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刀劍無名 wrote:
我倒是很好奇有些藍芽耳罩耳機
可以接線 可是用藍芽聽起來卻比較好聽...(恕刪)
其實
正常情況都是反過來
因為藍芽的傳輸頻寬天生就受限了
可能原因有幾個
1.線不好
2.你用的器材推不動耳機
3.單純木耳無法分辨
十機九移,換過八鏡七店六街五老闆四處跑,還得三買二測,一台爛貨
asdf3164 wrote:
拿地表最貴無線耳機
跟
有線耳機比
地表最貴無線耳機 有勝算嗎?
我沒有先去瞭解最貴是多貴。
單就問題回覆,因為這屬於資訊業的硬體規格和市場需求問題,所以應該都通的。
=>平民消費的東西,不可能會在資訊業資訊化的產品裡高檔到什麼地步。
PC一台2萬3萬,Mac一台都賣到10萬去了,
兩邊的人都是買來做同一件事,Mac照樣全世界賣到缺貨,您說是吧。
就別說規格高低,iMac的Ram價格根本天價,PC Ram的價格都比低的在賣。
況且PC的高階Ram,製作的廠商也有在賣同規格的給iMac(全球一家),這是我使用PC多年和轉用iMac多年的真實經驗,Mac擴充的Ram我也沒買原廠貴吱吱的,
(沒記錯的話,原廠是4倍貴於PC的Ram)。
-
以下開始講您問的耳機,沒有查證,
僅就我對資訊周邊的業界狀況講給您知道。
以現在的平民技術、平民價格來講,
技術上,我認為沒有勝算。
幾句話講給你理解,
有線和無線差在多一個無線技術成本,多這技術就貴了一些;
有一幫人會說有線的使用線材很好,線材也貴,又接近多少原音重現,
另一幫人說話了,無線的連線材都不必,給什麼音質播什麼音質,還省線材;
但是!無線技術也是要多一個傳輸晶片和接收端dongle阿!
討論到最後還是原地打轉,
因為牽涉的是兩個不同層面問題,這分別又有兩種需求上的不同,
無線有線<技術成本(硬體)>和<市場需求量>。
況且,
即便技術上有解法,若需要用到的硬體規格是天價,
那麼這種等級的<高階零組件>依然會處於等待廠商實現中的狀態,
資訊界這種事情多得很,
若該領域最大的品牌沒有打算做,
而那個技術的成本也因為沒有被市場量產而降低時,
在專家眼中是太高成本了,商品做出來的定價將會不符合大眾市場需求,
這種事在IC業特別多案例,很多計畫都是這樣胎死腹中,
等到真的可以出手時,同級產品競爭者重。
舉例:
當初我要買第一組耳麥取代貴吱吱好喇叭時(電腦用),
網路搜尋找到樂器行賣的,有線;
那個價格很高,印象中是7000多,
當然買不起,只能聞香。
後來隔了幾年又找,注意到羅技有賣,當時那組好像是無線五聲道…
(已經補充在後面)
PS:
羅技是從我1997年使用個人電腦486DX2-66以來,
唯一信任的滑鼠品牌,沒有其他例外;
當時還沒到Win時代,玩3D studio R3/R4用的。
後來連買iMac都不要他鍵盤滑鼠,
(iMac銷售一定附送apple引以為傲的鍵盤,可惜我更習慣機械式鍵盤)
一收到貨直接網路上便宜賣掉,連個試用都懶;
直接沿用原本我PC上的鍵盤滑鼠。
(本身不是個Apple粉絲,但100%肯定Apple把電腦做得很好。)
公司PM預備做新產品,
外觀設計好了、規格開了、業務也去跟客戶簡報預訂明年供貨都沒問題了。
結果這規格表開出來到了RD那邊去申請過不了,
因為材料成本超過公司給的年度預算,
於是又收起來,因為部門的年度配額資金有限,
只好等年中看營收或下一次機會時提看看有沒有轉機;
上面這段描述,就是台灣第一線代工廠做自我品牌商品的常有狀況,
有些第二線或三線代工廠有可能會做,
但是,他背後還有一些跑中國市場的零售商撐腰。
台灣缺的,是品牌商;
品牌商缺的,是足夠多的市場忠實愛好者;
這件事情,台灣市場消費人口太小,別說潛在忠實愛好者夠不夠,
一個資訊商品,要是單賣台灣都不夠了,
忠實愛好者基數低,就根本不會達到那個穩定獲利點;
這就是為什麼,
華碩、宏碁是紅在國外,而台灣只是他們一個小市場,
所幸,這些外銷大廠很給力,為台灣爭取外匯,
造福了台灣。
PS:
多數台灣人都知道Acer和ASUS是發揚於台灣的品牌,
但很多老外不知道,他們甚至以為是來自美國、歐盟,
不信,問問你的老外朋友。(如果他對資訊業、股票沒概念的話)
我真實問的結果是,
問女性,沒一個知道是來自台灣,不論幾歲;
問男性,1/2知道來自台灣,都是年紀超過40。
而你說的耳機,
我就是其中一種需求者,
對音質我有要求,但是沒有到那個專家要的無限上綱等級,
對無線我也有超級需求,而且品質要好到40坪房中任何角落無噪音。
一開始買幾百塊便宜的,
沒多久發現問題一堆,
例如距離才不過從我電腦桌到套房內廁所,開始有噪音。
後來我找大品牌的買,
買羅技的遊戲耳麥,印象中當時買的第一款便宜的,
沒記錯的話是700多,好比較多但是感覺不夠。
第二款羅技選標示著有遊戲功能的無線大耳麥好像4500上下,
這組我幾乎挑不出他毛病;
當時我住的地方三房兩廳走到哪裡都沒噪音,
到陽台抽煙用耳麥跟朋友聊天都一切正常。
後來用很久把耳罩上的那道皮都磨光了,
戴起來沒那麼舒服看起來也很難看;
然後忘了碰到什麼問題,我決定買新的。
又買了該遊戲耳麥新款,這款產品線越做越貴,但是規格有提升,
最後買的規格是7.1環繞音效,價格有比較高但是我忘了多少,
品質真的很好了,而且無線的。
再多說一個,
玩一些高規有品質的3D遊戲時(當時玩魔獸世界),
戴這種立體聲耳機,可以達到聽聲辨位的效果,非常震撼的清楚!
聽聲音就知道那東西來自哪一個方向,前後左右、甚至右後方、左前方,
只是一般玩遊戲玩家不會覺得這很重要(操作技術未達)。
--
資訊產品的新技術要被平民化(下單量足夠),
成本才可能降低,然後被做成市場商品。
否則,
他永遠只有可能是少量生產販售天價給特定特殊需求者,例如航天科技需要;
然後就都只能處於等待市場被打開的狀態。
這就是我所謂,
『技術上應該都有,只是等待市場被打開。』
因為較大的市場沒被打開時,
量產該技術的商品,就很容易不敷成本,
所以製造商都會在市場需求和出貨的客戶需求裡找到平衡點,
做最好的打算,賺最好賺的市場份額;
這也是為什麼電腦界一些出類拔萃的品牌廠商,
商品價格特別硬,然後常常做出高規格來讓人想要又捨不得買,
因為銷售量不能提高到多高,所以他降不了價格給你,
但是,他在這個殺戮市場裡找到屬於他的路了,
就是讓大家都很想要,這時買他的人更顯得高貴有眼光有口袋。
以前美國一家Alienware牌,
專賣市場最高階遊戲機、遊戲筆電,
他每出一台桌機或者筆電,
效能都可以砲打市場上電腦,
每次出新款都還給第三方軟體評測結果
(就是讓你也能下載同一套測試你電腦),
讓你知道你的桌機/筆電在效能上真的攀不起。
然後外觀還設計得超棒,
帶出去會一直被人問、借看。
只是到了最後,他被DELL收購了,
原因我不知道,但我猜是因為太高攀走不下去,
但是美國銷售第一的DELL能COVER他,
就把這牌子給買走了,
之後變成DELL的遊戲機品牌,成為DELL一條獨立產品支線。
---
以上說完了。
另外,囉唆多講一個,
告誡那些喜歡買便宜貨資訊周邊商品的,
別的東西可能一開始都不會有大問題,
但是耳麥買便宜貨,是超超超大問題!
跟你對話的人,會一直處於轟轟轟的背景音中,
你受得了,別人會因此不喜歡跟你語音對話;
尤其,若是多人語音,
整個聊天室所有人都會被轟轟轟持續轟炸耳朵,
很快大家就會一個個鳥獸散,根本達不到討論的基本需求。
*別以為你只是要聽而已,
如果你要用便宜耳麥,又不知道如何設定關閉麥克風功能(送出聲音),
你根本就是害了所有花比較多錢買正常耳麥的人,
害他們要被轟轟轟的雜音轟炸!
信不信由你,耳麥好壞,跟價格是直接關聯,
除非你高價買廉價耳麥,那是被詐騙。
舉例:
曾經有一款線上遊戲,一推出就主打語音聊天室功能!
因為我本來就長期使用耳麥,
(當時是MSN Messenger和SKYPE跟朋友語音對話用)
然後去巴哈發文號召玩了那遊戲,意外激起很大反應,
大家說好遊戲一開就去約定的伺服器,然後我開了個公會集合他們,
很快,不小心成為該伺服器進度第一第二的公會,
也開始集結大家使用該遊戲的語音聊天功能,
因為已經看到別的公會開始走這路了。
然後,這個語音聊天,始終就是有人死都要買便宜貨,
一個便宜貨導致語音環境永遠都處於轟轟轟狀態,
我開始一個一個確認轟轟轟來源,
(若不一個一個確認,他們自己都不知道/不承認是他們的耳麥有問題。)
最後是把耳麥出問題的都請出聊天,建議他們買到正常的再來,
然後,
這個進度第一第二的公會,竟然就這樣鳥獸散了;
講到要建議他們買正常耳麥,跟要他們的命一樣!
(難道你不是因為要體驗團隊語音遊戲環境嗎?腦袋什麼問題?)
也因此我對這遊戲失望不玩了;
離開以後,還有人在巴哈找我回去,
說誰誰有回來玩了,誰誰誰也覺得我應該回去;
可惜我就是已經對那遊戲失望了,那已經不是玩家後來怎樣的問題,
提不起足夠慾望。
最後,
幸好是這遊戲商自己收掉不再營運,讓我比較能接受結果。
遊戲收掉的原因未知,
但我認為就是因為大部分消費者捨不得買正常耳麥,
(沒貴幾多,馬的反正就是矛盾賴皮自己啦,又想要體驗爽爽語音,又不能接受換新耳麥,死凹大家接受他轟轟雜音)
造成當時團隊語音功能永遠處於有雜音的狀態,
很可惜阿!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