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dgetman wrote:
這一點我在購買之前就有想過了,到手之後除了與原來的器材做比較,當然也要試試我一開始的想法是否正確的,結果請容我稍待再說,先說明我為何會如此衝動,在只看了網站評語之後就立刻下手。
當初的考慮點如下:
1. Hugo本身已是參考等級的產品,其內部的運作超過80%是由一顆FPGA在處理,這當中包括了與音樂息息相關的正確的時脈。我們也看過一些高級的DDC或DAC或music server如lieberstanley兄所使用的Aurender S10,其內部也都用了一顆FPGA來降低時基的誤差。
2. 透過USB傳輸可以很容易的達到bit perfect,這都要拜非同步傳輸USB通訊協定之賜,只要是Async mode,所有由電腦傳至USB DAC的訊號都可以經由優化電腦程式來達成bit perfect。
3. Hugo之所以會USB不夠好聲原因之一是因為電腦的各種雜訊經由USB線對Hugo產生了許多干擾,以致聲音變得乾,硬,毛躁,背景噪音高過許多細節,音場寬度深度降低,甚至樂器糊成一團等等。經過DDC可以大幅降低來自電腦USB的雜訊干擾,這也是為什麼Hugo設計者Mr. Robert Watts喜歡由光纎輸入來聽音樂,就是因為光纎可以完全排除來自訊源的干擾。
4. 這一點就因人而異了。經由DDC到Hugo不管是同軸或是光纎其工作時脈是由DDC所主控的(這是SPDIF/Toslink/AES的規範),因此DDC的時脈就變得非常非常重要。我是使用Yellowtec PUC2來當作DDC,雖然具有上述第3點的優勢但卻缺少了更重要的第一點的功能。PUC2的運作是由二顆高品質的石英振蕩器當作44.1K/48K與其倍數的時脈,內部並沒有FPGA,雖然也不錯但我想應該會略差於Hugo自己的;如果是Weiss Int204那就難說了。但除非DDC內部用上了如Aurender S10所使用的OCXO,時基誤差是以femtosecond計的(10的-15次方),不然的話是不容易比Hugo好到哪裡去的。
基於以上的考量,唯一要賭一把的就是Galileo LE USB的降地RFI/EMI干擾的能力了。結果是不負所望的極為優異,此USB線可以完全取代我的DDC。事實上將Galileo LE USB接到Yellowtec PUC2再到Hugo與由WWPS到PUC2到Hugo沒有什麼太大的差別,唯一要擔心的是必須使用USB B轉USB micro B的轉接頭,粗重的USB線很容易將Hugo脆弱的micro USB接頭給扯下來的。
感謝Gadgetman兄.打那麼多字做如此詳細的說明.讓人好想入手Galileo LE USB線
不過還是會幻想 Weiss INT204 + Galileo LE USB線(因為討厭micro USB接頭)
是否能夠更上一層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PS:拿5萬多的線賭一把.也要有相當大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