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 pin wrote:
...(恕刪)
8.
但不論真懂假懂 至少用在音響領域 高階系統的表現古典樂還是遠勝一般流行音樂 所以才會特別建議高階音響系統用家 盡量選擇古典音樂來作為測試曲目 分享的心得也較有參考價值 而不是只會展示器材 拍照片講故事 整篇文章重點就是在強調自己聽感多好多好 對聲音要求多高多高的 結果再自相矛盾的聽著一般大眾尋常可見的流行歌
例如在音響或耳機論壇時常見到的 少部分高階燒友花大錢添購器材 為刻意強調自己不是只會花錢購物 而是真得懂音響懂得自己在追求什麼 言下之意就是玩音響玩得很有理想目標似的 還有一些就是會強調自己聽感很好很強的 能夠輕易分辨有損無損音質 及mp3 CD SACD間的差別等等... 其目的無非就是在炫耀為引起他人稱羨之情而已 也就是一種愛慕虛榮 對虛假的成就感渴求 買了高級音響就自以為是專家 還到處給新手建議 做人如此也確實是夠可悲的
今天話都說的很坦白 聽感好 聽力好 對音質分辨力很強又怎樣 會聽古典音樂嗎? 懂古典音樂嗎? 到底買音響是為聽「聲音」還是聽「音樂」? 聽感這麼好怎麼沒看到在聽古典樂? 或許有人會想 要聽什麼音樂是個人自由 聽感好也不一定要聽古典音樂 甚至有的人乾脆學小屁孩耍流氓嗆說 "老子什麼都聽就是不聽古典..." 的 事實上有這些想法的無疑是自相矛盾 因為聽感好的人選擇古典音樂 透過高階器材播放 能夠體驗到更多的樂趣 發掘到更多音樂終的細節 及更深層的藝術感動 要說真有這麼好的能力怎麼可能放棄不用 就好比年收破千萬的企業精英分子高階主管 有豪宅可住不要 卻選擇窩在5-6坪出租小套房 甚至學區附近雅房跟他人共用浴室廁所的 各位想想那怎麼可能 所以講白了其實就是聽感不好嘛 我們做人何必自己騙自己就算了 還要去騙別人呢?
再者最重要的 透過高階器材 欣賞古典音樂樂 所獲得的「正向的藝術感動」才是最珍貴的音響價值所在 也是本篇主題開宗明義講的: 「藝術價值決定音樂價值、音樂價值決定音響價值。」 說穿了 就是買高階器材不聽古典樂 無異就是浪費錢 那試問什麼樣的人 會願意浪費錢買高級音響 再拿來聽這些簡單普通粗糙低劣錄音的音樂 那很顯然就是「不懂的人」 只會「以價論聲」 認為錢花的多聲音就好 但矛盾的事 確又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樣聲音的人
所以我才會屢次建議 真的存心想來01炫耀的 選擇一些比較不需要專業 不容易誤導他人的 汽車版 鐘錶版或其他精品類的 名牌服飾 配件之類的板..真的會比較適合 畢竟這類炫富板01真的很多 也不必講求專業 沒人會對修車或修手錶感興趣 就照片拍一拍就好 得到的回應肯定比在音響版更多 要不然要在這邊講專業 就是照我講的 唯一的選擇就是古典音樂 要說聽不懂聽不會聽不來的...都不是理由 要走專業路線就只有如此 不會的就想辦法去學 更何況我這邊都有提供專為高階以上 甚至「無上限系統」用家量身定做的推薦曲目: 「宇宙之音」 -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數百小時的聆聽經驗 數萬字心得 鉅細靡遺的逐段逐句解析 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更多燒友做為學習參考 有任何欣賞過程的問題都可以來像本人詢問 保證完全免費且絕不讓各位失望 講到懂為止 所以真的不要再拿一些尋常流行歌 然後透過什麼升級優化的就妄想把系統發揮 也不要講到古典 就只知道《四季》 一年春夏秋冬講完了 然後呢? 又是下一個四季 無限輪迴 毫無長進 要不就是只會講《莫爾道河》 整部《我的祖國》交響詩共六首曲子只知道莫爾道河 那上一首什麼? 下一首什麼? 下下一首又是什麼? 結果什麼都不知道 買一張專輯難道就只聽得完這一首 雖說選擇簡單古典入門曲目是一個開始 但重點還是要有所提升
而有時候我也感到納悶 明明很多好音樂好錄音唾手可得 網路上都有文章介紹 各大專業音響網站如: 音響共和國 普洛影音網 Hi-AV My-hiend等...評側高階器材都是古典樂為主 到了國際級音響展也是如此 只有那種展場裡最低階最平價的系統 才有機會見到一些歐美流行音樂專輯 類似Adele那種 所以這些都是基於專業考量 跟個人品味尚且扯不上關係 像我個人主題中一再推薦的馬勒 《第八號交響曲》又是最嚴苛條件 最可驗證音響玩家個人聽感 及器材極限的選擇 更何況也提出許多相關舉證 連中華民國文化部都非常罕見的 替作品演出編寫文案 站台背書 證明這曲目絕對有其藝術價值 可以說是對音響燒友而言一舉數得的選擇 結果「宇宙之音」你不聽 再來聽那些「靡靡之音」 甚至耳機玩家最愛的「娃娃之音」 如此卻實令人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