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sim pin wrote:
...(恕刪)


8.
但不論真懂假懂 至少用在音響領域 高階系統的表現古典樂還是遠勝一般流行音樂 所以才會特別建議高階音響系統用家 盡量選擇古典音樂來作為測試曲目 分享的心得也較有參考價值 而不是只會展示器材 拍照片講故事 整篇文章重點就是在強調自己聽感多好多好 對聲音要求多高多高的 結果再自相矛盾的聽著一般大眾尋常可見的流行歌

例如在音響或耳機論壇時常見到的 少部分高階燒友花大錢添購器材 為刻意強調自己不是只會花錢購物 而是真得懂音響懂得自己在追求什麼 言下之意就是玩音響玩得很有理想目標似的 還有一些就是會強調自己聽感很好很強的 能夠輕易分辨有損無損音質 及mp3 CD SACD間的差別等等... 其目的無非就是在炫耀為引起他人稱羨之情而已 也就是一種愛慕虛榮 對虛假的成就感渴求 買了高級音響就自以為是專家 還到處給新手建議 做人如此也確實是夠可悲的

今天話都說的很坦白 聽感好 聽力好 對音質分辨力很強又怎樣 會聽古典音樂嗎? 懂古典音樂嗎? 到底買音響是為聽「聲音」還是聽「音樂」? 聽感這麼好怎麼沒看到在聽古典樂? 或許有人會想 要聽什麼音樂是個人自由 聽感好也不一定要聽古典音樂 甚至有的人乾脆學小屁孩耍流氓嗆說 "老子什麼都聽就是不聽古典..." 的 事實上有這些想法的無疑是自相矛盾 因為聽感好的人選擇古典音樂 透過高階器材播放 能夠體驗到更多的樂趣 發掘到更多音樂終的細節 及更深層的藝術感動 要說真有這麼好的能力怎麼可能放棄不用 就好比年收破千萬的企業精英分子高階主管 有豪宅可住不要 卻選擇窩在5-6坪出租小套房 甚至學區附近雅房跟他人共用浴室廁所的 各位想想那怎麼可能 所以講白了其實就是聽感不好嘛 我們做人何必自己騙自己就算了 還要去騙別人呢?

再者最重要的 透過高階器材 欣賞古典音樂樂 所獲得的「正向的藝術感動」才是最珍貴的音響價值所在 也是本篇主題開宗明義講的: 「藝術價值決定音樂價值、音樂價值決定音響價值。」 說穿了 就是買高階器材不聽古典樂 無異就是浪費錢 那試問什麼樣的人 會願意浪費錢買高級音響 再拿來聽這些簡單普通粗糙低劣錄音的音樂 那很顯然就是「不懂的人」 只會「以價論聲」 認為錢花的多聲音就好 但矛盾的事 確又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麼樣聲音的人

所以我才會屢次建議 真的存心想來01炫耀的 選擇一些比較不需要專業 不容易誤導他人的 汽車版 鐘錶版或其他精品類的 名牌服飾 配件之類的板..真的會比較適合 畢竟這類炫富板01真的很多 也不必講求專業 沒人會對修車或修手錶感興趣 就照片拍一拍就好 得到的回應肯定比在音響版更多 要不然要在這邊講專業 就是照我講的 唯一的選擇就是古典音樂 要說聽不懂聽不會聽不來的...都不是理由 要走專業路線就只有如此 不會的就想辦法去學 更何況我這邊都有提供專為高階以上 甚至「無上限系統」用家量身定做的推薦曲目: 「宇宙之音」 -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數百小時的聆聽經驗 數萬字心得 鉅細靡遺的逐段逐句解析 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更多燒友做為學習參考 有任何欣賞過程的問題都可以來像本人詢問 保證完全免費且絕不讓各位失望 講到懂為止 所以真的不要再拿一些尋常流行歌 然後透過什麼升級優化的就妄想把系統發揮 也不要講到古典 就只知道《四季》 一年春夏秋冬講完了 然後呢? 又是下一個四季 無限輪迴 毫無長進 要不就是只會講《莫爾道河》 整部《我的祖國》交響詩共六首曲子只知道莫爾道河 那上一首什麼? 下一首什麼? 下下一首又是什麼? 結果什麼都不知道 買一張專輯難道就只聽得完這一首 雖說選擇簡單古典入門曲目是一個開始 但重點還是要有所提升

而有時候我也感到納悶 明明很多好音樂好錄音唾手可得 網路上都有文章介紹 各大專業音響網站如: 音響共和國 普洛影音網 Hi-AV My-hiend等...評側高階器材都是古典樂為主 到了國際級音響展也是如此 只有那種展場裡最低階最平價的系統 才有機會見到一些歐美流行音樂專輯 類似Adele那種 所以這些都是基於專業考量 跟個人品味尚且扯不上關係 像我個人主題中一再推薦的馬勒 《第八號交響曲》又是最嚴苛條件 最可驗證音響玩家個人聽感 及器材極限的選擇 更何況也提出許多相關舉證 連中華民國文化部都非常罕見的 替作品演出編寫文案 站台背書 證明這曲目絕對有其藝術價值 可以說是對音響燒友而言一舉數得的選擇 結果「宇宙之音」你不聽 再來聽那些「靡靡之音」 甚至耳機玩家最愛的「娃娃之音」 如此卻實令人不解

anous wrote:
這個廢文出現一次就噓一次,去你的雙簧管像玩具還宣稱自己懂欣賞古典音樂。...(恕刪)


1. 抱歉讓您如此憤怒不滿 再次跟您成肯致歉

不過有沒有學過音樂也確實有差 一般來講 科班出身的和學過樂器的古典樂迷 普遍是比較瞧不起沒學過音樂的 所謂半路出家的古典樂迷 我覺得這也是很好理解的現象 畢竟學過音樂的人 多半家庭成長環境條件不錯 從小養尊處優慣了 又被大量灌輸古典音樂就是高級藝術觀念長期洗腦 自然難免有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 且一方面學過音樂的人也總覺得能欣賞古典音樂是理所當然 對於那些沒學過音樂的人自然是認為都是假掰 在裝高級而嗤之以鼻 也就是在這些人的心目中沒學過音樂的古典樂迷 大多就是所謂的"假"古典樂迷 或"偽裝"古典樂迷

但正是因為如此 在古典樂相關論壇裡 也逐漸發展出另一條支線 進而成為一時的討論主流 即所謂的「版本比較」與「唱片收藏」達人 也就是一群沒學過音樂 但是卻喜愛聽古典音樂的樂迷 由於本身缺乏音樂方面的專業知識 是以在討論內容尚無法就學理方面有所論述 變成只能朝版本收藏和比較方面著手 或者是不定期的提供一些唱片訊息 例如某某大師新錄音 某某名盤重新發行等等資訊 發表一些簡短的聆聽心得 對於作品本身有深入研究的少之又少 其實這現象跟耳機板或音響板也有些類似 就是專業的評論很少 心得乏善可陳 講最多的大都是新產品的特色外觀售價介紹而已

但在古典樂板特別的是 自進幾年唱片市場開始萎縮 大量發行盛況不再後 這些唱片收藏達人便逐漸失去表現空間而陸續退出論壇 但剩下的學過音樂的這些"精英級"古典樂迷 又不屑跟一些非專業的 及他們認為的假掰 偽裝的古典樂迷交流 自然造成討論區人氣低落 另一方面也會對於那些極為少數的 沒學過音樂卻全憑一己天才 就能輕易欣賞所有古典高階曲目的音樂鑑賞家產生一種仇恨心理 我認為這都是很好理解的心理狀態 就好比一個人 怎麼看某個人都是智障 但怎料到這個看起來智障的人 居然有某方面的天份 而這天份剛好是你所在意的 或你曾經學過的 你認為理所當然是你應該比較擅長的 結果竟然輸給一個 你認為在你眼中是個智障的人 當然種種仇恨的 報復的心理都會出現 我認為這就是人性 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anous wrote:
這個廢文出現一次就噓一次,去你的雙簧管像玩具還宣稱自己懂欣賞古典音樂。...(恕刪)



2. 至於為什麼會這麼懂古典音樂 說真的這也不是我能決定的 但我個人的情況確實是比較特殊一點 就是我成長過程 家庭環境並沒有提供我能直接進入到古典音樂領域的條件 能夠欣賞古典樂也是無意間發現的 但其實我感覺我很小的時候就有偏好純音樂的傾向 也就是對一些常見的流行歌好像不太感興趣 只是礙於環境因素沒法從兒時就開始培養這興趣 但我總覺得倘若命中注定就是要聽古典音樂要懂古典音樂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不過不能否認的 畢竟沒學過音樂 確實有實在敘述上可能會表達得不夠明確 造成誤解也是無法避免的事

另一方面 從邏輯觀點來看 懂與不懂都是比較級 我之所以顯得很懂鑑賞音樂 換個方式講 也可以說其實是一般人音樂欣賞能力太差而已 去看youtube點閱率很高的那些影片 大多就是一般熱門流行音樂歌曲 之所以受到多方關注除了本身愛好者 粉絲擁護外 主要還是靠網路宣傳 尤其是點閱率已經破億的影片 我相信基於好奇多少都想會去點來看看 但重點還是這類音樂大部份確實能滿足多數人的喜好 或者說至少不會排斥 所以在搜尋的瀏覽的過程中很容易就被youtube推薦連結 不然換作是一般古典音樂演出的影片 假設本身就不是相關愛好者 自然就不太有機會被引導過去 就算不小心點到了 但一發現是古典樂沒興趣當然馬上就跳開有可能就不會計算點閱率

不過這邊就經驗上還是分享一下 各位可以做個參考 我認為要看一個人有沒有古典音樂欣賞的潛能 很重要的除了基本的專注力 能夠長時間至少持續一小時上的專注聆聽古典樂作品 及對複雜的多聲部旋律和聲在聽覺方面的處理能力 還有就是對一些不諧和音的接受度 像一般人之所以聽不了古典樂 主要就是覺得古典樂太"難聽" 除了很難聽懂的意思以外 就是真的會覺得它很不好聽 原因就是在於古典音樂作品中有時候會需要這樣處理 只是一般人平時就是聽這些流行歌聽習慣了 聽得都是一些簡單的小曲 自然無法理解在音樂上的其中含義

但相反的 就我這樣高階音樂鑑賞者來說 流行樂對我而言大都是非常無聊的東西 簡單講就是太沒意思 旋律太好猜了 隨便一首流行歌 我大概聽個前幾秒就夠了 再繼續聽下去真的是浪費個人的時間 我的音樂鑑賞能力是要用在高深音樂藝術作品上的 流行歌的話 雖然有的時候板上有人會分享推薦 可能出於好奇會聽聽看 但大部分都是聽幾秒鐘而已 畢竟多聽無益 在音響領域裡也是如此 高階器材評測裡肯定見不到流行樂 最低都至少要爵士 而流行歌曲只用在中低階以下 所以相對的道理 器材越高階就越需要古典樂 不然就一般流行歌搞不好1%的實力都無法發揮 尤其是現在一堆流行音樂唱片製作亂七八糟的 那個錄音爛得要命 再來拿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前端來解析 那不是搞笑讓缺陷更突顯嗎? 那你要說老子就是高興要怎樣怎樣的...講一堆的... 那我必須說 一個人要這麼孩子氣 講話像小朋友一樣 那就不用來這邊了 買了高級音響就自以為專家 聽感那麼差 音樂欣賞能力這麼弱 講的越多 只是錯越多誤導更多而已了
天問情 wrote:
此樓的標題正確為~

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唯有華格納、無恥沒極限...(恕刪)


我是覺得網路上閱覽文章 還是都完整看完再作評論比較恰當 畢竟確實不少網路文章 包括一些新聞報導 都會刻意用聳動的標題或開頭 來吸引讀者繼續往下看 但像你擷取的這系列文章段落 怎麼不看原作後面怎麼敘述的 事實上你要有耐心完整看完的話 就知道原作根本沒有批評的意思在

不過我個人覺得重點還是: 人品≠作品 看古往今來這麼多藝術家裡 有幾個是讓人感覺很"正常的" 說穿了要這麼正常 跟正常人平凡人一樣 就不會有這些具有創意作品誕生了 而華格納在藝術史有一點很大的貢獻 就是確立歌劇在音樂戲劇方面的崇高定位的標準 無論是在音樂或是戲劇方面水準都相當相當的高 所以我說他是「文學界的貝多芬+音樂界的莎士比亞」 是人類藝術史上唯一一個 成功將戲劇藝術與音樂藝術完美結合的真正偉大的天才

和同樣歌劇類型作品比較 華格納的後期這幾部 無不被視為最高等級代表 也就是站在古典樂迷標準來看 能夠欣賞越高階作品的樂迷等級就越高 那至於要如何界定出這層等級差異 就是看能欣賞什麼作品 而歌劇 或一些大型聲樂類作品 通常被歸納為較高等級一類 難度也較高 所以相對的欣賞者和愛好者會比較少

另外一點很特殊的是 這種音樂鑑賞力等級上的差異 是沒有辦法依靠金錢來彌補 也就是一個音樂鑑賞能力差的古典樂迷 即使很有錢也很有心想學習多聽些難度較高的作品 也往往事倍功半 成效不彰 畢竟沒有天分就是如此 跟一個人什麼出身無關 就算小時候家裡有錢能夠栽培學音樂 也不代表音樂鑑賞力會比真正的音樂鑑賞天才強 這沒辦法的是因為音樂欣賞力就是靠天份 就算找名師找大師來教也沒用 不會的還是不會

至於在音響界目前來看評測文章曲目使用歌劇全曲的幾乎沒有 有看過的就是選曲之類的 只是一般燒友古典音樂專業較不足 很容易聽到聲樂就以為是歌劇 或者把假聲樂的跨界當成聲樂 或古典樂 在水平已經算比較高的兩聲道音響板都尚且如此了 更何況現在看到的這些學生聚集耳機板
man59 wrote:
你說的那個什麼華格納的,在我頂尖古典音樂專業評論者眼裡,大概就是情色配樂類等級音樂,欣賞完全沒難度,基本上你超級喜歡這類,也很愛去聽的,而事實上這類型音樂就是做為一種替代性質,也就是螢幕太小看AV爽度不夠,又嫌自己現實生活水平太低太尋常又沒能力爽不到,所做的心理補償作用....(恕刪)


1.
你用什麼喜多郎的來對比華格納 已經不是拿什麼比雞腿的問題 而是螢火微光與皓月之明的差別 原因在哪我告訴各位

大部分古典樂迷主要聽的都是經典名曲 及名作曲家 冷門作品都不太聽了何況當代音樂 一方面是 大部分所謂名作 通常是篩選過比較好入門的 或相關資比較多 在學習聆賞的過程中能有參考 畢竟太難的太長的作品一搬樂迷也聽不來 另一方面最重要的 不聽名家的作品就不能顯得自己是在聽古典樂 這點是很重要的 所以當代音樂作品根本是不合古典樂迷胃口的 會喜歡聽的也多半不是正統的古典樂迷 因為這就是古典樂迷心中的一種既有的共識 因為古典樂有其文化價值 所以會被妥善保護 從政府至民間 文化藝術就是代表高水準 是能提升個人水平的工具 所以怎麼能不好好維繫它? 且光是現在定義的古典類作品 基本標準曲目就這麼多 多到聽不完了 那這些後來的 近代的作品是要能怎麼才能讓古典樂迷接受? 我覺得這才是問題所在

更何況什麼喜多郎的 我根本連聽都沒聽過 那是有人講我才好奇聽聽看 結果一聽也不過就電影配樂水平而已 畢竟那種作品真的太多太多了 國外也是一堆 而且肯定都比這好 更何況要講玩音樂真的還是西方在行 亞洲這些音樂真的一過太平洋通通給人比下去 不論古典 流行 和其他零零種種各式各樣的 什麼爵士 搖滾 電子舞曲 等等有的沒的 無論嚴肅或非嚴肅的...真的沒一樣可以好到拿出來講 只是因為大部分的音樂視野太狹隘太狹隘了 坐井觀天以管窺天音樂世界就這麼一丁點大 不知天高地厚的 那麼多古典樂作品不想聽 聽不來就算了 隨便就近挑個嚴肅類型純音樂就想裝高級 那我覺得還不如一些燒友務實點 至少選個爵士之類的 好歹還能登上國際音響展之類的大雅之堂 再不然拿來裝裝高級也好唬唬人也行 真的不要再拿一些在音響圈根本上不了臺面的 甚至耳機版常見的幾首極為普通尋常的 自以為有價值的J-pop歌曲就在那邊充內行 買個單價稍為高一點的器材 就甚至什麼大燒老燒都拿出來講了 拜託聽流行歌而已是在發什麼燒?
pariah.T wrote:
1. 你用什麼喜多郎...(恕刪)


你最後這幾段文,
狠狠打了你自己這串文章標題一巴掌
少裝高尚了

pariah.T wrote:
1. 你用什麼喜多郎的來對比華格納 已經不是拿什麼比雞腿的問題 而是螢火微光與皓月之明的差別(恕刪)

其實整篇看下來、樓主這回文最中肯又真實了
真的~華格納這個小牙籤想跟喜多郎這種雞腿比????
華格納這種小小的螢火之光想跟喜多郎這種皓月之明比?????
無論水準與參考價值華格納只能算三流之下的低級品
華格納能贏的過喜多郎的~只有他的無恥跟下流度吧

pariah.T wrote:
更何況什麼喜多郎的 我根本連聽都沒聽過(恕刪)

其實什麼華格納的、我根本連聽也沒聽過
真的是這樓帶動下才知道原來古典樂裡還有這種下流的無恥雜魚角喔
這也是樓主講的我才去聽聽看
華納格的作品也不過就跟小學生造作出來的音樂差不多水準而以
只是華格納本人跟他的信徒們音樂視野太狹隘太狹隘了 坐井觀天以管窺天音樂世界就這麼一丁點大 不知天高地厚
那麼多古典樂作品不想聽 聽不來就算了。還要把華格納這種低級之作吹成這樣
拜託聽華格納這種下等樂而已是在發什麼燒
man59 wrote:
你說的那個什麼華格納的,在我頂尖古典音樂專業評論者眼裡,大概就是情色配樂類等級音樂,欣賞完全沒難度,基本上你超級喜歡這類,也很愛去聽的,而事實上這類型音樂就是做為一種替代性質,也就是螢幕太小看AV爽度不夠,又嫌自己現實生活水平太低太尋常又沒能力爽不到,所做的心理補償作用....(恕刪)


2.
不過你倒是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 就是音樂到底有沒有可能造成一種生理上的高潮狀態? 雖然說這種說法沒有確切的根據 畢竟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程度不同 但我覺得就算有也應該是流行音樂比較可能 畢竟現在有很多流行曲歌 根本就是所謂的「靡靡之音」 特別是一些帶有色情意味性暗示的舞曲MV 除了歌曲本身唱詞粗俗 煽情 露骨外 再搭配穿著暴露舞者 擺弄各式淫蕩下流羞恥姿態 我覺得製作這類音樂的目的 就是企圖挑動觀者情慾 引起一種生理上的性興奮狀態 個人雖然一項秉持創作自由 音樂無貴賤的理念 但不得不說相比之下這類音樂 確實有點傷風敗俗

至於在耳機板比較特殊的情況 就是透過這些動漫愛好者所喜愛的音樂歌曲 及耳機使用心得總結所觀察到的 耳機玩家偏愛日系年輕女聲 為的就是要達到這種聽覺上的 帶有刺激性的「高潮」狀態 即他們所謂的「女毒」 如此似乎就可解釋這種可能性 只不過歸根究底 音樂本身不能迷惑人 會被迷惑是因為自身想被迷惑而已 就我們常講的「當局者迷」 而一個喜歡沉溺在幻想世界 做白日夢的人 在音響領域裡是不可能對器材有客觀評論的 所以在耳機板看到的這些心得文 扣除例行業配 講白點大概就是自己聽爽的而已 好或不好也無從言起 反正就是看家裡有錢沒錢 能買多貴就買多貴了

且我相信任何一個音響圈的有些經驗的玩家應該是不會對耳機板的這些用家心得感興趣的 畢竟在他們眼中不過一群晚熟青年和心智未成熟大人 只是大部分人基於做人做事基本道理還是有顧慮 總覺沒必要為去批評他人喜好而得罪人

問題是如此漠不關心的態度是否會對其他一般消費者選購耳機上的誤導造成影響還是不容忽視 雖然說按照一般正常理性消費情況 若只是為聽一些尋常流行歌 手機筆電做訊源的 應該看到標價過高 動輒上萬的耳機也不會主動想購買 不似這些動漫迷可能聽了動慢歌看了動漫片 又受同好影響而衝動消費 而少部分想發動漫財的耳機廠就是看準這點 盤算著此時不賺更待何時 不趁這些年輕人正沉迷的時候推一把 推入坑 等過個幾年 隨著年齡增長 經驗累積多了 不在受動漫世界迷惑了的時候還賺什麼?

所以說這種衝動的滿足 對耳機廠 耳機店家來說就是個商機 就是要怎麼利用動漫迷喜歡動漫人物的心理 來促成購買自家產品 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把動漫人物跟耳機商品產生連結就好 因為動漫幻想世界 動漫人物形體必須透過相關音樂具體化 所以耳機在動漫迷心中是非常重要的依靠 透過最短聆賞距離的方式去連結那美妙的私密空間 這也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地方 就是怎麼會有人把它當真的? 怎麼會有辦法輕易進入這幻想狀態 就憑這些動畫劇情 動畫人物 和動畫音樂 還是說冥冥之中就有一種力量驅使這些人去相信?

不過我想這些耳機廠和耳機店哪管這些 反正手邊資源能利用就利用 視聽器材的時後 旁邊擺個幾張封面視動漫美少女的動漫歌專輯 一邊聽著一邊看著 不知不覺就好像陷入一種催眠狀態 以為是動漫歌曲裡的動漫人物要你買的 於是就恍恍惚惚的就把整套系統搬回家了

但有一點不得不同意你說的 如果購買音響耳機配備欣賞音樂的目的 只是為了滿足這種「聽覺高潮」狀態的慾望 我個人無意批判 只是覺得這層次確實是蠻low的 就跟滿足生理上的需求一樣 實在不值得為了這個拿出來作文章大書特書 怎麼喜好興趣都是一回事 但追求音響的應該是要有更高更遠的 朝向音樂藝術方面領域的理念 而不是很簡單一句的什麼爽就好 高興就好的


man59 wrote:
一個連樂理都不懂的人是能欣賞出啥專業?...(恕刪)


3.
這話也不能這樣講 在古典音樂領域裡 所謂專業本來就是還有分許多層面 例如我之前提到的「唱片收藏」和「版本比較」 或是音樂會心得評論等... 這些也可以算是屬於古典音樂專業的一部分 並不是說一定要音樂系教授 或相關科系畢業 一定要樂理才有機會成為專業 我認為這其中還是有很大的成份是看個人投入多少心力才是 例如同樣一部作品 聽個一兩遍跟一兩百遍 見解勢必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通常都是聽較多遍解較有參考價值 也就是專業有時候也要看經驗的累積 就算是音樂系教授 沒聽過的沒研究過的作品也未必講得出來

至於在音響圈看過古典樂比較厲害的 應該就是郭漢丞和蘇友瑞了 劉漢盛的話可能略懂一些 要說這些人有沒有學過音樂和樂理 我不很清楚 但我相信透過音響系統欣賞古典音樂 或實際到音樂廳現場 累積經驗後 都可以培養出屬於自己一套的觀點 提供他人無論在音響方面還是音樂方面在音響的見解 我認為這就是一種專業
man59 wrote:
一個連樂理都不懂的人是能欣賞出啥專業?...(恕刪)


4.
且換個角度想 關於古典音樂 不需他人指導就能欣賞 也算是一種本事 要說不是因為本身就有天份也說不過去 但說真的 世上絕大多數的所謂「音樂天才」 確實也是在學習音樂或參加什麼音樂比賽的過程中 被師長或專業人士發掘的 也就是說假設一個人真有音樂天分 只是很有可能由於出生環境不是很好 沒有機會從兒童時期就接觸到古典音樂 就會變成這種天份可能要成長到一定階段才會自己發覺到

只是這種情況畢竟也是少數 大多數從小沒學音樂的人後來才聽古典樂的 很大因素是受周遭環境影響 或興趣喜好改變而如此 並不見得是真心喜歡 也未必能夠體會古典音樂之美 就大概作作樣子 騙騙自己 品味高尚 很懂享受藝術生活之類的 簡單講就是 古典樂一端出來就自以為高人一等 當然這種行為是有一點虛偽成分沒錯 你批判的也有些道理 但仔細想想 人生不就是如此 我們從小到大學習受教育的目的 不就是為了將來能出人頭地 追求更高尚的生活

在音樂欣賞喜好選擇方面也是 特別到了一定年紀 可能長年的工作辛勤奮鬥 有了良好經濟條件 和身分地位後 總不能還像年輕時後 繼續聽著一些吵鬧粗暴 通篇髒話 情緒發洩 心懷仇恨...的屁孩音樂 畢竟人的思想會變得更成熟 興趣和喜好可能會略有改變 而大部分的人也確實是這樣 通常年輕時可能會比較偏愛一些快節奏舞曲風格 但到了年長之後 就開始會欣賞一些慢歌 西洋經典情歌 甚至有的會朝爵士 或音樂劇領域

但不論如何 古典音樂方面的鑑賞能力是無法透過學習方式獲得 就算學到的 最多也是他人的聆賞經驗 或一些學理方面的微薄知識 並不是自身的體會 也就是說最多最多就是只能學會把一部作品完整聽完而已 真要講出一套看法或針對單一作品深入研究 幾乎是沒有可能的
  • 9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