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開箱+測試】FiiO E17 + Alessandro Music One(第一代 6.3mm jack)

先說明我為何會有想要買DAC的想法?

1. NB直推我的Alessandro M1雖然音量沒問題,但某些低頻成分特別高的音樂聽起來一整個糊掉,且跟電流noise幾乎快沒差別,我當下的想法只有兩個可能,一是音樂檔案本身就是這樣,二是NB耳機輸出頻響太差,根本無法輸出太低頻的聲音,為了證實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我只能用DAC做實驗

2. 中高頻用NB直推M1其實我一直是覺得很OK的,至少該有的細節跟音場都有呈現出來,只是聽久了總覺得細節不該只有那樣,似乎還缺少了很多沒聽到的細微聲音,加上左右聲道的分離度(stereo separation)我老覺得不太正常,總覺得立體感不是那麼好,因此想接DAC看是否會改善

3. 我發現音樂檔案用192K跟320K壓縮似乎用NB聽起來差異不大,這讓我納悶為何會這樣?我相信經過數位轉換後一定聽得出差異,因此需要DAC

4. NB聽音樂最擾人的就是電流聲,以前用PC聽不會那麼嚴重,可以很清楚判斷是音樂本身檔案造成的爆音還是PC端的影響,但是現在都用公司的NB聽音樂,發現直推實在是慘不忍「聞」,電流雜訊出現的頻率實在太高……只好被迫投資DAC

鑑於以往開箱都用圖片顯示,但我看老外開箱都習慣用youtube,因此本人犧牲一下做了一個此生第一次的影片開箱檔………絕對很傷眼,請小心服用…



進階細項功能操作開箱,這個比較沒那麼傷眼了



會選這台的理由:

- 輕巧:我不認為自己是發燒一族,也不想跳入發燒坑,所以簡便跟「夠用」是我的最大考量,我不喜歡聽個音樂要搞的滿桌都是設備,我的重點是要「欣賞音樂」,不是被音樂器材奴役

- C/P value高:它內部都是用高檔的IC,且是很多國際知名隨身耳擴/DAC在用的IC,雖然一樣的IC設計出來品質不保證一樣,但我想也差異不到哪去,因為IC本身的特性已經決定產品一大半,價格其實全新的對我來說還是很貴(相對於耳機價位來看),一個三張的耳機如果用到比它貴的DAC,似乎說不過去,因此我只用了市價六成、水貨價七成的代價買了一台只用一年的二手機,說真的跟全新也差不到哪去,爽度百分百!

- 功能:我之前有提過,Grado/Alessandro系列的耳機全系列阻抗只有32Ω,因此耳擴對它來說不是最重要的,「訊源」才是這類低阻抗耳機表現好壞的最關鍵因素,而我平常最常用的訊源就是NB,訊號實在很髒啊,因此改用數位輸出是我第一個系統要變動的重點,而這台體積小,DAC表現也蠻多人推薦的,規格也夠好(96kHz/24 bits for USB)

我測試的想法跟作法,規劃如下:

1. 耳機直插筆電耳機孔聆聽(以下簡稱A設定),USB連接到E17,再接到耳機聆聽(以下簡稱B設定)

2. 聆聽超過20張以上的專輯,挑選出A設定有爆音或低頻明顯糊掉的歌曲,全部收集起來再用B設定測試聆聽

3. 播放軟體選用Winamp(主要,NB耳機孔輸出)、Foobar2000(次要,光是裝好ASIO輸出就研究了一陣子,經E17 DAC後輸出)

測試的音樂列舉幾個我喜歡的新世紀音樂家:

Medwyn Goodall - Moon Goddess
這張專輯的節奏性很強,大量運用鼓聲,且空間感營造的很好,旋律也很適合專輯名稱,是我最愛的專輯之一



Medwyn Goodall - Turtle Island (2013)
老梅今年的最新專輯,音樂立體感一樣很強,低頻部分採用電子樂器合成,A設定馬上破功



Medwyn Goodall - Druid
大量運用電子樂器以及鼓聲營造出一種詭異氣氛的專輯,音樂如專輯名,非常有異教徒的味道



Nicholas Gunn - The Grand Canyon
大峽谷,這張很多發燒友都不陌生,因為它的音樂性非常強烈,空間感以及音樂包含大多數頻響(低中高),也包含piano,因此用來測試耳機或音響再好不過了



Pacific Moon - Island
日本新世紀音樂公司的某張專輯,目前是我最喜歡的一張,一樣是空間感跟音樂性塑造的很棒,樂器分明



Andreas Vollenweider - Behind The Gardens
他是新世紀音樂的始祖之一,197x年就開始創作這類非主流音樂,以豎琴為主,超級現場感的音樂,猜測應該是用假人頭錄音




Audio Stax - Die Raumklang
這張應該算是假人頭錄音的聖經CD吧,尤其第三首(When A Man Loves A Woman With Guitar Crusher)根本就是置身在pub裡面在前台面前聆聽,沒聽過的人很難體會那種感覺。不過這張已經非常難找了,要找到需要花點心思,嘿嘿



音樂推薦就先寫到這,再寫下去幾十張都跑不掉,事實上新世紀音樂非常適合拿來測試音響設備,它不像古典樂比較單純是樂器solo或是大編制的演奏,新世紀樂因為不限制樂器類別跟比較非主流的旋律,因此可以創造出更多的音樂性,一般發燒友大都是古典迷居多,很少新世界音樂迷,否則我相信他們會更想要用這類音樂測試音響。

評比心得

電流雜訊、底噪:
A: 非常容易就可以聽到,且由於聲音跟檔案沒轉好的爆音很像,經常分不出是哪個造成的,原本認為可能是CPU太忙碌,但其實只是瀏覽網頁也常聽到。此外電腦只要有操作就會有lag,且是不可預期的。底噪在聲音調大時就可以明顯聽到,尤其又外接USB硬碟時

B: 電流聲完全消失,幾乎沒有任何的異音,有的話也是檔案本身的關係,可以很明顯確認不是系統產生的,但是不管用winamp orfoobar都一樣還是會有lag,但是如果電腦幾乎都沒在用只是聽音樂就幾乎不會有lag。底噪則非常優異,完全沒聲音,即使E17的gain調到6dB依舊完全聽不到底噪。

音場(定位):
A: 聲音比較集中,音場定位比較沒那麼明確,雖然還是可以知道各個聲音樂器的方位,但角度不大、距離也比較近,遇到頻響比較豐富的音樂整個音場會模糊掉,變得不易分辨,造成立體感降低

B: 聲音樂器變遠一些,且角度變大,但仍可很清晰的聽到聲音的細節,某些音樂甚至可以聽到大約十公尺外小孩的嬉戲聲、路人談話以及腳步聲,聲音非常的生動活潑且清晰,訪如置身現場,尤其聽假人頭錄音更是明顯,眼睛閉上幾乎無法判別是在聽音樂還是在現場,身歷其境的感受實在令人拍案叫絕!

左右聲道分離度:
A: 這個測項跟音場有絕對關係,因為距離較近所以分離度感覺相對B設定比較不明顯,但是沒做比較還是可以清楚分辨左右聲道,然而立體感明顯差於B設定

B: 老實說剛用這個設定聽音樂我一度懷疑E17有問題,因為非常不習慣左右聲道被分開得那麼明顯,且當下感覺聲音整個失真,我花了幾個小時才適應那種感覺,且過程中還覺得耳朵裡面會癢!?我不知道為何會這樣。但最後確定音質並沒跑掉,且由於左右聲道分離度非常明確,聽音樂變的非常的享受,我可以很清晰的聽到某個聲音或樂器或背景音是從哪個方位來的,方位大約會從幾個地方來,正左方、左前方、正前方、右前方、正右方,且每一個方位又可以明確知道距離我多遠,整個立體感因為DAC的輸出有巨幅度的改善,如果說B設定是一百分的話,A設定只有30分!

細節:
A: 耳機好壞的差異,其實不接DAC一樣可以很明顯感受到細節的差異,沒使用DAC時你不會覺得細節不夠多,因為比對幾百元的耳機你會滿足於現狀,認為細節已經增加不少,但其實有更多的細節是沒聽到的,頂多發現有些細節要開比較大聲才聽得到

B: 明顯比A豐富許多,這只是基本需求,最明顯的差異是細節的質量明顯提升,更多的細微聲音只要用正常聆聽的聲音就可以很清楚感受到主樂之外的其他配樂跟遠處塑造的背景音(談話、小孩嬉鬧、公共場合的交談等等),piano solo的音樂甚至可以很清楚的聽到琴鍵聲,即時在大編制的曲交砸著各類樂器依舊可以很清楚的聽到琴鍵聲。此外細微音的飽和度非常完整、即使十幾公尺外的細節也依舊很清晰,但你可以很確定它不是在你面前產生的聲音,可是卻聽得很清楚!


音樂質量:
A: 比對較便宜的耳機,M1的音樂品質是不可否認的比較沈穩且厚重,立體感跟聲音的細節都比較豐富,但是當你聽到一個階段你會不滿足於現狀,總覺得音樂不夠"通透",好像沒有生命的一個形體(只有聲音,沒有活力)

B: 大幅明顯提升與改善,最大的差異是聲音變的更渾厚了,尤其是重低音感覺最明顯,不但鏗鏘有力,且細節豐富,每個音符之後都可以很清楚的聽到餘音,這不是A設定可以達到的。此外,很多A設定糊掉的音樂在B設定可以完全還原,除了少數幾首可能是本身音樂檔案的關係或是耳機的極限,還是可以聽到糊掉的音符,但已經大幅改善許多,幾乎99%的音樂不會有糊掉的音節,畢竟重低音在一首曲中佔的比例有限。

winamp & foobar:
這裡不得不說一下這兩個播放軟體的差異,Medwyn的某一首曲,用A設定完全爆音兼糊掉外,用B設定的winamp播放一樣爆音跟糊掉,這時候就發現,咦?用foobar ASIO輸出居然可以還原音樂原貌,蠻神奇的!不過大部分的音樂只要用B設定,不管哪個播放軟體都可以很明顯發現音樂品質的大幅提昇已經聆聽感受的絕對升級!

結論:
本身由於都是聽數位音樂居多,因此改善上述的幾個重點是我的最大原則,因此投資一台好的DAC對我來說非常務實,E17相對於其他貴森森的耳擴或DAC,我認為他的CP值是優等的,貴的耳擴不代表就一定有好音質也不代表跟你的耳機match,E17跟我的M1搭配我認為很對味,且我完全不用到E17的高低音設定(全部設為零),因此可以完全呈現音樂本身的原味。當然…聽音樂是很主觀的,我的看法不代表所有擁有GRADO耳機的人都喜歡跟E17搭,但也或許是因為我的M1已經run了超過五年(持有近12年),我相信振膜已經被操到非常有彈性,我應該有把握我的M1可以K掉很多目前市面上比它貴很多的耳機,在接上E17等級的DAC後。

但是我還是想說…筆電的音樂不經DAC轉換真的不能聽,也完全無法發揮高階耳機該有的功力

有機會我應該會去耳機店PK一下…順便聽更高檔的GRADO看差異在哪

updated 9/3/2013

我發現聽某些音樂,NB直推的聽感並不會輸接E17後(前提是在沒有系統雜訊以及其他惡音的情況下),因為聲音比較集中,有些左右聲道不明顯的音樂似乎NB直推會聽起來比較自然,接了E17後反而有點怪,當然這可能只是我還不習慣,不過這樣的音樂還是佔少數,大部分的音樂還是接E17後聽感會大幅提昇很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所有音樂接了E17後都變的更清晰,細節變豐富,左右分離度大增這是無庸置疑的。

PS:那位改頭照的,對自己那麼有自信就不要改嘛,文也不看清楚就亂砲,台灣有三多其中一個酸民最多就是你這種咖,你不屑看我的文可以滾,我沒逼你看~

updated 9/4/2013

目前使用Foobar的人普遍有個觀念,認為使用ASIO plug-in就可以繞過主機板的audio IC,我研究後是存疑這種看法的,因為當下我依舊可以透過電腦右下角的SPDIF調整音量,如果ASIO真的是純數位訊號直接給USB的音效卡,就不可能電腦還可以調整數位訊號的強弱,digital signal的'high'位準是固定的,根本不可能更動,因此透過ASIO依舊已經在主機板內的audio AMP處理過才到USB的音效卡,難怪我聽不出差異,且USB 3.0有夠髒的,noise超多,剛好今天看到新聞說 USB 3.1版要改善EMI/RF noise問題,晚點測試USB 2.0 port看會不會好一點
==>換USB 2.0真的有差,乾淨很多,USB 3.0看來還沒成熟,noise太多

updated 9/5/2013

- Gain用0,不增強任何高低音(全設0),每天聽三到四小時,聽了一週才快沒電,電池也太會撐了

- 聽低音很重的音樂,聲音開大聲點發現耳機整個左右晃動,當然不會像喇叭那樣真的看到振膜前後動,但你的臉頰可以明顯感受到耳機在左右振,真的很爽~~低阻耳機非常好推應該是主因

updated 9/17/2013

這週換掉原本SR60的耳罩,改用中間中空的耳罩(與RS1同),發現音質差異不小。聲音變的更清晰、細節變的更細緻,整個音場也略有改變,唯一的缺點是配戴感實在不舒服,之前可以連續聽三小時以上都沒問題,新的聽一個小時就覺得耳朵被夾的不太舒服,可能需要多一點時間適應,為了聽好聲音,被夾也在所不惜
2013-09-03 14:29 發佈
ufolcy wrote:
先說明我為何會有想要...(恕刪)

很棒的分享開箱文,推.............
我跟您一樣,播放軟體主要為Winamp,次要為Foobar2000,
不過用耳機聆聽幾乎都以Foobar2000為主,
切換喇叭才會用Winamp,
NB就如您所說的一整個糊,電流聲也超明顯,所以DAC也有打算入手,
只是對DAC這方面還沒深入研究,
剛好您所分享的開箱文,剛好可以讓我參考看看。
我非常滿意這台USB DAC跟M1的搭配,很美妙的聲音,跟原來的系統比實在判若兩姬(機)

我認為投資DAC非常划算,以聲學的角度來看,只要規格不是太差的DAC chip,音質差異是比較微小的,GRADO耳機最大的優勢就是阻抗夠低,因此耳擴提昇的效果應該沒有更改訊源為數位輸出來的明顯

只要是用NB的耳機孔輸出,都會糊掉,不管用什麼軟體,foobar最厲害的地方不是它的類比輸出,而是透過USB DAC並且用ASIO跳過主機板內部的音源IC,把數位檔案不經過任何處理直接傳到DAC,很神奇的功能……

不知道tan兄有用耳擴嗎?


ufolcy wrote:
先說明我為何會有想要...(恕刪)


再加一個E09K 一次到位阿xd
我不是推高阻抗的耳機,耳擴對我來說不重要,以後也不會想要買任何高阻抗的耳機,後續處理太麻煩

josh130462 wrote:
再加一個E09K 一...(恕刪)
並不是只有高阻才需要耳擴
看看鐵三角哪支是高阻?
GRADO 哪支是高阻?
那為什麼還是都有人接耳擴?
DAC超過耳機價格是很常見的事

這種低阻抗的耳機最重要的是控制力、搭配性

不是想找麻煩,只是覺得樓主接觸的還不夠多,以現有的情況就下了大結論,怕誤導不熟的玩家

很多時候還是多嘗試、多看看,增加自己的RANGE,話不要那麼容易就說死

不好意思,如有冒犯還請諒解

樓主的這篇文章還是很不錯的心得
你要不要看清楚我的用語?我已經講DAC跟耳擴對初期的玩家來說,DAC會比耳擴更重要,我有說都不必接耳擴嗎?你在激動啥?

一個接NB會糊掉的訊源,你難不成跟我講先買耳擴可以改善??


peterz521003 wrote:
並不是只有高阻才需要...(恕刪)
ufolcy wrote:你要不要看清楚我的用語?我已經講DAC跟

沒激動什麼
初期當然DAC效益較高

我想提的點只是,低阻不代表不需要耳擴,
不是指初期要選擇耳擴
我文章有提到,我不想成為發燒一族,所以在購買設備上當然要以「划算」當前提,每個人的想法不盡然相同,對我來說欣賞音樂比搞音響更重要,所以我跟你的訴求差異應該是很大的,我不會有退燒的問題,因為我不想被設備奴役,對我來說那樣沒意思

只要音源提昇到我可以接受的程度,我的設備投資就會停止


ufolcy wrote:
我非常滿意這台USB...(恕刪)

很棒!跟我一樣的,但是現在還在找耳罩,因為用耳道感覺久了不舒服又傷聽力,聽過AKG還蠻喜歡的準備中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