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gm wrote:
2. Mahler 8 不是我最愛也不需要進行研究,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單錄音而言個人覺得-般,hi fi 味重,音感比較扁前(就像樂團等都放到你耳邊)不竟以接近50年前科技錄製,我比較喜歡羅伯.蕭指揮的清晰,bass又不會太重的錄音(當然樂團,soloist等都不能比較)...(恕刪)
1. 確實是這樣 蕭提版現在聽來確實不怎樣 主要是因為這錄音偏亮 聲音較刺 動態壓縮較大 細節較少 無法符合古典音樂錄音發燒標準 不過網路上還是有人把它當發燒錄音來看

個人認為是因為網路資訊大多似是而非 以訛傳訛 或者資訊太舊未更新 有很多東西其實講得人未必真懂就跟著照抄 因為 "蕭提+DECCA=發燒" 的觀念 早已深入某些對古典樂不是很熟悉的低階燒友心裡 畢竟這些人本身聽的古典樂就少 經驗不足 整天就只會拿玩電線 喇叭擺位調整心得做文章 不肯花心思專研古典音樂 所以很容易就被一些本身也是似懂非懂的半調子古典樂發燒友給唬住 但若就我個人經驗來判斷 好的古典樂錄音 基本的平衡控制一定好 還有就是通常背景會偏暗 聲音也不會過於尖刺 其次就看定位感 空間感的營造 及音質樂器自然音色收錄如何 但有一點還要強調的是 目前比較容易聽到的蕭提版馬八 大概就是已經再版數回的Original系列 要知道古典樂錄音經常同一錄音由不同公司轉錄發行 效果就是天差地遠 畢竟我們聽到的最後成品都是錄音師後製調整的成果 而我們現在較常聽到的版本 未必就與當年最早的LP或CD版本聽感相同 況且這錄音近年還發行藍光音樂片及LP復刻 所以真的要客觀論斷的話還需在多參考幾個版本 這也是跟一般流行音樂差異較大的地方 因為流行歌通常不管轉錄幾回幾乎都沒差異 也沒什麼轉錄的問題 畢竟都是mp3數位檔 萬能電子合成樂器 至於有些會重新編曲的也一樣 不然的話就是胡亂加料升頻了
還有一點就是 「發燒」的定義本來就會隨著時代 錄音技術和音響器材發展而改變 光70年代與90年代錄音方式和播放系統就存在很大差異了 更何況現在的數位主流 所以要成為一個出色的燒友 就是要求新求變 與時俱進 並站在以古典音樂為主導的音響聽音觀評論器材 才不失客觀公信力 絕對不是說買了一堆高價器材 沙包電線 就整天在邊誰大燒 誰老燒...掛嘴邊 例如耳機板這些高階玩家 也不過就耳機系統而已 就想把自己講得多厲害 若真有本事我們沒話講 問題是聽來聽去還不是就一些尋常流行歌曲 我觀察過這麼久 等級最高的好像就到Adele 加州旅館而已 拜託這些根本都是在搞笑 像什麼Adele的 在耳機當神組牌供奉 到My HiEnd被嫌得跟什麼一樣 可見得耳機版這些資深玩家水平根本不夠 能耐大概就是留在耳機版唬弄這些學生年輕族群罷了 畢竟器材在好 選的音樂不好 錄音不好也是枉然 評論也失客觀
2. 羅伯.蕭的版本 主要是在人聲錄的相當清晰 大動態失誤也少 比較其他同樣90年代錄音 這版當然算好 網路上看有人說這版加料其實不然 因為真要和其他板比其來 這加料還算少 總之就是 若照我個人豐富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版本收藏 及鑑賞經驗總結 馬八因為編制超大 早已超過錄音極限 所以打從一開始錄音 合唱團到底該配置多少人 就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 以免後製無可避免的失真 其次就是讓合唱人聲退到後面似乎是較安全的做法 且保留空間給其他聲部安插 可以產生更豐富的多層次音響效果 以上是個人一點經驗
總之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可以是為現代錄音極限的代表作 同時也是播放器材極限 及個人聽感極限的參考指標 在音響界妄想一次攻頂 光靠花錢買器材是遠遠不夠的 買了高價器材聽來聽去還是尋常流行歌 一樣會被其他燒友看不起 想當高階系統玩家 在其他燒友面前抬頭挺胸 還是不得不朝專業古典領域邁進 而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無疑是提供音響發燒友一條捷徑 且以我多年古典音樂經驗 這首交響曲在跟其他古典樂同類型曲目比起來 平均難度還算得上是比較低的 更何況本人都已再三承諾免費教學 並保證教到會教到懂為止 且有問必答 絕不閃躲迴避 絕不敷衍了事 我就不懂怎麼到現在都沒幾個人來問我 所以歸根究柢還是不想學 不肯花時間而已
畢竟現在人都是想輕鬆 想隨意 對於音樂的要求 就是舒服順耳而已 並不是說這樣有什麼不對 而是標準要這麼低 買再多再好的器材也是只能拿來炫耀用 目的無非就是想讓人以為 很懂音響很有品味 當然有人會說要炫富可以買車 買手錶效果更好 我覺得不能這樣講 第一 我們怎麼知道一個愛炫富的人 有沒有另外帳號在汽車板 鐘錶板繼續炫富 第二 耳機板炫富門檻較低 我們看最頂級的 真正達到Hi-end門檻的HE1 目前台灣還沒人開箱 可是它實售應該也才一百多而已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耳機板本身多是學生年輕族群 就我觀察應該SR-009就已達高階標準 至於W234 DAVE 農夫 Sietech...等組合就根本算夢幻家用系統 隨身的就HUGO AK380等...綑一捆 但不管怎樣 現在耳機論壇絕大多數成員還是動漫迷為主導 主流音樂就是ACG J-pop 所以說他們的構想是希望透過耳機統連結動漫世界 或重建心中理想的動漫世界 並非是在追求器材聲音表現 但奇妙的是 很多高階用家卻又不是動漫迷 但也不聽古典音樂 也不是來自專業音響網站的專業人士 這於是就產生一個很奇特的現象... 就是這些人打哪來的? 因為動漫迷多是預算有限的學生族群 且面對滿足動漫相關嗜好 家長贊助的可能性非常低 所以動漫迷是很難開箱高單價器材的 因此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業配了 關於這點後續有機會再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