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音樂用的是harbeth super hl5 的喇叭,
常常在隔壁房間覺得不想再聽下去的cd,
一旦走到音響前面準備換片的時候,
就突然覺得音樂好美而捨不得換了...

有時候也會坐在音響前邊聽音樂邊看書,
突然間覺得歌聲美如天籟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 Ella Fitzgerald 或 Stacey Kent 等歌手身上)
就沒辦法再分心看書了~
音響設備畢竟不可能凌駕音樂本身,
不過我想至少要有一套能夠發出自己喜歡的聲音的設備吧~

小弟雖然不算音樂達人,但聽的歌也不算少,類型也算廣,由於玩管樂、玩熱門樂團、女朋友學古典樂、常常要和青少年相處的關係,各種音樂一直都有在聽。
有些專輯是整張都很有內容的沒錯,但根據經驗,有更大的比例是整張專輯裡就只有一兩首不錯的而已,甚至一首都沒有。

而要“耐聽”,就是經過幾個月甚至一年後還會覺得好聽的,真的是少之又少。
所以之後會被我放在電腦裡的音樂,就是真的覺得很棒的音樂,不管怎麼聽都覺得很棒的,有時一兩個星期只新增了一兩首是常有的事。
在網路上下載試聽的時候,也都選檔案最大的下載,因為那通常代表音質較好,聽得滿意,再去買CD。
或許是我很龜毛啦,但我覺得聽音樂這檔事是很重要的,寧缺勿濫呀。

啊,還有,當在做需要動大腦的事情的時候,不聽音樂或許會比較好喔。根據個人的經驗,當在做需要動大腦的事情時聽音樂的話,再好的音樂都會變成一種干擾。當然,如果是需要沈靜下來思考時,聽聽很柔可幫助思考的音樂除外。

以上是小弟的一些想法,參考參考囉。
大大, 我猜想我知道你的心情. 我手邊也有約400張正版CD, 肯定超過4000首歌, 也曾經有過這種感覺. 我的年紀約35歲, 聽歌也很多種類, 像是重金屬, 爵士, 新世紀, 古典, 沙發, 世界風,....但是就是覺得音樂不好聽. 依我的經驗來看, 器材是第一個原因, 沒有好的器材很難將音樂性表現出來, 尤其使用電腦來聽跟比較好的音響器材比較真的是有差別的. 可以先依照自己的能力去提升器材, 不須太多經費, 準備個10萬應該就可以滿足初步的需求, 再來就是隨著年紀的增長, 所喜愛的音樂類型也會跟著改變. 從重金屬到爵士輕音樂純樂器演奏不可謂改變不大吧! 所以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口味變了, 當初喜愛的歌不是不愛了, 只是目前的心境更適合別的曲風罷了. 建議可以去誠品試聽看看, 發現自己的改變也是不錯的一件事. 我最近都聽的一張專輯, 你可以去誠品找找看, 我都在那邊買, 因為可以試聽. Jazz Urban Classic Series-Adagio, 純音樂爵士演奏, 真的很正的一張專輯, 推.
另外請問你通常聽音樂時都在做什事or 什麼都不做只坐在那單純欣賞?
這些都可能會去影響你心情的.
至於是不是由於設備好壞影響到聽的品質並不能單由你的描述來判斷,(因為改善設備是要花錢的^^)
但至少樓主要先了解"讓你心情愉悅的音樂"是何"種類"
如果沒有網路頻寬的問題,我建議你在iTunes的廣播中,共有23種類型不同的線上廣播電台.
至少上百台國外不同種類的音樂,你可先試試不同的類型音樂,看看是否能找到讓你心情愉悅的音樂.
如真的找到了,再花一筆錢去改善設備,試試看吧.

ps. 我聽音樂時通常都是在上班時間,因為是背景音樂,通常選Classical or Jazz, 可讓我在繁忙中保持冷靜的心情.
我認為跟曲目配置有關係
就像吃麻辣鴛鴦鍋一樣
一直吃紅鍋,吃下的東西反而不多
配著白鍋吃,刷淡口味後再上紅鍋,會吃得比較多
相反的一直聽清淡典雅的古典音樂,聽久也會煩悶
耳熟的抒情音樂可以當作餐前開胃菜
節奏明顯,低音沉重的舞曲流行樂或古典樂可當作主菜
而爵士樂可以當作參後點心或甜點囉
情境也很重要
就像開車等神經較緊繃時聽節奏感強的曲子,
專心欣賞音樂時,可以聽敘事性較強的樂曲
吃飯,看書,就讓悠閒的 慢板樂曲 爵士 抒情歌來陪伴
--
一般的音樂會曲目配置也經常符合這樣子的形式
(因為音樂會經常也要將近兩小時,不算短的時間)
一開始是比較需要認真聽的 巴洛克樂派或古典樂派
(或聽起來比較容易疲倦的)
再來穿插一些小品曲目
較激情的曲目 (多是浪漫樂派)當上半場的壓軸
中場休息後,下半場開始會是敘事性或戲劇性較強的大曲子
而最後壓軸,通常是炫技,或最激情的曲子
(因為聽到最後,聽眾耳朵也累了)
如果有安可曲, 多會選一些較具娛樂性或炫技的小品
很少有安可曲擺一首超大的曲子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