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Awgm wrote:
2. Mahler 8 不是我最愛也不需要進行研究,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單錄音而言個人覺得-般,hi fi 味重,音感比較扁前(就像樂團等都放到你耳邊)不竟以接近50年前科技錄製,我比較喜歡羅伯.蕭指揮的清晰,bass又不會太重的錄音(當然樂團,soloist等都不能比較)...(恕刪)



1. 確實是這樣 蕭提版現在聽來確實不怎樣 主要是因為這錄音偏亮 聲音較刺 動態壓縮較大 細節較少 無法符合古典音樂錄音發燒標準 不過網路上還是有人把它當發燒錄音來看


個人認為是因為網路資訊大多似是而非 以訛傳訛 或者資訊太舊未更新 有很多東西其實講得人未必真懂就跟著照抄 因為 "蕭提+DECCA=發燒" 的觀念 早已深入某些對古典樂不是很熟悉的低階燒友心裡 畢竟這些人本身聽的古典樂就少 經驗不足 整天就只會拿玩電線 喇叭擺位調整心得做文章 不肯花心思專研古典音樂 所以很容易就被一些本身也是似懂非懂的半調子古典樂發燒友給唬住 但若就我個人經驗來判斷 好的古典樂錄音 基本的平衡控制一定好 還有就是通常背景會偏暗 聲音也不會過於尖刺 其次就看定位感 空間感的營造 及音質樂器自然音色收錄如何 但有一點還要強調的是 目前比較容易聽到的蕭提版馬八 大概就是已經再版數回的Original系列 要知道古典樂錄音經常同一錄音由不同公司轉錄發行 效果就是天差地遠 畢竟我們聽到的最後成品都是錄音師後製調整的成果 而我們現在較常聽到的版本 未必就與當年最早的LP或CD版本聽感相同 況且這錄音近年還發行藍光音樂片及LP復刻 所以真的要客觀論斷的話還需在多參考幾個版本 這也是跟一般流行音樂差異較大的地方 因為流行歌通常不管轉錄幾回幾乎都沒差異 也沒什麼轉錄的問題 畢竟都是mp3數位檔 萬能電子合成樂器 至於有些會重新編曲的也一樣 不然的話就是胡亂加料升頻了

還有一點就是 「發燒」的定義本來就會隨著時代 錄音技術和音響器材發展而改變 光70年代與90年代錄音方式和播放系統就存在很大差異了 更何況現在的數位主流 所以要成為一個出色的燒友 就是要求新求變 與時俱進 並站在以古典音樂為主導的音響聽音觀評論器材 才不失客觀公信力 絕對不是說買了一堆高價器材 沙包電線 就整天在邊誰大燒 誰老燒...掛嘴邊 例如耳機板這些高階玩家 也不過就耳機系統而已 就想把自己講得多厲害 若真有本事我們沒話講 問題是聽來聽去還不是就一些尋常流行歌曲 我觀察過這麼久 等級最高的好像就到Adele 加州旅館而已 拜託這些根本都是在搞笑 像什麼Adele的 在耳機當神組牌供奉 到My HiEnd被嫌得跟什麼一樣 可見得耳機版這些資深玩家水平根本不夠 能耐大概就是留在耳機版唬弄這些學生年輕族群罷了 畢竟器材在好 選的音樂不好 錄音不好也是枉然 評論也失客觀

2. 羅伯.蕭的版本 主要是在人聲錄的相當清晰 大動態失誤也少 比較其他同樣90年代錄音 這版當然算好 網路上看有人說這版加料其實不然 因為真要和其他板比其來 這加料還算少 總之就是 若照我個人豐富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版本收藏 及鑑賞經驗總結 馬八因為編制超大 早已超過錄音極限 所以打從一開始錄音 合唱團到底該配置多少人 就必須拿捏得恰到好處 以免後製無可避免的失真 其次就是讓合唱人聲退到後面似乎是較安全的做法 且保留空間給其他聲部安插 可以產生更豐富的多層次音響效果 以上是個人一點經驗

總之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可以是為現代錄音極限的代表作 同時也是播放器材極限 及個人聽感極限的參考指標 在音響界妄想一次攻頂 光靠花錢買器材是遠遠不夠的 買了高價器材聽來聽去還是尋常流行歌 一樣會被其他燒友看不起 想當高階系統玩家 在其他燒友面前抬頭挺胸 還是不得不朝專業古典領域邁進 而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無疑是提供音響發燒友一條捷徑 且以我多年古典音樂經驗 這首交響曲在跟其他古典樂同類型曲目比起來 平均難度還算得上是比較低的 更何況本人都已再三承諾免費教學 並保證教到會教到懂為止 且有問必答 絕不閃躲迴避 絕不敷衍了事 我就不懂怎麼到現在都沒幾個人來問我 所以歸根究柢還是不想學 不肯花時間而已

畢竟現在人都是想輕鬆 想隨意 對於音樂的要求 就是舒服順耳而已 並不是說這樣有什麼不對 而是標準要這麼低 買再多再好的器材也是只能拿來炫耀用 目的無非就是想讓人以為 很懂音響很有品味 當然有人會說要炫富可以買車 買手錶效果更好 我覺得不能這樣講 第一 我們怎麼知道一個愛炫富的人 有沒有另外帳號在汽車板 鐘錶板繼續炫富 第二 耳機板炫富門檻較低 我們看最頂級的 真正達到Hi-end門檻的HE1 目前台灣還沒人開箱 可是它實售應該也才一百多而已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耳機板本身多是學生年輕族群 就我觀察應該SR-009就已達高階標準 至於W234 DAVE 農夫 Sietech...等組合就根本算夢幻家用系統 隨身的就HUGO AK380等...綑一捆 但不管怎樣 現在耳機論壇絕大多數成員還是動漫迷為主導 主流音樂就是ACG J-pop 所以說他們的構想是希望透過耳機統連結動漫世界 或重建心中理想的動漫世界 並非是在追求器材聲音表現 但奇妙的是 很多高階用家卻又不是動漫迷 但也不聽古典音樂 也不是來自專業音響網站的專業人士 這於是就產生一個很奇特的現象... 就是這些人打哪來的? 因為動漫迷多是預算有限的學生族群 且面對滿足動漫相關嗜好 家長贊助的可能性非常低 所以動漫迷是很難開箱高單價器材的 因此很大的可能性就是業配了 關於這點後續有機會再詳細說明


pariah.T wrote:
1. 確實是這樣 ...(恕刪)



真正達到Hi-end門檻的HE1 目前台灣還沒人開箱 可是它實售應該也才一百多而已

大師,是新台幣200多萬元....

您德高望重,古典聽到飛天,快開箱吧!我等您的Sennheiser HE1開箱文~~~~

提問:請問《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一樂章之動機、曲式分析暨配器理論與應用,以及對現代音樂之影響,謝謝。

R式分享 wrote:
真正達到Hi-end...(恕刪)



算了啦...讓他花"100多萬"去入手新大奧根本暴殄天物
不如請華大去把器材升級到可以完整推出HD800的實力咖要緊
沒記錯60萬以內應該可以發揮近90%的實力
Awgm wrote:
3. 回想小第早年初'聽懂'古典音樂,也有-種高人-等感覺,後想通了,其實古典樂跟其它音樂-樣,喜歡的當它是寳,不喜歡的...鬼.既然像版主自覺很懂又何不放下扁見,努力把好音樂介紹給別人呢?回頭是岸呀!淚...(恕刪)



1. 確實是這樣 一般人由於對古典樂較陌生 感覺也太過艱深 常會有種誤解 以為欣賞古典音樂的人會瞧不起流行樂 這想法絕對是錯的 根據統計古典樂迷裡那種比較極端的份子 也就是只聽古典樂 對其他類型音樂嗤之以鼻的 確實是有 只是比例很低很低 應該1%不到 大部分的古典樂迷只是古典樂欣賞多一些而已 並不會排斥其他類型音樂 包括很多職業樂團 演奏家 也沒看過有那種公開言論批評其他類型音樂的案例 即便世平常都聽流行歌的 偶爾想聽一些古典樂 但卻不知從何開始 到了古典樂板詢問 一樣會有很多人願意給予建議 並不會說分的那麼清楚 好像流行歸流行 古典歸古典這樣 大部分的古典樂迷是沒有這種標準的 只不過要強調的還是在欣賞比例上 古典樂迷確實是聽古典音樂為主 收藏的音樂類型唱片也是 且古典樂欣賞比較偏專業需要相關知識基礎學習 也比較多討論空間 如演出者詮釋 唱片版本 作曲家 作品等... 至於流行歌曲就純粹是娛樂性質 在音樂上比較沒有討論的空間

其實古典樂對一般流行樂欣賞者有難度 對古典樂迷又何嘗不是...


可以看到台灣馬勒協會在發給會員的《第七號交響曲》導聆講義上打的「存活指南」四個字 就知道古典樂裡一些大曲難度有多高 先不要說能「聽懂」 光要「聽完」就不簡單了 所以連撰稿者都需要誇張到用「存活」來形容 目的就是要透過時間標記逐段導聆的方式 使聽者了解各段的欣賞重點在哪 才不說到了實際欣賞演出時一臉茫然不知所措 不過這些都是針對所謂的普通樂迷 一般樂迷 初級樂迷而言 古典樂真要到進階程度 這些都是小意思 而我個人當然很早就攻頂了 古典樂對我而言是沒有難度的 我講這是事實 我到現在還不懂古典樂到底難在哪裡 有些作品明明我覺得就很簡單 也應該算不上難 但一些人好像會覺得很難 而不願去嘗試

不過我是覺得既然這邊是音響相關的耳機板 對於音樂類型並不存在所謂偏見的問題 只是選擇的問題 畢竟要深度討論到高階領域的 當然少不得專業性質的 能發揮器材特性的古典音樂 這邊也是基於協助建議的立場 不然像這邊很多高階用家 心得發表就是一大段心路歷程消費經驗 然後一小段沒什麼參考價值的聽感描述 端出的音樂就是如此尋常 如此隨處可見的平易近人的 也就是音響與音樂程度上不成比例 只能繼續誤導賣弄從商家那邊學來的「以價論聲」觀念 這些在真正資深燒友眼裡看了也直搖頭 只是耳機版學生年輕族群居多比較不懂 專業度較低 或許還唬弄得過 但像之前還看到有人在問這些高階玩家 怎麼不去My Hiend的?.... 我看了真是不由得替他捏一把冷汗 奉勸各位大大千萬要冷靜啊 幾十萬的耳機系統聽著一般尋常歌曲 也寫不出具有說服力的文章 就這樣也敢去My Hiend?


2. 事實上介紹古典音樂這事一直有再做 整篇主題主要講的就是古典音樂與音響間的關係 而我個人比較推薦高階用家的還是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畢竟編制大作品對系統要求高 也能考驗器材實力 但重要的還是個人欣賞音樂能力一定要提升 「先學聽音樂再學聽音響」 不要買了高價器材 和一堆加料升頻的流行音樂檔 再來挑三揀四就代表很懂

當然也看過有高階用家組幾十萬家用系統 高檔耳機後開箱 態度也是莫名的客氣 配上極度違反常理的表達方式 整個看起來就是很怪 碰到網路酸民酸言酸語的 也是什麼...小弟我只是怎樣 請大大不要怎樣怎樣的....超級客氣的 不過雖然如此 文章還是一樣沒什麼敘述就是了 但面對這種也實在找不到什麼破綻講 我個人是覺得一部分可能有業配嫌疑 反正在耳機版大概很多人都習慣了吧 要不就是哪裡來的動漫迷 可能又看了哪部動漫片 迷上哪個動漫人物 想聽她的相關主題曲 剛好家裡有錢願意贊助 就買好一點的配備再家慢慢欣賞品味的 只不過這一類型的高階用家通常燒不久 大概快就二手市場拍賣 總而言之在耳機版只要商家在炒作動漫的 基本都是想撿現成的 算是走捷徑的一種賺錢方式 真要他們拿古典音樂恐怕也很難



Awgm wrote:
4. 另外想請教台灣的版友,以前在台北誠品書店有整層古典音樂cd買塲,但幾年前象沒有了,請問各位在那裡買古典音樂cd?....(恕刪)



實體唱片沒落當中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 目前台北要找專門的古典樂較多的唱片行 大概就剩大眾和佳佳 不過大部分的古典樂迷真要買CD的話好像還是以網路 例如博客來為主了 我個人大多都是找國外的Presto Classical網站 另外要注意到一點 台灣代理商的定價 大廠的如DG Warner 普遍算合理 小廠的例如上揚韻順代理的 普遍都偏高 有些甚至有全球促銷特價活動時 他們還是照原定價賣 現在網路資訊透明 再定這種價真的會很難賣

不過我覺得古典樂迷的音樂欣賞經驗 最好還是以現場音樂會為主 像我也是剛剛才從國家戲劇院回來



由其像這種歌劇演出 對我這種天生擅長鑑賞聲樂類戲劇音樂作品的人來說簡直如魚得水 且現場沒有麥克風 擴大機喇叭 沒有後製修飾混音 聲音百分之百真實自然 質地好壞一聽了然 這才是真正考驗高階古典樂迷程度 驗收成果的地方 所以平常聽的這些唱片就是在做準備而已 音響系統到差不多一個程度就好 不要像一些低階燒友 耳機玩家 漫無目的的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只會堆器材堆喇叭 堆得快跟天花板一樣高又怎樣 音樂一開還不是尋常經典流行歌曲 西洋流行歌曲 國語歌蔡琴 台語歌江蕙 英文歌愛黛兒 而耳機板的話 主要就是J-pop 和動漫主題 音樂來源也不以CD為主 現在大部分都是音樂檔案吧 畢竟受「以價論聲」的觀念影響 CD音質普遍會被本身音響專業水平不夠 音樂欣賞能力不強的燒友 當作是低階音質的象徵 事實上未必 會有這現象主要問題是個人聽感不好 只好「以價論聲」的方式來突顯自身很懂 所以網路上看音響相關文章要特別留意這類人的內容 不過好在他們通常都是拍照和消費經驗分享多一些 實際廳感描述很少就是了

R式分享 wrote:
或是直接去五大唱片總店(台南北門路),貨最齊全

冷門唱片可去38度C唱片行找找看,他賣很多冷門古典CD跟古典套裝..(恕刪)



1. 古典樂唱片目前實體店面看最多應該是大眾了 但現在已經搬離許昌街到敦化南路 看了一下店面居然設在八樓 做為一間賣場條件真的不優 而五大和佳佳的古典類其實都不多了 大部分應該還是靠網路為主 總之如果不想向國外網站訂購的 還是等博客來的優惠活動會比較好 避免浪費時間跑一趟

畢竟現在買CD的人也少 大部分主要還是依靠網錄噹洛 不過古典樂由於資源較少 樂友還是願意選擇實體唱片 不然就Spotify 或Youtube加減聽聽 至於大部分的一般主流流行音樂聽眾就更別提了 要他們買唱片想都別想 網路下載這麼容易不說 絕大部分的人根本也不講究 很多就是Youtube自建清單 用著破破爛爛音質的播放系統就在聽了 連找資源都懶 所以現在流行歌迷裡會講究的 大概就是一些初級發燒友和耳機玩家了 尤其在音響界 普遍存在「以價論聲」的觀念外 甚至現在有了高音質網站後 便開始「以格式論聲」 也就是「以價論音質」 規格越高 檔案越大的等級樂高越值錢 傳統CD 16/44格式在他們眼中形同垃圾 因為這些人首先在音響界是屬於專業較薄弱的一群 沒別的本事只是有錢會買東西 他們想證明自己比他人高一等 通常沒有別的辦法 就是「以價論聲」 問題是聽來聽去還是一些尋常的很普遍的流行歌曲 實在欠缺說服力 於是腦筋動的快的商人 就想到方法滿足這些專業不足 卻預算充足的音響耳機玩家 也就是售價高昂的高音質音樂檔販賣 因為畢竟不懂的人還是多數 又習慣以價論聲 自然很容易受到影響 信以為真 好像高單價的音樂檔案 就是高音質的保證

而這些專業不足的高階音響玩家 當然就是透過這種方式來持續誤導他人 甚至還講得頭頭是道 故弄玄虛高深莫測 讓人摸不清他們的底細 但其實我看過很多他們的文章 真的沒有什麼具體內容 問題是那種自信滿滿的模樣 確實很容易讓外行誤會以為這些人就是代表專業 特別是這些耳機論壇 有些看起來就是年輕學生 看起來很會讀書 可能是國立大學之類的 也許家裡環境不錯 買了一些高檔隨身聽 耳機 高音質檔等... 之後就自以為很行沾沾自喜 在論壇大放厥詞 講得好像自己最懂一樣 不過這也是沒辦法的 畢竟耳機版本來就不是音響專業訴求 成員又多是年輕學生族群 基本上還是以價論專業 也就是誰買的配備單價高 講話就越有分量 我覺得這也是專業程度無法提升的阻力之一


2. 冷門指的可能是作品 或唱片公司是台灣沒代理的小廠 大部分都需要專單進口 有代理的定價也都偏高 通常來講冷門也意味稀有 非比尋常 確實有些發燒友會拿來利用 避免因使用一些尋常唱片錄音評測器材營造不出專業氣勢 尤其是偏好錄音講究的所謂發燒名廠唱片 不過這點還是要是個案討論 一些發燒片其實是透過人為操作讓聽者一聽感覺與眾不同 但未必就是真有到發燒標準

從淡水走路到西門町到底多少時間,20分鐘可以走完嗎?

從西門町坐飛機到松山機場多久才有一班飛機?

Awgm wrote:
感謝Rex兄,請問38度C唱片行在那裡?台北嗎?麻煩請給地址,抱歉小弟係香港人,台北可能吾太熟...(恕刪)



38度C賣的唱片基本上是發燒取向 不見得適合古典樂迷 包含什麼新天新地也是 不過不管怎樣還是建議購買小廠CD前先查國外網路訂價 避免差價過大

至於為何會有所謂的發燒取向 主要當然就是為了滿足某些高階發燒友 可能器材相當高檔 但可惜古典音樂欣賞能力就是比較弱 無法欣賞篇幅較大的 高難度大作 卻又想透過唱片來發揮器材 所伴隨而生的相關產物 即所謂的發燒片和發燒錄音 且因其市場很小 售價高一點也是可以理解

但從這裡可以發現到 所謂的發燒錄音名廠 純歌劇套裝發行的量非常非常的少 以類型來分 測試片以外 還是以獨奏樂器及室內樂為主 我個認為是因為樂器量少的錄音在後製上比較好控制加料操作 畢竟發燒片廠為了要讓聽者一聽就感覺其中差異 在這方面的調整也是得心應手 當然我個人站在古典樂迷的立場 還是比較重視藝術性 也就是作品本身價值為主 還有當然就是盡可能以較低的花費 獲得更完整的收藏

所以個人是偏好收藏 "全集" 類的套裝CD 畢竟個人是天生就很懂欣賞古典音樂 音樂史上好像還沒有一部作品可以讓本人感到困難的 且因為所有類型作品都能欣賞 所以根本沒差 且既然什麼都能聽 當然希望最少的價錢買到更多的作品 不過品質還是要兼顧

總而言之古典樂不僅是鑑賞 在挑選唱片也是很有一套 這點真的沒辦法讓那些所謂發燒友來與我相提並論 畢竟那些聽的都是一些粗淺簡單曲目 看他們發表的聆樂心得也是著重在音響聲音效果方面 缺乏藝術性相關感受描述 畢竟在音響界真的在古典樂方面比較厲害的 我看過目前就是郭漢丞 蘇友瑞 劉漢盛...這幾個了 其中郭漢丞先生甚至還有能力開辦講座的 我認為應該是最強的 不過每個古典樂迷裡到進階領域裡專長項目或有不同 我個人當然是以超大編制超複雜超高階超高難度曲目為主 且聽的都是完整作品 絕不聽任何片段精選 還有一些太簡單的 小品合輯類我通常也不聽 簡言之就是我會先選想要的作品 再來選版本 針對某部作品專研的才會選購較多版本 例如今年研究重點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目前已累計14個版本 且還陸續增加中 我知道對一般人來說看起來好像是毫無意義的事為何還要去做 不過我必須說 藝術價值不能用世俗功利標準衡量 這研究文章若寫得好 一發出去透過網路瀏覽收藏分享 可以流傳十年百年 對現在及未來的愛樂者來言都是很大的幫助 不必去拘泥眼下的成效 畢竟現在的人不理解未必未來的人也是如此 不然看這些耳機板 每日發文數量如此稀少 只剩廠商例行業配 歸根究柢原因為何 還不就是音響專業不足 和音樂專業不足 造成這種結果 證明由動漫J-pop迷組成耳機論壇 形成輿論大宗 學生社團管理模式 肯定是一大錯誤 想當初如果能讓My-Hiend 或普洛影音網來主導發展耳機論壇 至少不會是現在這樣情況 只是說這些也是太遲

版主用來開箱的那幾張我都有聽過
但沒有聽很熟
本人聽小提琴協奏曲的頻率比較高(因為在下有學過小提琴)
我是比較喜歡監聽系的調音
我是沒聽過ie800
我是覺得聽古典音樂的耳機音染能不要有就不要有不然和音樂廳實際聽有落差
我是認為挑古典音樂的耳機和其他耳機的方向不太一樣原因是錄音室EQ的調整就比較特殊
我是不挑音樂聽但我認同版主要將頂級耳機發揮到極致就是要聽大編制交響加人聲的觀點因為就個人經驗聽十人左右的編制以下的曲子五萬左右的耳機加兩萬左右的dac和兩萬左右耳擴就差不多了再高級就聽不出什麼差距但換大編制的曲子就有差了
R式分享 wrote:
38度C唱片行: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二段90之1號
五大唱片行:台北市中正區許昌街34號
大眾唱片行:台北市中正區許昌街24-1號2樓...(恕刪)



應該是漏掉佳佳和誠品敦南 幾年前在佳佳搬家前還去過 古典部其實縮編很多 東西已經很少很少了 不過主要是服務態度上我個人不太滿意 因為我記得有樂友在音樂廳看過我本人 不信的可以去問他 我這人雖然常講很懂古典樂 但並不代表我就是一個聰明的人 相反的我這人外表看起來其實模樣還有點蠢笨 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智能不足 去音樂廳的時候 偶爾也有機會坐到高價區座位 總感覺鄰座的人看我的表情 好像是在說... "這白癡怎麼會來聽古典樂? 還坐這麼好的位置?"...所以因為如此 到了唱片行古典部 很容易被一些自已為很懂古典樂的店員當成是外行 看沒幾分鐘就不耐煩問說: "想找什麼可以幫忙..." 其實言下之意就是說看礙著她了 於是當下心生不爽 立刻掉頭就走 並發誓永遠不再去該店

反觀大眾古典部就不會有這種現象 之前再許昌街的時候 幾次因為音樂會的緣故 順路經過還會去逛逛 因為東西真的很多 有時一看半小時 店員也沒來打擾 這點就真的很不錯 所以自然再那邊也消費過幾千塊有了 只是現在搬家之後 應該是沒機會再去了

至於五大我印象中應該沒有專門古典部了 一般都跟西洋音樂 電影配樂類放同一區了 量都很少

另外敦南誠品音樂不曉得還在不在 記得那邊也是很多唱片 主要特色就是走世界性音樂路線 有很多非古典類的 看起來讓人感覺很新奇稀有的國外小廠唱片 只是現在Youtube Spotify很方便 要想聽這類 搜尋一下就有 音樂變得都很沒價 畢竟就是流行歌 通俗歌 可能換個語言 換個膚色 其實唱來唱去還不是差不多的東西 製作方式也大同小異 主要大概就是聽好玩聽趣味的 例如什麼非洲音樂 中東音樂的 可能平常很少有機會接觸到 剛開始總會讓人感覺新鮮 但畢竟都是些簡單音樂沒什麼深度 對高階音樂欣賞者來說 大概聽個幾秒就不感興趣了 對一般流行歌迷來說 可能有機會的話聽個幾首看看 不然就是回頭繼續聽通俗芭樂歌了

因為對大部分的人來說 音樂還是熱門輕鬆常見的為主 雖然說音樂只是關於選擇 但透過所選的音樂類型 還是可以鑑別出欣賞者的程度 依世界普遍標準來看 當然還是古典音樂算是音樂類型中的最高級別 往上就是再從中挑 但基本就是古典類沒錯的 所以為什麼資深燒友 高階器材用家 最終都不得不面對古典音樂就是這緣故 要說像台灣耳機論壇這種種亂象 各式奇怪人物 奇異觀點 拿著一堆日本流行歌 動漫歌 就在跟人家講什麼初燒 發燒的... 基本上這些根本就是沒有所謂的自知之明

畢竟在音響領域裡 沒有說買個幾千塊耳機 哪怕是到幾萬塊高單價器材的 就開始在那邊叫「發燒」的 因為「發燒」一詞本身還是有專業成分 而這專業就是來自音響知識和古典音樂 而耳機板愛用的這些日本流行歌曲 動漫音樂 純粹就是個人喜好而已 跟音響專業領域根本無關 我甚至懷疑很多動漫玩迷耳機玩家 是不是把對動漫人物的這種迷戀 就當成是「發燒」 也就是沒搞清狀況 喜歡動漫人物 因此深陷其中會去想買周邊商品 包括買中高階耳機聽相關音樂商品等行為 可以稱作是「沉迷」或是「中毒」 跟音響領域裡談的「發燒」是完全無關 只能說是廠商「置入性行銷」成功而已

只是有些高階玩家我不清楚是真心的還是裝的 看那應對態度也實在客氣 成穩內斂 謙虛謹慎 且很多也承認自己是外行 木耳 聽感不足參考了 說真的 遇到這麼客氣這麼實在的 旁人也不便多說什麼 但有少部分就相當自以為是了 明明系統等級也沒說高檔到哪裡 聽的音樂也普普通通的 連錄音好壞都不會挑的 看起來還是年輕學生模樣的 就再那邊到處教人挑器材 分享心得 提供建議的 感覺一整個就是莫名其妙 真懷疑不會有人就傻傻相信他們的話吧


  • 9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