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開箱] 頂級音樂戲劇藝術終極饗宴--Sennheiser HD800

這里順帶吐嘈一下就樓主的系統,還有耳機購入的時間來推斷,還沒煲開的HD800聲音之變化極大,還能大放厥詞,真是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金耳朵
m909922 wrote:
這里順帶吐嘈一下就樓主的系統,還有耳機購入的時間來推斷,還沒煲開的HD800聲音之變化極大,還能大放厥詞,真是自我感覺超級良好的金耳朵...(恕刪)


或許吧 有可能真的是我天生聽感比較好吧 對音樂藝術的感受力極強
畢竟人挑器材 器材也挑人 音樂也是如此
有好的器材 沒有選擇好的音樂 也是可惜

買HD800還拿來聽流行歌真是浪費錢 我自己實測1150kbps的FLAC和225kbps的mp3
差異真的不大 顯示流行音樂製作水準就是如此 "前端的前端"就不好了
要說靠後端能改善肯定是自欺欺人 因為你不能去改變這些音樂製作人的創作水平
他們端出來的東西就是這麼糟 又怎麼可能花大錢提升系統妄想去把它變好呢?
除非真的能找到那種 高規格錄音大製作流行音樂 不過我想應該非常少
時下一些流行歌曲很多都是一些偶像藝人 就光靠一張臉賣錢 這些人歌唱技巧 專業度都不高
在舞台上 又吼又叫的 一臉激動模樣 明明唱的東西就不怎樣 實在不懂這麼投入是在幹嘛

還有一點要注意 HD800對音源很敏感 瑕疵很容易被突顯
不論是錄製過程的瑕疵 或是音樂檔本身的瑕疵
我也是在聽過所謂高音質流行歌曲音樂檔後才發現到 原來這些流行歌製作水平如此低下
因為他們設定的對象都是低階器材使用者 線上串流音樂使用者
根本一開始就沒打算把它做好
一點意見給各位參考了

pariah.T wrote:
或許吧 有可能真的...(恕刪)

所以面對「耳機可能還沒煲開聲音可能跟包開不同」你是覺得怎樣?
推薦及介紹是好意,本人沒有義務去背書或是保證內容百分百無誤

fyl0206 wrote:
然後我再老話一句---"歌劇的劇本內容及翻譯原語言" 是很 minor..,是很不重要的事!說實在話很多內容還不如莎士比亞的劇本還是現代英美文學甚至是日本文學(讀讀看芥川龍之介還是三島由紀夫甚至山崎豐子..,那每一個都非泛泛之輩⋯⋯),中國文學。它那個發音只是為了壓尾韻,音節長短跟影響到的速度!我也舉過一個老例子:莫札特的某歌劇
的翻譯內容居然有「來親我洗得很乾淨的屁股」「夏日裏我整日吃吃喝喝」這類的粗話。...(恕刪)


如果是這樣 可能是你歌劇聽的比較少吧
畢竟早期有些歌劇演出條件就不好
可能就是一般大一點的餐廳 酒館就在演出了
台上唱唱跳跳 台下吃吃喝喝這樣
一般能在歌劇院演出的作品 基本都有一定水平了

我會建議你聽過《紐倫堡的名歌手》後再來評判
Wagner: 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urg - Finale
如果可以建議是整部 很仔細的完整看完
個人很推薦 丹尼爾‧加提指揮維也納愛樂(2013薩爾茲堡音樂節實況) 這套



還有古典音樂領域我算全才 各類型都能欣賞 歌劇只是其中之一 算是比較擅長
不曉得為什麼 我天生就熱愛古典音樂 且偏好複雜和聲類型 大型管弦樂大編制聲樂作品等
而且很奇怪 我可以一次輕輕鬆鬆聽完一部3-4小時的歌劇 但一張30-40分鐘的流行音樂專輯
卻怎麼聽也無法忍耐著把它停完 只能說每個人天生對音樂感受力不同吧


Tony之魚 wrote:
所以面對「耳機可能還沒煲開聲音可能跟包開不同」你是覺得怎樣?...(恕刪)


我會建議與其先煲開耳機 不如先煲開耳朵
就算沒有欣賞古典音樂的天賦 無法領略古典音樂之美也沒關係
畢竟配備這麼高檔 古典音樂加減聽 找一些大編制的管弦樂
就當是訓練聽感 測試器材 也好過聽這些製做水平低下的流行歌曲吧
推薦曲目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且錄音水平越高越好

pariah.T wrote:
或許吧 有可能真的是我天生聽感比較好吧 對音樂藝術的感受力極強
畢竟人挑器材 器材也挑人 音樂也是如此
有好的器材 沒有選擇好的音樂 也是可惜

買HD800還拿來聽流行歌真是浪費錢 我自己實測1150kbps的FLAC和225kbps的mp3
差異真的不大 顯示流行音樂製作水準就是如此 "前端的前端"就不好了
要說靠後端能改善肯定是自欺欺人 因為你不能去改變這些音樂製作人的創作水平
他們端出來的東西就是這麼糟 又怎麼可能花大錢提升系統妄想去把它變好呢?
除非真的能找到那種 高規格錄音大製作流行音樂 不過我想應該非常少
時下一些流行歌曲很多都是一些偶像藝人 就光靠一張臉賣錢 這些人歌唱技巧 專業度都不高
在舞台上 又吼又叫的 一臉激動模樣 明明唱的東西就不怎樣 實在不懂這麼投入是在幹嘛

還有一點要注意 HD800對音源很敏感 瑕疵很容易被突顯
不論是錄製過程的瑕疵 或是音樂檔本身的瑕疵
我也是在聽過所謂高音質流行歌曲音樂檔後才發現到 原來這些流行歌製作水平如此低下
因為他們設定的對象都是低階器材使用者 線上串流音樂使用者
根本一開始就沒打算把它做好
一點意見給各位參考了


所以還是沒說到底是聽那些歌覺得沒啥差異在打哈哈嘛~

pariah.T wrote:
還有古典音樂領域我算全才 各類型都能欣賞 歌劇只是其中之一 算是比較擅長
不曉得為什麼 我天生就熱愛古典音樂 且偏好複雜和聲類型 大型管弦樂大編制聲樂作品等
而且很奇怪 我可以一次輕輕鬆鬆聽完一部3-4小時的歌劇 但一張30-40分鐘的流行音樂專輯
卻怎麼聽也無法忍耐著把它停完 只能說每個人天生對音樂感受力不同吧


自稱全才到連古典樂範圍都不懂的還真是少見~


pariah.T wrote:
我會建議與其先煲開...(恕刪)


您這一句話又不對了!

耳朵只會「越煲越不開」而不是「越煲越開」

因為人會隨著年紀老大聽覺神經類似柯替氏管退化,一般而言剛發育成熟的青春期的年輕人聽力最好這人人都懂的常識。

再來你聽歌劇的程度一定不如敝人,我們光看涉獵到的音樂家就知道(你只聽華格納..),唱片的數目量也遠遠不及敝人,更不用談硬體的差別!

如果你真的要談「劇本內容」,那我會建議不要讀中翻譯本。因為你沒有辦法去了解原文所壓的音韻跟尾韻..,你欣賞歌劇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孔夫子說過:「絲不如竹;竹不如肉」。歌劇才是最講究「音響性」「音樂性」的音樂 genre。

你用耳機的系統聽歌劇好但是它的音場跟定位是直接發聲在兩個耳朵,它跟雙聲道系統並不能去比較..,更不必去說有天空聲道的多聲道的系統!

另外並非流行音樂它的錄音就零分(For EX:麥克傑克森每一張幾乎都是天王製作..),古樂就不必經過後製。我建議這一次 2015 三月份高雄音響展有一張古典大提琴的黑膠唱片,南方音響有沒有後製過的錄音版本,你可以跟他請教一下沒有經過後製的錄音那個聲音能不能聽?

有一些歐美負責錄音跟後製的工程師..,是受過非常嚴謹的古典音樂的聽感跟訓練你不要看不起人家!他們甚至可以左右一位表演者最後配器跟編制的決定,人家可不是一般的阿貓阿狗還是路上隨便遇到的販夫走卒...

再來你聽現場的次數跟經驗也太少!因為我敢說你沒有很多沙龍音樂廳的聆聽經驗。我們試想..,如果是演奏蕭邦獨奏的練習曲還是夜曲,你如果在一般正常的演藝廳譬如成大的成功廳,南藝大的雅音樓還是臺南市立的文化中心演出..,很抱歉!那個音壓都不夠,更不用去說要去感受到鋼琴演出這種大音壓的猝音,強音跟直接音。

有些東西..,我看你充滿熱誠。但是大方向是錯誤的不得不跟你提醒一下...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fyl0206 wrote:
另外並非流行音樂它的錄音就零分(For EX:麥克傑克森每一張幾乎都是天王製作..)

這部分其實麥可的專輯到最後是在比大聲(Loudness War)(其實流行樂幾乎到最後都這樣)
所以失真就大了
推薦及介紹是好意,本人沒有義務去背書或是保證內容百分百無誤

Tony之魚 wrote:
這部分其實麥可的專...(恕刪)


麥克他專輯製作的錄音你仔細聽,我這裡有他的黑膠唱片跟 compact disc 雖然不多但也有一點。

西洋流行音樂雖然電平的 gain 下得很多但是絕對是不會破聲,而且就算現場收錄它的細節跟聽眾的吶喊聲也絕對不會少。

流行音樂錄音的藝術跟古樂不太一樣,他要的是大音壓的緊繃感,感覺要稍微粗糙的聲音但是要會飆,會吵..,那這樣就對了。

你要是講求古典音樂要細膩,要幼要甜的質感那就不對了。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我比較好奇的是只用那台dac+耳擴Woo Audio WA7d能把HD800推的嚇嚇叫嗎?

有機會得拿耳機來試試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