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SONY A860系列工程模式

之前抱怨過A860聲音輸給老機的
不過考量對手是工模修改過的不甚公平
不過A860已經被找到工模開法了
IMP3那有人找到的
既然能調就入手吧...A865
16GB也夠放不少了
反正我不是隨身派的(自然也不Care沒支援無損,活動+外界噪音外出根本沒機會去鑽320K的缺陷)


A860工模開法
主畫面下把Hold開啟
再來
前 音量- 音量+ 後 Home 撥放 後 撥放 Home 前
(← V- V+ → Home play → play Home ←)

高低頻增益預設為20Hz:0; 20KHz:0
分離度預設為30
高低頻我個人不愛去增加就維持預設為0
要動的是左右分離度拉開音場

以個人搭EX600為例
分離度最小為20
最大為41
但不建議設成41這極端
雖說音場會拉開,層次也會變好
但也造成音場中間發空
定位和結像會整個散掉(跟Crossfeed相反意味)
我是參考喇叭擺位八法中最理想的三三一擺位的概念去設定分離度(左耳有1/4來自右聲道,右耳有1/4來自左聲道)
設法為:最小 + (最大-最小)x3/4
以我的例子就為20 + (41-20)x3/4 = 20 + 15.75 = 35.75 四捨五入後設為36
這樣較調能在拉開音場與定位結像取一個平衡
可以參考看看

最後是
A860仍舊有細微底噪
嘰~~~的聲音
老S616則是嘶~~~
無音樂才會發現
再來是對比S760(E460共用機板視為同一聲音)
聲音上A860沒完勝這種事,互有優缺
A860
高頻較暗,修得圓滑,缺少光澤
中頻厚,溫潤,密度較大
低頻穩健些
聽流行和大編制交響,電影配樂,Jass較好

S760
高頻亮,沒特別修過
中頻退後些,透明度較好
低頻量差不多不過底盤沉潛沒那麼穩健
音場部分比較不確定,似乎A860較深而S760較寬
聽New Age或小編制古典,小提琴協奏曲會比A860好
續航就算了
A860整個難看到SONY也不敢標在宣傳DM上

對比老S616來看這幾年mp3音質還是沒什麼特別進步
S-Master MX據了解就D類放大...D類嚴格說也沒特別優勢吧?
還是外出大概用用過得去就好了
要音質還是交給家用+無損/CD吧
2012-01-17 3:09 發佈
大大分析的蠻詳細的
另外
我想要換訊源
大概10k上下
有考慮A865 和Z1050
這兩台適合TF10(未換線)嗎?
還是有其他機種能推薦的呢?

PHOENIXBEC wrote:
之前抱怨過A860聲...(恕刪)


請問樓主 X系列也可以使用這方法嗎?
KUN ECO wrote:
大大分析的蠻詳細的另...(恕刪)

小弟是Walkman Z跟iBasso的DX100在抉擇
大概不會買DX100,太不隨身了
隨身的音質小弟也覺得沒必要太在意(看開了)
PHOENIXBEC wrote:
之前抱怨過A860聲...(恕刪)

謝謝您的分享
許多人對D類放大滿看好的
當然小弟還是純A類的支持者
耳機:STAX 009S 相機:Leica Q2 手錶:AP 15300ST
PHOENIXBEC wrote:
定位和結像會整個散掉(跟Crossfeed相反意味)
我是參考喇叭擺位八法中最理想的三三一擺位的概念去設定分離度(左耳有1/4來自右聲道,右耳有1/4來自左聲道)
設法為:最小 + (最大-最小)x3/4
以我的例子就為20 + (41-20)x3/4 = 20 + 15.75 = 35.75 四捨五入後設為36
這樣較調能在拉開音場與定位結像取一個平衡
可以參考看看
...(恕刪)



您好:

我個人是不建議這樣設定,因為這樣並不能真的體現喇叭的定位

人耳判斷聲音的方向除了聲音大小外,最重要的是 "HRTF"

依造喇叭30度角的擺設,兩個聲道會有250~300us的不等延遲

而您的方法立意雖然不錯,但這樣並不能體現叫好的情況

而且較遠的聲道高頻被人頭屏蔽的高頻衰退也無法表現

反而會造成立體聲分離度不夠,所以推薦使用其他方式來達到crossfeed比較好

可惜SONY機器不能使用第3方韌體,不然應該可以簡單達成
耳機:Ultimate Ears In-Ear Reference Monitors & Audio-Technica AD2000X
YaziLightar wrote:
您好:我個人是不建議...(恕刪)


那些我都知道
我想SONY做這功能立意也是相當於Crossfeed
SONY是叫他為清析立體聲,他本身是種槓桿有一好沒兩好
只是延遲部分SONY並沒提功資料
我猜想應該是沒吧
再者300us延遲已經是微乎其微了(0.0003秒...外出背景噪音+自己有活動下耳朵要那麼利是非常難的)
耳機的暫態都沒那麼快(HD800的暫態都要約0.002秒)
因此我是將這部分忽略
當然永遠不可能做到喇叭定位
最後是這只是隨身耳機器材
到達我標準就好就沒吹毛求疵了

我不清楚您有沒玩過SONY工模呢
因為我做的就正是把分離度加大啊.....
原廠的"Crossfeed"功能弄太重了
原廠預設是左右聲道有混一半音量=>夠大吧
我的調法是把左右聲道分離度較原廠拉大一些
音場左右拉大半圈中間和深度也不會變太虛
定位也不會太散(雖然還是有點...樂器發聲點從點變一個較大圓形面)
算是走較取中道做法


當然詳細我也還在研究到底該混多少最適合
331擺位這種理想大空間無Tone角擺法應該左右聲道混較317或螺孔擺位大
有可能我的比例還要再調整一下就是

PHOENIXBEC wrote:
那些我都知道我想SO...(恕刪)


呵呵~~~我知道您的立意很不錯

只可惜SONY沒有提供更完整的設定參數,不過就連大多無損格式都不開放的廠商

我想也沒能夠說甚麼..........

那個300us事實上沒有那麼誇張啦他會和到時要發出的聲音"一起"送出

所以就跟同一時間兩個樂器一起發聲一樣--不會有太大問題的



我個人是建議混25%,當然這是我自己的喜好

在沒有crosfeed的機器上我有時會這樣設定

雖然缺少延遲後產生結像不清楚的問題

但總是比聲音像在耳朵兩邊好上不少
耳機:Ultimate Ears In-Ear Reference Monitors & Audio-Technica AD2000X
YaziLightar wrote:
呵呵~~~我知道您的...(恕刪)


300us算是不錯的理想大空間的延遲吧
應該是15坪上下的空間
對二聲道來說已經是夢寐以求(?)
如果比例剛好又是1:1.6:2.5就讚了
台北寸土寸金我還看過一些老老燒3.5坪硬是擺2聲道+317擺法...然後擴散板擺到處都是
真的很服了他們
(PS.這種小空間應就不到100us)

我目前設乘3/4其實就是混25%喔

無損的話我已經不care了
之前自己做盲測
筆電直出DT880pro
ACG歌曲
320k vs 無損我都還要要AB個幾次才聽出
雖是測中但已經失去聽音樂意義
以隨身聽+中階耳道而言要體現差異已經不容易
反而大多是聽個心理作用....
目前這台我是用AAC 400Kpbs VBR這樣
蘋果的東西我是喜歡他的音場
無奈我是S控有私心
PHOENIXBEC wrote:
300us算是不錯的...(恕刪)


300us算是最理響的正三角形空間

不過的確再怎麼弄也很難表現出喇叭的感覺

畢竟耳機沒有像喇叭有殘響等等聲音特性

現在也只求不要所有的聲音聽起來都像是把喇叭放在耳朵邊就好 (K1000?)



因為大部分的流行樂,ACG等等,大多在混音的階段極高頻都流失得差不多了

而大部分ACG音樂又礙於成本所以後製又更加粗糙

無損和320 mp3最大個區別剛好又在極高頻處,所以個人認為要看歌曲

比較能聽出差異的大多是現場錄音或是後製良好的音樂

推薦您可以再試試看,我想您也應該可以很簡單聽出差異的
耳機:Ultimate Ears In-Ear Reference Monitors & Audio-Technica AD2000X
開了工模可以做什麼特別的調校嗎?

自己的X1060開了工膜後什麼也不能調

純D類放大的隨身訊源解析力很好, 搭配等級好一些的隨身DAC耳擴效果相當好!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