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31009: Stage 4開箱評析。
2. 20131010: Stage 4 vs. JH 16 Pro with FreqPhase
3. 20131110: Stage 3 vs. Stage 4
4. 20131119:Stage 4 vs. Stage 2
5. 20131122: Stage 4 vs. IE800
6. 20131129: Stage 4 vs. K3003
7. 20131206: Stage 4 vs. Sony XBA H3
8. 20131228:家用參考系統建立,HD800+Eddie Current BA,聽感比較後補。
9. 20140105: Stage 4 vs 1964 Ears V6
10. 20140110: Stage 4 vs. 阿姆斯特丹大會堂現場演奏
11. 20140215:Stage 4系統 vs. HD800系統 連載中
12. 20140220:Stage 4 vs. Fitear TG334 & MH 335DW
13. 20140227:更新Chord Hugo搭配Stage 4與Whiplash Reference聽感
14. 20140304: 更新VE6原廠調音說明
15. 20140307: VE6 XControl Demo初步聽感 1.透明感補述
16.20140322:更新 Stage 4 vs. Shure SE846
17. 20140325: 更新與VE主事者Marcel迷你專訪
------------------------------------------------------------------------
開宗明義一句話評論Vision Ears Stage 4:"Purely Musical" --"音樂性滿分"
如果你在找的是一副可以安心聽音樂的耳機,Stage 4絕對有資格當作現階段的終點,從試聽Compact Monitors的Stage 3/4公模機到真正擁有一副客製化的Stage 4,這些時間相處下來覺得這是一副由懂得音樂的人所設計的上等的"樂器"。 (Compact Monitors與Vision Ears的關係請google便知)。






搭配Stage 4的是iRiver以Astell and Kern為品牌在今年下半年所追加的最新隨身播放機AK120 ,主打的是高便攜性,支援至24 Bit/192 kHz的解碼能力,DSD檔案播放,連接電腦當作外接USB DAC,雙 Wolfson WM 8740 聲音處理晶片,支援最大兩張64G MicroSD卡,加上內建64G共192G的儲存容量。你可以鄙視它高昂的售價所造成極低的性價比,但不能否定它以精緻小巧的體積達成了水準以上的聲音表現力,附加了不算完美但還算穩定好用的介面,我有不算嚴重的反韓製品情節,但環顧目前市場上,能夠兼顧聲音、外型、便攜性、使用者界面的隨身播放器,我還是不爭氣的買單了。
簡評AK120的聲音表現就是,法式軟語呢噥的風格,不刺激,同時間又有點矛盾的帶著極大量的細節資訊,動態大,耳機輸出推力不弱,音量控制能以0.5dB來精準控制,方便找到每首曲子在音量上的"甜蜜點"(sweet spot),中性偏清麗的耳道式耳機應該是最佳搭配,能組成極簡的高品質外出組合。(這價位如果再不"高品質"的話就該拿去填海吧!)
我的參考系統相當特殊,不是耳機系統,而是兩聲道純音響系統,由Olive 4HD硬碟播放器-->Berkeley Alpha Design DAC Mk1-->Pathos Classic One MK3-->Acapella Fidelio MK2。線材包含了Audioquest Eagle同軸,MIT Shotgun S2訊號線,Yter喇叭線,PAD油浸線,Nordost Brahma電源線等等,Nordost QX4,Qbase等電源處理產品,有簡單聲音處理的音響室,電源專線。使用的器材皆有中外評論可搜尋。
我調整系統是朝平衡,中性,著重音場及分離度的方向,音質就交給器材本身的素質來決定。另外也有幾位熟稔的朋友以Avalon喇叭以及Goldmund等器材組成的黑膠訊源系統,他們系統的音場音色表現也是我判別耳機系統的參考。
在繼續分享下去之前我想聲明幾點:
VE Stage 4以及AK120是我自己真金白銀購入的自用品,我是抱著分享的心情撰寫此文。然而我非常感謝代理商店長Eric非常有耐心的配合我試聽的種種麻煩需求,台中台北的寄送試聽機,讓我可以在熟悉的環境下作出正確的決定。
聲音是非常主觀的一種感受,青菜蘿蔔各有所好,我的中性不見得等同你的中性,沒有最好的器材,只有個人最喜歡的器材。 簡單說明一下我心目中喜好的聲音,這也是我器材調整以及選購耳機的標準。
三頻要以金字塔型分配。
在底層有量感足夠且反應快速的低頻打底,低頻不過量以至於遮蔽了細節。
中頻密度足夠且能表現出形體大小適中的人聲以及呈現樂器的質感。
高頻略暗,不能吵不能囃,且能描繪出錄音現場的堂音,樂器的泛音與瞬發瞬止音。
各個樂器的分離度要好,尤其在齊奏或大動態時仍要能分辨各聲部。
動態反應要佳,能呈現錄音中微小的細節。
我不是所謂的女毒控或低音控,我希望我的系統在播放各類型的音樂時都能恰如其分的把其中的氛圍表現出來,這也代表了系統必須中性不偏頗。你可能認為這樣的要求太難達到,我必須實際的說,要實現以上的要求必須要投入一定的預算,以及搭配調整的時間,投入的越多,回報的越多,這是一翻兩瞪眼,沒有投機取巧的正攻法。
我試聽的地點是在自宅,氣密窗,大部分時間在深夜,非常安靜的環境。一般來說,在戶外或是嘈雜的環境下試聽耳機,不僅解析受到影響,低頻也會比在低背景噪音的情況下要少,這可能造成相同的器材組合,相同的曲目,卻略有出入的聲音表現。
VE Stage 4的聲音敘述是以搭配 AK120 直推為主,音樂檔案皆為正版 CD Rip下來的AIFF或ALAC檔,夾雜少數線上音樂商店購買的高解析音樂檔。耳機線為原廠線。試聽過程中有短暫的搭配iPad 4,FiiO X3,以及FiiO E12,RSA Intruder等兩款耳擴,對錄線試過E12隨機線,管迷Mundorf金銀合金+Viablue端子線,Crystal Cable Piccolo分切+Oyaide鍍銠端子線。
最初我鎖定的耳機是1964 V6,著眼的是它高CP值以及中性的聲音特性。然而,慷慨的Eric大方地借出了四副試聽機,把我推向更深的坑。試聽的四副分別是UM的Merlin與Miracle,Compact Monitors的Stage 3與4,現在回想起來,我對Merlin與Stage 3沒有留下太大的印象,因為同品牌的上級機都呈現了壓倒性的優勢,所以最後的態勢就是Miracle單挑Stage 4。
Miracle是副音響性成就非常高的耳機,分離度與細節更勝當時試聽的Stage 4的公模機,它的分析力已經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顯微鏡般的把錄音中的細節一一的照出,高頻的能量非常的充足,低頻也是有充足的量感,初聽非常令人驚艷,覺得每份錄音都煥然一新,然而,我每次戴上Miracle都無法超過30分鐘,因為它的聲音實在太刺激,太令人聽力疲勞,我甚至為了遷就它,還動用了AK120的EQ功能,想把高頻的火氣降下,但最後還是不得不放手。
反觀Stage 4,剛戴上只覺得,哇,好棒的分離度,整個錄音空間被打開了,讓我聯想到聽自家兩聲道系統的感覺,音場不再侷限在後腦勺,而是往兩側延伸了出去,接著滾滾的低頻襲來,細節也四處充斥,但卻是以一種毫不做作的姿態融合在音場中,配上恰到好處不濃不郁的中頻人聲,說服力十足的樂器質感,讓我一首又一首的換下去,好奇的想知道這首曲子Stage 4會如何呈現,另一首又會給我什麼驚喜。當我再次意識到時間的時候,3個小時已經過去了,我竟沒感到任何的疲憊,只有音樂帶給我的滿足與感動,我無法相信居然能藉由這麼簡單的組合帶來不遜色於自己兩聲道系統的享受。
我想這已經充份說明Stage 4的特色,那就是令人沉迷的"音樂性"--"Purely Musical"。
次日,再三的比較與試聽後--也許是我一直以來對德國製品的信心--我決定投Compact Monitors一票信任票,也做好了心理準備來面對三個月起跳的等待時間。
在工作上有許多機會接觸德國這個國家,你可以不喜歡德國人,但真的不得不佩服他們實事求是不打馬虎眼的精神,Made in Germany現今已經是最高品質的保證,在家電,重工,商用器材領域如此,在Hi End音響的領域更是如此,隨便舉幾個例子,MBL,Burmester,T+A,Clearaudio,Sennheiser,Beyerdynamic,Avantgarde-Acoustic,Acapella等等,德國人一定做對了什麼,或是他們的文化潛移默化了些什麼,才有辦法在競爭激烈的音響圈中占有一席之地。
原本代理商是與香港的Caesar Palace合作,後者是Compact Monitors在亞洲的總代理,所有的訂製的窗口還是CP負責,然而就在試聽的同時,市場上傳來Compact Monitors拆夥的消息,CM拆分成兩家公司,分別是Rhines Custom Monitors與Vision Ears。就在耳膜寄出後不久,Eric來電說他成功地談下Vision Ears在臺灣的代理,問我有沒有興趣成為第一位VE在臺灣的用戶,並說VE將會完全依循CM的製程來製作Stage系列。
基於我對德國人算是半盲目的信任,加上代理商在市場上的風評,以及VE較CM稍微低廉的定價,以及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VE答應以最速件處理我的訂單,我答應了。
三週後--以比其他定製耳機廠更不可思議的速度--我的Stage 4寄達了。
整體的做工非常精良,沒有明顯接縫,耳機內嵌的碳纖維面板的質感也相當好。耳機以鋁盒裝載,內容物有耳機軟袋一個,清潔棒一隻,清潔噴液一罐,乾燥劑兩枚,貼紙兩張,以及用戶手冊一本,鋁盒本身應是做陽極處理,全黑色 (但私心覺得CM時代的銀鋁盒似乎比較有質感),鋁盒上以金屬面板雷雕了用戶姓名。(在這部分VE犯了一個很不應該的錯誤,但因跟聲音表現沒有直接關係,我就暫且不表)。
耳機在初步配戴上在右耳有略微不適感,左耳則完全貼適,但因先前有改模的經驗,初期的輕微不適感通常一陣子就會消失。果然,大約一個禮拜後兩耳皆能貼合而沒有不適感。箇中原因我至今還未參透,到底是耳機遷就耳道,還是後者自行調適?不管如何,正確的配戴上後,隔音效果相當好,把背景噪音值降到非常低的標準,這也是成品機與公模機最大的差異。然而,我主觀的認為成品與公模的差異不似一些網友分享的有到4〜5成的差異,我反而認為,其相似處有7至8成,差異處包括了公模機低頻的量感較多些,空間感的呈現成品機表現的比公模更棒。中高頻幾乎沒有分別。
Stage 4的規格如下:
單體配置: 三音路四單體
靈敏度: 120 dB SPL at 1 mW
頻率響應: 10 Hz - 19 kHz
阻抗: 20 Ohm (在 1 kHz時)
Stage 4是一高一中二低共四單體的配置,比起現在廠家旗艦動輒6個、8個的單體,真是小巫見大巫,然而這四單體的整合度卻十分優秀,出音孔與其它廠家不同,是一個大孔洞,但往裡一看,可以看見另外兩個小出音孔,應該是中高音共用一個,低音一個。是否是讓三個頻段在進到耳道前先在大出音孔會合,達到三頻融合的效果,就不得而知。然而以結果論來說,Stage 4的確三頻銜接的非常自然,沒有單體們各唱各的調或是某個頻段特別被強調的問題,同時間還維持非常驚人的各聲部在音場中的分離度,"一覽無遺"蠻適合形容這種清晰感 。
收到耳機後的兩天,聲音相當緊繃放不開,特別是低頻跟音場的部份,經過大約30小時的run-in之後,開始表出跟公模機一致的特性,也著實讓我鬆了一口氣,心想賭這一把幸好沒蝕米。這邊要特別說明的是,低頻的成熟過程是從少->極多->適中。在十幾個小時的時候,低頻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湧來,乍聽之下很過癮,但很快就會發現這樣狀態是相當不平衡的,臃腫不堪。再經過十幾個小時後,低頻開始收束,與先前的階段對比會突然覺得低頻的量少了一大半,有種若有所失的感覺,但隨著單體的筋骨舒活了起來與配戴感的舒適了起來(真不知是耳朵配合了耳機還是反之,真是玄妙),才猛然發現音樂越發好聽,細節迸發,旋律流轉在描繪清楚的錄音空間中,讓我忘記了以前聽耳道耳機時那種擁塞音場的尷尬感。
在Head-Fi論壇有一個Vision Ears / Rhines Custom Monitors的討論串,其中有提到原廠負責人Marcel (Vision Ears)對於Stage 3與Stage 4設計調音的敘述,我引原文如下:
"Marcel Schoenen:
You asked for the sound signature of Stage 3 vs Stage 4. Our Stage 3 is very natural in sound. Very balanced without being boring at all. It has a wide frequency respond and is very detailed. If you compare it to Stage 4 you will notice that the 4 is giving you a good punch in the very low frequencies. To notice this difference, it is useful to listen to music that gives you these very low bass frequencies, such as electronical music or Dubstep stuff. It´s absolutely amazing how powerful it sounds without covering the upper frequencies and it gives you even more details then the Stage 3. The Stage 4 sounds a little bit more "open" due to the wider frequency response. And it has also more upper high frequencies. To sum it up: The Stage 4 is very balanced, but pushes the very low and the very high frequencies. We found many audiophile people who love this model."
簡而言之,Stage 3非常平衡自然,Stage 4維持這樣的聲音走向,但在高低兩端延伸特別下了功夫,在細節與音場的表現上更加出色,Stage 4很受到音響發燒友們的青睞。
咦,最後一句好像就在說我...
我對原廠的敘述實在不能同意更多,完全就是我的體驗,也證明了設計者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要些什麼,對於調音也有正確的方向。
Stage 4+AK120的組合完全達到如我前述的要求,只是其中對於音場的詮釋,耳機礙於先天的限制,無法呈現出調整得宜的兩聲道系統那種3D又具體而微的效果。其中有幾項Stage 4的表現實在精彩,敘述如下:
低頻的質特佳,量恰如其分,把音樂的底打得穩固紮實。
細節特多,徹底挖掘出了錄音的本質。
高頻延伸樂器的泛音與錄音空間的堂音清楚的描繪了出錄音的現場。
樂器間分離度極佳,可以輕鬆分辨錄音中的各個樂器。
我以Marcus Miller的"Silver Rain"這張專輯中的同名歌曲來說明Stage 4在中低與低頻的表現,曲中略為funky的slap bass一顆一顆,配上腳踩大鼓的軟Q魅力貫穿全曲,有對耳膜馬殺雞的效果,AK120直推對於低音的控制力雖不如Intruder,但比起配上Intruder後更為收束,速度再稍快的理性低頻,我更喜歡AK120那種豐滿的魅力,跨刀的Eric Clapton的vocal,襯底與solo的Sax、小號、合音群、Tom-Tom、hi-hat、銅鈸等樂器質感一流,錯落有致,條理分明,卻又互相唱和,如果這樣的表現還不感動人,那Stage 4真的要哭泣了。
有樂友分享Stage 4的人聲似乎較"遠"或甚至是V-shaped (中頻凹陷),我想說明一下我的觀察,我認為Stage 4的人聲絕對不算"近",但也絕對不"遠",V-shaped那就真的誇張了,我認為Stage 4的響應真的算是相當平直,也就是沒特別在某頻段加料。通常中頻突出的耳機或喇叭會比較吃香,特別是在播放人聲為主的錄音時,然而有得必有失,這些突出的頻段在播放其它類型的音樂時就會造成失衡、或遮蔽了其它頻段的副作用。
我以蔡琴的"點亮霓虹燈"(金聲演奏廳)來做例子,這張專輯是以一些經典的麥克風現場同步收音的方式錄音,濃濃的類比味,空氣流動的騷動音也被清楚的補捉,這張CD最大的表現難處在於原本蔡琴的嗓音就是低沉有磁性,這張錄音又把她的聲音錄的音像偏大,我曾在失衡的系統上聽過血盆大口的蔡琴,濃的化不開的中頻遮蔽了伴奏樂器的細節與堂音,美感盡失。
Stage 4與AK120的組合把這首歌蔡琴的形體表現的稍大,但保持了非常好的透明度,背景的鋼弦吉他(聽得出是透過拾音器line out或置放於音箱中的麥克風所拾取的聲音),大提琴與鋼琴的泛音都清楚的呈現出來,樂器在音場中的相對位置也相當鮮明,錄音現場的堂音也完整的保留了下來,醇而不膩,輕鬆過關。
在其它的人聲為主的錄音中,如Diana Krall的"A Case of You (Live in Paris專輯)、Norah Jones的"The Nearness of You" (Come Away With Me專輯)、Harry Belafonte的"Jamaica Farewell" (Belafonte At Carnegie Hall專輯)等,人聲皆是圓潤且穿透力十足,開口時的口水音、換氣音都無所遁形,唇齒音可聽聞但一點都不刺耳,Stage 4 很忠實的把錄音師設定的口型大小表達出來。最恐怖的是Diana Krall那張錄音中現場觀眾的咳嗽聲、騷動聲、彈鋼琴變換重心時椅子發出的嘰嘰聲盡皆分毫畢現,真的讓人有親臨現場的感覺。因此Stage 4在表現人聲上算是忠於原錄音,錄音形體大,聽起來就大,反之亦然。
在樂器的質感這項,我以Joshua Bell的"Cinema Paradiso" featuring Josh Groban (At Home with Friends專輯)來做例子,一開頭的小提琴中高把位擦弦聲伴隨著低把位的琴腔共鳴聲實在太美了,美的過火了,這是極近距離拾音的超現實美感,一般大概只有拉琴者本人才感受的到的琴板震動共鳴透過了這份錄音與Stage 4確實的傳達了給我,寒毛直豎... 雖然有其它的伴奏樂器,但錄音師很明顯的要讓小提琴與Josh Groban的vocal來對唱,不管是樂器或人聲的質感真的都無所挑剔了,真是美不勝收!
在當鋪爵士中的"Limehouse Blues"中,錄音現場的交談聲,杯盤碰撞聲,收銀機開闔等微細的聲音懸浮鋪陳在開頭樂隊暖場調音的背景中,非常清晰自然,比我自己的兩聲道組合更加有說服力。Stage 4將曲中的單簧管的簧片震動聲以及按鍵滴答聲,爵士小鼓的鼓皮刷刷聲,都表現得非常真實。撥弦倍低音大提琴的襯底共鳴,很輕鬆可以分辨那種寬鬆的感覺就與電貝斯圓滾滾的顆粒感完全不同,讓我又再重新的回味了這張經典的錄音,滿溢的煙霧迷濛小酒館氛圍!
另外我想特別提到的是AK120+Stage 4的分析力,以Jacinta的"Danny Boy" (Here' To Ben 專輯)為例,從開頭的人聲清唱開始,錄音時添加的人工迴響清清楚楚,還能夠明確聽到迴響由強漸弱的消散,最驚人的是,我第一次聽到清唱結束後伴奏與人聲加進時錄音師剪接的斧鑿痕跡,那是一種微弱的背景噪音與人聲迴響特性的改變,我沒有特別去注意,但卻毫不費力的聽到了。
這證明了AK120輸出的噪音底值(Noise Floor) 有多低 (113dB),以及Stage 4能夠再生寬廣的動態。AK120寧靜的程度就像在一個隔音良好的音樂廳或是音響室聽音樂一般,細節清清楚楚,讓人特別能靜下心來欣賞音樂而不感煩躁。
試聽的過程中也聽了幾首高解析度的檔案,大部份是古典,特別值得一提的是,Stage 4 +AK120再生的弦樂讓我想起了我去維也納的金廳所聽到的弦樂,那是一種很輕鬆的迴響在空間中的聲波,沒有特別的定位,卻從四面八方包圍過來,柔柔的不刺耳,每個音符卻又清晰可辨。 這樣的組合把高解析檔案高取樣率的優點發揮得相當好,是一種更接近類比的表現方式,高頻很圓滑,沒有毛邊,樂器的泛音向外延伸撞擊到廳堂的邊界,塑造出寬廣的音場。
Stage 4的音場算是它最大的賣點之一,說音場並非完全正確,因為它的音場與我們習慣的兩聲道音場表現方式不同,說空間感會比較貼切。Stage 4 優異的聲道分離度以及細節分析力讓聽者有一種很「開闊」的感覺,最難得的是,它廣大的音場並沒有因而稀釋了聲音的密度,錄音中的樂器都還是能保持了良好的厚度與質感,這點我認為是耳道式耳機千金難買的優點,讓它在表現大場面仍能一派從容,不雜不亂,條理分明。
Stage 4適合哪種音樂類型?
我會說都適合!上面提到了流行,爵士,古典小品或大編制,以及藍調。
那搖滾呢?
也適合!
真的?
真的!
我自己也半信半疑的播放了Heavy Metal界的代表『金屬製品』Metallica同名的"Metallica"這張經典,我居然把它從頭到尾的聽完,還欲罷不能。Metallica本身就一直非常注重錄音的品質,這張算是非常發燒的搖滾樂,是把搖滾當交響樂來錄。
電吉他扮演弦樂部以及獨唱部,貝斯是節奏部,套鼓則是變化多端的打擊部,配上粗礪的人聲。扭大音量來聽,太過癮了!最印象深刻的是套鼓的表現,太迷人了,腳踩大鼓的噗噗聲,TomTom堅實的鼓皮跳躍聲,銅鈸時而細碎時而破金的點綴,掄鼓時空氣的震動,速度感適中,但卻很真實,配上電吉他包圍感十足的刷chord,power chord,solo....這表現已遠勝我的兩聲道系統了。
Stage 4已經跳脫了比較平價或中階耳機那種比較適合某些音樂類型的限制,以滿分100分來說,它在每一種音樂類型上都可拿到80-90分的高分,唱什麼像什麼,在現場演唱/奏會,古典室內樂以及大編制這兩種類型上我主觀的給了滿分的評價。
在搭配上除了AK120,還試過了iPad4,iMac的耳機輸出,以及FiiO X3。原則上,Stage 4的靈敏度高,阻抗不高 (20歐姆),對播放器內建的耳機擴大都十分友善,推出的聲音都不差,但是如果要發揮它最高的水準的話,還是以AK120表現最全面,音質也最為高貴。有機會我會再為它搭上Hifiman或是iBasso的DAP。
這樣的組合有沒有什麼缺點?所費不貲當然是其一,另外雞蛋裡挑骨頭的是,AK120的耳擴對於Stage 4的雙低音單體控制力還是略差一口氣,這是與加上RSA的Intruder後的比較。
加上了Intruder後低頻變的更加收束些,人聲再凝鍊些,細節一樣多,但因線條變得明顯了,因此空間變得更大了些。我要強調這些改變幅度並不是非常大,而且原本的組合的那種親密感(intimacy)反而減少了些,其中的取捨就是個人偏好了。
如果AK120+Stage 4有85分的表現的話(主觀分數),加上了Intruder大概會再多上3到5分左右。
啥,700美金的擴大機只加了3到5分?原因除了原本的組合表現就夠好了之外,就是音響在一定水準之後的邊際效益遞減的非常快,花了兩倍的錢卻沒得到兩倍好的聲音是司空見慣的事。
總結來說我認為Stage 4是一副非常成熟,泛用度非常高,搭配容易的客制化耳道式耳機。聲音非常自然卻不會流於無趣(boring),中性稍稍偏暖,擁有非常廣的頻寬,品質與重量感兼具的低頻,密度良好形體適中的中頻,略暗但耐聽的高頻,挖取細節能力一流,空間感寬廣。最重要的是,能讓人沉浸在音樂,忘卻時間流逝的一副好伴侶。
Stage 4適合有一定聆賞經驗的樂友,Stage 4不是第一耳印象最佳的種類,它的中性平衡是需要時間來欣賞比較的,剛入坑的樂友不是說不能一次攻頂,但如果多聽多比較,更能發現它的好。強烈的建議預算較高的樂友一定不要錯過試聽它的機會。
接下來我會陸續更新與其他高階耳機的聽感比較,第一彈,與JH16 Pro with FreqPhase (新版)的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