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VE6 XC聽感文分享,歡迎用家簽到(更新VE5聽感)

終於,經過了快兩個禮拜的奮鬥,我終於把這篇生出來了,這麼慢的原因是因為我不想貿然在還沒聽熟前就發那種腦充血的文,我希望能慢慢聽,沉澱一下想法,再分享。

文很長,而且如同我一貫的作風--圖片很少,請見諒。

想看照片的可搜尋我們地球第一的GG大在友站發的文⋯

終極必殺組合⋯ 但別緊張,本篇聽感是以AK120直推,原廠線為主。Hugo與Whiplash線為榨出極限的道具。
VE6 XC聽感文分享,歡迎用家簽到(更新VE5聽感)


這裡是之前VE 6 Xcontrol Demo的聽感,有興趣的可以參考一下。VE4大樓,VE6 XC demo試聽。

成品機的聽感分享本文:(還是要不厭其煩的強調一下,這都是我的一家之言,歡迎用家上來添磚,也歡迎燒友理性討論。這些器材皆是我真金白銀購入,自己享用,也樂於與大家分享)

在先前試聽Demo的時候我就很明確的指出我比較喜歡的是X2的調音,但等我收到成品機後,經過這一個多禮拜來搭配不同組合線材的聆聽,我很驚喜的發現原本我認為太過滯膩厚重的X1竟然成為我最常聆聽的選擇,以下我將X1,X2的三頻走向與聲音特色摘要如下:

先說X2:

目前聽過的耳機我認爲最接近中性的是1964 V6,不冷不暖,X2在整體調性上很接近V6,但再稍稍,真的是稍稍,暖些,比VE 3再稍冷調些,這樣的(音)「色溫」讓X2再高解析力的表現下保有聆聽的樂趣,而不顯過度監聽。

高頻清亮但還算節制,比印象中的VE 3再稍稍亮點,氣音唇齒音遊走在刺激的邊緣,視搭配的前端訊源。延伸的很自然,沒有像IE800或JH 16Pro般在中高頻部分有著明顯的突起。特別值得提起的是,X2的高音與超高音(雖然我聽不到16kHz以上的聲音)把錄音中細碎的空氣雜音,收音麥克風均勻的高頻底噪一五一十的呈現出來,對廳堂感以及樂器質感的營造有很大的助益。

中頻非常的乾淨,厚度大約就是VE 3的水準,線條清晰,距離也約莫VE 3一般,比起VE 4是明顯驅前,很可惜的是成品機的中頻沒有Demo的厚度,以我個人的喜好,X2只要再厚那麼一滴滴,我認為就達到了儂纖合度的水準,不過這只是我個人的偏好,事實上這樣的表現已經比我目前聽過的其他耳機都傳真了,是一種寫實的特色,跟我認為稍加美化的SE846以及華麗到滴汁的MH335DW的中頻有很大本質上的不同,現在觀察起來似乎已變成了VE家的特色。

低頻大約量與VE 3相似,比1964 V6多,比SE 846/TG 334/K3003都要少。X2的低頻的特色是反應快,下潛的完整,整體質好過量,低頻的質地相當好,不同的低音樂器有很明確的分別,乾淨清爽。

雖是六單體,四路分音,但三頻的銜接順暢,在聽感上真的很接近一條直線(雖說儀器測量肯定不是如此),沒有突起,沒有凹陷,也造就了良好的空間感,左右連貫沒有斷層。

X1/X2的音場皆不若VE 4這麼寬大,成品機聽得特別清楚,其中X2又比X1來的大,得益於線條鮮明的三頻,空間感比較明顯,深度也較X1來的深,錄音中的細節在現場迴盪的聲響被很明確的呈現。雖然我是喜歡寬大音場的類型,但我會認為,X2的音場算是蠻適當的大小,不會大到空洞,但也絕不顯擁擠。

整體來說,X2可以說是VE 3的昇級版,在原有良好的中性體質上再加強了音響性的提昇,先前聽Demo有提過的透明度的議題,在成品上完全不是問題,X2在聽過的耳機中,透明度應該是最好的,就像下過雨的空氣,乾淨無霾,耳朵與音樂間的薄紗被抽掉了。

最難能可貴的,這樣的透明度不是以提高某段高頻的能量換來的,音樂的流洩還是輕鬆不刮耳,VE耳機一貫的音樂性沒有因為音響性的提昇而被犧牲。會這樣講是因為最近聽了兩隻不同品牌的旗艦(Mentor/Roxanne),不約而同的讓我覺得品牌的特色都很可惜的流失掉了,覺得設計者似乎陷入了規格戰,而忽略了為音樂服務的初衷。扯遠了。

X2適合的音樂類型?我認為古典大編制或小品,爵士Big Band或Swing,電影原聲帶,新世紀等,複雜的配器,大場面,都能表現的很好。重節奏的音樂類型,視個人口味,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稍差一口氣。而我,我則是覺得看錄音內容,錄得過於厚重的,X2反而有讓音樂更顯靈動的效果。重口味的燒友是有可能覺得X2稍淡定些。

X1,給了我很大的驚喜,也是我第一次覺得Demo跟成品差異可以這麼大。別誤會,當然不是走向完全不同,而是X1在Demo上的不足,成品機皆補足了,請聽我道來。

聽Demo的時候,X1給我的感覺是VE 4不甚成功的昇級版,低頻更雄渾有力,但卻無法兼顧質感,甚至某種程度遮蓋掉了中頻,進而影響到了透明度與解析。我才會再先前的某個回帖建議X1要配上比較輕靈的前端或線材。

從本來的想說當做買X2送X1,成品機卻讓我喜出望外。確實熟化之後的X1:

高頻,基本上Marcel在設計時並沒有動到高/超高的量感,因此聽感的確是與X2一致,因著較豐滿的中下盤,以聲音的明亮度來排名,VE家族從亮到暗:VE 3 > VE 6X2 > VE 6X1 > VE 4。因此,X1的高頻事實上是相當討喜,也很接近我認為理想的MH 335DW的調性,這也証明了高音量感響應頻率不變,僅改變中低頻量,整體聽感會有極大的改變,就如同有兩聲道燒友以書架式喇叭配上銜接良好的主動式低音而得到「清水變雞湯」之效。X2的高頻絕非清水,但同樣的設定,到了X1上就更添了濃度與厚度,更有趣味的聽感。

X1的中頻又比X2更趨前,更有厚度,真的就是雞湯的醍醐味,跟X2的清爽山泉聽感相當不同。我個人很享受X1的人聲,有肉感,有活生感。先前對VE 4人聲不滿意的燒友,這次不管是X1/2的中頻,應該都可覓到一個理想的歸屬。

低頻來說,這是跟Demo最大的差異,也是X1的亮點。X1的低頻是VE 4的完整加強版,喜歡VE 4低頻的燒友,一定無法抗拒X1的昇級版低頻。令人吃驚的是,X1的低頻量感是比VE 4稍少,相較下來,VE 4的低頻像是散沙,而X1的低頻只用AK120直推就可推出凝聚的線條,拳拳到肉的衝擊感,也有良好的層次感,不會糊糊做一丸,且同時也不缺反應速度。以低頻的反應速度來說,X1大概僅次於動圈的IE800,而與MH335DW在伯仲之間,SE846的低頻下潛與反應很驚人,但X1更能傳達質感。我在後面的實際音樂聽測中會提出實証。

三頻的過渡也相當自然,雖說中低與極低明顯量感較多,但因分離度良好,彼此不相遮蔽,因此不會有膨脹不自然的感覺。

音場上來說,X1約略與VE 3大小相當,音像大,彼此之間不致擁擠,但也不如X2般錯落。這邊第二個與Demo不同的地方是,成品機的透明度與細節呈現完整度與X2非常的相近,只犧牲掉一咪咪卻換來更豐沛性感的下半身,這對嗜食低頻的燒友是一大福音,可以邊享受凍滋凍滋的低頻按摩,卻不怕漏掉錄音中該聽到的細節。

整體來說,若X2是儂纖合度的氣質美女,那X1應該就是熱情如火的拉丁美女(請原諒我沙豬的比喻⋯),X1適合動感,重節奏,小編制的流行,電音,搖滾,世界音樂。但如同X2,若有錄音過於細瘦,切換至X1也有加味之效。一句老話,青菜蘿蔔,聽了才知道。

我從Demo的X2到成品機的X1,我必須要說,事實上這兩種調音都很完整,但也並非都是全能,要從中取捨的確不容易。Eric說的好,就像吃麵一樣,今天我想吃原味,明天我想加辣椒,如果可以極方便的方式來選擇口味,再好也不過。我原本以為我只會選擇其中一種而甚少切換,但迄今事實証明我X1/2是五五波,兩者皆可在不同的錄音以及音樂類型滿足我。

另一種解釋可以說是不是X1/2都不夠好,如果非要X Control的高價版本,不如錢省下來改投其它也有定評的選擇?

我會說是也不是。我在試聽的過程中曾想過,如果把X1/2綜合起來取優點去缺點,那不就天下無敵,百搭?但事情有這麼簡單?君不見就算是人稱神器的SE 5-way也有用家嫌它高頻稍暗,人聲稍遠。評價頗高的韓國Hidition NT6,也有少數用家嫌高頻太亮,不耐久聽。到了這個價位,調音已非粗調可交差,而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的程度,必需經得起挑剔用家的比較與批判。

我不喜歡說某某耳機是「最好」,畢竟比較中的環節太多,無法一一控制,特別是個人喜好只可意會極難言傳。然而我可能很有信心的說VE6不管是X1或X2的素質極高,不管從三頻分佈與銜接,動態表現,細節再生,音場大小與樂器分離度,透明度等項目都有高標以上的表現,最重要的是,VE並沒有遺漏掉最重要的耐聽以及高音樂性的中心價值。

我以幾首常聽的曲子來說明X1/2的聲音表現。以人聲來說,我比較老派,我喜歡蔡琴的幾張錄音:「民歌蔡琴--恰似你的溫柔」,「機遇-淡水小鎮原聲帶--月光小月曲」,「金聲演奏廳--點亮霓虹燈」。這三張是以錄音時序來排列,蔡琴的聲音剛好也以「清淡」、「合度」、「濃郁」的特色來展現,而我個人喜歡以X1,X2,X2的選擇來聽。

VE6 XC聽感文分享,歡迎用家簽到(更新VE5聽感)

如果皆以X1或X2來聽也是很棒,但我發現,「恰似你的溫柔」這首較爲清爽的早期錄音,若以X1來聽,更能讓蔡琴聲音的溫度再提高些,距離再近些,再愁悵些,開頭的鋼弦吉他音箱共鳴再飽滿些,讓簡單的編制聽起來包圍感再多些。

VE6 XC聽感文分享,歡迎用家簽到(更新VE5聽感)

而「月光小夜曲」中,鮑比達已經把蔡琴的聲音錄的又集中,又飽滿,因此以X2來聽更能彰顯濃淡適中,不慍不火的唱工而不顯厚重,選擇X2的原因也是因為可以把其中鋼琴晶瑩剔透的質感與以假亂真(是的,錄音中的鋼琴是電鋼琴,而非一般想像的平台鋼琴)的敲擊泛音完整的展現出來,在最後的蟲叫蛙鳴片段也讓我感受到了連貫的包圍感與清晰的蛙鳴(是的,我並不想數有幾隻青蛙⋯)。

VE6 XC聽感文分享,歡迎用家簽到(更新VE5聽感)

「金聲演奏廳」如同之前所述,非常濃厚的錄音,蔡琴口形大,樂器形體大,堂音豐富,用X2聽起來恰恰好,相對的,用X1聽起來的就稍嫌黏膩。

人聲表過,我想提提高頻與低頻的平衡性。我想用Michael Jackson的「Bad」,與Guns N' Roses精選輯中的「You Could Be Mine」來舉例。

VE6 XC聽感文分享,歡迎用家簽到(更新VE5聽感)
VE6 XC聽感文分享,歡迎用家簽到(更新VE5聽感)

啥?這兩首說測低頻還名符其實,但高頻?是的,「Bad」一開頭的電子樂器開場,貫穿全曲的背景打擊節奏敲擊的高頻泛音。以及「You Could Be Mine」中Tom Tom緊繃的鼓皮聲及鐃鈸細碎的敲擊,這些高頻的猝發音非常考驗是否高頻呈現線性的延伸,還是有不自然的突起?

我先問曾以耳機聽過這兩首曲子的燒友,你是否能大聲的享受?或是你跟本認不認爲聽這兩首曲子是種享受?我說,用VE 6來聽,特別是X1,真是享受。我聽到了彈性十足的腳踩大鼓與掄鼓,我聽到了拳拳到肉的電子合成低頻,配上清脆快速又不刺耳的高頻細節,成為一種純粹的感官享受。更加分的是,這兩首用大部分的耳機聽,人聲都是埋在伴奏中的,但VE 6這次的人聲真的很立體,線條分明,獨立於伴奏之上。

這兩首我用很多耳機(不乏高價)來聽,通常聽不完一首就受不了,過亮或突起的高頻是通病。而有人可能會懷疑錄音本來就不好,我要說,別傻了,Michael耶?我也曾在大型系統上聽過,過癮兩字可能還不足形容⋯

最後,我想用一張「The Spirit of Turtle」這張選輯來說明。

VE6 XC聽感文分享,歡迎用家簽到(更新VE5聽感)

這張選輯涵蓋了多種曲風,相通的是錄音效果是一流中的一流,其中貝多芬的「命運」選曲是我聽過最接近現場的聲音,麥克風幾乎消失,層次分明乾淨通透的弦樂,與X2相得益彰,用X1也好聽,增加了定音鼓狂擂的氣勢。我真的沒想過在隨身系統上也能聽到這麼接近現場的經驗。好聽到我上網從荷蘭郵購了一套回來,先不管詮釋的部分,光是錄音水準就值得收藏。

講到搭配,不同於VE4需要上擴才能催逼出最大潛力,VE6對前端非常友善,我用iPad/iPhone就能推出不錯的效果,AK120直推就能得到令我滿意的表現。與其上擴不如把錢投資在線材上,投資報酬率更高。

原則上,X1要搭上比較輕靈的線,提昇透明感,讓低頻更束結,銀線應該會是好組合。X2則可配上高品質銅線,強化整體身型。

那X Control如何?我認為我目前為它搭配的Whiplash TWau Reference相當理想,這條線是銀鍍金,兼有銀線的解析與空間感,與銅線的稍暖色溫與寬鬆的氣度。不過這條線非常難run,我曾有一度想把它拿去填海,除了送去QBT外,回來陸續聽了上百個小時才真的感受到製線者Craig想要達成的目標。

不管如何,VE6值得用家為之尋覓一條更好的線,絕對值回票價。

與HD800的比較:

目前家用系統配置爲:Aurender S10 music server--同軸數位--》Chord Hugo --MIT Shotgun S2 RCA--》EC Balancing Act (搭配複刻WE300B+Mullard ECC35 / KR PX-4+Sylavania JAN-CHS-6SN7W鐵座版)--Cardas Clear XLR HD800 cable--》HD800。
電源專線,Monitor Acoustic壁插,Oyaide MTB-6排插。

我沒聽過SR009,因此我不敢說的太滿,但目前這套系統的透明度與細節再生應該有相當不錯的水準,至少比我聽過的兩聲道或耳機系統都還能聽到更多以前沒聽過的細節,特別是前端重新規畫後,S10帶來聲音的密度與重量感,Hugo帶來透視的空間感與充沛的細節。

以下皆把HD800系統的表現列爲100%來與VE6比較,與HD800系統的透明度來相較,X2以AK120直推搭上Whiplash TWau Reference線可達HD800 85%的表現,X1是80%。以Hugo來推,因為VE6對底噪非常敏感,導致沒辦法達到背景完全漆黑沉靜的境界,因此沒加太多分。

細節再生: X2--85%,X1--80%
音場大小: X2--70%,X1--65%
高頻延伸:X2--90%,X1--88%
中頻密度:X2--100%,X1--110%
低頻量感與下潛:X2--90%,X1--105%
空氣感堂音呈現:X2--90%,X1--85%

總結來說,當VE6以合理搭配(AK120加上Whiplash旗艦線),除了能兼顧攜行性外,我個人認為聲音表現有自家HD800系統的八成左右表現。能把這樣高品質的聲音帶著走,我相當滿意。因工作關係,通勤時間很多,以前覺得是浪費生命,現在反而覺得VE6的組合大大的充實了這段旅程時間,也樂於把以前少聽的錄音翻出來再次品嚐,我覺得這樣就是一種幸福了。

文又太長,與其它耳機的比較就以補述的方式再上了。但簡單來說,我本來以為我入手JH Roxanne之後能來個雙機流,但沒想到它兩差距實在太大,我完全沒有動力再臨幸Roxanne,有可能是UF版的關係,或許客製版本會更好,但可惜與我無緣了⋯

詳細的差異我有機會再與大家分享。

2014-04-25 13:44 發佈
stanley大的評測一向客觀完整,感謝您的分享!
Hi Stanley,感謝你這麼詳細介紹,看完讓人非常生火,目前我還停留在K3003準備升級當中,你的文章真是非常好的參考指標,VE6除了價錢讓人卻步之外似乎是個不錯的選擇,看來得找個機會去聽聽
此外為了讓文章更完美,幫你找到了個小錯字 "其中貝多焚的「命運」選曲是我聽過最接近現場的聲音"

Standley兄,看完你的聽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該流淚........
不求完美、但求無悔
intorty wrote:
Hi Stanley...(恕刪)


感謝,已更改。這文斷斷續續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與工具(iPhone/iMac/iPad)上撰寫,多有疏漏,感謝指正。也代表有認真閲讀,很感心


韶軒 wrote:
Standley兄,...(恕刪)


韶軒兄此話怎解?




To loveyleica兄:

感謝。也期待你LCD XC與Hugo的後續聽感分享。
所以請問一下Stanley 大, VE4 的音場比VE6大 ?

jeffhappy wrote:
所以請問一下Stan...(恕刪)


是的,目前耳道耳機VE4大概就是音場王者了,SE 5way沒聽過,所以無法比較。
lieberstanley wrote:
韶軒兄此話怎解?(恕刪)


Eric說我的VE6 X2還沒開始改.....糾結....

再加上我的前端比不上Standley兄,系統的搭配上再一個......糾結

似乎要過一個糾結的週末~~~

把我的D100送去給Standley兄試聽如何~~~~
不求完美、但求無悔

韶軒 wrote:
Eric說我的VE6...(恕刪)


建議你先通知ME hold著,不然可能會後悔!
韶軒 wrote:
Eric說我的VE6...(恕刪)


我是這樣想,如果預算夠,上XC是最不會出錯的選擇。

但如果韶軒兄之前有帶D100去試,而X2比較合你的胃口,那就不用糾結了,因為是X1差比較多,X2就是中頻厚度稍微差了一些,然而,如同你所說,訊源不同,說不定D100搭出來的比AK120的中頻更好也不是沒有可能。

再加上V6s較偏中下盤,來副X2也可換換口味。

如果現在要我二選一,我還是會選X2。

只是Xcontrol真的蠻好玩的⋯

我是在幫倒忙嗎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