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VE Stage 4 (3/25更新原廠專訪)客制旗艦開箱(原Compact Monitors)

s96603iee wrote:
哇.... 耳罩頂端...(恕刪)



的確是個兩難,想要iPod的界面又要極致的聲音似乎只能承受3機一體的重擔,無奈Intruder不支援iDevice的數位輸出...

1/10更新加入版上討論主題,關於支援iDevice的DAC或耳擴。請見此

我個人是把耳道耳機定位爲外出隨身用,這也是我選AK120的原因,夠小的體積,水準以上的聲音。我不認爲AK100的DAC不成熟,相反的,我覺得AK系列的調聲算是相當面面俱到,算是平衡耐聽不刺激的聲音。

而AK120雙DAC帶來更好的噪訊比(微小的細節更容易浮現)以及更好的聲道分離度(明確的形體與3D的音場),但基本的聲音走向跟AK100是一致的,再加上AK100 Mk2把耳機輸出的阻抗調整成3歐姆,對低阻耳機的適應性又增加了,因此如果要便攜,AK100 Mk2我認為是個不錯的選項。

Intruder我很少帶出門,多是在家中當做搭配的選項居多,日常聆聽我還是以直推爲主。

這兩天大致聽了HD800+BA (搭配WE300B,Emission Labs 300B)有兩個非常初步的結論:

1. 耳道還是有某些優勢在,特別是細節再生的部分。
2. Intruder以搭配HD800來說,CP值爆錶!各項目都有水準以上的演出。如果我沒有購入BA的話,Intruder推出來的聲音我可以聽得很開心。

詳細的聽感比較等機器再穩定些再上來報告。
Stage 4 vs. 1964 Ears V6

終於回到了當初的原點。





當初下訂V6,是在沒有試聽的狀況下,靠的是國外評論的正面評價,還有看在它六單體卻合理索價的高C/P值。當時還沒有像OHHI這樣的租借服務,跟Eric也宿昧平生,人住台北的我怎好意思開口請ME寄給我試聽?到現在,試聽了一輪下來後,終於聽到了V6。

照往例,不賣關子,直接講結論,V6的聲音表現如何?

沒有特色。

沒有特色?是的,我認爲沒有特色就是它最大的特色。此話怎講?我想要從1964 Ears的背景說起,主事者原本一開始就是爲了幫爲教會服事的樂團製作舞台上即時監聽與台下後製鑑聽的耳機,等於是專業用途。如同大部分的專業監聽器材,也不同於JH已經實質上轉向以一般聆樂者爲主的市場,V6維持了很直接且中性無染的音色,如果我今天要做混音後製,Stage系列跟V6,我會毫不猶豫選擇後者。V6的功能性色彩就是這麼鮮明,而它的沒有特色就成就了它成為一副出色的監聽耳機的體質。相較之下,就連相對中性的Stage 3也顯得帶著明顯的音染。

那監聽耳機用來聽音樂會好聽嗎?說真的,V6需要時間去發現它的好,它的不加油添醋,它的全然直白,環顧市場上,1964 Ears事實上已經樹立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V6對比起Stage 4,立即可以注意的是它明亮的高頻,相當透明且線條明確,在音色上比較接近Stage 3,但又再纖細些。延伸與空間細節、堂音再生都在水準之上,但還不及Stage 3與4纖毫畢現的分析力,V6透明的音色會讓人有分析力極高的錯覺。

中頻屬於較骨感的類型,線條分明,不冷不暖的音色,密度很高,型體稍小,但分離度很好,可以讓歌者的型體浮突在伴奏之上,呈現的距離比Stage 4近,約略與Stage 3相仿,是一個很舒適的距離。

低頻量感不多,但反應速度相當快,且向下延伸的幅度另人意外,雖說往下延伸時量感衰減的快,然而快速反應結棍的低頻對我來說並不會感到不足。與Stage 4稍豐腴的低頻所呈現比較豐富的聽感相較下又是另一種風光,對我來說,我不會認為V6的低頻是缺陷,因為它的低頻是功能取向,讓後製作業時能夠有更客觀直接的呈現,但我也完全理解原廠推出V6S來滿足需要再豐滿些低頻的消費者。

V6全頻段都是屬於泛音細節消逝的較快的類型,聽起來像是在殘響較少的空間中聆樂的感覺,但同時我注意到V6在整合這六個單體與分音器的功力上相當高段,很明顯的相位非常一致,讓錄音中的樂器型體明確,條理分明,沒有任何曖昧模糊的地方;間接造就了V6的一種能夠消弭錄音空間與現實空間的能力,好幾次我都被錄音中冒出的聲響嚇到,分不清到底是錄音中還是實際的聲音。因此,V6的音場營造與Stage 4利用再生空間中所有細微聲響來重現錄音空間的方式相當不同。Stage 4讓你很清楚的知道你在聽錄音,錄音的音場大,Stage 4就讓你聽起來如此。而V6是把錄音現場搬到你的空間,音場的概念就被模糊掉了,對我來說是一個很特別的體驗。

好,說到V6的缺點,那就是樂器的質感,這也是V6跟Stage系列聽起來最大的差別,V6的樂器聽起來稍嫌水份不足,上面所說的殘響泛音較短猝的特性影響了樂器質感的營造,對比起Stage 4豐富的細節泛音再生,V6的樂器質感呈現的沒有那麼精緻(sophisticated)與傳神,我認為應該是單體的緣故,考量到V6的價格,我認為它的表現已經完全對得起它的價格。這邊要特別提的是,V6在套鼓的表現上跟其它樂器完全不同,電光火石的暫態、快速彈跳的鼓皮、飽滿的腳踩大鼓、清脆細緻的鑼鈸聲,讓人覺得大呼過癮。

翻譯有分三個層次:「信、達、雅」,我拾古人牙慧,音樂再生也能以「信、達、雅」做為評判的方針,V6能給出非常寫實的錄音現場,條理分明,三頻均衡,雖不以低頻見長,但線條明確快速反應的特點也不是其它競爭者能效顰。而從V6的三頻分佈也可以反應出主事者對聲音有著非常正確的認識,有所爲有所不爲,沒有試著討好所有的消費者,而做出四不像的產品,而是調教出屬於V6獨有的聲音。三進程的前兩者「信」與「達」V6毫無懸念的達成了,而「雅」這部分,很可惜的稍差一口氣,讓Stage 3&4以一個馬身超過了,但1964 EAR以一個後起之秀,憑藉著超凡的手工以及堅持正確的聲音走向,迎頭趕上甚至超越市場上的競爭者是指日可待!


lieberstanley wrote:
Stage 4 vs...(恕刪)


stanley大,優秀的分析能力讓小弟原本不想衝客製化的欲望重新燃起
看來是要找時間上台中了,對於VE的Stage系列有相當的憧憬啊!!!
特別是小弟本人特愛樸實的聲音,看完您的Stage2的比較更讓我受不了XDD
stanley大,您真是害人不淺(玩笑話,別見怪XDD

lieberstanley wrote:
終於回到了當初的原點。(恕刪)


一眼看到Stanley大對1964 V6的描述~~"沒有特色"
我不禁笑了,因為想起當時 01 上蘇普大對1964 V6的評價 "一杯白開水"

重點是這杯白開水還真難調味
最近聽了快十條線,耳朵都快麻痺了
沒一條線可以把我的V6s整體提昇起來,大多僅只是調音而已
不知道Stanley大是否有何建議呢?


不求完美、但求無悔

韶軒 wrote:
一眼看到Stanle...(恕刪)


不知你是否有注意到,我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單體」,在1964 EARS的網站上,他們提到了所用的單體是獨家開發的(我想應該是開規格給單體廠製造),但我認為這些單體在表現「音質」的方面還有精進的空間,這也是目前我個人認為1964的瓶頸所在,他們有調音,有超凡的製作與高品味的Artwork能力,現在只差再用上更好(貴?)的單體。

話說回來,以聲論價,V6 / V6S 真的算超值了,正確平衡的聲音有時候不是花錢就買得到的...

我認為,上擴可能是逼出V6潛力的方式,因為原廠調音就是朝向均衡的方向,換線多少會顧此失彼,有改變不見得有改善。上擴後,針對低阻耳機所需要較大的電流來擊破,讓單體能被控制的更好,暫態、空間感、定位等來做改善。

最近我對VE做了一個小訪問,其中有探詢他們所用的單體,就等Marcel的回覆,看能不能挖出些什麼新資訊。

跟HD800的密集比較下來,真的覺得Balanced Armature單體還有很多的進步空間,加上封閉的ear piece在大音量大動態時不免有諧震,讓聲音相對沒這麼俐落。

詳細比較我再貼上來與大家分享。

lieberstanley wrote:
不知你是否有注意到,...(恕刪)


如果是去年還未購入V6s之前看到Stanley大的解說,應該會無感吧!
不過經過這段時間的"尋線"之旅,再看到你的解說,才發覺自己是在破壞這隻耳機平衡的聲音。
的確、上擴是可以把耳機單體壓榨到極限,不過從某些角度來說,上擴不也是另外一種調音的方式呢?

入坑兩年,才驚覺自己仍是門外之漢!該如何在CP值和完美聲音之間作一取捨,應該才是小弟該尋找的方向。
不求完美、但求無悔
耳機要聽,但也別忘了定時校正耳朵對正確音質音色的鑒賞力哦!





擇日不如撞日,世界三大音樂廳之一的「阿姆斯特丹 皇家大會堂音樂廳」今晚有演出,
Iván Fischer客座指揮RCO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
曲目: 貝多芬第六號「田園」交響曲 & 第七號交響曲 (酒神巴克斯之舞)

中午冒著大風雨去搶票,13排中央靠左,價格---昏倒價,就不提了,有票就偷笑了⋯

音響可以耳機爲師,那耳機應該以什麼爲師?應該就是現場了!

大會堂,我來了!

lieberstanley wrote:
阿姆斯特丹 皇家大會堂音樂廳


感謝Stanley大的指點

預祝您有一個美好的音樂饗宴!
不求完美、但求無悔

韶軒 wrote:
感謝Stanley大...(恕刪)






這是這次聆樂簡單摘要,我自認沒能力寫出什麼有深度的分析,以下只是初淺的感受。

音樂廳:
座位 13排29位,我看著的是指揮的左後背面,大約在小提琴首席的四點鐘延伸方向。
音效殘響較長,弦樂很棒,層次很好,聽的出定位,但銅管跟定音鼓型體不清楚,有點濛,大音量的時候稍嘈雜。有可能是位置的問題。整體來說我比較偏好維也納金廳的聲音,雖聽不出定位,但聲音的融合度較好,較柔美。

樂團:
整齊度驚人,尤其齊奏或斷奏,整齊劃一,乾淨,理性,不華麗。弦樂層次分明,每一部都無可挑剔。
木管音色優美,皆是出色獨奏家水準。
很多人都帶著笑容演奏,很享受演奏的感覺。

指揮:
上半場比較沒有存在感,但他把田園詮釋的很有層次,很引人入勝。
說來慚愧,這是我第一次把田園五個樂章完整聽完。

下半場火力全開,Fischer大叔指揮動作超多超大,很有娛樂效果,但看得出來與樂團默契良好。

上半場樂團像一部舒適的敞蓬房車,半踩著油門,悠遊於鳥語花香叢林溪澗之間,輕鬆寫意。

下半場搖身一變,成爲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性能跑車,精準過彎,加速貼背,卻又能嘎然而止,一點都不拖泥帶水。

一場演奏會看到了這個樂團的兩種極端的面相,極高的水準。難怪馬勒會說他再也不需要擔心創作極難演奏的作品了,因為他找到了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了!
今晚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到這個優良的傳統被流傳下來了。

這次最大的收穫其實是要確認一件最近困擾我的事:經過試聽比較先前這些分享的耳道後,包括最近密集聽的HD800,我開始懷疑當初選擇Stage 4的主要因素--較暗的高頻像極了我現場聆樂的音色跟質感--這樣的宣示是不是需要修正?

原因是這些耳機(包括HD800)的高頻都是清亮的(甚至刺耳),被強調的,讓解析力提昇,讓空間感被注意到。聽多了反而覺得Stage 4的中高頻是不是蒙著一層薄薄的霧氣,是不是有什麼地方不對?
這個疑惑在音樂會後完全煙消雲散了,因為在第一聲弦樂部齊奏後,我就確定了;沒錯,現場的弦樂就是這樣--稍暗的木頭味,不尖不刺不亮,是一片厚實的,綿密有層次,琴身的共鳴聲應該與琴弦的震動聲比例相同,是會讓腦啡分泌的聲音。

結論是,大多數耳機的高頻是被加料的(包含我很欣賞的K3003),或是過於細瘦的,是與現場聲音有出入的。也許短時間的聆聽會相當過癮,會覺得聽到了較多的細節,然而,這種聲音多少流於不耐久聽,甚至與中低頻失衡。

我不是說Stage系列的聲音是最棒的,畢竟這是青菜蘿蔔的話題,而且其他廠家也不是盲目的,有需求就有供給,清亮亮的高頻容易吸引注意,如此調音何樂而不爲?

然而現場的聲音事實上是比較偏向Stage系列所呈現的(亮度是介於3 & 4中間)。

你完全可以不欣賞Stage 3&4的聲音走向,但它的調音確實是可稱為以現場爲師的,並且整體的音場與細節呈現並沒有因為這種稍微收斂的高頻而打折扣,因此Stage 3&4的高頻是可以稱的上是延伸良好的。

音樂會一結束,我馬上把AK120與Stage 4從口袋掏出,趁記憶猶新的時候選了阿卡多在Philips所錄的羅西尼弦樂奏鳴曲集,然後滿意的讓整片整片的弦樂陪著我,在稍晚有涼意但尚不冷清的阿姆斯特丹街頭等電車回下榻的飯店。

lieberstanley wrote:
這是這次聆樂簡單摘要...(恕刪)


Stanley大真的太謙虛了
您的表達能力真的是少見的上等!!!
看您的文章真是一大收獲!!
這音樂廳等級看起來真的非常的高
真希望未來有幸也能親臨
只能說國外的表演水準真的是極高
每個小細節都下足了心力
記得2011年有去紐約
當時看了百老匯是第一次感受到表演的震撼
當下得到的感動至今仍無法忘記
最近一次進音樂廳是上個月在臺北聽Paul Skoda的鋼琴獨奏會了
而我還沒有聽過交響樂團的演奏
真的只能說是公務繁忙

k3003也是本人的愛機
您的敘述相當客觀
k3003初聽會相當驚豔
但他的高頻真的會使聽感疲乏
與當初聽到stage4舒服的享受音樂那種感動
個人還是比較吃vision ears家的調味
我的stage4應該這幾天會到台灣了(據eric說的)
等了1個月出頭有嚕
滿心期待這隻耳機的陪伴
  • 3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