喇叭:直徑30mm (CCAW線圈採用)
感度:108dB/mW
頻率響應:16-24,000Hz
阻抗:24Ω
最大承受功率:1,000mW (IEC)
線長:約1m
插頭:立體聲鍍金插頭
重量:約43g(不含導線)
再來看看它的外盒:


本體:

採雙邊收線.不過拉到看見黃標就別再拉.否則..........後果自負:

收線方式只要按下這個按鍵即可.但在耳掛打開的情況是按不下去的(安全裝置):

耳罩:

看到裡面了嗎:

掛勾採3D回饋式?扳開會自行回來:

ps:耳掛部份會在之後做比較評測!
單元:28mm,釹鐵硼磁鐵
頻率響應:14~24,000Hz
感度:105dB/mW
最大承受功率:100mW
阻抗:29Ω
重量:33g(不含線)
插頭:3.5mm立体鍍金插頭
引線:OFC材質導体,長0.6m (U型)
小鐵成功秘訣一精美的包裝:

外蓋可以打開.讓消費者購買前檢視本體:

紙盒抽出來後可以看見本體及配件(攜存袋及延長線):

本體及延長線的合照:

連耳機插頭都做的如此精美.令人愛不釋手:

忍不住再拍一張.不知有沒拍出它的質感:

耳罩部份.感覺很舒服:

掛勾部份可調節約5mm配合耳型:

本體與攜存袋合照:


EW9雖購入二個月.但因外出不曾用隨身聽.因此只聽過幾次.因此音場部份不敢妄下斷論.但它的低頻量少卻很Q.高頻亦是略帶染音.而中頻的染音與A900不同.感覺更甜.想來是小鐵調音加上木殼反振之故.也因此.下個月應該會讓我買一隻W5000聽看看吧?!

ps:月底好多事要做.要到月初才能把比較作出來了!!

小弟已把一些耳機半價出清了(E4G.CK9.EX90.EW9.EM700.AL1000.k27i)
原因無它.因為根本沒在用.

在宿舍都是聽喇叭外出則是開車.因此攜帶型的耳機完全沒用途.
因此比較完耳掛後.耳道型耳機則會跳過.(除非是E500.W3.T10fi大亂鬥)下禮拜會再分享ATH-W5000跟DT990

這次比較的文章以EW9.EM700.AL1000.AL600.Q68LW做比較.以排名並加分數以供大家了解.
(分數全以此次耳掛比較.不涉及其他耳機)
1.耳掛配戴舒適性:
AL600(10)>AL1000(9.5)=EM700(9.5)>EW9(8.5)>Q68LW(7)
評論:配戴來說.雖然AL600並無上下調整的功能.但因其單體較大.因此容易便能對上耳朵.其鬆緊適中.戴好後完全不會晃動因此奪冠.
而第二名的AL1000及EM700則各有勝出.首先是上下調整的地方.AL1000採用油壓設計明顯滑順於EM700.但AL1000配戴略感緊度則遜於EM700的舒適.但EM700有時會有鬆脫的情況.這在AL1000身上則是不復見的.
至於EW9配戴時幾乎沒有負擔(這點倒是冠軍)但容易鬆脫.走在路上只怕常要擔心會掉下來.(不便宜阿)

而最後一名的Q68LW採獨家3D耳掛........很難橋好位子.一但橋好就完全不怕掉下來.可是....很夾耳背.
2.防漏音:
AL600(10)>AL1000(8.5)>EM700(8.0)=EW9(8.0)>Q68LW(6.5)
評論:這部份仍是由AL600奪冠.原因無它.AL600那耳罩式的設計的確將耳掛漏音的問題降低許多.而AL1000略勝EM700及EW9的地方則是AL1000比較緊.因此漏音也略少.至於最後一名的Q68LW在耳朵上浮浮的.防漏音實在差了些.
3.音場:
EW9(10)>AL1000(9)>EM700(8.0)>AL600(6.0)=Q68LW(6.0)
4.音質:
EW9(10)>AL1000(9)>EM700(8.5)>AL600(6.5)>Q68LW(6.0)
評論:EW9奪冠實在實至名歸.(畢竟耳掛最貴的就是它)就算EW9防漏音並不理想.但低音仍很輕易的便表現出QQ的彈性.而在中高音部份的表現更是清析.而略帶染音更是鐵三角固有的特色.
AL1000的部份則是小弟一直在斟酌的.因為AL1000剛開聲真是慘不忍睹完全糊糊的.於是便將其插在marantz的SA-17S1上RUN了10小時.之後再試聽便發現:聲音分離度完全出來了.解析度更是不遜色EW9.低音也是QQ的但略遜EW9.而中高音則與EW9完全不同走向.清脆解析度高卻不帶染音.若是討厭鐵三角過度染音.或想要聆聽真實聲音的朋友.也許AL1000分數會更勝EW9.
接下來的EM700就像次一級的EW9.低音差了點.中高音亦然.但特別要提的是.EM700只有在中音部份略帶染音.因此在聆聽上的定位.剛好就界於EW9與AL1000之間.
最後AL600與Q68LW在前面三位大哥下.真的沒的比.AL600只有低音的量多但卻有點糊.Q68LW低中高音都蠻虛的.不過小弟手上還有一副JVC的HA-E200相比之下才發現.AL600跟Q68LW真的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阿!!
PS:以上評論純屬個人感受.僅供參考.

PS再PS:...........等年底想來個各廠牌旗艦耳機大亂鬥..(ED9.W5000.AD2000.K701.DT990.HD650.GS1000...還有其它的嗎??)

型式:動態.開放式
頻率響應:5~ 35,000Hz
阻抗:250Ω
感度:96dB
THD:< 0.2%
最大輸出功率:100 mW
重量(含線): 270g
線長: 3m
插頭: 3.5m m立體聲迷你插頭
附件: 6.35m m插頭用轉接頭 x 1、手提型防塵收納袋 x 1
產地:德國
外盒.右下角可看到便攜袋:

便攜袋1:

便攜袋2:

拉鍊拉開.打開袋子.主角現身:

近一點看(其實沒好料的.只有耳機):

耳機本體及線:

插頭近照.還蠻有質感的:

插頭是3.5mm.附6.5mm轉接頭:

耳機單體照.金屬部份很有質感.但黑色部份則有點塑膠感:

近照.蠻喜歡這個部份:

很喜歡這副耳機.其實本來想個人化一隻全黑的.......:

頭型大小調整.黑色那裡有字.寫德國製造.耳機單體的線採外露方式要小心拉到:

耳罩也是我很喜歡的部份.可是應該不是很耐用(消耗品?!):

最後這張有質感嗎?


結語:又是一隻沒run就有好聲的耳機.配帶的舒適性更是沒話說.除非是"超大頭".不然應該會讓你忘了它的存在.(跟K701.HD650比)

音場可以與K701相比.只是DT990是屬於較瘦長型的音場.(或者應該說...半圓形?!)
音質部份如果說K701屬於空靈飄逸.那DT990則是紮實的聲音.兩者各有適合的音樂類型.但適合DT990是較多的(最適合流行樂.電音.交響樂.其餘類型音樂也不錯).
最後.K701和DT990真是很好的競爭對手.兩者無論在價格.外型或聲音上都是難分高下.各有特色.
7/18 DT990中頻的確略有凹陷.聽人聲會感覺較薄.不似鐵三角比較豐潤.不過也是另一種味道.個人還蠻喜歡的!!
沒有勸敗.不想炫耀.只喜歡開箱文.
型式:密閉動態型
材質:黑檀木
感度:102dB (JEITA)
頻率響應:5-45,000Hz
最大輸出功率:2,000mW
阻抗:40Ω
重量:340g (不含導線及插頭)
插頭:6.3mm標準鍍金立體聲
喇叭:53mm (Hi-OFC 8N捲繞式音圈、Permendur合金磁氣迴路)
導線/材質:3.0m (兩邊) (6N OFC+Hi-OFC複合材質導體、4芯平行線)
附件:高級手提收納箱x1、線材收納袋x1
產地:日本
原廠紙箱:

紙盒外標籤:

打開紙箱後.真的佩服鐵三角.連紙盒也那麼用心:

噹噹~~!!"旅行箱"現身:

真的很精緻的箱子.這時心中浮現一句話.有夠佩服小鐵的


箱子的標誌(因為反光很難拍):

箱子側面:

打開扣環:

耳機面世~~~(上面的紙是原廠和十全保固卡):

裡面的絨布袋是裝耳機線的.怕磨損到耳機:

小心翼翼的拿出耳機.順便再多看箱子內部一眼:

有點暗.....


把耳機線拿出來:

插頭與絨布袋的合照:

很有質感的插頭.而且...很重!!是因為...真材實料嗎?!


耳機外殼.好漂亮的木頭紋路




支架可旋轉耳機單體的部份是金屬材質:

鐵三角的特色--蝶翼.上頭的耳機支架好像是記憶合金:

小羊皮耳罩.真的很舒服.也....很悶!!


看到裡頭的JAPAN了嗎?!

最後加映:鐵三角贈品-限量紅酒(未滿18歲請勿飲酒)與皮夾


結論:鐵三角耳機好推是出名的.W5000不但好推.而且剛開聲不但音場大.定位準.三頻的力道似乎還在DT990之上.而動態速度更是不比DT990差.但與DT990相比是略帶染音的.但卻不到毒的地步.看來若非W5000是小鐵耳機的異類.不然就是得搭配同門耳擴調音方能達成.而在佩帶上W5000更是幾乎沒有負擔(W5000>DT990>K701>HD650).而絕美的外型...不用我再說了吧!!



每副耳機我都會拿來聽ANA CARAM.高階耳機聽的到吞口水已不稀奇.但只有W5000....竟然讓我聽到舔嘴唇的聲音?!

PS:看來要再買一副ATH-W1000來比看看了!!

7/18上網爬了一些先進的文章才了解.W5000的確是一副音染較少的耳機(相對於小鐵其他木質耳機).但無論在定位.音場.動態速度上皆不可多得.如果想加強W5000所謂的女毒.確需搭配同門耳擴.不然便是轉尋W2002之流.
不過目前又鎖定另一副耳機了.HP-DX1000似乎是一副不錯的選擇!(其實我買耳機都是先看外型

沒有勸敗.不想炫耀.只喜歡開箱文.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