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玄學之USB線材討論一級戰區

Rendy. wrote:
小朋友,理論不能當飯...(恕刪)

的確,若DAC耳擴價位在2500元左右.花個幾百元無氧銅USB線來提升音質也無訪...
跟原廠USB線比較上就是有差別.畢竟都是屬於設備贈品線鋁鎂材質上不可能多好..
花多少錢買多少錢的設備跟USB線材是有息息相關.不管是同軸線.電源線.RCA線...
以下是自己理論
1千多元DAC耳擴:用原廠USB線即可..不需要花...花了聲音提升感受度也不足...
2500元DAC耳擴:如電光Fubar4.買條幾百元USB無氧銅升級線升級感會好一些..
5千多DAC耳擴:買條無氧銅鍍銀線聲底會剛剛好...
1萬多元如谷津U2:上一條單結晶無氧銅USB線人聲感會更好一點...

當然DAC耳擴目前有人聲厚底.樂器解析稍嫌不足可上無氧銅鍍銀線即可解決樂器解析問題
若DAC耳擴人聲感不足.樂器解析又強.這時候搭無氧銅線或單結晶無氧銅對人聲會有加分作用
看了各位討論
有點小感想發表

首先
頻譜儀一定準嗎?
據我所知
頻譜儀可顯示某些頻率的頻譜
但範圍外的呢
每個人耳朵能聽到的範圍是不太一樣的
你能保證他聽到的都是在範圍內嗎?
而且即使在範圍內
儀器也有極限
就算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相同
那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百萬分之一呢
你能保證相同嗎?
儀器不是萬能的

第二
高價線一定好嗎?
不能否認有好的高價線
但我想濫竽充數的因該更多

第三
所謂科學
乃是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但求證過程卻會因科技瓶頸而由所不同
同一實驗
可能因十年前和十年後器材不同而有差異
更別說五十年、一百年的技術差異了
不然當年哥白尼的地動說也不會被認為不科學了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不會等到快百年才陸續被證實

第四
每個人耳朵能聽到的範圍是不太一樣的
有的人有絕對音感
有的人沒有
有的人聽到的頻率較窄
有的人較寬
這是很主觀的事
加上心理因數也不能否定及忽略
沒有誰是誰非

結論
我耳朵太差
聽不出太大差異
便宜即可
azureimf wrote:
有把銲槍,到國際電子...(恕刪)

要做線也要有好的銲錫跟電熱鐵.我個人就用
德國Mundorf Supreme 焊錫(鍚Sn 88.60%,銅 Cu 1.80%,銀 Ag 9.50%,金 Au 0.10%)
進行焊接.當然普通線不需要用好的銲錫去銲接...如60/40...
無鉛銲錫我建議你少用會比較好...手頭銲錫就有好幾種..
古河.CARDAS.OYAIDE SS47.WBT 0820.KESTER63/37軍用.Mundorf Supreme..
孫小文 wrote:
你只會拿這句嚇唬人罷...(恕刪)

討論理論歡迎,只會情緒化發言的話我連正眼的懶的看你一眼
azureimf wrote:
總比有些人沒有相關背...(恕刪)



最後一次回本篇文.
懶的跟小白打嘴砲.

相關背景?
請問你是哪個研究單位的學者?
用這個你是要壓誰?

實際應用比較重要.
重點不是過程,是結果.
一個工程師跟我說他依照以前學校教的,按照理論去作東西,
作出他認為很棒的產品.
實際上成果只是個渣.
對老闆來說.只是xxx
(十多年來我也看多這種人)

我下面的廠商一天拉幾千米電纜到設備上,
各種配線一天要預製N條.
你會作一條線又能怎麼樣?
(會作沒用,重點是作出有用的東西)

不想再浪費口舌.
(因為他們永遠認為自己作的沒錯)

至於你要作一條USB線就拿來評論並作結果
我也只能笑一笑
(這是哪國的實驗精神呀,對喔,台灣常見)

只給個建議
找個時間去試聽或比較一下不同USB線材對聲音是否有影響,
(不用花錢)
改變的音色是否是自己所喜好的.

如果你試聽過還說都沒差,那我也只能無言的說聲:恭喜你,你提前畢業了.
可以不用再多花時間去評比耳機了.
(你以前那些心得文章其實是?)
耳機:深海HD800/ATH W3000ANV/Denon AH-A100 耳擴:CORDA PREHEAD MkII SE 訊源:Olive 4HD
Rendy. wrote:
可以不用再多花時間去評比耳機了....(恕刪)

搞清楚數位和類比的分際!否則說再多都是浪費唇舌
討論理論討論理論...

有人卻說的比誰都憤慨

我不玩線,退燒也有段時間

只是爬完整棟樓後

我知道某位大大讀得書很多很多,多到滿坑滿谷且專業知識一堆,希望導正人的正確觀念


但是我媽跟我說過,兩個人在爭論,先打人的那個人不管怎樣就是不對了


不知道貴父母有沒有教過你這一點?

貴大說的理論即便是100%全對,往百年後您的理論就像是愛因斯坦,牛頓般的留給後世

大概的也只會留下這句"花太多錢在數位線材上的人真的發燒到腦袋都燒壞了"罷了


我相信貴大想傳導世人正確的觀念,應該自己開個課傳業一下可能效果會更顯著

或是參加諾貝爾,也許這門科學的獎就是非你莫屬也不一定。但可千千萬萬別再說

"花太多錢在數位線材上的人真的發燒到腦袋都燒壞了"這句話了

因為他們肯花,他們肯買,他們就是花的爽,你管的著嗎?


再舉其他歪樓例子

貴大曾發表不少推薦耳機文章,您要把某隻耳機捧的再高再棒我想全世界的人都無所謂

但是卻不時來個"完全打趴"要不就是"根本完勝"等字眼,敢問您是在演哪一齣

您說林治玲完敗了隋醣,偏偏我覺得隋醣比較正,你能說我錯嗎?

您覺得林治玲完敗了隋醣,然後特舉發了一篇文章告知大家,您還要怪那些隋醣粉絲反駁您嗎?

文章會有任何意義嗎? 無非只會引來一堆戰跟錯誤的觀念而已。

我好久好久沒有在此版回文的,沒想到最後讓我忍不住回文的竟然又是這位貴大,真的注意您很久了

覺得我的話不中聽,都是廢言,都是"人生經歷比你還低淺"的話語的話

歡迎黑單,歡迎封鎖
azureimf wrote:
搞清楚數位和類比的分際!否則說再多都是浪費唇舌


叫你買線不買線,叫你試聽不試聽,叫你做線不做線,啥都沒有,這是在玩哪一齣的?
孫小文 wrote:
叫你買線不買線,叫你試聽不試聽,叫你做線不做線,啥都沒有,這是在玩哪一齣的?

先行收集黑名單囉~
反正把你黑完下次要戰你就跳不進來了~多好

--
又不是現在才知道某人不只肚子半桶水,連聽感也差勁的?
連自己已經到處被人當成笑話了也要捂著耳朵裝沒聽到,某方面來說還蠻可悲的
搞笑文又出現了(不是說樓主啦)
搞笑兄又出現了(真的不是再說樓主啦)
哈哈哈哈(是某個搞笑兄)
雖然我婊人婊出名的 但是唯獨某兄 是讓我連婊的力氣都沒有的人
該說你是搞笑高手嘛?

我只知道人的耳力是真的有差
畢竟有人盲測 連k701 k702 q702都分不出來
更誇張的是有人連舒耳的1840跟1440都有人分不出聲音素質的人都有
更別提聽低價線材的差異

我也碰過光是用一隻耳機 換同一條線 但是一條3米長 一條1.5米長
用盲測都能測出分別了

甚至耳機左右單體差個幾歐姆聲音我都聽的出來有差異
但是也是一堆人聽不出來不是嘛?
(不信?去ez輪壇找我發的文就知道了)


(通常價格越高的線材 聲音落差就越明顯)
一千元跟100元的線你聽不出來 還算正常範圍內(對剛入燒的人來說)
你可以試試看 一萬元跟100元的差異
如果一萬元跟100元聽不出來 那就有點木耳
你可以試試看 10萬元跟100元的差異
如果還聽不出來 你可以再試試看99元的雜牌耳機跟hd800聲音是不是一樣的
因為這代表你的耳力分辨真的出了大問題了 那你真的該去看看醫生了
(一般醫院的聽力測試 都是做簡單的基本測試
都是以正常聲音的左右辨別跟日常生活的音量能聽清楚 不會造成生活問題為基礎
所以不要真的妄想醫院可以幫你做到耳力辨別能力差異的程度)

我甚至懷疑再某兄耳裡 k702跟w1000聲音的差異可能都分辨不出來
只是單純用w1000外觀比k702好當作w1000聲音比k702好來當理論的


另外根據我個人的發現 聽力跟耳力是關聯性不大的
(我先說明一下 我所謂的聽力是指音量低的接收清晰度
而耳力指得是 對聲音細微變化的差異度 來做名詞區分的)
有人天生聲音聽不清楚 但是只要音量足夠 是可以很輕易分辨聲音細微的不同
有人天生聽力超強 遠再500公尺外的一塊錢掉落
都能聽的一清二楚 但是偏偏卻連K701跟Q701耳機聲音都分不出來

另外也有人聽力耳力都超強 但是偏偏無法聽清楚人們的談話字句
(這是腦部部分區塊有個認知能力的障礙 這跟聽感跟聽力都無關 是你的腦出問題了)

順便提供保護耳朵的一些方法
睡眠時 請盡量在非常安靜的地方入眠 這能有效修護平時再吵雜環境中受損的聽力細胞
盡量減少靠近吵雜的環境地區 尤其大家平常交通工具的噪音 這個對聽力細胞傷害很大
所以大家上下班最好帶個耳棉 降低環境的噪音 能有效降低聽力細胞的受損
電話鈴聲 電鈴鈴聲 都是屬於比較中高音以及極高音域的聲音
因此盡量降低聲音的音量以及時間 能降低聽力老化的速度

另外 如果你想試聽線材是否真能提升音質但是又不想花錢再不確定的因素上
可以去紓樂得那邊試聽看看他的李茲線 這樣就能很清楚知道
線材對聲音是不是真的有明顯的影響
也能瞬間明白調音線跟升級線的差異在哪裡

至於某位自稱住在日本 所以沒法去舒樂得試聽的那位搞笑達人就算了
其他住在台灣的都可以去跟舒樂得聯絡一下 說要試聽李茲線
相信舒樂得應該會很歡迎你們來聽的

希望大家能把搞笑跟事實的差異分清楚在哪裡
不要再讓搞笑文到處流串 搞的新手們人心惶惶就好了

另外再給新手一些話
當你們的器材 耳機 電源除理 都沒達到相當程度的LV時
線材的部分不用太過投入的研究
當你們的這東西 都玩到有相當的認知的時候 線材才是你們準備邁入的下一步
不過也請放心 並不是線材玩完就沒東西玩了
發燒是永無止境的 後面還有不少東西可以玩(這是深不見底的坑阿 什麼時候該停全看你們自己)
也不要以為玩的一兩萬的耳擴 或是試聽過5~6萬的耳擴 那就叫做了解器材
沒那麼簡單沒那麼單純的
這個世界上 好幾十萬的器材 好幾十萬的線材 通通都有 音響不是那麼簡單的東西的
也更不是貴的就是好 便宜的就是差的道理
就算是T1用同樣的耳擴同樣的線材同樣的訊源
但是只是將解碼換掉 聲音就整個完全不一樣
不信?去123試試看訊源為電腦W4S DAC2搭A1+T1的聲音 是不是軟綿綿暖呼呼的聲音
再把W4S DAC2換成軍刀機 其他配備完全一樣
看看這樣搭出來的T1 聲音是不是乾淨有勁 清晰有力 完全不會拖泥帶水
完全反差的巨大變化

至於其他用理論聽音樂 用文字理解聲音好不好聽的人也不必來回應我
因為這篇好笑到讓我很懶的在回應一次
  • 3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