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先就測試用的器材加以說明:
●訊源:Apple iPod Touch 3rd Generation(簡稱:iPod Touch 3G)
其實蘋果在近期推出的機種,於防底噪的部分真的還不錯,至少我的耳機在未播放任何樂音的狀態,以我的耳朵是聽不到任何底噪的。此外,推力方面也不會說太糟糕,只是仍是受到隨身音源的限制,力道有限。因此,面對這些阻抗比較高的耳機來說,還是一大考驗呢。

●擴大機:FIIO E5 隨身型耳機擴大機
本人是買過前款的E1,是iPod的線控型。但因為非內建鋰電池,只靠內部的晶片放大訊號,推力仍然受制於iPod本身的電力多寡,對於推動耳機實在是沒甚麼實益,就在半年不到的時間被我轉手了。
本於嘗試還有受限與預算的殘酷事實,本人再度購入FIIO家的隨身耳擴,希望它會給我不錯的表現啊!

●線材:Monster iCable-800
呃,對於樂手來說應該都知道美國Monster在樂器導線上占有一席之地。本人也有兩條Monster Bass樂器導線,因此對於Monster家所出產的線材具有一定的肯定。本於測試心情,也購入了Monster的音源線來試試看囉!(其實也是受制於預算沒有辦法買一條就要破千的音源線啦...)

接下來,就開始進入測試的階段吧:
●測試搭配一:Sennheiser MX-95VC
這款耳機是在今年的一月底購入,到目前為只可以說是至少使用了700小時,以動圈性耳機的平均Burn-in時間看來,應該是有褒到一定程度才對。於是,就來測試看看這沒有耳擴的七百小時和接上耳擴的聆聽時光,究竟會有甚麼差異。
首先,是底噪的部分。
這款耳機在網友的評價中可以看到相當兩極的意見:「背景全黑」與「底噪擴大機」。但是本人覺得,其實這款機子的底噪沒有這麼誇張(只不過是建立在耳機阻抗高的前提之下,詳下文)。除了在開關機時會有電流通過的聲音之外,除非將E5的音量「推到最頂」,否則是完全聽不到任何底噪,這點以千元出頭的隨身耳擴來看是相當值得鼓勵的地方。
然推力及效果如何?對於森海賽爾(Sennheiser)這款動圈式耳塞耳機MX-95VC有些許認識的朋友們,應該都知道它的阻抗對於一般的隨身音源實在是不怎麼友善──高達64歐姆。當這款耳機直接和訊源(iPod Touch 3G)接續直推,本人要將音量推到70%(本人喜好比較大聲)才可以達到我的慣聽音量,而且細節可能勉勉強強地「呼之欲出」。

但搭配E5之後,大概兩邊的音量都設40、50%,音量就有不錯的程度。而且,原本沒有這麼細節的部分、空間感以及低音的Punch在配上耳擴之後有明顯改善。MX-95VC對於樂器及人聲的「定位」更清楚,整個音場變得更為寬闊,合聲以及其他原先不明顯的部分也可以很清楚地表現。
因為本人仍沉醉在《How to Train Your Dragon》(中譯:馴龍高手)那段精彩的試飛片段中的震撼,當時的配樂實在是讓我感動難忘,於是就以原聲帶中的〈Test Drive〉作為原聲帶的測試對象。在沒有耳擴的情形之下,MX-95VC只是一味地提供我低頻還有中頻,對於高頻還有空間感的詮釋非常薄弱,展現不出如同影片中那浩大磅礡的飛行場面。但接上E5之後一且都不一樣了!如同前述:空間感以及定位上的精準性馬上出現,重要的是高頻更具細節性,讓整體的感覺變為更劇烈、更跳動;中低頻也不再如此有壓迫感,交響樂應該有的氣勢完全被撐了起來,聽起來非常過癮!
總之,我想先和MX-95VC以及Touch的電池說聲抱歉,原來我之前一直在虐待它們。沒有耳擴的MX-95VC雖然音質在一般耳機的水準之上,但是並不是它完全的實力,而它就這樣被我埋沒了700小時(因為本人之前一直認為有沒有耳擴一點差異都沒有...),感謝E5讓我重新認識它。
●測試搭配二:AKG K240s
繼第一隻K77之後,基於樂器練習而有監聽需要比較具有表現性的耳罩式耳機的前提之下,於去年(2009)三月底購入了K240s。但是這隻的使用時間並不長,因此在這一年快半的時間之中,它的總使用時數應該不超過兩百五十小時,是一隻幾乎被我在錄音或練習時才會使用的耳機(請各位不要打我)。本人認為,這隻耳機對我而言算是非常划算的機種。雖然各方面的控制力還有細節表現無法和同屬監聽耳機的K271s、K601以及頂級的K701相比,但是以四千出頭的價位可以買到表現如此好的耳機實在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接上E5之後,底噪問題當然是大家關心的。55歐姆的阻抗,除非將E5的音量拉到最高,否則是聽不到底噪的。因此在K240s身上亦沒有所謂「底噪擴大機」的情形產生。

至於推力以及效果,原本是木耳的我在一段時間的薰陶(?)之下,爾多也逐漸可以區分一些聲音上的細節。原本認為K240s在耳力蛻變的階段,對我而言是逐漸變為「聲音扁平、整體聲音模糊不清又沒音場的耳機」的時候,才理解到耳擴的重要性,但礙於財力,只能購買E5來頂替一下。沒想到在搭配耳擴之後,K240s的聲音完全不一樣了!音場的長度立即延伸,低頻較為Q軟(但出量仍然頗大,可能是耳機特性的問題吧),高頻從原本的黯淡無光瞬間亮了起來,配上本身較優秀的中頻一起讓樂音整體有了深度表現。用來聽Jazz、Acoustic以及古典樂或電影原聲帶,都是一件非常享受的事情。
而現在K240s從練習搭配的耳罩式耳機更兼具聆聽電影原聲帶的時候必須出動的好夥伴,當然前提是必須要搭耳擴啦。也是要和K240s說抱歉,在這麼長的時間裡都一直埋沒它的才華...我還真是有眼不是泰山呢!
●測試搭配三:Sennheiser IE8
這隻是在今年八月所購入的耳機,可以說是我「傾家蕩產」的一次購買。畢竟這款動圈式耳道耳機實在是被大家捧得高高,讓本人也實在是過度好奇並且期待它的聲音,終於在預算允許之下購入。目前IE8仍在Burn-in階段,時數目前是42個小時,對於它過長的Burn-in時間:500小時,實在是讓我咋舌!我是打算先Burn個100小時,接下來就靠邊聽邊褒來和他培養深厚的感情吧!
這隻耳機,說真的16歐姆的阻抗是我目前擁有的三隻耳機裡面是最低的,對於iPod而言也是可以直推無負擔,大概到30%的音量就可以到我的慣聽音量,再上去就會太大聲了...。可能是還沒有褒開,目前它的聲音並沒有像網路上所陳述的那種感覺,希望在逐漸使用下會有變好的趨勢,本人相當期待!

那,馬上就把它接上E5來看看吧。
但是接續後,馬上傳入令我想要摔機的底噪,而且還「不知羞恥」般的大肆奔放!當場讓本人的腦神經衰弱,火氣直衝腦門!冷靜之後,開始檢察到底是哪個部分出現了底噪?於是本人作了以下測試:
一、將IE8直接與iPod接續:就算把音量開到最大,在無播放任何樂音的情形下是沒有任何底噪的。
二、單純留下Monster於E5上,並將未接續的部分以橡膠絕緣:仍發抒令人生氣的底噪。
三、將IE8單純與E5接續:底噪、底噪、底噪!
於是乎,我直接判定底噪的來源是E5本身。
可能是因為16歐姆的阻抗加上本身的高敏感度,讓整個機子的底噪無所遁形(或是有其他問題?這點可能要麻煩各位高手指教了)。當下也不知道該說甚麼,畢竟手上的耳擴只是一千出頭的小玩具...還是不要抱怨太多好了。於是,鑒於iPod可以直接推動IE8的考量之下,決定暫時先不要幫IE8搭配其他耳擴,直接推動即可。
於是,看來所謂「底噪擴大機」的情形,是會發生在阻抗過小的耳機與E5接續的情形下...。如同Sennheiser IE8,和這台E5完全不能好好相處──實在讓我不得不封給他「照妖鏡」這個封號。
總而言之,本人認為以FIIO E5本身的價位和他的表現應該還蠻相稱的,因此沒有所謂C/P值高或低的問題。雖然比不上其他高價位的隨身型耳擴,畢竟一分錢一分貨,但是它還是可以讓耳機發揮有它原本「可能」會有的表現,對於剛入門的使用者(例如筆者本人),算是可以考慮入手的機種。
所以在經濟狀況允許之前,我就靠這台小玩意兒了!
(※註:有關於聲音的感覺是極為主觀的事情,若各位有任何不同或是不服的意見歡迎指教,但是麻煩請尊重一下筆者本人的主觀陳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