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盛行MP3開始小弟就有使用PC聽音樂習慣~
當學生最開始使用音效卡經RCA給電腦喇叭
之後有玩AV擴大機(沒有USB DAC時代)
電腦裝擴充卡用光纖同軸輸出給AV擴大機(DENON AVR-1800)解碼
一路上聽到無損~ 之後買了一台TEAC UD-H01
只是電腦的電噪訊真麻煩~但貪圖方便數位播放也好遷就
真的想聽比較好聲 還是用傳統CD播放...
數位音樂不談錄音後製部分 一般都會偏冷偏薄居多~
自己系統不少AQ中低階線材 多少靠AQ特性厚度補些回來~價格也都可以接受範圍內
喜好器材搭配前端加細節 後端拉厚度~前端加點銀特性線材多些解析音染
(所以DAC 用kimber kable AG USB Cable)
AudioQuest Dragonfly剛上市時就有些興趣~

不過已經有買的TEAC DAC給書架系統用 所以一直沒有入手~
其實是價格偏高 XD...
會對這台有興趣這台主要是
體積小 筆電方便 支援24bit/96kHz解碼輸出
而且AQ的產品都很令人安心...當然跳水是入手好機會
AQ產品中低都是比較略厚聲底 帶些細節 線條 凝聚力都不錯
(以銅來說 音場較窄 高頻略暗 可用他廠材質互補)
聲音表現不遜自用入門TEAC UDH01 DAC現在入手價才1/3不到
當初會選SONY耳機是因為半夜玩PS3.4打怪比較不會吵到女王
偶爾耳機聽音樂 電玩...重點可無線+有線可以玩線材
很少用耳機部分 就沒有投入太多

接上耳機初聽感~
除了DENON AVR-3808 附加耳擴功能表現比較好之外
桌電 筆電推力都稍嫌不足...畢竟是隨身式
(閃過念頭...再加耳擴!)
目前自己器材有幾種方式可以給電腦輸出解碼
USB: TEAC UDH01 / AQ Dragonfly

HDMI: DENON AVR-3808
光纖/同軸: TEAC UDH01 / Marantz SA-15S2(同軸)

入手就是要玩 好奇心下小弟把玩的幾種蜻蜓接法~
1.PC/筆電 -> 蜻蜓3.5對3.5 -> SONY Elite Edition耳機
推力雖不足 但耳機本身有電池供電音量比較小聲
以入門耳機來說 效果還不錯

接上即可使用

2.PC/筆電 -> 蜻蜓3.5轉RCA -> AV擴DENON AVR-3808 -> SONY耳機
從蜻蜓接出來後都是類比傳輸 轉接太多 細節下降定位略糊
但是聲音可以比較大聲...算聽爽的

3.PC/筆電 -> 蜻蜓3.5轉RCA -> BOSE MM-1
4.PC/筆電 -> 蜻蜓3.5轉3.5 -> BOSE MusicMonitor
基本上兩者差異不大 就是BOSE底聲
不過早期BOSE MM-1有環繞模擬 音場比較開 定位凝聚不明顯

惡搞篇

5.PC/筆電 -> 蜻蜓3.5轉RCA -> DENON AVR-3808(前級) -> Gryphon Diablo -> B&W S805
6.PC/筆電 -> 蜻蜓3.5轉RCA -> Gryphon Diablo -> B&W S805
直入綜擴最為好聽...不知道是否礙於3.5的鐵三角入門線材
和原本TEAC DAC比上下兩端高低頻延伸差很多~ 不過基本定位 細節都有點到

金屬接點也來上油

蜻蜓顏色訊息(借網路圖)
綠色:輸入訊號為44.100 Hz(44.1kHz)
藍色:輸入訊號為 48.000 Hz(48kHz)
琥珀色:輸入訊號為88.200 Hz(88.2kHz)
紫羅蘭色:輸入訊號為96.000 Hz(96kHz)
紅色: 待機中

小小小心得


話說以上亂玩一通蠻無聊~XD...只是想知道不同玩法有何聽感
這次跳水價本來就是要買給女王接筆電上網聽音樂或是戴耳機有比較好聲
AQ蜻蜓C/P值對小來說覺得沒有太大意義
因為入手觀點來說 以聲音和方便性的平衡點就值得入手價值性
支援24bit/96kHz解碼 / 超小DAC / 攜帶方便
聲音厚實 凝聚力夠 細節尚可 整體感覺還OK該有表現都有
外觀作工質感好 / 價格偏高(跳水除外 XD)
雖只有3.5MM輸出不過接家用系統也不會用蜻蜓
DAC 日新月異追不完~ V1版對小弟就夠用了

隨身DAC...還不錯玩^^" 這小東西方便多了~

(迷之聲: 不知道謎片聲音...@@?)

小弟非專業玩家簡單小東西分享...多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