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

[4/12更新]才買10天的Sony MDR-1000X斷裂問題 原廠拒絕保固

結果跟我想的1樣,原廠不會免費幫你修,或是換新的給你。要快6000,你黏起來繼續用吧。
本來想買給人家當生日禮物的,這下子要重新考慮了,唉~
我覺得如果是在家裡弄斷的, 沒有証據說是正常使用, SONY不賠償也就算了,
但樓主能提出錄影証明是正常使用的狀態下斷的, 明明就是東西有瑕疵,
如果SONY不幫客戶維修, 那保固不就是保假的嗎?

mvp168ks wrote:
oldcaptain wrote:

我頭戴著耳機走進店家...

這種情形算很常見嗎?(耳罩耳機)
有點好奇~...(恕刪)

1000x有兩種降噪模式「環境」、「人聲」,當時我是以「人聲」在逛百貨,這樣可以濾掉一些外界的雜聲音樂,又可以清楚的聽到他人的說話以便回應,所以才會戴著耳機逛街與店員詢問

若換成一般的全罩耳機,戴著應該就無法聽到別人講話,所以應該是不常見

1000x本身是隻好耳機,功能我非常的滿意,只是發生這種不保固的事情,實在是始料未及也令人難以接受
剛剛看到這個人的QC35與1000X的比較評測影片,在1:06秒那段,他居然可以把1000X折成180度那樣還不會壞,那我這麼寶貝我的1000X,當然不可能像他那樣搞,很好奇究竟是為何我不過是從脖子取下就會骨折?Sony原廠也不能給個解釋嗎?

oldcaptain wrote:
剛剛看到這個人的QC35...(恕刪)


真的耶 小弟眼殘以為只有QC35可以那樣折
希望SONY能好好處理這件事
wilsonx67 wrote:
希望SONY能好好處理這件事 ...(恕刪)

昨日已至行政院消費者保護會網站填寫申訴單立案

今天上午再次去電SONY總公司,原先負責接洽的"客服部"某小姐據說不在,之後亦未回電

已於今天下午將耳機不修取回,打算自己用UV膠黏一黏了,明明是正常使用,叫我花一半的錢去修,我嚥不下去

目前黏起來的效果還算堪用

原本只有黏左耳裂開處(垂直鋸齒紅線),黏好試用後,才發現其兩側的「邊緣」有很大的縫隙



但未斷裂的右耳則完全密合毫無縫隙



假設,外側塑料件內側塑料件之間是以膠黏合,則懷疑是否是因為黏合不確實,在多次使用施力下,內、外塑料件分離,受力不均,故而被「槓桿作用」導致內側塑料件斷裂?

斷裂側的外側兩邊的銀黑色處也發現有裂痕

oldcaptain wrote:
原本只有黏左耳裂開處(垂直鋸齒紅線),黏好試用後,才發現其兩側的「邊緣」有很大的縫隙
但未斷裂的右耳則完全密合毫無縫隙
假設,外側塑料件與內側塑料件之間是以膠黏合,則懷疑是否是因為黏合不確實,在多次使用施力下,內、外塑料件分離,受力不均,故而被「槓桿作用」導致內側塑料件斷裂?
斷裂側的外側兩邊的銀黑色處也發現有裂痕

仔細看了斷裂部位的照片, 裂開的部份是單邊耳罩的卡榫末端部位.
我家有支十多年舊的Philips全罩式耳機, 前些日子我女兒使用後也斷在同樣部位.
我抓著未斷裂的另一邊耳罩, 模擬外拉的動作, 結果也裂了.

似乎某個外拉的手勢, 那個部位會受力特別大.
(就是外拉耳罩的同時, 又有稍微向下施力.)
(或者是說, 往斜上方拉開耳罩, 手腕稍有下坳)

我的飛利浦已經十多年了, 塑料脆化也算正常. 新品半個月就裂開的, 真的是有點離譜.

使用耳機, 要注意避免那種施力方式, 最好是順著兩耳直線方向的往外拉開一些, 再整個移開頭部.
(用手臂的力量外拉, 手腕固定)

網友們不是神,無法憑空還原事實,這有可能是商品暇疵?也有可能是人為損壞!如果廠商不願善意保固,那也只能摸摸鼻子吃一次虧學一次乖(我也有類似的經驗),下次不買它家的產品
我是胖子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使用耳機, 要注意避免那種施力方式, 最好是順著兩耳直線方向的往外拉開一些, 再整個移開頭部....(恕刪)

我真的「自認為」沒有什麼特殊動作或用法,就是正常的使用.....

諾2028 wrote:
網友們不是神,無法憑空還原事實,這有可能是商品暇疵?也有可能是人為損壞!如果廠商不願善意保固,那也只能摸摸鼻子吃一次虧學一次乖(我也有類似的經驗),下次不買它家的產品...(恕刪)

我比較不爽的是,原廠完全不調查斷裂原因,我說有證據,連看都不看,就直接判定人為的這種態度,實在難以服人!
  • 3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