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BA H3論售價,論在Snoy耳機產品線中的定位,應該是無法與這篇評論中的耳機來做同一線的比較的,他的官方定價約莫只有本篇中最高價的Stage 4的五分之一,也只有本篇中相對低價的IE800的實售價的二分之一不到。然而,如果我說,H3以不到Stage 4五分之一的價格,卻有Stage 4八成的聲音表現,其中,分析力與細節再生能與Stage 4並駕齊驅,另外音場在良好的前端驅動下,不輸Stage 4太多,甚至能與Stage 3等量齊觀,讓我驚訝到願意花點時間敘述我試聽的搭配與聽感。

寫在前面的是,我搭配的器材對於H3來說是有點不成比例,有點OVERKILL,但我認為能用這樣的搭配來激出H3最好的一面也算是目的達成,得知Sony的自製電樞單體與液晶分子震膜的動圈單體能耐在哪裡。
我依然是用AK120來做主要的訊源,所有試聽的軟體都為正版Rip下來的無損AIFF或ALAC檔或是線上高音質商店所購買,還搭配上RSA Intruder耳擴,對錄線是Crystal Cable Piccolo RCA to 3.5mm廠線所分切的版本,經OC Studio修改,分三股,兩端子皆為ATL的頂級接頭,另外以一條國外訂製的Kobiconn迷你平衡接頭轉3.5mm來測試Intruder的平衡輸出。
在進入聲音敘述前,我想特別點出的是我認為H3會挑前端的訊源驅動能力,AK120直推其實對我來說稱不上很理想的組合,我聽到H3最好的聲音是AK120加上Intruder以平衡轉單端線輸出,Intruder直接單端輸出也比直推好上許多,說明了雖然H3 40歐姆的阻抗帳面上看起來不算太高,但實際上要良好的驅動它需要費一點心思,而H3的靈敏度也相對較低(107 dB)。
另外,我所搭配的這套訊源在陸續試聽過一系列頂級耳道後,我可以這樣敘述它的聲音走向:『高頻段收斂,中頻段稍暖,低頻段結實反應快,細節不缺,音場龐大』。
看過這篇文章再去試聽H3的樂友們請要了解我所敘述的聲音特性是與上述器材特質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在試聽完後有搜尋過網路上對於H3的評價,我看到非常兩極的評論,我的經驗告訴我,通常非常兩極的評論,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品管有問題,造成聲音表現不穩定,另一種則是需要費心搭配,H3應屬於後者。我猜想,不一定是貴的訊源就會有好效果,我問過Eric在ME用什麼搭配會出好聲,他的回答讓我有點意外 --iPod Touch。在更多的用家分享搭配經驗後,我相信會有更明確的解答。
正式進入H3的聲音敘述,H3用上了3個單體,包含了一個全音域電樞單體,一個超高音電樞單體,一個液晶分子震膜動圈單體負責低頻段再生,有沒有用上分音器我不清楚,但我相信應該是有的,因為同時間在適配電樞單體與動圈單體的效率時,勢必會用上些電阻,再加上分音器似乎是順水推舟,因此我認為純粹機械分音的可能性不大。
先說令我非常驚艷的部分,H3的中高頻非常的中性,非常的寫實,非常的鉅細靡遺(revealing) ,我非常肯定Sony在這兩顆電樞單體上所下的工夫,從無到有到優秀,這一段開發的心路歷程我相信應該不足為外人道。
H3的高頻是明亮的且延伸非常優秀,比起IE800的『強化』空氣感,H3的空氣感非常自然,蔡琴的"金聲演奏廳"中那種麥克風所拾取的空氣感無所不在,但卻又不勉強,融合得非常自然,讓空間感非常明顯。出乎我意料之外,唇齒音非常節制,甚至比K3003還不明顯,比Stage 3&4稍強。
中頻線條非常清晰,我想是這顆全音域單體的功勞,涵蓋人聲的頻段卻完全沒有分音器的干擾,使得人聲非常的乾淨,密度很高,細節的呈現也是最高等級,嘴形的變換,張閉口的口水聲,噴麥的聲音,直接無隱的被呈現。人聲是中性偏稍稍暖一點,與Stage 3的人聲調性很像。距離介於Stage 3與4之間,非常適當的距離,形體適中稍偏瘦。
細節呈現與分析力是我目前聽過的最高等級,但又不是相IE800或K3003在高頻有一些人工有一些勉強的感覺,與Stage 4的呈現方式一樣,是自然的漂浮在音場中,甚至比Stage 4還更高的分離度,歷歷在目,相當印象深刻。然而,這樣的呈現反而讓音樂有些疏離感,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音場約莫是Stage 3的大小,寬深皆然,IE800是比較不自然的大,而H3的音場靠的是很明確的細節描繪與分離度創造出來的,因此說服力跟Stage 3&4一樣高。
小結一下,H3的中高頻是它的亮點,是非常 『鑑聽』風格的,但又不到沒有溫度或不近人情,音響性成就很高,在這方面我主觀認為是H3可與頂級耳道相輝映的項目。
高潮講完,接下來就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也就是那與Stage 4致命的兩成差距。我認為主要是兩點:
第一:圈鐵混血耳機的老問題--頻段銜接。H3的斷層非常明顯,比K3003嚴重許多。H3的銜接聲音讓我想起了調教不好的5.1家庭劇院的聲音,那點一的重低音通常是問題所在,銜接不好的五點一就會發生中高頻段與低音分道揚鑣的狀況,聽起來似乎不是在同一個空間發聲。
H3的這顆動圈單體有三個特點:能量非常充足,個性鮮明,彈性非常好。這三個特點各造成了不同的問題。1.H3的低頻量是多的,到了有點氾濫的地步,因此需要控制力好的訊源或耳擴才能控制得宜。2.低音單體的動圈特質太明顯,與中高音的音色差太多,非常容易察覺,加重了銜接不良的問題。3.彈性好到不僅電貝斯彈,倍低音提琴也彈,連鋼琴的低音鍵都彈,讓鋼琴的強奏聽起來有點荒謬,換句話說,這顆低音單體的層次與細節描繪力還有進步的空間。
K3003是在中低頻有一點點凹陷的過渡(transition)頻段,而H3聽起來是直接截止,然後接上動圈,頗突兀。
第二:樂器的質感是所有試聽機種中最差的。其中的差異可以類比於720P vs. 1080P的畫質,720P影片中的Brad Pitt當然不會看起來像Tom Cruise,但就是比1080P中的Brad Pitt少了點頭髮的細節,少了點臉上的斑點與紋路,少了點眼神中閃爍的光芒,或是少了點漆黑背景中仍然存在的階調。
提琴類樂器的擦弦感,共鳴聲,或是當鋪爵士中銅管樂器的光澤,木管樂器的簧片震動,都差了一皮。H3的樂器真實度絕對沒有問題,然而就是這個真實度再上一層的美感讓它無法從極佳晉陞到偉大。考量它的價格,其實能達到真實呈現就已經對得起它的身價了。
H3整體聽感其實在不比較的狀況下是相當令人滿意的,以它的價格帶來說,應該沒有一款耳機可稱為全面的,H3也不例外,我認為Pop,Vocal,Hip Hop,Smooth Jazz,Soundtrack等類型是H3的主場,特別是流行樂相當令人享受,也是在這價位帶上的消費者比較在意的音樂類型。雖說H3有著相當矛盾的鑑聽風格中高頻配上劇院型低頻,但實聽上豐滿的低頻在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是相當過癮的,再加上分析力高細節多,我認為算是成功的過渡產品。
總結來說,這款產品很明確的展現Sony的企圖心與技術力,但同時間也顯示了在電樞單體耳道式耳機的研發上他們還在找尋正確的方向。不像EX1000是一款很成熟的動圈式耳機,也是Sony一直以來的拿手好戲,而H系列目前聽起來是走出了一種不同的聲音方向,只要H系列的研發Program沒有被終止的話,後勢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