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gm wrote:
另外,多年前偶然聽到江惠"怎樣會堪",無論唱功,味道等都另小弟這個香港仔折服,之後台語歌就變了除古典之外的最愛,每次聽"車站"等都"目框紅紅"大哭,希望平時小聽台語歌的版友可多嘗試接觸. 在台灣版論台語歌確實"班門弄斧",小弟只想多推好音樂。
好了,最後多謝版主恩賜的娛樂。...(恕刪)
這個我就不清楚了 反正那種東西我又不可能去聽 不過在音響界普遍都有這種認知 就是老歌手=實力派=專業-發燒的概念 像國語歌壇什麼蔡琴的就常被燒友拿出來當音響測試 要換做是什麼蔡依林的我看好像就還沒見有專業燒友拿來用 或許這樣想也有道理 音響界很多燒友都是30幾 40幾的人 在社會上都從事的都是些體面工作 幾百萬的音響系統要說拿來聽什麼蔡依林的那什麼歌... 什麼我呸我呸呸呸的 還真是有些不恰當 畢竟那種小孩子歌還是比較適合一些青少年少女 年輕學生族群 真要到一定年紀還在聽那種歌總會讓人感覺有些幼稚吧
所以大部分發燒友為了和一般人做區別 即使要選用流行歌曲做測試 也盡量找西洋音樂為主 而國台語歌除了少數幾個老歌手 或是一些市場上相當罕見的不知名歌手錄音 不然在專業音響是很少見的 一些偶像歌手更是想都別想 專業發燒友才不會把他們唱得這些歌曲看在眼裡 用來做器材鑑定測試 因為在他們的標準 這種東西拿出來就是有失格調 唯一例外目前看過的就是林俊傑 原因不是很清楚 但我記得林俊傑之前好像發專輯專輯 搞了什麼活動 居然能請到音響論壇雜誌總編劉漢盛先生站台 雖然說每個人都有價碼 但身為音響界資深前輩 出席那種偶像歌手活動 無異是間接為其專輯背書 此舉確實令人費解 畢竟流行歌錄音再好 水平最多到哪 相信資深燒友們個個心知肚明
包括耳機板這些玩家 有些可能不聽動漫 J-pop的 但可惜又聽不了古典 卻還自認水準比其他聽動漫歌高一些的 就動不動要拿什麼Adele 加州旅館的出來講 想說換西洋歌等級較高 但事實上站在我古典樂迷的觀點來看 其實不必如此 流行音樂在錄音方面 對於器材評測的鑑定真的都差不多 西洋的或許會好一點 但我認為也是針對一些中低階以下系統 真要到高階領域 一定是古典樂 爵士的話最多大概到也是中階而已
所以既然普遍音響界有了這種共識 我會建議一些中低階玩家 若真的自己也不是很懂 也沒什麼自信 就不要有這種分別心了 除非業配要賣東西那當然我們沒話說 流音歌拿古典樂的標準來評測還講得頭頭是道的文章板上屢見不顯 這點我就不再贅述
至於根本問題出在哪裡 當然還是在於製作的方式 注意到幾乎所有的流行歌都是設計為低階系統 無論兩聲道或耳機 其中我認為中低階以下 附重低音的組合音響喇叭 是最適合表現大部分的流行音樂 原因在於流行樂製作動態壓縮大 不講究音質且偏重音效 節奏單調又強烈 設定上就是要開大聲要熱鬧才好聽 耳機的話就是考量到流通最廣的mp3 手機當隨身系統的大多數用家 基本上也是力求好推 不會以音質做主要考量 所以一但到了高階耳機系統 再繼續聽這些普通流行歌 還挑剔系統不夠好 整天喊著還需要做什麼調整優化顯得自己很懂的 基本上都是聽感不好或聽感有問題的人 如果是業配的話倒可以忽略 但若是正常帳號在那邊講 看他們的文章可要特別留意了
總而言之 在音響界 講流行歌差不多適可而止就好 不清楚標準在哪 跟著劉漢盛主筆推薦的會相對安全一些 但要靠這個把自己講的多厲害 能把系統推的飛天遁地的 這點我是堅持不信的 至於感動與否也是看人 我個人對那些歌確實沒什麼感觸 這並不是說我瞧不起流行樂之類 很多人誤解也是在這 我對流行樂沒感覺是我個人的問題 我是天生就適合聽古典樂的人 原因我也不清楚 但不能因為這樣就認定我一定瞧不起流行樂 事實上我必須憑良心講 音樂就是選擇而已 它並不代表一個人身分的貴賤 更何況在資訊發達的今日 網路古典樂隨手可得的資源 即便出身清寒家庭 只要有電腦 上網一樣可以欣賞到許多免費的古典音樂作品 門檻已經相當低了 也並不一定要買得起高級音響 和唱片 甚至要聽現場的話 一般國內音樂會票價都相當便宜 要輕鬆欣賞古典樂根本不是什麼大問題 且我覺對相信大部分的古典樂迷都不會瞧不起聽流行樂的人 除了極少極少的例外 那種一聽到流行歌就把耳朵摀起來 就臉上一副痛苦表情快跑離開的 基本上都已經是精神狀態有問題才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