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刪............................

上線中 wrote:
我是覺得耳塞型大多會因為外來噪音
而會把音量開大
這是會造成聽力更大的損害


高中同學家住基隆,每天搭公車通勤到台北市區,
由於他習慣邊搭車邊聽隨身聽,用的又是一般的耳塞式耳機,
為了要與公車行駛時的噪音對抗,所以他都會把隨身聽的音量調至最大...

此外,同學又是管樂隊的,每天到學校還要進行團練,讓他又處於另一個高音量的環境,
結果到高二時,我就發現和他講話時,經常都要複誦一次,他才聽得清楚我在說什麼


無論是聽什麼形式的耳機,我也覺得音量控制絕對是重點,
而所謂的「音量」,不能完全以「隨身聽的刻度」或是「耳擴旋鈕的位置」做基準,
畢竟每隻耳機的阻抗、靈敏度都不同,把隨身聽設定在同樣的音量刻度,
換一副耳機後聽到的音量往往差異不小......
39樓的大大,16樓有個專業的已經說明你的論點是錯的,就插耳機拔耳機能有多大的氣壓,我就試過坐完飛機後耳朵痛了一個月,這是我唯一一次感受到氣壓的威力,但耳機插插抜抜又不見我有事,要分享心得是可以,但不要隨便拿一些奇特的理論來讓別人出現誤會的情形

firefalcon wrote:
這沒什麼好統計的.....(恕刪)


這位大大說的才是正確的!!!

VanishedMoon wrote:
聲音開的大不論是任何...(恕刪)


請問VanishedMoon大大, "聲音開小的話戴耳機又好像沒什麼意義了..." 這句是啥鬼話??

隔音好的耳機不需要開很大的音量就能聽得很清楚了,反而更能保護耳朵!!!


難道你音量都開過大?? 耳朵有問題???
numberong wrote:
39樓的大大,16樓有個專業的已經說明你的論點是錯的,就插耳機拔耳機能有多大的氣壓,我就試過坐完飛機後耳朵痛了一個月,這是我唯一一次感受到氣壓的威力,但耳機插插抜抜又不見我有事,要分享心得是可以,但不要隨便拿一些奇特的理論來讓別人出現誤會的情形...(恕刪)


耳道式耳機低音的音壓比起耳罩式來說相對的強(注意我說相對),人耳(以及腦內EQ)對低音的感受較為遲緩,但是低音的音壓造成耳膜的損傷則是絕對的,人耳聽起來同樣音量的設定一個是偏高音另一組是偏低音,但是後者所呈現的整體音壓是有可能高於前者的

另外插拔耳機的氣壓問題,我的確沒有讀過相關論文
但是極為密閉的耳道式動鐵耳機在拔出時確會感受到極大壓力,而耳道中結構最為"可受氣壓而動作"且脆弱的我想就是鼓膜,等於拔下耳道式耳機的瞬間等於強迫鼓膜產生一個很大的位移(這不是聲音,因為連1Hz都不到),我相信這種因為氣壓導致鼓膜強制性的暫時位移對鼓膜的傷害是很大的
我往返日本台灣坐過太多次飛機,最印象中的一次是我高中時邊鼻塞感冒邊坐飛機飛大阪
壓力大到喝水吃糖果吞口水捏住鼻子強迫吹氣都沒有用,飛機越降落耳朵越痛
結果下飛機後在日本整整痛了一個禮拜
回台灣後我去看了耳鼻喉科,當時的醫生告訴我耳膜或許有破裂但是會自我修復
但確實從那個時候開始,我覺得我右耳聽到的頻率響應分布跟左耳不太一樣
變成是我現在左耳聽到的是三頻均衡的聲音,但是右耳在部分高頻區段卻會不靈敏
就像某個動圈式麥克風的振膜因為碰撞而凹陷,他還是可以收錄到聲音但是這個聲音的頻率響應永遠不會跟原來一樣了
以上我自己的經驗供您參考

另外我自己有一個看法,我不確定絕對正確但提出來大家討論看看
大家一定都有鼻塞導致耳壓不平衡,外界的聲音聽起來悶悶且不清楚的經驗
把鼓膜當作是一個喇叭單體,這個單體的彈性懸邊可以前後移動1CM(極限值)
然後這個單體要產生1KHz 100dB音量的時候單體會在1mm做往復1KHz的震動,假設耗能1W
今天用橡皮筋先把單體往後拉9mm,剩1mm的活動範圍
單體仍然要產生100dB 1KHz往復震動1mm的情況,因為單體位置及喇叭邊的材料張力以及接近極限,需要耗損更多能量(ex 2W)才能夠達到相同的震動,相同的音壓
但是把單體的活動範圍逼到極限又強迫其震動,是否有可能導致單體旁的彈性材料(喇叭邊)產生疲乏
產生疲乏後是否喇叭即使回復到正常狀態下,其頻率響應的靈敏度也有可能會改變

以此類推耳道式耳機插入耳朵時如果沒有完美的做好壓力施放,那內外耳就會產生一種壓力不平衡的狀態(我想這種閉塞感是耳道式耳機中的常態),這種狀況下就好比鼓膜已經被強迫位移一個定量,然後在這個狀況下下為了要聽到與壓力平衡時相同的音量則需要給予耳膜更大的音波強度才能使之達到同程度的震動.然後鼓膜的彈性是否就更容易疲乏

我想聽力受損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1.第一個是鼓膜生物材質的受損(麥克風的振膜受損)
2.另一個是聽覺細胞的受損(Sensor受損,可以說是麥克風的後續放大線路和ADC受損)
堅持只有音量為絕對要素的人,我想只有考慮到第二點卻忽略第一點了

有一個新聞標題,彷彿就是當年的我的翻版
>染中耳炎搭機 30歲女耳膜破損聽力
由於01不能轉貼新聞時事,所以有興趣的請自行Google

另外這篇醫學解說雖然是對岸的,但我覺得說得非常詳細
http://baike.baidu.com/view/952882.htm
裡面有明確提到瞬間的氣壓改變有可能造成鼓膜的破裂

以下是爬文翻來的資料,參考用
---
喇叭在重現聲音時,聲音必須經過空氣的傳遞、經過數呎以後才會到達耳朵。在聲波到達耳朵時一部分的高頻已經被空氣吸收了。低頻被吸收得比較少,但是低頻會因為bone conduction(這是什麼,bone指的是什麼bone?)而讓人比較感覺得到。如果是耳機的話,耳朵則會完全接收所有頻率、任何頻段都不會被衰減,因為發聲體被確實的壓在耳朵上。所以當耳機和喇叭以同樣的「等效音量」播放時,耳機實際上會傳送出比較多的高頻能量,這些能量比喇叭更能傷害聽力。(就是說,當你以為耳機和喇叭的音量一樣時,其實耳機傳到耳朵裡的音量較大)
In loudspeaker reproduction, sounds must travel several feet before reaching the listener's ears. By the time they arrive, a portion of the high frequencies have been absorbed by the air. Low frequencies are not absorbed as much, but they are more felt through bone conduction than actually heard. With headphones, the ears hear all frequencies without any attenuation, because the transducers are literally pressed against them. Thus, when listening to headphones at the same effective volume level as loudspeakers, headphones may still transmit louder high frequencies that are more likely to cause hearing damage.
另一個在耳機上比較明顯的聽覺現象是長時間聆聽造成的聽覺靈敏度下降。因為耳朵會適應大音量的聲音;即使音量完全沒變,聽者還是會以為音量漸漸的變小了。耳機的隔音效果會使得這種現象更加明顯。對耳機使用者來說,要把音量調大到足以傷害聽力的程度實在是太容易了。有趣的是,大部分的人根本分不出85分貝和100分貝的差別,儘管後者對聽力的傷害大得多。所以,重點在於必須要在長時間使用耳機時讓耳朵休息以避免聽覺疲勞,也才不會老是想要把音量再調大。
Another hearing phenomenon that seems to be more noticeable with headphones is a decreasing sensitivity to sound levels over time, as the ears adapt to loud sounds. The listener perceives a gradual drop in loudness even though the volume control setting hasn't changed. The acoustic isolation of headphones tends to highlight this dulling effect. It is all too easy for headphone listeners to turn up the volume to the point where hearing is at risk. Interestingly, most people find it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between 85dB and 100dB SPLs, despite that the latter is more injurious to hearing.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avoid listening fatigue by resting the ears in silence after long sessions with headphones and to fight the temptation to turn up the volume.

azureimf wrote:
我有條件認同耳道式耳...(恕刪)


我認同"而且插拔耳道瞬間的強烈氣壓改變對耳朵也不是好事"這個說法耶
以前試載過耳道,每次要拔起來瞬間內耳深度都覺的有點抽痛不舒服,感覺就有點像吸盤把鼓膜吸住,後來就不再使用耳道式
porocks wrote:
我認同"而且插拔耳道瞬間的強烈氣壓改變對耳朵也不是好事"這個說法耶


瞬間的氣壓改變對耳朵當然不好,比如搭飛機或是搭高速電梯讓人耳鳴,
往往都是耳內壓力於瞬間改變所導致的後遺症,

不過使用耳道式耳機後,要將耳機由耳道拉出的瞬間,是可以自行控制速度的,
如果硬要和自己的耳朵過意不去,用「猛拉快抽」的方式拔出耳機,當然會出狀況

反過來說,緩慢、輕微的往外將耳機拔出,則壓力的改變也不致於對耳朵產生太大的影響......
音量適中不久戴
睡覺時不聽
我想聽力受損不至於太誇張...

畢竟
我不能沒有音樂阿~
azureimf wrote:我想聽力受損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1.第一個是鼓膜生物材質的受損(麥克風的振膜受損)
2.另一個是聽覺細胞的受損(Sensor受損,可以說是麥克風的後續放大線路和ADC受損)
堅持只有音量為絕對要素的人,我想只有考慮到第二點卻忽略第一點了

有一個新聞標題,彷彿就是當年的我的翻版
>染中耳炎搭機 30歲女耳膜破損聽力
由於01不能轉貼新聞時事,所以有興趣的請自行Google

另外這篇醫學解說雖然是對岸的,但我覺得說得非常詳細
http://baike.baidu.com/view/952882.htm
裡面有明確提到瞬間的氣壓改變有可能造成鼓膜的破裂

喇叭在重現聲音時,聲音必須經過空氣的傳遞、經過數呎以後才會到達耳朵。在聲波到達耳朵時一部分的高頻已經被空氣吸收了。低頻被吸收得比較少,但是低頻會因為bone conduction(這是什麼,bone指的是什麼bone?)而讓人比較感覺得到。如果是耳機的話,耳朵則會完全接收所有頻率、任何頻段都不會被衰減,因為發聲體被確實的壓在耳朵上。所以當耳機和喇叭以同樣的「等效音量」播放時,耳機實際上會傳送出比較多的高頻能量,這些能量比喇叭更能傷害聽力。(就是說,當你以為耳機和喇叭的音量一樣時,其實耳機傳到耳朵裡的音量較大)

為什麼聽力損傷的原因少較去探討到鼓膜?
因為鼓膜是可以復原或手術修補的, 修補過後的聽力與之前不會有明顯差距.
至於您個人聽力的差異, 醫生都說只是"輕微受損", 而且回台時都已經復原了.
我認為是因為其他因素造成您的聽力損傷.
至於音量, 氣壓造成的耳膜穿孔??
在你的耳機能造成這樣的損傷之前, 耳機早就爆炸了.
鞭炮在耳邊爆炸後產生的耳鳴與聽力下降??
那是毛細胞受損, 而不是鼓膜穿孔.
就像中耳炎, 會不會影響聽力? 會, 給予即時適當的治療會不會有後遺症? 不會.
但對耳蝸中的毛細胞來說, 是無法復原的.
會傷害毛細胞的兇手有啥? 耳毒性藥物, 過大的音量這兩者是主要常見原因.

至於喇叭跟耳機, 啥低頻吸收不吸收, 我前面應該有講過這根本是半吊子的唬爛...
這樣說好了, 一套兩百萬的音響之所以比兩百塊的電腦喇叭好聽, 就是因為好的音響能傳遞完整頻段.
所以照那篇文章的說法, 聽好音響對聽力的損傷比聽爛喇叭的損傷大??
所以聽好音響的人聽力會比較差??
事實呢? 偏偏那些真的在玩音響的一個一個都是金耳朵, 所以很明顯這個推論是錯的.

而且請注意, 聽力不是只有單一頻率, 所以你少了低頻的聲音會對聽力比較沒影響嗎? 高頻的部份還是一樣會影響聽力.
甚至4000Hz的頻率因為耳道結構關係, 會有約3dB增益--這也是為什麼比較多的人聽力損傷是從高頻開始衰退.

所以回到我16F的文章...
聽力損傷最直接的原因是過大的音量與過長的使用時間.
用什麼爛器材跟用什麼好器材都同樣有造成聽力損傷的機會.

firefalcon wrote:
為什麼聽力損傷的原因...(恕刪)




此為正解!!!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