有什麼問題
但我認為聽耳機器材到一定水準,聽過音樂到一定境界後
我會在意的更是音樂要表達出什麼
是喜、是怒、是哀、是樂?是春天的生機、夏天的活力、秋天的靜宓亦或冬天的寂寥?
好的耳機器材,是用流暢寫意的方式去感染聽者,而非一字一音符的解離樂譜
這點Z7反而偏屬於前者
不過不代表Z7與廣告詞不符、沒足夠解析
而是比起這,Z7給我感受到的賣點是更深一層的音樂感染力
這就跟初燒常以為真空管機就是糊的誤區一樣
箇中之味就要自行體會了
這次的Z7,讓我對SONY又然起了希望
自從SA5000其透明澄澈有如玻璃般聲底讓我驚豔後
SONY已經很久沒有讓我有驚為天人的聲音了
這次,雖未讓小弟驚艷,但有發現SONY似乎找回自己發展方向
聲底上承繼1R
但有著更慵懶昏黃的聲底,但加上些許現日式的中高頻的細膩
總體來說Z7調音還未臻完美,不過已有一套調音雛型
或許朝這方向走下去也不錯
以下為試聽曲目
小弟不聽華語流行,Z7不在手也很難長時間面面俱到聽過
會場提供的試聽也因不熟悉就不便評論
曲目不完整處請見諒
●日昇 史特拉地瓦里琴:

小提琴與鋼琴的合奏,以了解最簡單樂器情況及聲底
本張錄音屬小空間、麥克風較遠,名琴聲線細、錄音中規中矩
Z7在小品下表現尚不錯,不過以高把位琴音光輝來說,Z7顯得保守
琴與鋼琴間位置、空間感正常,這是Z7對比上一代小弟感覺到的最大進步
●巴哈 小提琴雙簧協奏曲 / 葛羅米歐 倫敦愛樂 企鵝三星帶花:

錄音偏滑麗,葛羅米歐演出優美,主要聽中小場面交響樂在層次定位各方面表現
這張與日昇有個不同處是在麥克風聽起來與葛羅米歐距離較近,聲音更宏亮,小提琴擦弦感也明顯些
這張較複雜的編制下,Z7空間感還是維持正常與完整,但大小上則稍擁擠了些
Z7在高頻處有打磨處理,聽感上比較圓潤
這點在古典愛好者中好壞見仁見智,如果你是喜愛挖掘指尖上的細節和磨擦感,Z7可能聽起來欠缺了什麼
反之如果喜歡舒服耐聽,那Z7可以滿足你
同樣的,日昇那張裡保守的音色在這邊也可以發現
●布魯赫 大提琴協奏曲Kol Nidrei 晚禱 / 貝爾格 波蘭國家管弦樂團:

大提琴為主的曲子一直較少,這首晚禱聽起來總有嚴肅及棲美感,主要聽琴腔共鳴及大提琴該有的擦弦感
簡單來說,偏低音域的樂器對Z7來說佔了不少利,大提琴略粗獷的擦弦與小提琴是完全不同的
Z7在這一反高頻稍微修飾,那種磨擦顆粒感有清楚的表現出來
不過聽起來蓬鬆了點,不是那麼綿密和紮實,反倒是共鳴聲因近密閉式特性得到不少好處
整體來說大提琴表現不錯
●阿勞 最後錄音:

限量版CD,古典迷多少都會想要收藏個一套,這邊是聽Z7在鋼琴上表現方式及流暢性
Z7聽鋼琴上個人以為不是那麼合適,速度上慢了點,擊鍵間總是有點黏連不夠乾脆感覺
對於高低音域輕重緩急變化與微動態也不是那麼明確
當然阿勞本身就不像肯普夫一樣有強烈落差,總之聽起來就是比較平順的聲音
另Z7的鋼琴比較像史坦威,穩重些,少一點透明度
●菜琴 老歌:

小弟的系統與DT880曾用蔡琴的寒雨曲毒到過人,測試蔡琴附韻味磁性的嗓音是否有表現到神韻
若說Z7目前聽到最適合什麼,那我會說像蔡琴這種中慢速、紓情的老歌了
Z7表現出有磁性、鬆軟的聲音,蔡琴似乎變得懶洋洋,卻多了點韻味和魅力
這邊我想Z7拿來聽背景樂器簡單的人聲其實很不錯
●絕地任務 原聲帶:

漢斯季默一直是原聲帶中讓人津津樂道的一位,這邊測試Z7在爆棚音樂下的控制力及氣勢
如果光以低頻來看,Z7有著包圍感強、但又不夠乾淨利落的特性
沉潛上,雖有不足,如大提琴那張表現類似不甚紮實,但可聽出應是驅動力不夠關系
總之Z7這張給我的感覺是比較為難,附近價位帶他不是表現最好,但也算是前段班之一
速度上不夠快,會混亂是可惜處
不過包圍感不錯,氣勢足夠,這點是值得注意
總之,這類原聲帶要處理好,不論是那家耳機都要花不少心思
Z7這樣表現我給與肯定意見
PHA-3是本次SONY主打與Z7的官配
以隨身擴來說體積稍大一點,不過仍在可接受範圍,要知道早期一台CD隨身聽也差不多這種體積
以下是PHA-3介紹與聽感

●PHA-3輸入接口,SONY特規到USB、光纖,若有同軸就更好了

●PHA-3 + Z7,平衡官配合體

●試聽會提供的主要音源ZX1
若以電路設計來看,PHA-3算是完整,配合時下最強處理晶片ESS 9018
電容採用SANYO OS-CON固態電解電容是較為大膽的做法
猜測是為了取其快速、偏高頻、密度高以補正Z7特性吧
整體來說ZX1 + PHA-3平衡輸出推動Z7可達一定水準之上
但小弟比較過後認為即使是PHA-3也並沒有完全發揮Z7實力
聽感上
解析剛好,不會過度刺激
低頻稍多,凝聚與寬鬆控制得宜,富包圍感
高頻收斂,並未出現ESS 9018常出現的顆粒感粗現象
中頻豐潤,圓滑飽滿
整體三頻呈穩定金字塔型
沒有出現奇怪的PEAK感
聽些小品、爵士、民風等展現舒適耐聽的個性
但如前言小弟吹毛求疵
缺點還是要提的
PHA-3 + Z7對於樂器形體刻畫有待加強
層次感雖比Z1000進步很多,但還可以更好,畢竟有些地方層次感還是平面了些
三頻的通透度不甚平直
音場空間感雖完整立體,但略為侷促擁擠,偶爾還是有聲音糊再一起狀況出現
最下盤稍有渙散
以上幾點若能改善就更完美了

●與1A同樣的外觀,典雅時尚,金屬質感看了總是有想摸上一摸愛不釋手的感覺
帶線控的1A,另有自帶DAC的1ADAC,因時間關係主要鎖定Z7,就只聽1A了
基本上與印象中1R差不多,也聽得出跟Z7系出同源
不過1A低頻較沒那麼海量,但也比Z7糊了點
高頻部分稍微刺激點
音場以小密閉式耳罩來說算持平
速度倒是比較快了些,音樂通吃性比Z7好些
不過整體聽下來小弟覺得若喜歡1R這一系聲音,直上Z7就對了
當然1A定位在應在隨身帶線控,若有攜帶需求,退而求其次1A也是可以的
可惜小弟對小耳罩涉獵不深,這邊就另請隨身高人了
本次是第二次參加Mobile01的試聽活動,本身期許用音響術語以較洗鍊精準的字句描述Z7,內容也盡量秉公正、客觀
而活動上比起第一次Mobile01的試聽活動是耳機寄至試聽者家中做長期試聽來說,這次比較像是商品”拍照”發表記者會,對於試聽時間和對一個音響產品的本質──”聲音”試聽主軸上則略有失焦感
小弟僅能以短暫時間與在其他店家的試聽做為感想,無法做更完整的評論是為較可惜地方。
回到耳機部分
從發聲單體來看,SONY近年來似乎在材料上一直在做修正,生物震膜停產後至今又開發出液晶震膜,文件上說明是高分子物質
而這次鍍上鋁,小弟猜想是因單體做更大了,為了保持單體剛性減少分裂失真故做此加強
結果上比起之前的液晶震膜看起來是有收到效果,希望SONY還繼續研發
小弟想到早期SONY除了生物震膜外,還有一種是藍寶石蒸鍍膜,也許那天也會重現也不一定
再從結構來看Z7似乎是半開放,但巨大的腔體代表有密閉式的骨子
既然如此,習慣性的以開放試聽感去衡量Z7是有失公平的
Z7絕對不會有開放是自然、輕鬆開放的音場
但擁有的是密閉是特有的空間迴盪感與黑背景
又幸好開了點通氣口,密閉式耳機最頭痛的筒音並不明顯
亮點的話,比起前代液晶,Z7低頻的控制力、層次有不小的進步,
完整且立體的空間感,對比前代耳機平面的音場則是最顯而易見的進步
如果你想舒舒服服地聽點小品音樂、不求快速激烈的刺激感
Z7的走向將十分的適合
反之若是搖滾、金屬、大編制交響樂就步是那麼適合了
SONY現時就是缺少一個如同歐洲三大廠
如HD650三兄弟、DT880三兄弟、K701與K702兩姊妹等能成為數年間不朽的經典耳機
Z7目前聽來我是認為還無法有此成果
但已經很近了,也許之後有個Z10,成果一定讓人期待
總評Z7是隻物有所值、有流著老SONY調音風格的耳機,如果你是經歷過老SONY時期的SONY愛好者懷古念舊,Z7將會帶給你許多感動,對於新朋友,也不妨考慮Z7精美的外型,體驗富磁性感染力的聲音。而我以一個SONY愛好者來說,這次的Z7已經滿足我的期許,就如我在資格申請時寫的話──”期待SONY帶給我脫胎換骨的感受”,雖然不夠完美,但也希望未來SONY持續下去,創出下一個R10經典。
再總評PHA-3,良心話是還不夠成熟的作品,或許這只是SONY的第三次嚐試耳擴關係,許多方面仍在摸索
同樣是推Z7,對比一些非官配DIY自製一體機仍是討不到便宜
但也說明了一件事,就是是證實的Z7實力並未完全發揮
若您的前端是五萬甚至十萬等級搭配良好的器材
Z7實力還有機會再往上升
把玩下來,PHA-3我猜想最大價值是
他把平衡做成3.5頭,對於常出門在外的耳道、小耳罩族能較輕易使用
只要你能做出對應的雙邊分別入線就可以玩了
如果是這樣去想,那PHA-3還是有亮點的
故若PHA-3能在定價上修正,搭ESS 9018的光環及SONY西裝配一套下仍是很有吸引力
此外比起Z7驅動力有力有未逮之現象,我反而認為PHA-3配上SONY EX1000耳道也許是個不錯的搭配
有興趣的朋友也不妨玩看看

末代SONY VAIO筆電機皇PRO 13與Z7合影,希望SONY能保持住影音這一塊
身為SONY愛好者,對SONY總是有些執著,對於SONY近年的變動,小弟總是覺得可惜了些
總是有些曲高和寡感覺,而耳機音響部分又不如過去輝煌
這次的產品,小弟又燃起了期待,轉變正在路上,希望未來SONY能重演R10的光榮
全文完
參加2014 Sony 高解析音質體驗會心得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