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再重複發文其實並不能增強說服力,反而徒增反感,何必呢?
流行樂和古典樂只是體裁和表現方式不同,本質其實並無不同。
馬勒8在Youtube的點閱不到百萬,
但貝多芬9已經都八千多萬了,差距達百倍之多,
連Hilary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都輕易破千萬了!
何者為古典樂主流?從數據就可以輕易知道,何苦自以為是?



天問情 wrote:
那麼多古典樂作品不想聽 聽不來就算了。還要把華格納這種低級之作吹成這樣
拜託聽華格納這種下等樂而已是在發什麼燒...(恕刪)
ldw406 wrote:
「講出一套看法或針對單一作品深入研究」不是"音樂天分",而是"語言文字表達能力",講不出來不代表沒音樂鑑賞天分,只能說他沒"評論或學術研究的天分"。有的優秀藝術家可以創作很棒的作品,但他自己也
不太能對自己的作品說出長篇論述。聽音樂也是一樣,講不出來不代表聽者沒感受到,他只是不知道該如何用文字語言去論述他所聽到的東西。...(恕刪)
ldw406 wrote:
反過來講,若一個很有論述能力的人,吸收了音樂史與樂理等相關音樂知識後,再去聽音樂,卻仍屁不出什麼實質的東西來時,那他對音樂的感受力應該真的很薄弱,但我也覺得這樣的人應該是稀有動物,因為一
個人只要不是聾子,聽音樂一定會有某些感受。...(恕刪)
klarinette wrote:
愛聽馬勒&華格納自詡天生就懂得,註定欣賞古典樂?...(恕刪)
klarinette wrote:
我愛死冰川清志了但我不會說我天生就懂得,註定欣賞演歌啊...(恕刪)
klarinette wrote:
還有,128k vs 320k mp3光音量就差一截了,更不說與flac/wav的差異(流行樂哦),樓主確定聽得出IE800和手機附贈耳機的不同?...(恕刪)
VitusMac1398 wrote:
Ie 800+Macbook Pro 13吋 2017
沒有很專業的配備,但自己是音樂系的學生,對音樂有一定認識
個人喜歡德奧樂團聲音豐厚的傳統音色,因此買回來的都是柏林愛樂,Dresden,巴伐利亞電台交響...(恕刪)
VitusMac1398 wrote:
本人覺得古典音樂除了華格納跟馬勒能夠測試耳機的性能,還有理查 斯特勞斯的作品都能測試耳機三頻性能...(恕刪)
VitusMac1398 wrote:
例如巴伐利亞電台交響樂團2013年由Mariss Jansons錄製的阿爾卑斯山交響曲。在山峰一曲中小號解析度優異,首席小號,與第二小號所吹的旋律能分辨。而Bass Trombone跟Tenor Trombone的聲音也能清晰分辨。圓號在「獵人」動機的張力表現不俗。最後木管重新奏出「山頂」旋律能感覺出「理查斯特勞斯」不捨得山頂難忘的經歷。整體來說好的錄音+好的耳機,真的超棒,聽了共鳴感超重...(恕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