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outy wrote:
R900...懷念的...(恕刪)
感謝提醒呀!
我會放在心上呢^_^~
使用MD 2.3天以後,心裡有滿滿的充實感.
MD 真的真的沒有像MP3 這樣方便.
錄製也是非常的麻煩,要1:1 轉錄,還有有CD 等設備
但是我很喜歡MD片呀,抽換瞬間的感覺,那種手感真的很好^_^~
加上自己也很喜歡買CD. 一片CD的價值絕對不是MP3可以相比的
當然網路上還是有很多APE. FLAC. MP3的來源
真的很方便,它讓我聽音樂視野擴大了很多.
因為買CD實在太貴了,而且以前還容易買到地雷片....( 心裡會有一點點嘔.. )
MD真的是很不錯呦,因為它可以讓我好好的聽音樂
不用再去研究MP3的取樣、OGG、FLAC、APE很多格式的差異
就很單純的CD座機接上光纖再轉MD,等我聽完音樂,也就錄好了.
每一段時期,聽的音樂就是那幾張,帶了太多其實也都沒聽到
這陣子我很迷蘇打錄和Maximilian Hecker
真是有夠超級好聽的.
Randolph 說的很好
[ MD不是萬能,也是有很多缺點
但是如果會用,它有它無可取代的優點 ]
重點還是好好的聽音樂呀~~!!!

好像自己手上的機器是外星來的?
先回那位比較iriver n10的大人
AC3格式在編碼概念上確實有一點不周全(plus的效果有相當幅度的進步),加上sony MD聲音在音場物理數據(不是EQ呦)加進去後會有中頻突出的現象
恰好ATH那幾隻中低階金屬耳機的中頻突出的偏向也比較明顯,在耳機沒有跑開前低音不但出不來,中音還會刮耳,跑開後低音的質量會有一定幅度的提升
(論壇上許多言論說這幾隻的低音不行,其實不是低音出力不足,而是“材質"問題,金屬材質對於音場構成會有一定的麻煩,以致於低音沒辦法有自然擴散模糊達成所謂的"下沈"聽感)
所以ATH的幾隻金屬耳塞機要是還跑得不夠開、搭上MD,又要是剛好聽的是帶電吉他的音樂,
耳朵會當場“受傷"
但這個耳機中頻突出配上中低頻細節比較弱、低音偏糊的iriver n10,其實還滿合拍的
音質要好就要光纖直轉?
怎麼辦,真的很想求求大家用用新東西
新的SS裡的無失真已經把AC3與AC3+編碼方式混在一起,對於只支援AC3的netMD其實等於是在音質上免費升級
壓縮流量已經可以拉到352,拜託真的不要再執著在用光纖1:1對錄(功虧一簣的是流量拉到352的話,一張CD傳出到MD大約2百多M超過普通MD片容量,所以用netMD的朋友可能要屈就稍低一點的流量或是稍刪歌曲,但即使拉低到2百多,出來的效果也比原本的AC3 SP好些)
1-bit是音質保證?
高取樣率的優勢是在面對類比訊源才顯得出優勢,很多朋友一直責怪SHARP不出HiMD,但必須抱歉的說,它們要是出了HiMD,才真的是自己自動拉近與被認為在音質上落後的SONY產品的距離,因為HiMD的使用上本來就是要方便電腦使用者而來,結果讓電腦負責從CD轉音樂檔出來,那麼1-Bit技術是要在哪裡著力?
幾乎可以預見,SHARP要是真的出了HiMD,跟著自家音響組合的機率高得多
不然在應用上會變成完全與SONY的HiMD相反,大夥通通用隨身機對音響放音座做光纖對錄,然後再傳回電腦
這個應用方式跟現在的NetMD有何不同?反而還要付出更高權利金,何苦來哉
(但是在目前音效卡取樣率開始提高的趨勢來看,也不是完全不能出的,只是會面臨一些與它廠的整合問題)
以目前多數音樂來源是光碟CD的現實來看,1-Bit技術的優勢在先天上其實處於不利,因為把低取樣率的訊源用高倍取樣這件事情本身沒有意義,但是若是中間過一次數位轉類比(也就是過過什麼管機啦,把聲音調成暖暖英國音...)然後再讓1-Bit的高取樣率來發揮
聲音聽感較好的機率真的不低,但是這個離所謂的“原音"就遠了
同樣的道理,當夏普連四極耳機都端出來時,心裡就覺得隱隱不妙了,利用多單體對聽覺產生的音場效果,但卻沒有做聲道分離的處理與模擬,這種"立體"與音場深度本身也是完全的取悅耳朵,離原音又更遠了
最後來個小結
MD與其它的硬碟式機器的差異到底在哪裡?
主要的是,MD是從發想源頭就壓根設定成一台隨身聽,所以其實最大的工夫與研究放在“音場"
隨身聽與家用音響的差異就在於單體到耳朵的過程中經過不同的環境
倘若所有的錄音都是貼著發聲樂器得來的,接著就透過分軌錄音混音到成品,這其實是沒有音場資訊在裡面的
於是音場責任全部落到發聲單體與其他的模擬音場技術
耳機的物理條件嚴苛,沒辦法做到這麼全面,於是音場的處理大多要向後縮到隨身聽身上運算
但是講實話,聲音這個東西能夠在來源下工夫就要盡量,模擬的東西不容易騙過人耳
於是,難道所有的要提供隨身聽用的音樂就得用不同的錄音方法?(必須把音場一起收音)
這個問題才看出當初MD作為發行規格面臨的抵抗,因為這樣會變成各錄音室與混音通通要有標準的程序甚至是認證,歐美那些藏有獨門絕技的錄音室(甚至有些器材都自己作了)怎麼可能讓人插一腳進來,即使是只要幾個數據,再加上收音分軌越少、距發聲體越遠,麥克風的性能與價錢可不是什麼等比幾何級數的跳法
(於是MD出版品有沒有可能音質好過CD,有,但錄音與製作面要配合起來)
到這裡應該已經有結論,是不是把幾十萬的CD放音座做得夠小能夠放在口袋就是好隨身聽?
要回答是,那麼錄音方法得要與現在較普遍的不同,要盡量走自然派與現場收音
要回答否,MD這條在聲音上加工的路無法避免
"加工"這種字一看就討厭,但是回頭我們還是看韓劇、本土女星還是個個都二度發育
恐韓的人當場發作:還是日劇好看、日星俊美(細部修整的人也不算少...)
有個朋友說他聽家用音響講究,所以安設喇叭時也搞精密校正,用儀器確定在聆聽位置上的各頻聲量與EQ形態相符,個人佩服他的科學精神,意識到喇叭輸出本身的偏差,但是就問他你如何確定這個分布在非線性的耳朵聽覺裡也是符合的?搞不好反而中頻凹陷,當場看他冷掉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EQ調校本身是件極為"抽象"的事情,它有科學性,但是很複雜
到這裡應該已經可以感覺出來,許多硬碟式的機器的努力方向是盡量讓自己像個高級的CD放音座,在"以CD為比較基準"的邏輯上對比壓縮解碼,不是說這樣不對或不好,而是這個方向在思考上有侷限性
浪費這些篇幅沒有產品比較的意思,純粹是過去一些發文的自問自答
並且前些日子有蘋果的大老認為目前iPod的發展會使這公司方向走偏
做出一些有的沒的胡說
我是用sharp的 dr-80 , 目前覺得不錯 , 上健身房用也不會太怪 , 又耐震
(相較於使用cd隨身聽的人 , 真的很小)
看到樓上大大對於1 bit的說明 , 是有一點點的體認 , 但是比起聽mp3 , 個人是覺得md好很多
(個人對於四極耳機的感想是 , 用四極的左右音可以拉比較遠 , 可是不喜歡耳塞式的耳機 , 又買了三極的耳掛式 , 雖然沒那麼"寬" 但是正面表現還是不錯)
我是喜歡sharp在高音的表現 , 可能是喜好的音樂類型的關係
總之......用md的人還蠻多的啦...哈哈哈
(曾有一次想買空md片 , 在永和跑來跑去都找不到 , 最後還是到台北才有...)
a4451295 wrote:
我是大陆...(恕刪)
所謂的人均GDP就是GDP per capita
也就是一個國家的生產力除以勞動人口
這個跟平均國民所得不太一樣
平均國民所得是指一個國家的最終勞務財貨的價值除以總人口
太多經濟名詞可能很難體會
總之...台灣目前的平均人民生產毛額大約在14000美元
http://www.stat.gov.tw/public/data/dgbas03/bs7/yearbook/ch8/8-1&2.xls#a2
扣掉奇奇怪怪的稅收以後
平均國民所得大約是12000美元
注意喔...這個數字是除以總人口
也就是說連小學生跟剛出生的嬰兒都算進去
回到對岸網友的言論
很明顯對岸網友的經濟學素養非常的有待加強
他大概還搞不懂名目跟實質的差別(norminal and real)
這樣說吧
以台灣一片cd價值360nt來說
或許看起來一年花3500美金買cd不算是很高
但是台灣的cd相對於大陸來說是很貴的
名目價格還要除以物價指數才知道到底是貴還是便宜
我是不確定對岸的CD價格水準在哪裡
但是我想肯定是低於台灣的一半
換一個說法
如果你在台灣個人年收入20000美元
結果20000美元全部拿去買牛肉麵只能夠買10000碗牛肉麵
跟在對岸個人年收入10000美元
卻可以在大陸換到20000碗牛肉麵
這樣就可以體會我講的意思了
台灣的稅負重
生活成本高
就像另外一位網兄說的
要養家活口,要繳稅,要養車......
不是像別人想像中的那麼好過日子的
不過...讓我選擇我還是會選擇台灣
JOJO wrote:
不好意思,你說的才讓...(恕刪)
非常同意JOJO的説法。
作爲同是大陸人的我,那位學生朋友的説法實在讓我汗顔。
現在的學生有如溫室裏的花朵一般嬌貴,整體適應能力是越來越差了。
不當家不知柴米貴,囯中開始就一個人過的自己來説,深有體會。
每個月依靠僅有的幾百塊錢,真的是要算了再算。
誠然現在的生活確實有所提高,但也還沒有到可以隨意揮霍的地步
過去自己在上海也差不多每月有1000+USD的收入,
但又怎麽樣呢,現在上海的房價幾乎要和日本一個水平了。。。
再來以自己現在呆的日本為例,收入是增加了好幾倍,
但是各項保險費,稅金,房租,吃飯的錢,每個月的給父母的錢之後
自己就不知道能剩下什麽了。
再來說說日本人自己,周圍有很多大學剛畢業的人,每個月真的是要
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的。都說日本人買一兩万的東西眼睛都不眨,但其實
就算是幾千日幣的東西,他們也要算計半天,到底需不需要買,是否
又更好的替代方法。
自己有位朋友年收25万USD,也許你不相信,他每天吃的卻是
500日幣的便利店盒飯,有錢並不等於能隨便亂花,一樣要精打細算。
以上。

當時覺得CD隨身聽太大又重攜帶不是很方便 所以就萌生想買MD的念頭
生平第一台MD 想當初R900剛出我就買了 花了九張小朋友買的

對於當時一個窮學生來講這要連續吃N個月的泡麵才能換來的


後來為了錄音時有完美的聲音
身邊有台CD隨身聽機王SONY D-E01
為了不浪費他的音質
我開始去找好的音源線
後來聽網友相互推薦鐵三角的光纖線錄音的品質很好
因而又吃了兩個多禮拜的泡麵換來這條光纖線

有好的機器跟好的光纖線在來就是要找好的MD空白片
當時品質最好的空白片當然就是SONY 的ES摟
一片80台幣就給他入手啦

好啦所有錄音的道具通通到期啦
就給他快樂的連線上去


MD另一個樂趣就是他的編輯功能
每張MD我都有打上曲名 歌手名稱
一邊聽歌一邊輸入名字還真的很快樂

後來長大之後想說換台純放音機種好了
之前聽過朋友的Sharp 831之後發現原來MD的重低音可以這麼強
就開始尋找Sharp的放音機種
找了很久就發現DS8這款不但輕薄短小 又搭載杜比音效再加上1-bit加持

二話不說通通給他買下去



把錄好的MD放在DS8上 按下play
挖賽
這就是我想要的聲音
聽搖滾樂時接上SHARP HP-MD33
重低音強到會頭暈
聽交響樂時接上我心愛的SONY MDR-E888
聲音表現細膩到連呼吸聲都聽到一清二楚
讓我全身起雞毛疙瘩

現在偶爾出門時就帶著我的DS8四處跑
在家聽D-E01或者R900
當初是有考慮買Net MD或者Hi-MD
但想想似乎已經沒那個必要
目前的音質對我來說已經很滿足
對於常外出隨身聽著音樂的我
高音質似乎比較適合在家慢慢欣賞
來到Mobile之後不能免於來個疊疊樂

D-E01:你們兩個好輕喔
R900:樓上的你要壓再我身上到什麼時後啊

DS8:高處不勝寒

PS:隨身聽充電時最好在買個專用充電器 這樣可以保護心愛的機器喔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