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枝夭夭 wrote:
只是,叫一個初燒的人(恕刪)
桃大好久沒去戰NBA版啦

關於DAP,我的意見跟您一樣呀!
耳機跟鏡頭很像的一點是,物理上一個是聲學,一個是光學.本質不好,後續再怎麼調(或LR)都不容易滿意.但是好的體質,用個5~10年都還是有感情. 相機機身或DAP/DAC 就是電子產品,日新月異的速度太快. 就像因為處理器的速度與演算法進步快,大家都帶手機拍照而少帶相機了. 但是不論是SONY E-Mount, Nikon Z-Mount, Canon-RF...基本焦段(ex. 24-70)的鏡頭通常都會直上頂級,因為最常用而且一用就是10年,分攤下來,比年年換副廠的頂級鏡來的划算(SIGMA 特例).
所以初燒即退燒也不是壞事啦

更何況樓主已經有TRN V90當作地板的體驗了.
畢竟耳機會不斷有新創意/新材質出來(但不代表可以適合所有音樂, i.e.壓電, 複合金屬振膜.....),但是不論是聽80~90的Fleetwood Mac,Pat Benatar, Eagles(HFO), Gun N' Roses, Santana or Queen(re-mastered) 還是2000年後的Maroon 5, Bruno Mars,Adele....到Ed Sheeran,Billie Eilish,就算是冷門的Rag'n'Bone Man,幾十年過去了, 好的錄音本身也不會飛天遁地, 林俊傑的假人頭錄音也是要聽眾體會單純地聽音樂. 特一耳機的細節再多,人聲再抓耳,低頻再強,如果不是錄音師原先的本意,聽久了也會膩. 就像[24/96] 是我最常聽的格式,細節與音場的自然可以保持平衡,只是一味地追求更高的DSD性能,基本上就與我的錄音收集原意違背了.
電影"進擊的鼓手(Whiplash)" 最後的一幕在Duke Ellington的"Caravan"演奏中結束,原聲帶中就是很棒的打擊樂器表現,人家常說不好的圈鐵會像是在敲鐵皮(Harsh/Spiking). 要建立一個系統至少不能有那麼大的失真.
耳罩不貴,但是背後的DAC/前級/耳擴也不少錢呀!

廢話一堆,只是從享受音樂的角度來看(就像用大光圈中長焦鏡頭拍出來的美是很難模擬的).不過如果是器材控的,就請無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