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VE Stage 4 (3/25更新原廠專訪)客制旗艦開箱(原Compact Monitors)

原本Sony XBA H3只是我借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的,只是想知道在圈鐵混合的技術以及調音上,這家消費巨人會有怎樣的作為,再加上Sony一直高調的宣傳這一系列號稱能滿足High Resolution(高解析)的藍牙以及耳道式耳機,更激起我的興趣。

XBA H3論售價,論在Snoy耳機產品線中的定位,應該是無法與這篇評論中的耳機來做同一線的比較的,他的官方定價約莫只有本篇中最高價的Stage 4的五分之一,也只有本篇中相對低價的IE800的實售價的二分之一不到。然而,如果我說,H3以不到Stage 4五分之一的價格,卻有Stage 4八成的聲音表現,其中,分析力與細節再生能與Stage 4並駕齊驅,另外音場在良好的前端驅動下,不輸Stage 4太多,甚至能與Stage 3等量齊觀,讓我驚訝到願意花點時間敘述我試聽的搭配與聽感。



寫在前面的是,我搭配的器材對於H3來說是有點不成比例,有點OVERKILL,但我認為能用這樣的搭配來激出H3最好的一面也算是目的達成,得知Sony的自製電樞單體與液晶分子震膜的動圈單體能耐在哪裡。

我依然是用AK120來做主要的訊源,所有試聽的軟體都為正版Rip下來的無損AIFF或ALAC檔或是線上高音質商店所購買,還搭配上RSA Intruder耳擴,對錄線是Crystal Cable Piccolo RCA to 3.5mm廠線所分切的版本,經OC Studio修改,分三股,兩端子皆為ATL的頂級接頭,另外以一條國外訂製的Kobiconn迷你平衡接頭轉3.5mm來測試Intruder的平衡輸出。

在進入聲音敘述前,我想特別點出的是我認為H3會挑前端的訊源驅動能力,AK120直推其實對我來說稱不上很理想的組合,我聽到H3最好的聲音是AK120加上Intruder以平衡轉單端線輸出,Intruder直接單端輸出也比直推好上許多,說明了雖然H3 40歐姆的阻抗帳面上看起來不算太高,但實際上要良好的驅動它需要費一點心思,而H3的靈敏度也相對較低(107 dB)。

另外,我所搭配的這套訊源在陸續試聽過一系列頂級耳道後,我可以這樣敘述它的聲音走向:『高頻段收斂,中頻段稍暖,低頻段結實反應快,細節不缺,音場龐大』。

看過這篇文章再去試聽H3的樂友們請要了解我所敘述的聲音特性是與上述器材特質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在試聽完後有搜尋過網路上對於H3的評價,我看到非常兩極的評論,我的經驗告訴我,通常非常兩極的評論,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品管有問題,造成聲音表現不穩定,另一種則是需要費心搭配,H3應屬於後者。我猜想,不一定是貴的訊源就會有好效果,我問過Eric在ME用什麼搭配會出好聲,他的回答讓我有點意外 --iPod Touch。在更多的用家分享搭配經驗後,我相信會有更明確的解答。

正式進入H3的聲音敘述,H3用上了3個單體,包含了一個全音域電樞單體,一個超高音電樞單體,一個液晶分子震膜動圈單體負責低頻段再生,有沒有用上分音器我不清楚,但我相信應該是有的,因為同時間在適配電樞單體與動圈單體的效率時,勢必會用上些電阻,再加上分音器似乎是順水推舟,因此我認為純粹機械分音的可能性不大。

先說令我非常驚艷的部分,H3的中高頻非常的中性,非常的寫實,非常的鉅細靡遺(revealing) ,我非常肯定Sony在這兩顆電樞單體上所下的工夫,從無到有到優秀,這一段開發的心路歷程我相信應該不足為外人道。

H3的高頻是明亮的且延伸非常優秀,比起IE800的『強化』空氣感,H3的空氣感非常自然,蔡琴的"金聲演奏廳"中那種麥克風所拾取的空氣感無所不在,但卻又不勉強,融合得非常自然,讓空間感非常明顯。出乎我意料之外,唇齒音非常節制,甚至比K3003還不明顯,比Stage 3&4稍強。

中頻線條非常清晰,我想是這顆全音域單體的功勞,涵蓋人聲的頻段卻完全沒有分音器的干擾,使得人聲非常的乾淨,密度很高,細節的呈現也是最高等級,嘴形的變換,張閉口的口水聲,噴麥的聲音,直接無隱的被呈現。人聲是中性偏稍稍暖一點,與Stage 3的人聲調性很像。距離介於Stage 3與4之間,非常適當的距離,形體適中稍偏瘦。

細節呈現與分析力是我目前聽過的最高等級,但又不是相IE800或K3003在高頻有一些人工有一些勉強的感覺,與Stage 4的呈現方式一樣,是自然的漂浮在音場中,甚至比Stage 4還更高的分離度,歷歷在目,相當印象深刻。然而,這樣的呈現反而讓音樂有些疏離感,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音場約莫是Stage 3的大小,寬深皆然,IE800是比較不自然的大,而H3的音場靠的是很明確的細節描繪與分離度創造出來的,因此說服力跟Stage 3&4一樣高。

小結一下,H3的中高頻是它的亮點,是非常 『鑑聽』風格的,但又不到沒有溫度或不近人情,音響性成就很高,在這方面我主觀認為是H3可與頂級耳道相輝映的項目。

高潮講完,接下來就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也就是那與Stage 4致命的兩成差距。我認為主要是兩點:

第一:圈鐵混血耳機的老問題--頻段銜接。H3的斷層非常明顯,比K3003嚴重許多。H3的銜接聲音讓我想起了調教不好的5.1家庭劇院的聲音,那點一的重低音通常是問題所在,銜接不好的五點一就會發生中高頻段與低音分道揚鑣的狀況,聽起來似乎不是在同一個空間發聲。
H3的這顆動圈單體有三個特點:能量非常充足,個性鮮明,彈性非常好。這三個特點各造成了不同的問題。1.H3的低頻量是多的,到了有點氾濫的地步,因此需要控制力好的訊源或耳擴才能控制得宜。2.低音單體的動圈特質太明顯,與中高音的音色差太多,非常容易察覺,加重了銜接不良的問題。3.彈性好到不僅電貝斯彈,倍低音提琴也彈,連鋼琴的低音鍵都彈,讓鋼琴的強奏聽起來有點荒謬,換句話說,這顆低音單體的層次與細節描繪力還有進步的空間。

K3003是在中低頻有一點點凹陷的過渡(transition)頻段,而H3聽起來是直接截止,然後接上動圈,頗突兀。

第二:樂器的質感是所有試聽機種中最差的。其中的差異可以類比於720P vs. 1080P的畫質,720P影片中的Brad Pitt當然不會看起來像Tom Cruise,但就是比1080P中的Brad Pitt少了點頭髮的細節,少了點臉上的斑點與紋路,少了點眼神中閃爍的光芒,或是少了點漆黑背景中仍然存在的階調。
提琴類樂器的擦弦感,共鳴聲,或是當鋪爵士中銅管樂器的光澤,木管樂器的簧片震動,都差了一皮。H3的樂器真實度絕對沒有問題,然而就是這個真實度再上一層的美感讓它無法從極佳晉陞到偉大。考量它的價格,其實能達到真實呈現就已經對得起它的身價了。

H3整體聽感其實在不比較的狀況下是相當令人滿意的,以它的價格帶來說,應該沒有一款耳機可稱為全面的,H3也不例外,我認為Pop,Vocal,Hip Hop,Smooth Jazz,Soundtrack等類型是H3的主場,特別是流行樂相當令人享受,也是在這價位帶上的消費者比較在意的音樂類型。雖說H3有著相當矛盾的鑑聽風格中高頻配上劇院型低頻,但實聽上豐滿的低頻在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是相當過癮的,再加上分析力高細節多,我認為算是成功的過渡產品。

總結來說,這款產品很明確的展現Sony的企圖心與技術力,但同時間也顯示了在電樞單體耳道式耳機的研發上他們還在找尋正確的方向。不像EX1000是一款很成熟的動圈式耳機,也是Sony一直以來的拿手好戲,而H系列目前聽起來是走出了一種不同的聲音方向,只要H系列的研發Program沒有被終止的話,後勢可期。
你好,我很好奇大大比較推薦光纖輸入 intruder ,還是用3.5mm,其中的差異?

還有我一直很好奇,平衡真的會對聲音有正影響嗎?
由於小弟很窮,無緣一一親自嘗試,還請大大幫解惑!
s96603iee wrote:
你好,我很好奇大大比...(恕刪)


Intruder並沒有光纖輸入,他只吃3.5mm(類比->耳擴模組)或USB(數位->DAC模組->耳擴)。

如果AK120以光纖輸出的話,基本上就是跳過AK120的雙8740數類轉換,直接輸出數位訊號給後端的DAC,因此聲音的品質決定在後端DAC的素質。

AK120沒有單一Line out的埠,因此我是以3.5mm的耳機孔來輸出類比訊號給Intruder,其實這樣做比較像自(我安)慰的行為,因為AK120此時的輸出還是經過數位音控的污染,縱使把音量扭到最大(75),讓訊號不被衰減,跟其他訊源的Line out來比,訊號路徑還是沒有這麼直接。

好在Intruder的聲底染色不重,經耳擴放大後的聲音沒有太戲劇化的改變,還是帶有AK120的個性,與直推的差異主要是低頻的收束變快,樂器間的分離度稍稍變好,樂聲的線條比較沒有毛邊,空間感再明確一些些,但高頻的細節有稍稍損失一些,整體來說是偏往理性的方向。

平衡好還是單端好這可是大哉問,也是音響界的懸案之一啊!

在專業錄音室或舞台工作上,因為訊號線的長度,平衡架構有它的必要性,可以抵銷共模失真與線材感染的雜訊,增益也比單端連接大一倍( 6dB),但要效果最大化必須建構在從訊源到放大端都是"真"平衡架構與連接。

Intruder標榜的是真平衡的設計,也就是內部多了一組對稱的放大線路,至於原件的配對精度如何,姑且信之了。RSA的網頁上宣稱只要使用平衡的耳機輸出端子(就是那難搞的4 pin Kobiconn接頭,後來才知道它是主要被用在監視鏡頭上),就能享受平衡放大的聲音,Intruder在訊號輸入上也提供了單端以及平衡的接頭,也就是不管訊號是以單端或平衡輸入,Intruder都會將它轉成正反相兩組訊號來放大。

為了接駁方便,我沒有訂做Kobiconn接頭的耳機線,我選擇的是訂做了一條Kobiconn轉3.5mm母頭的轉接線,因此又是個自(我安)慰的行為,我基本上只有享受到比較大的增益,雜訊抵消的部分完全與這樣的接駁法無緣。

但聲音如何?整體來說,音量變大當然是馬上可以注意到的差異,但最主要是樂器的分離度變好了,空間感更大,但比起單端,聲音的細緻度有稍許的下降,有可能是轉接線的關係...

改善與改變是兩回事,單端與平衡的差異我認為還是要耳聽收貨,每台機器以及使用者接駁的方式都會對最後的聲音有不同的影響。

當然在預算無上限的Hi End世界裡,零件完全配對並且精準組裝的機器,我相信平衡會有他的優勢。

參考一下。

請問大大 stage4的bass量跟jh16比起來如何呢??

之前有在headfi看到評論是比較接近jh13 (但我覺得13聽起來太輕了)

人在台北,比較沒有機會試聽


謝謝

耳姬控 wrote:
請問大大 sta...(恕刪)


如果是跟新版的JH16 Pro with FP比較的話,Stage 4的低音量是稍少一些,但延伸的比較低。JH16 Pro是稍再豐滿些,彈性很好。
標記一下!!!太多看不完!!!讚讚讚
lieberstanley wrote:
原本Sony XBA...(恕刪)

lieberstanley wrote:
他只吃3.5mm(類比->耳擴模組)或USB(數位->DAC模組->耳擴)。.(恕刪)


小弟對Intruder一直有關注,剛好看到樓主提到輸入的部份
之前去試聽Intruder時,發現同一首歌,同一個檔案由3.5mm類比輸入,和由USB輸入的聽感有很大的落差

3.5mm 輸入 : AK100 => 管迷暗黑 => Intruder
USB 輸入 : AK100(當硬碟用) => NB SONY Z1 => Intruder (USB 線均是一般市售,無特製)
耳機 : 1964V6s

個人是覺得由USB出來的聲音在解析上比3.5mm要高出一截,其他的印象不是很深就不再深究。

另外以樓主這樣的接法,有辦法避免Intruder的小底噪嗎?

本來這個週末想藉著家庭日去台中試聽 Stage 4,不過之前看了一下他們的行程表,似乎剛好會出借,殘念中....


不求完美、但求無悔
韶軒 wrote:
小弟對Intrude...(恕刪)


Intruder的USB in是數位訊號經過內建的DAC再由耳擴線路放大,因此與單端(SE, 3.5mm接頭)的類比訊號直接交由耳擴線路放大是本質上完全不同的。

你的第一個接法基本上是由AK100的DAC經過phone out來輸出類比訊號給Intruder來放大,聲音的主要走向與素質由AK100的DAC來決定,而管迷暗黑線對聲音也會有不小的影響。在這樣的接駁法下,AK100的音量應該轉到最大(75dB),力求音訊不被衰減的輸出,然而,訊號還是多少被數位音控所影響 (這點待確認),比起有真正line out的訊源,AK系列是相對吃虧,但也顯示了原廠對自己的DAC調教相當有信心。

第二個接法是透過Intruder的DAC來解來自Sony筆電的數位訊號,AK100在這兒已經沒什麼影響力。

因此你的比較案例說明了兩件事:

1. AK100的phone out不理想,讓AK系列外加耳擴沒辦法發揮最大實力。
2. Intruder的DAC不是聊備一格,雖說無法解高解析格式,但在CD紅皮書規格內,表現可圈可點,拿來連接電腦做為外接DAC有相當好的效果。

Intruder在搭配一系列低阻高靈敏的耳道耳機時,除非把増益放在Hi的檔位且音量轉過10點鐘方向才會有明顯的底噪,我大部分都用M的檔位,沒有明顯可聽聞的底噪-至少不會影響聆聽。
另外,原廠網頁相當自豪的說明Intruder是設計來對付甚至是最難搞的HE-6,先前對於這部分我沒有評論的資格,但最近入手了HD800,在家用擴還沒到貨的空窗期(侯姊,我等的好苦啊~),試著先用Intruder擋一下,沒想到這一擋還真令人意外,除了聲音的密度還有明顯的進步空間外,其它聲音表現可圈可點,Ray果然沒有呼攏用家。當然也有可能是我聽的組合還不夠多,等擴到位,一切都就緒後再來個Stage系列終極考核,屆時再來分享心得。

最近公忙,前陣子聽了最初想入手的1964 V6,有空再來分享,現在可以說V6是個自成一格的類型,相當有想法的調音。

lieberstanley wrote:
道耳機時,除非把増益放在Hi的檔位且音量轉過10點鐘方向才會有明顯的底噪,我大部分都用M的檔位,沒有明顯可聽聞的底噪-至少不會影響聆聽。


感謝樓主的分享

看起來AK100還是有它的侷限,本以為靠著耳擴可以有所提升,似乎這樣的想法有誤。還是先考慮訊源的升級問題吧!

手上已經有Govibe Tube+ 和 RSA Predator 兩台隨身一體機,所以 Intruder 我也可以先緩一下。謝樓主指點明燈!

不好意思讓樓歪了一下,還是趕快讓它恢復正軌吧!
不求完美、但求無悔
  • 3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