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又到一年年底了 一個人的聖誕夜 只好買些東西犒賞一下自己

剛好耳機系統經過將近一年的尋覓 大抵也可以確定下來

只好捏著所剩無幾的荷包衝去耳機店下定 雖然其中波折不斷 真的是多災多難

不過總算是在聖誕夜拿到了我的禮物 安全上壘了orz

新手第一次PO開箱文 技術不佳 照片有瑕疵的話 就請各位大大湊合著了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一袋不知道甚麼的聖誕禮物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滿滿的一袋 都快滿出來了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膠膜都還沒拆 先照慣例通通疊起來!!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從最小的東西開始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紅色錦囊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裡面是老衲的棒棒一隻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神秘的盒子 外加兩隻蓋子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這是兩隻蓋子!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一條線!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兩條線!!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三條線!!!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小有名氣的狗骨頭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內裝燈泡一個 不是骨頭!!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本次多災多難的主角DAC一台 強烈懷疑我跟3C產品巷性嚴重不好~"~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正面長這樣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屁股好多洞 支援 光纖 USB1.0/2.0 同軸 等等輸入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預算爆表了 買不起好東西 只好先用這個湊合著 第二主角是個耳擴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正面一個洞 簡潔有力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依舊是很多洞的屁屁 有一組bypass的RCA輸出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MIO的愛姬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芝麻開門... PS 我這紙盒的內部 真的是有夠爛的 完全看不出是全新品orz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終於入手了傳聞中的奧地利小公主!!


[ 開箱 ]     新手Mydac耳機系統上路 K701 變化紀錄
驗明正身 快要絕跡的奧地利小公主 再來好像都是格格了


然後... 別問我聽感 現在才剛通通到齊 算是這一年來陸陸續續湊出來的東西

當然比起前輩們的神裝 這些都上不了甚麼檯面

不過總算是在預算與聲音中找到了一個自己喜愛的平衡點

有機會有閒的話 等東西通通RUN 再來報告聽感了~~

========================修文分隔線=================================

簡單補充一下聽感好了 不然覺得文章好空洞

這套配置算是花了半年時間慢慢試聽拼出來的 聲音先以不出惡聲為主

沒辦法 我必須在預算 W5K和K701 三者之間取得平衡 不可能對單一耳機做優化

平常多是聽流行樂跟弦樂器的獨奏 頂多就是2-3人的小編制協奏

所以對於樂器的空間感及定位要求不大

還是以人聲以及音色的考量為主 而且我喜歡泛音的飄逸感 所以這套系統的速度不快

在店家那邊搭配的時候 訊源用的是店家的機器 先以這方面來說明

就之前在店家搭出的聽感走向來說 基本三頻堂音的凝聚力都是有一定的程度 不會有鬆散毛邊的問題

解析以我來我說已經很足夠了 至於定位的問題 我倒是比較沒那麼要求

泛音以及三頻的延伸性都有水準之上 起碼很夠我現在的要求了

高音及人聲都屬於清亮中帶有一點點厚度不單薄的走向 保有701的穿透性也不失其耐聽程度

不過低頻方面 因為本人不是低音控 我是個連SE535都讓我覺得低音有點多的聽感 所以

701在這狀況下低頻有質沒問題 不過可能比較沒有量 能量感可能對很多喜好低頻的聽友會比較不足

簡單總結這系統下的W5K以及701的表現

三頻延伸都足 低音到位有質但量少且能量低 音場中等 耐聽不刮耳的狀況下 人聲保持靠前清亮有韻味

提供給有需要建構系統的各位參考
2013-12-24 20:36 發佈
紀錄一下K701近150hr的聽感好了

沒有一些比較的基準 還真的挺不好抓變化程度

不過這真不愧是K701 還真的很不搞RUN

150小時了 變化的幅度比想像中還小orz

由於一開始多用純樂器等方式在RUN 現在每個樂器的線條分布位置都比初開聲清楚了一點

最明顯的部分是低頻鼓聲的部分 終於比較有能量感了

目前隨著高頻聲音慢慢開嗓 少部分歌曲有出現一點點齒音的現象 還不是很明顯


300小時 大概從150開始 齒音開始慢慢增加 到了230小時左右突然大量增加

這段時間感覺是第一次的衰聲期 聲音的線條定位雖然有比較具體的聽感出來

不過位置不是很穩定 而且音色上 有時候會有過亮刺激的感覺 很不穩定 細節的部份慢慢的增加

動態倒是比初開時提升了不少 但是在200-250之間 有點撞牆倒退的現象 人聲也縮了一小圈

整體上 這時間的小公主聲音 我的聽感下 很不滿意orz


慢慢地到了450小時 齒音的問題還在 不過已經減緩了很多 相較於之前直接刺激的聽感

齒音慢慢轉為比較圓潤的氣音 但偶爾還是會過度刺激感 除了各聲音的線條越來越立體之後

在過350小時之後 音場突然就好像束帶斷掉一般 突然的散開了 整整大了一圈

有一種突然鬆開的感覺 人聲的位置倒是控制得不錯 依然還是在大多數樂器前面

低音的部分 可以比之前感受到更強的力道 集中而有力的低音 甚至可以感受到耳罩的震動

除了鼓聲之外在400小時之後 銅鈸 泛音的表現更加亮眼了 延伸度真的是可以飄到海角天涯去了

動態的表現也比較慢慢穩定了 不再有時好時壞的問題 也搞不好是耳朵比較適性他的聲音的關係

音色的部分也有了改變 比較開聲那種很直接的明亮 也稍微多了一點圓潤的感受

明亮的中高頻段依然還在 但是不會有刺激的感受非常的耐聽


600小時了 這段時間內感受比較深的是小公主慢慢地比較穩定下來 原本比較不明確的縱深音場

慢慢的也稍微有了一點點規模 各聲音的對比線條也變得比較明顯跟立體 而且逐漸比較自然一點

在這之前 聲音比較容易有直接倒進來的感覺 過了550小時之後隨著音場拉開 這種狀況降低了不少

另外特別要說的是人聲的部分 似乎又有點縮了回去 小小的一圈 樂器的感受不明顯

人聲的速度偶爾會變快 不知道是不是又要接近另一個衰聲期

原本的聽感比較像聲音發射出去的弓箭 向外發送出去 現在的聲音卻是在同樣的發送距離

最後收尾的時候 有一個收縮回來的感覺 有較之前扎實一點 多了分力道少了分飄逸感

隨著音場從小雞蛋變成鴨蛋穩定之後 人聲的到目前為止 還不算穩定下來 看來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750小時了 真的是不短的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變化最多的還是人聲 之前稍微縮掉一點的中頻

在過750左右開始慢慢地有了質變 原本我的系統配出來K701開聲是比較明亮高穿透度的

到了這個階段人聲不再那麼刺眼明亮 耐聽度大幅度躍進 而且最大的不同是經過之前收縮再延展

現階段舒張開的聲音 女聲也保有明亮穿透力 但是好柔好舒服 輕盈如紗卻如同絲絨一般柔軟

聽一些甜美聲線的女聲 真的會讓人渾然忘我... 心得打到一半都會忘記要說甚麼orz

低頻的部分 也稍微緩和下來 比較不像之前那麼快收掉 下沉的程度似乎還需要一段時間讓他發展

但是有個部分讓我很納悶 有些音樂的低音在這階段 有變軟的趨勢 有的音樂卻不會

低頻表現也變鈍的感受 低音號 低音提琴 傳統大鼓 等等 聲音出來 很明顯的變成圓潤的走向

高頻的部分 一些小細節的刻劃更加立體 層次感凸顯出來之後 一些聲音終於讓我的木耳有更多的感受

因為之前個頻段感覺很多地方有點縮掉變化的感覺 其實是一直快到750才慢慢有再次變化

再繼續觀察看看 真是期待接下來的聲音


900小時的硬戰真的不是假的 這段時間有幾個部分也逐漸地有了明確的形體確立 底頻的部分來說

多了一些光澤 這段時間又聽了其他的耳機發現 小公主的低頻有個很特殊的韻味"光澤"

在接近900小時低頻中低頻的光澤慢慢地出現了 就如同他著名高穿透力的聲音 這種低頻表現

也是很明亮有穿透力的 中頻男低音更加明顯 一般低沉迴盪的低音號 大提琴之類的聲音

讓人聽到不是一種低沉壓抑的鳴響 而是如同陽光灑落的深谷 幽靜卻不失明媚 現階段的低音

也是更加的扎實沉的更深 還帶有著空氣感的迴盪 比較能感受到低音的能量感 另外女聲的表現

依舊是輕盈飄逸的感受不到重量 但是卻又覺得更加飽滿水潤 而非纖瘦 到了這時候能更具體的感受到

人聲與樂器間的層次 真要說我只能以 在音符上跳舞的人聲來形容 人聲都像沒有重量似的

在音符間跳動 卻又能感受到他踏在樂譜上的那種存在感 這點要是喜歡搖滾重金樂團的人來說

人聲會少了一點爆發力的感受 不過卻能完整個感受到 各個樂器對人聲的支撐力

這階段有一點一定要提出來說的 就是這種表現的結果就是 水樹的歌也被處理的非常不錯

動態細節人聲..等等 通通都有了層次分明 卻又通通都還是混在一團 非常有趣的表現方式

就這個階段 變化已經不如之前那麼的劇烈了 應該是慢慢的穩定下來了吧




如果樓主喜歡現在的聲音,那很恭喜樓主不需再多花錢了。
不過小弟強烈建議耳機線換一換,
原廠耳機線大大的限制了原本耳機該有得表現,
如果樓主換了耳機線還想有更好的效果,
小弟建議樓主把訊源電腦做適度的優化,
依小弟過往的經驗來看訊源對整體系統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Mr.jam wrote:
如果樓主喜歡現在的聲...(恕刪)


感謝大大的建議!! 目前的聲音還算不錯! 希望RUN開之後能更好!!!

至於換線阿... 我的耳機線好像都是固定的沒辦法換

如果要換 就得剪線了 感覺有點恐怖 (。_。)

不剪線的話 下一步計畫 應該是得開始整理電腦訊源了

感覺好像從源頭開始 比較划算一點的感覺!!

不過另一方面 又不可能單純做一個專用的CAT來只聽音樂

看來到時候要整理又要頭痛一番了orz

或是 各位有甚麼好的建議嗎!?
把系統碟換成ssd然後灌雙系統,
一個系統用來聽音樂一個系統平常使用,
然後裝一塊PCIE介面的USB卡,
有預算就讓此卡吃線性電源微動態跟活生感會差很多,
然後SATA線至少換成銀欣等級或以上的SATA線,
這點很重要SATA線對CAS聲音的影響很大!
電供小弟推薦海韻P1000預算不夠X-460也可以,
如果想更進一步全線性電源會是更好的選擇,
軟體的部分小弟推薦JRIVER+JPLAY+AUDIOPHILE OPTIMIZER2012,
如果預算不夠FIDELIZER也是一個很好用又免費的軟體優化程式。

Mr.jam wrote:
把系統碟換成ssd然...(恕刪)


系統上的線 原本就是都是用銀欣的了 所以真要說差異 還真的無從比較

倒是大大你說的 電源換成X460我還能理解可以降低電扇等馬達造成的影響

至於P1000 這麼高瓦數的 用意是在哪邊我就不懂了 而且這個好像也是有電扇馬達吧??

可以麻煩幫忙解惑一下嗎orz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