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滑滑你什麼時候要回來ptt
跟神人尬起來

Devil810i wrote:
有沒有可能是耳機靈敏度低?
耳機很多響應頻率只到20KHz就沒了

不過很少聽過用耳機聽古典樂wwwwww

耳朵聽覺會隨年齡老化所以"聽聽就好"
...(恕刪)



1. 確實是如此 特別是針對一些普通尋常的流行歌曲 真的不值得花大錢投資在器材上 只是要人人都這樣想 那這些高單價商品要賣誰? 所以自然而然廠商會指導店家各式銷售話術 和推販技巧 除了店內使用外 還有一部分就是透過網路上散播宣傳 但說到底不過就「以價論聲」原則罷了 不過我這人一向不擋人財路 對於廠商業配發文做法並無意見 只有針對少數利用動漫人物之低劣行銷手法深感不齒 畢竟耳機板這些動漫迷 很多在我看來都是很善良 很老實的年輕人 只不過是很單純的喜歡看動漫片 喜歡這些動畫女性人物而已 可這些廠商就是看準這一點 透過以動漫人物代言包裝手法抬高售價 這種聯合動畫商欺負這些動漫迷的做法 個人確實是看不過去才提出批判 因為我一向主張 廠商負責行銷的代表或顧問 應該還是要有基本的專業 不是說隨隨便便找個知名動畫人氣女主角 戴個耳機手裡拿個隨身聽這樣就在賣 我個人認為廠商有這種想法真的很奇怪 也很不負責任


2. 耳機板確實很多玩家不僅本身聽感不好 甚至連聽力都有問題 最常見就是因耳鳴所產生的器材底噪感 主要就是長時間使用耳機 且音量過大導致 其實大部分流行歌曲都是為低階器材所製作的低階錄音 為了使低階器材好推好播放 預設音量都很大 本身節奏就強烈 動態壓縮又大 經常長時間聆聽 確實會對聽力造成很大的損害 而這些耳機玩家又跟一般流行歌迷不同的是 就是更不知到要節制 因為偏愛日系女聲 享受「女毒」所伴隨而來的「聽覺高潮」 很容易「中毒」上癮 於是越聽越爽 越聽越過癮 就越聽越大聲 長時間聆聽到一定程度 聽力受損後仍不知覺 只感到原有的播放器材 即使音量再大好像也不能滿足 便尋求添購隨身型耳擴/DAC來增強推力 以便能把音量催得更大聽得更爽 這就跟酒精中毒的原理一樣 長期酗酒的人 一定越喝越多 濃度也越喝越高 我們在耳機板看到的就是這種現象 所以為何我說這些人的評測觀點多不可信 就好像我們不會去相信一個喝醉酒的人講的話一樣 一個聽力有問題的人 聽感必定也是有問題的

R式分享 wrote:
隔壁棚的Mobile01音樂鑑賞室更適合聊音樂

想必您收藏也不少,可以一張一張CD作介紹...(恕刪)



1. 非常感謝您的肯定 你的提議也很好 可惜現階段真的做不到 主要是因為 針對古典音樂的研究 真的不是如一般人想象的 好像只憑天分就可以辦到 雖然我也承認我相當具有古典音樂方面鑑賞的天份 但也僅於鑑賞而已 真的要說研究 要能達到世界級水平的程度 目前我個人也只有貝多芬清唱劇《光榮的時刻》(op.136) 及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兩部 畢竟古典音樂作品種類繁多 真的要什麼作品聽個幾遍就能發表研究成果 我想也不可能 更何況我也不是什麼音樂天才 音樂神童 既不會樂器 更不可能創作 甚至之前我也一再強調 我個人在音感的部分 跟沒有訓練過的一般人比並沒有比較強 可是為何我能輕鬆欣賞這些對普通古典樂迷而言都相當困難的曲目 那是因為欣賞音樂跟有沒有學過音樂無關 每個人都有一套詮釋音樂內心情感的方式 這跟專業 非專業 內行外行無關 對於音樂的各種觀感理解 並無絕對的對與錯 很多人以為講到古典樂就一定要說出一套理論才能顯得有聽懂 但其實這都是長期對古典樂錯誤的刻板印象 一般人普遍把古典樂想得太難 總是鑽牛角尖的要去擠出什麼深度感想 事實上對於音樂的解讀本來就不是只有一種解法 你看我寫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相關研究 儘管面對網路酸民文化我早有準備 也在預料之中 但仔細看不難發現 從沒有一位號稱專業的音樂學者出面來指出本人的錯誤 或提出批評 因為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那些真的懂音樂的學者 就知道音樂這種東西本來就充滿無限多種解釋 沒有人可以說自己的解讀一定是最正確的 不過我個人確實強項是在大型聲樂作品 戲劇音樂作品方面 而台灣的古典樂迷 確實有一大部分是來自從小學過樂器 受過音樂訓練的經濟條件 父母教育水平皆高的家庭 所以他們普遍在獨奏樂器方面 特別是鋼琴作品鑑賞力會比較強 畢竟這些人從小就有學過 而我這種來自失敗者組成的家庭的小孩 由於父母親都是不成功的人 相對的對於小孩的教育會相當忽略 畢竟都自身難保自顧不暇了 哪管得了小孩將來會如何 所以比較起來我能夠這麼懂欣賞古典音樂真的很不容易 而我也一直認為自己就是命中注定要聽古典音樂的那種人


2. 在音響界 古典樂的好處是在鑑定器材實力方面 要說透過音響器材來理解古典音樂之美 這點我看很多發燒友也做不到 倒不如務實一點 推廣古典音樂 相對的來帶動高階器材市場 不要像耳機板這些高階用家一樣 只會以價論聲 以價論專業 開箱分享心得 講一大堆心路歷程 說自己怎麼努力追求聲音 怎麼講究聲音的 結果搞了半天還不是聽一些一般人都在聽的及為尋常的流行歌 這很明顯的就是自相矛盾 既然對聲音很講究 怎麼會去聽那些錄音那麼糟的流行歌 很明顯的就是自己根本也不懂 然後又沒遇到厲害的人給予正確的方向 去到人家店裡花大錢買這些高單價器材 你想做生意的人都精明的很 看你這麼敢花 預算這麼足夠 當然拼了命吹捧 日積月累 東西越買越多 越是被店家持續吹捧循環 久而久之自然就真以為自己很厲害了 我覺得這種人其實也是可悲

另外還有一種更誇張的 就是由動漫系統那邊過來的 由於長期聆聽動漫J-pop歌曲 導致整個人身心靈都已經完全投入動漫世界虛擬環境 造就出的極其令人匪夷所思的聽感和音感 也是相當不可思議 而動漫迷所謂的ACG其實就是J-pop 只是動漫迷把它特別獨立出來自成一類 是為了突顯動漫音樂的獨特性 但其實在一般人看來卻不是如此 因為會聽ACG音樂的必定是動漫迷 一般流行歌迷 即便是J-pop迷也未必會聽ACG 而由於這種小眾市場 確實造就出少數愛好者的自以為的獨特性 使他們誤以為這樣就很特別 簡單講就是有點想標新立異 以為這樣就可處在J-pop之上 事實上大錯特錯 客觀來看 ACG始終隸屬與J-pop之下 且要說這些動漫歌曲 還不都是一堆日本女聲裝可愛娃娃音 真的要講動畫音樂 一些迪士尼的動畫配樂都是世界級的水準 不像這些日系ACG的局限性 區域性 結果這些動漫迷反而不愛看也不聽 證明了動漫迷號稱喜愛動漫 其實喜歡的還是動漫人物 美少女主題 女學生系列的 所以我才會說在這種前提之下 發表的聽感都不準確 當然也有動漫迷會提出主張 說這些動漫音樂多棒多好的 但仔細看卻也講不出個具體內容 然後又很矛盾的心理老覺得自己被歧視 其實這也是很奇怪的現象 一個人怎麼能夠在肯定自己喜愛的音樂之時 同時又否定自己的喜愛呢?

Awgm wrote:
R式兄

讚成關閉此連結,免得版友誤入看文後,只看到的就是像跳針重複,俞看俞迷惘。...(恕刪)



不贊同你這個提議 更何況也沒得選 這邊的文章扣除業配你以為還剩多少真實用家心得? 到了其他耳機論壇網站 點進去看不是J-pop就是動漫 且整個討論區大多數使用者幾乎都是學生 文章內容感覺就是一般社團水平 少數幾個看起來好像很厲害很懂的 能夠講出一大套理論的 具有電子相關知識 和資工背景的 整天高談闊論 滔滔不絕的 那是因為音響主要就是由電子零件架構而成 所以在論壇講一堆電子零件 什麼晶片 電阻電容的電子學原理 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有專業之感 這也是我一直擔心的地方 因為實際上 排除掉一些專業業配例行發文的 剩下的其實不還是動漫J-pop女毒

因為耳機板特色就是如此 它本來就是由動漫那邊連結過來 而動漫迷雖然分處於不同科系 但有一部分跟音響有關的電子相關科系 在專業知識上佔了很大優勢 所以往往能夠在論壇處於言論主導地位 其次就是使用高階器材的有錢動漫迷 畢竟在那種不專業的論壇 「以價論聲」的觀點非常容易建立 加上學生族群預算比較受限 所以只要買得起高單價耳機商品 講話自然有份量

問題是回歸源頭來看 這些人整天在看板上講一堆 說來說去 還不是為了聽這些動漫歌 至於為何喜歡聽動漫歌 歸根究柢還不是就是喜歡這些動漫人物 即外型可愛一臉稚氣的動漫美少女 也就是說 大部分的耳機玩家之所以會進入耳機領域 是因為最初就是由動漫開始 但有趣的是 有些動漫迷不認為喜歡看動漫片 聽動漫歌是因為動漫美少女 問題是我看那唱片歌曲封面 明明就是一堆動漫人物女性角色 看起來就是一臉小孩子模樣的 卡通式的外觀過度簡化 也不懂為何動漫迷看了就是愛得要死 然後再來說不是因為喜歡動漫美少女 我是覺得這又何必 喜歡就喜歡有什麼關係 我這邊也不只一次幫動漫迷解釋 畢竟社會大眾確實對他們有些誤解

不過還是要看個別情形 如果動漫迷還只是十幾二十的年輕人 或許普遍還可以理解 但如果都三四十歲的人了 還整天看動漫 收集動漫影片圖片 甚至在公共場所把玩動漫美少女公仔模型的 我必須說這會讓一般大眾的觀感非常非常不好 雖然我個人是沒有意見的 問題是其他人可未必這麼想 不過我覺得這還不算什麼 因為在耳機板目前最大的困難點 就是無法突破「動漫」這個框架 特別這些年齡較長的動漫迷 由於本身有一定的經濟條件 所以能夠購買多樣的高階耳機相關產品 於是就如同我講的理論 一方面是動漫迷 一方面又是預算充足高階玩家 再加上年齡上的優勢 很容易在言論上主導整個討論區 散布各種錯誤偏頗的觀念 原因在於 就我觀察這些年長動漫迷 最大的問題就是整個腦筋思想已經完全僵化 無法自拔的陷入動漫世界裡 到了回天乏術的程度 所以這會導致他們產生許多奇特怪異的不可思議的觀點 看過最嚴重的案例 是已經完全沉浸再自我世界裡 完全不在意他人看法 講出來的話 那種超然獨立的態度完全像是從另一個世界來的 有一種好似身處夢境 說著夢話的感覺 讓人無法置信 我覺得這才是教人俞看俞迷惘


2. 現在很多流行音樂都是娛樂性質 各國都一樣 製作錄音方式大同小異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欣賞這些音樂目的無非也就是放鬆心情 聽舒服聽順耳而已 對音樂作品的要求這麼低 自然不會激發音樂人寫出更好的更有深度的作品 這並非是對不同文化的不尊重 而是人應當學著去提升自己 特別是玩音響的人 老聽這些流行歌 聽感不訓練自然不會進步

zk238h wrote:
被標題騙進來,本來希望得到IE800的聽感如何等資訊,誰不知只看到某人在自HIGH。...(恕刪)



確實是如此 畢竟現在耳機板聽感分享侷限於動漫及相關J-POP 且偏好女聲 純音樂作品類型非常少 更別說專業古典音樂 整個討論區就看一堆小朋友帶著一群動漫人物圖片在那邊玩 所以如果本身不是同好 確實在這邊是得不到有用的 專業的訊息 其它剩下的當然就是業配 所以看到那種長篇大論 拍一堆照片的 都是受廠商委託 非真實用家心得 雖然比較起來可能還是有點參考價值

不然耳機板這些玩家 特別是一些本身沒有專業的 不是以價論聲 就是以假亂真 有極少部分還會了個人喜愛的動漫音樂 不惜抹煞音響界前輩門苦心建立的音響價值標準 除了對各家專業論點視而不見 自行發展起一套以動漫音樂為主體的偏頗音響價值觀 甚至還先入為主 質疑音響前輩歧視動漫 個人覺得這種想法相當無理 一些動漫迷也別把自己抬得太高 畢竟所謂的ACG不過就是J-POP下的一個分類 而J-POP聽眾又何其多 音響前輩們有需要特地來歧視這一小群人? 再換個角度想 為何會有被歧視的感覺? 很顯然的 就是一種被害妄想 試想全世界有那麼多類型音樂 什麼不歧視就偏偏歧視動漫 世間哪有這種道理? 可見得會有這種心態 就是因為動漫迷長期以來給社會大眾的觀感就不好 很多動漫迷心理也清楚 久而久之越來越封閉 只能尋求同好 導致音樂上的視野無法拓展 只能守著這些動漫人物和動漫音樂 創造一個屬於虛擬世界的自己 不再理睬他人看法 思想越是封避就越是容易走極端 當然會產生許多偏機的想法和扭曲的觀點

而以假亂真的問題在於 少部分具有電子科系專業的耳機玩家 本身由於也是動漫愛好者 很多電子相關理論可以講得頭頭是道 相當唬人 可畢竟喜愛的還是這些動漫人物 聽的音樂不外乎還是ACG J-POP 花很多時間研究 測試 調整 改善 優化 升級在聲音的部分 主要也都是為了人聲 使這些動慢歌曲的主唱女歌手聲音更好聽動人 問題是流行樂畢竟就是流行樂 再好也不過如此 這點講再多理論也很難自圓其說 問題是這些人對此卻渾然不覺 還經常一副理所當然的表情 始終認為耳機板就是動漫音樂板 耳機就是為動漫而生 當理論與實際相牴觸時時 就想盡辦法去曲解它 再自欺欺人的方式持續誤導 散佈錯誤觀點 所以這類人關於音響的各項論點我認為都是不可採信的

R式分享 wrote:
既然對古典樂那麼有愛

尤其是馬勒交響曲

那小弟建議您可以轉攻二聲道

氣勢更磅礡、聆聽更輕鬆~~~~

推薦清單:
喇叭:USHER Mini-One
後級:USHER R1.5
前級:ASUS Essence III(兼DAC、HD800耳擴)
CD player:USHER CD7

整套約15萬,祝您有個美好的夜晚~~。...(恕刪)



感謝您的推薦 不過我也是剛剛才從國家音樂廳回來 先參考一下人家導聆提供的系統用什麼等級再說



不要像耳機板這些高階玩家 整天拿什麼DAVE 農夫的在那邊講 只會以價論聲騙這些年輕學生 還老自以為很行 問題是你去現場看人家幾百萬的系統呈現出什麼效果 你就幾條線幾袋沙包 寫起文章講得天花亂墜 好像很厲害 聽感很好一樣 實際上往往自相矛盾 問題是在於聽來聽去都只會聽流行歌 既然聽感那麼好 對聲音那麼要求 那麼講究 怎麼只會聽流行歌? 我覺得這點很難自圓其說

不過我是覺得音響系統再好 還是不能跟現場比 就以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來講 依錄音技術絕對沒有辦法忠實呈現 最明顯的就是大動態失真的問題 所以錄音師會在後端操作壓縮 可是在高階系統下還是可以聽到失誤 舉例來講 像Accende lumen sensibus 這段 在我聽過的版本 失誤率都很高 要不失真就只能加大壓縮 可是你在現場聽 坐好一點的位置去感受一下就知道 到底聲音不失真是怎樣的感覺 真的不要整天在那邊說故事 講一堆自己都沒辦法說服自己的事 什麼 "下巴掉下來"... 你要聽HE1就下巴掉下來 到音樂廳聽馬勒的《第八號交響曲》 保證把你嚇得小便都流出來

況且說不好聽的 要以價論聲也論不贏人家 就幾條線幾袋沙包和原系統加一加幾十萬 是要跟人家比什麼? 然後再來聽一堆隨處可見的流行歌 假裝高深莫測的模樣是想唬誰? 沒本事就沒本事還來這套 騙一些學生不懂就算了 當我們都小朋友嗎?




Tonyli181 wrote:
到底Bellavita裡面的蘆筍賣多少錢一斤?
...(恕刪)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 畢竟我也沒去過那裡 不過查了一下那裡好像主要是賣一些精品類的商品 沒有賣音響耳機相關的吧...

其實音響界是有不少精品品牌 例如 GOLDMUND,Mark Levinson,FM Acoustics,Gryphon,Burmester等....都是 而精品主打是西裝 也就是整套的那種 可能就是一些有錢人家 擺在客廳 書房 視聽室 看起來有種高級感之類的 而耳機界目前我認為有到精品等級的 應該只有Sennheiser HE1了 畢竟精品音響主打就是整套 不是說什麼DAVE 農夫 SILTECH等等加一加才幾十萬而已的 這種其實以精品的標準來看真的等級都不夠 所以我才時常講說 台灣這些耳機玩家 連「以價論聲」都做的不確實 更何況聽得又都是一堆流行歌 特別又是偏愛日系的女歌手 甚至是小孩子模樣的動畫女性人物的動畫相關主題曲 這種東西 說真的拿出來要說專業真的很勉強 因為音響與音樂間的關係 有時後會有加分減分的效果 因為「以價論聲」 不是只有論「器材價值」 也有論「音樂價值」 以高價器材搭配一般尋常流行歌曲 基本上百分之百都是減分的效果 不是說不能拿來聽 而是聽歸聽 不要拿出來把自己講得好像很厲害 那看在真正專業燒友眼裡根本是等著被笑話

唯一例外的 目前看來就是HE1 因為HE1在器材定位上 已經不只是耳機系統而已 而是代表耳機界的王者和頂峰 它本身就代表高端的價值 無論聽什麼 即使是不入流音樂也都不會減損其耀眼光芒 任何人只要買了HE1 哪怕是聽像耳機玩家最愛的 封面是滿滿動漫女性人物的那種動漫音樂專輯 或是日本女歌手演唱的流行歌曲 甚至開箱拍照 把珍藏的整套動漫美少女公仔 一字排開展示都無妨 畢竟HE1只要一拿出來 音響界絕對沒有人有資格笑話 哪怕是像My-hiend那些最刁鑽的燒友也一樣

Tonyli181 wrote:
...(恕刪)


抱歉現在才回可能晚了一些 不過我印象中那邊好像沒有專門的耳機店 因為現在耳機已經被定位在屬於消耗性電子商品 畢竟大多數人聽的反正也是普通流行樂 確實不需要特別講究 花一大堆時間跑耳機店試聽 所以現在很多超商 大賣場也開始賣起耳機就是這緣故 也就是說現在人聽的音樂本身大多是沒價的消耗性的東西 類似用完就丟的免洗餐具一般 相對的搭配的器材也應該具備消耗性的特質一樣 因此我會建議不需要特別為了聽幾首流行歌還專程跑那麼遠買耳機 況且雙北地區要搭船的話就我所知好像就只有淡水渡船頭到八里這段 也就是為了要從仁愛圓環搭船到101的話 得先到淡水渡船到八里後往蘆洲三重方向再轉到台北市區 這樣等於是繞了一大圈 我個人認為走這條路線是沒有必要的...一點意見給您參考了



R式分享 wrote:

尤其是馬勒交響曲...(恕刪)


確實是如你說的這樣 就以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來講 目前研究專精程度確實已達世界級水平 不過國內是因為前一陣子NTSO演出馬八的關係才多些討論 不然一般來講這作品的相關主題是非常少的 且因為古典音樂不受區域性限制 所以這裡用的標準是世界通用 不是只以台灣地區的標準來衡量 也就是說全世界所有關於馬八的研究或評論文章 只要是有中文的 沒有一篇是我不能看懂和解讀的

舉例來講 就這兩篇:
【《千人》的背後-關於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另類思考】澎湃熱鬧的千人交響《宇宙之音—馬勒千人》 就肯定一堆人有看沒有懂 包括一些初階或普通程度的古典樂迷都是

例如這句: "...第二部份管風琴長音與木管聲部應和的樂段,產生了明顯的音準問題。長笛、雙簧管與管風琴,三者間的音色、音準欠缺了更精細的調配。..." ...一般來講肯定是看不懂的 像我這麼厲害這麼懂的 看到這段都得去翻樂譜才找得到 更何況是一般人 而其實他這句講的是第二部的第1384 - 1390小節 也就是影片中的 1:15:32 - 1:15:42 這段 只不過因為是錄音的關係 不然在現場坐好一點的位置 那管風琴的特殊低頻是可以聽得很清楚的 所以說玩音響玩到要翻樂譜 你看有多專業

那或許有人會覺得說 懂這些又怎樣 跟音響又有什麼關係? 事實上大有關係 別的不說 光這東西稍微懂一點皮毛就足以到處唬人了 好過像耳機板這些玩家 理論講一堆 電子原理講一堆 什麼晶片什麼架構的最後音樂拿出來的卻是動漫人物小孩子模樣的笑嘻嘻封面的動漫歌 動漫圖片 看了就教人傻眼 搞不懂這些人到底在想什麼 到底是認真的 還是在搞笑 且說服力也差了一大節

反觀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我稱它是所謂的「三"極"音樂」 也就是同時達到「錄音"極"限」 「聽感"極"限」 「器材"極"限」三項指標 光氣勢上就勝過一般古典樂作品一大節 在唱片錄音方面更是考驗錄音師後製功力 且音響相關討論區裡 確實目前除了本人以外 是沒有人在用馬八測試的 比較常見的可能是馬五和馬六 包括在愛樂界 馬八都被認定為高階曲目 更別說對音響圈這些本來就不專精在古典樂的發燒友了 所以它除了考驗玩家的聽感極限 也可鑑定出高階器材所能發揮的極限 算是非常值得推薦學習的曲目 且在90年代之後 馬八錄音也有不少優秀版本可供選擇 加上本人也願意無償提供教學服務 實在不明白音響玩家有什麼理由拒絕學習
只會酸耶你

你當全國的音樂系都比你了弱啊

馬勒8,也不過就是古典音樂的一部分,整天講幹嘛?

你的解析一點意義都沒有
  • 9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