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narukaze wrote:
可能是他老兄真的聽不出MP3跟WAV的差別吧

我開始覺得這篇回文不是在挖苦他了,既然聽不出來,耳機和撥放器用這價位也沒用阿,不如省點錢多買幾張古典樂CD,你說是吧...(恕刪)


1. 如果是一般流行歌確實是聽不出來的 但古典樂的話 大部分要分別都比較容易 特別是大編製的更明顯 因為錄音就是壓縮聲音 流行歌比起古典樂動態壓縮更大 導致在高低頻訊息量讓器材發揮的表現空間少 所以在辨別上是比較困難的 更何況還有一種可能 就是這些流行音樂的錄音成品 可能本來就是mp3 只有錄音室保留的真母帶才是無損 而對外販售 線上串流的都採用mp3的版本流通 CD則用mp3轉WAV再壓製即可 所以CD層裡的原始WAV的 只是mp3的轉檔 音質不變 真要比較兩者差別 就是買CD通常會送贈品 海報之類的 有些女歌手還會隨CD附小本寫真集 而動漫迷最愛的動漫美少女專輯 可能就換成是一些畫冊之類的 不過高階一點的用家還是傾向音樂網站購買Hi-Res高音質檔 以突顯與眾不同之處 但事實上是浪費錢 因為源頭就不好的東西 後端重製要賣高價就是依靠加料 例如動漫迷最愛的日系卡哇依女聲 可能就是在人聲方面做修飾 畢竟背景音樂都是合成的 調整空間有限 總之東西要賣得出去 就是要讓消費者立即聽得出差異 加料無疑是最快又有效的方式

2. 「以價論聲為之劣! 以貌取人為之拙!」 不過你講的也沒錯 確實很多耳機玩家買一堆器材都是在浪費錢 便宜耳機還是有其方便實用超值的優勢 走在路上 公車捷運上多的是用便宜耳機的人 反正就聽這些一般流行音樂絕對夠用 不要為了聽幾首流行歌 又是訊源 DAC/耳擴分離再綁成一大包的 雖然推力更強更猛更衝 開大聲一些聽了更過癮 但耳道式耳機本身就較傷聽力 加上流行音樂錄音動態壓縮大 預設音量大且又始終維持一致 時間一長很容易出現耳鳴頭痛等現象 有而久之聽力都會受損 這點板上其實都有用家分享過自身經驗可以參考 我也是建議要投資器材先投資音樂 這指的當然是對聽感有幫助的古典音樂 待提升到一定程度之後再來升級器材也不遲 當然有些高階玩家預算充足 會認為說反正就是有錢就是要買好一點的不行嗎? 當然不是不可以 只是不要把自己講得好像很神很厲害 一些中低階玩家也不要這些高階用家捧成大師 這樣是不是比較好

所以,就您認知,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動機是什麼???
weerozer wrote:
看起來好像真的是如此呢.....
或許對他來說「尊重」有些困難吧...(恕刪)


1. 跟您說聲抱歉 下次會特別留意表達方式
請見諒


2. 不過耳機版文章長期看下來 真的多半如你所講的 專業度普遍較為不足 討論者的態度也給感覺不夠嚴肅 也因為專業度的不足 致使在有關對於聽感部分的描述往往不能深入

這跟耳機板大多是學生族群有關 這些用家的配備大概就中低階為主 就是比買手機送的還好一點那種等級 缺乏高階器材使用經驗 加上耳機板又以動漫迷居多 欣賞類型集中在ACG J-pop 女聲 ...也都是屬於流行音樂的範圍 無高階器材 又無專業音樂素養 久而久之論壇就形成類似動漫女聲愛好者討論交流園地

畢竟動漫片本身就是娛樂性質居多 雖然題材很廣 但撇開那種特定需求的情色類型 耳機板動漫迷偏好的可能還是以可愛系美少女學生主題為主 動畫片商透過這些動漫美少女在動畫片中表現出的種種可愛誇張逗趣搞笑演出 使觀賞者投入其中 藉此行銷相關周邊商品 例如模型玩具 寫真畫冊 海報日常生活用品及音樂專輯等等....而且售價還不便宜 可見得周邊利益真得相當可觀

至於音樂專輯 CD都是日本版的 因為小眾市場台灣沒代理商 也無台壓 所以如果不是唱片行專單就是那種專門代購日版CD的 一張好像都7-800元 問題是買這種專輯主要也是基於收藏 相關音樂題材並不夠嚴謹 歌手聲音素質不佳 錄音亦不講究 欣賞者對音質判斷也不準確 在這基準下比較難提供參考價值的心得 演變成到後來很多討論都流於聊天性質 沒有辦法像專業音響網站那樣 用家間能夠彼此間進行嚴肅的經驗交流 且長期這種不正經的心態 導至一些搞笑胡鬧 荒唐的言論也相繼出現... 關於這個板上已經看過很多就不再舉例了


R式分享 wrote:
請充實您《馬勒第八號交響曲》解析的內容,謝謝~~~

所以,就您認知,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動機是什麼???...(恕刪)



不好意思 看您好像很急 就先回覆您這篇 也跟其他回文者說聲抱歉 這主題每篇留言我都會親自一一回復 還沒排到的請耐心等候

1. 請問需要再加強說明哪一段請直接告知 建議是透過youtube連結 例如幾分幾秒開始到結束的段落 有需要我會優先回復 謝謝 畢竟古典樂迷各自專精的曲目不同 我個人是偏好大型聲樂集管弦樂作品 擅長鑑賞大編製多聲部樂曲 對於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也已經解析的相當完整 相信一定可以給予題問者詳細的解答 所以真的很不容易有這個機會可以學習 反正問又不用錢 且保證回答 請各位一定要好好把握 不必客氣 也不要顧慮 本人一定會竭盡所能 謝謝


2. 你這問法我有點不懂 如果是要問 "創作動機" 請自行google wiki搜尋相關簡介 如果是要分析作品內容 我猜你要問的應該是第一部的音樂方面的「主題」 這點可以先參考我所作的解析導聆

而第一部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第一主題」 也就是 0:03 - 1:23 這一整段 其實他也可以再細分前後段 以0:40為分界到1:23 且這後段旋律在 第五曲 "Accende lumen sensibus" 中就有再出現 例如 13:5914:24 不過我是不傾向把它做 "動機" 解讀 應該只是作曲家認為 在各聲部樂句穿插堆疊時 此一主題在編寫上比較好發展 且因第一部「第一主題」出現頻率較高 確實非常重要 在欣賞時 建議此一段旋律務必詳記 不過要注意 我這邊講的一定要記住記熟 是沒有任何訣竅的 我也沒辦法幫忙 總之就是要想辦法把它記下來就是了 不到1分半的音樂 比很多流行歌都短的多 應該沒有那麼困難才對

所以 從這裡就發現到古典音樂有趣的地方 各聲部間 原來樂句是可以透過編排 達到分離結合堆疊變化的效果 呈現音樂中多樣的面貌 只是很多人常不曉得古典樂迷 聽老半天到底在聽什麼 其實通常初階的大概就是挑作品裡好聽 動聽的旋律在欣賞 而到了高階欣賞者 聽的就是作曲家 在作品中主題的運用發展與變化等...這些細節 當然對一般流行歌迷來說 兩者音樂結構上差異較大 除非少數古典天才 不然剛開始接觸都很難適應 所以我這邊會提供很多辦法來幫助各位 純粹以欣賞的角度切入 避免使用過多音樂專業術語讓讀者能更快裡解

...以上回答不曉得還有沒有不清楚的地方 有的話請盡管提出


3. 另外 請教您一個專業的問題 連結裡提供的測試檔案 五個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版本 你覺得哪個錄音比較好? 哪個比較差?

a.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
b.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
c. 拉圖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2004年錄音 EMI
d.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e.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91年live LPO



並沒有哪個版本「錄」得好不好的問題

只有詮釋角度問題~~~~~~~~~~~~


Wallylalala wrote:
哇都上來回了還把收藏那麼長都打上了,怎麼不順便對自己「無損」是「mp3加參數」的言論解釋一下

當然如果是什麼xx動聽、酷x音樂這種地方下載的確是有很多「假」無損,但只要是購買的基本上都差很多

就像你自己收的CD、BD那麼多,如果跟mp3一樣等級到底為什麼不聽一首檔案又小音質又好的MP3,一張記憶卡幾百張專輯都進去了,如果不是「其實很清楚清楚知道無損有損的差別」,小弟還真想聽聽大師您更精闢的分析
...(恕刪)



1. 就實際聽感而言 同樣用foobar2000播放同一首歌的FLAC與320k mp3比較 確實是聽不出差異 所以才會有這種想法 不過我個人這邊是沒有流行音樂專輯的 都是透過網路熱心網友提供的檔案做測試 有沒有可能是給我的檔案本身就有問題不得而知

而我個人的古典CD如果要為隨身播放轉檔 都是轉WAV或FLAC 畢竟現在播放器容量都很大 不過很早以前在USB容量還沒普遍到"G"的時代 我是有過一台128M的USB隨身聽 我記得很清楚大概可以放2小時的128k mp3 差不多是普通一部歌劇的長度 但後來因為手機出了容量比較大的 就改用手機聽了很長一段時間 畢竟隨身系統本來就用得少 直到現在用ZX100 也是考量到手機容量不足的問題 但個人畢竟是聽古典音樂的人 對音質有相當講究也是應該


2. 你講的這些音樂網站大多是以流行為主 不過重點是一般消費族群是不會介意所謂「音質」這種東西 況且現在手機透過APP很容易就噹洛到音樂檔案 會想花錢買的真的很少 要的話也是買合法正版支持歌手居多 但應該都是iTune用家為主 所以高音質網站的銷售對象 歐美的應該就是以西洋音樂為主流的發燒友 日本的話主要當然是賣J-pop及一部分ACG 在台灣耳機論壇討論度也比較高 畢竟耳機玩家多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 加上動漫商聯合耳機廠 執行強力置入性行銷計畫 長期催眠洗腦 動漫愛好者自然深受影響


3. 你這建議確實不錯 我也相當贊成 問題是台灣這些高階耳機系統用家不願意 畢竟音響界長期以價論聲迷思 加之後來耳機板的"女毒"文化推波助瀾 要他們放棄追逐高音質 Hi-Res假象確實難上加難 問題就在硬碟和播放器容量太大 可是音樂卻太短太少 困難的高階長篇音樂作品聽不來又不愛聽 試想 一般流行音樂專輯才幾首歌總長度也才幾分鐘 都轉無損才佔多少容量 那這上百G的隨身聽 上TB的硬碟 剩下一堆空白要裝什麼? 所以高音質網站為滿足這類需求 特別提供超大音樂檔案來協助高階玩家填充額外空間 畢竟要裝滿滿才不會覺得空虛 當然實際上在我看來應該都是加料 畢竟音質好壞在錄音實就決定大部分 這點之前就有講過很多 便不再重複謝謝


另外 看你好像很厲害 這邊請教您一個問題: 連結裡提供的測試檔案 五個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版本 你覺得哪個錄音比較好? 哪個比較差?

a.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
b.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
c. 拉圖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2004年錄音 EMI
d.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e.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91年live LPO


...這種問題沒有標準答案 只是想聽聽你的意見 了解您對錄音鑑定的標準而已

謝謝

pariah.T wrote:
1. 就實際聽感而...(恕刪)



一個連MP3跟FLAC都聽不出差異的在這裡高談音質講究論
真的是上半年最好笑的笑話
有時候真羨慕像滑大濕這種木耳





man59 wrote:
燒成光碟來分辨不同廠牌光碟對聲音的影響
不需要發燒片也不用古典音樂, 用張學友吻別/王靖雯天空
看照片就能知道誰贏了, 輕輕鬆鬆幾秒內就能聽出差別...(恕刪)



「世上的音樂只有兩種,好的音樂與不好的音樂。」─取自《至高の音樂》

1. 你說的這兩個人我有印象 好像都是90年代有名的歌手 現在都很老了 記得張學友當時還媒體吹捧號稱什麼"亞洲歌神"的 當然我古典樂迷也是笑笑而已 那種歌聲在我聽正統聲樂的人來看就是利用個人獨特嗓音再下去變聲營造一種歷盡滄桑之感 就好像之前也有看到耳機板少見的年長非動漫迷耳機玩家 介紹李宗盛的歌曲 其實那些就是透過歌詞內容 唱出一些中年人的心聲之類的 但就跟我之前講的 流行音樂就是取材自生活經驗 旋律單調乏味 歌詞又過於世俗化 無法與文學 詩歌結合 缺乏哲學性深度思考 自然難以提升自藝術作品等級

至於王菲的話我聽過她唱的《eyes on me》這首 不過那也是因為當時玩《太空戰士8》才偶然聽到的 畢竟當時就已經在聽古典音樂了 根本不可能主動去找流行音樂來聽 但以流行歌手的標準我覺得這聲音還不差 而且也不是那種胡亂飆高音的那種 但總之那些反正我都不愛聽

還有流行音樂在類型方面 還分什麼 抒情 爵士 藍調 搖滾 嘻哈饒舌 電子舞曲...一堆又一堆的 但在我古典樂迷眼中 這些根本都是一樣的 流行樂就流行樂 更何況我又是古典樂迷中專精正統聲樂類型作品的人 很多流行歌我根本聽不下去

且大部分流行歌手就我講的 所謂的歌唱技巧大部分就那四招在使 也就是: 飆高音 / 變聲-假音 / 嘶吼吶喊 / 尾音拉長 畢竟流行歌曲演唱是偏聽眾喜好取向的 尤其看那些演唱會 只要歌手飆高音 觀眾都會很High 很爽很高潮 當然這些都是個人喜好不予置評


2. 流行歌手裡還有分什麼實力派 偶像派的 通常偶像派給人印象就是帥哥美女靠一張臉沒什技巧 水準比較低 歌迷年紀較輕 實力派則是歌手年紀較大 歌唱技巧較高 歌迷也較年長 且通常實力派會看不起偶像派 但很有趣的是 不知從何時開始 音樂類別裡出了「跨界」這一類開始風行 標榜就是比實力派歌手再高一階的 但其實就是"假聲樂" 而正統聲樂家看到這些跨界歌手也往往嗤之以鼻 所以在音樂界就形成這樣的關係式: 正統聲樂 > 跨界(假聲樂) > 實力派 > 偶像派 不過以獲利來講正好相反 通常偶像派確實唱片公司會賺比較多 也就是靠臉靠外形比較好賺 所以現在很多古典唱片也是這樣操作 先是塑造偶像 可能帥哥美女之類的讓你喜歡 製造各種可能的"衝動性消費契機" 促使購買相關產品 以達獲利目標

至於在耳機板的話也差不多是類似手法 只是改走動漫美少女路線 先由動畫公司繪製可愛外型的動漫美少女 並搭配顏值不差的專業聲優 透過動漫人物在動畫片中種種可愛逗趣惹人憐愛的表現 及精心營造的美妙奇幻舞台世界 使愛好者深陷其中後 便開始聯合耳機廠展開「置入性行銷計畫」 也就是說 這些都是事先安排好的 耳機廠免費授權或贊助動畫商 動畫商透過動畫宣傳耳機 並開發周邊商品 包括"音樂產品"(動漫歌曲) 再利用各種管道行銷手法 使愛好者同時消費耳機及音樂產品 達到雙贏互惠的局面 而問題是在於 假設耳機使用者是因為喜歡動漫美少女而購買相關器材及音樂產品 那所做出來的評論必然不客觀 這才是問題所在 也就是個人喜好是個人自由 與專業評測不能畫上等號 要成為專業耳機達人 首先要能與動漫流行劃清界線 在比例上分配妥當 其他先不管 至少古典類要能佔70%以上且越多越好


3. 燒錄現在沒人在用了 直接轉檔或網路噹洛比較快 音質的部份我認為如果是一般流行音樂的話 不必太過計較 反正無論個人聽感再好怎麼聽就還是那個樣 問題點在哪我之前一再強調 就動態壓縮及過度使用電子合成音效 這點可以去跟錄音較好的古典音樂專輯比就知道流行與古典錄音的差異 網路上也有熱心網友提供測試檔測驗個人聽感能力 有機會可以參考看看:

連結裡提供的測試檔案 五個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版本 你覺得哪個錄音比較好? 哪個比較差?

a.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
b.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
c. 拉圖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2004年錄音 EMI
d.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e.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91年live LPO


Wallylalala wrote:
從上一頁上上頁回了兩次他都不回我看來他大概不會回你吧哈哈哈
第一次有聽到母帶不能賣因為很難聽我整個是在路上直接笑出來
這麼說起來我手上的DSD檔都是不能賣的爛檔案還真是難過😂😂😂
明明無論古典或人聲都有很優秀的母帶而且還很貴啊
然後拿低階產品來說無損即有損就沒意義了啊,會買無損音樂的朋友們基本上耳機/音響都有一定的水平
買母帶的更不用說,連訊源都有了,我就沒看過拿iphone播母帶(根本不支援)插EarPods的人
尤其手上的還是超吃音檔的耳機
MP3上的表現連IE80 都不如別說800
FLAC下的表現把IE800壓在地上打
DSD上的表現更是能跟Stage7那個水平的耳機玩到互有勝負
尤其在大編制古典樂上那隻耳機對音檔挑到不行,一旦音檔水平到了音場甚至跟開放耳罩來到一個層次
音檔的差距基本上可以說是絕對的,絕不接受無損即有損的說法...(恕刪)




1. 不好意思讓您久等了 再次跟您說聲抱歉 並不是不回復 只是還沒排到而已 畢竟回文很多 我這邊又希望能盡量詳細解答說明 所以回應時間較慢請見諒 但原則上這棟樓不管任何人只要留言本人一定會回 有提出任何題問也一定會回答 也請還沒得到回應的網友再耐心等候 謝謝


2. 我覺得很多都是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正所謂: 「以價論聲為之劣! 以貌取人為之拙!」 不是買了高價器材就一定能體會其價值 耳機板也是有人整天再喊高音質高解析的 結果聽的還不是一些動漫歌J-pop的加料升頻檔 更何況許多在我看來聽感也沒到一定程度 畢竟每天聽這些流行音樂 不但是限制器材 也限制個人聽感發揮 且母帶的部分更令人質疑 早其類比錄音時代可沒有有數位方式檔案儲存 你哪來的母帶可買? 除非是其他唱片公司買來重製發行 一般人哪有可能買得到 所以我才說母帶不能聽 必須經過重製 問題是一般人家裡哪有那種設備 所以你手邊如果有古典樂母帶 建議還是先確認來源 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加料升頻後的音樂「成品」而已 就算是全數位錄音也一樣 母帶沒經過後製加工 那麼多支麥克風收錄的一條條的聲部音軌 沒有錄音室設備是要怎麼播放? 所以說客戶那端能買到的一定就是「成品」 頂多就是檔按規格比較高 能在高階播放器上播放 以突顯頂級耳機玩家不凡品位罷了


3. 講到大編制古典錄音鑑定還是要交由經驗較豐富的使用高階器材的專業古典樂迷較合適 舉例來講 之前一直再問的:

關於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版本 以下哪個錄音比較好? 哪個比較差?

a.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
b.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
c. 拉圖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2004年錄音 EMI
d.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e.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91年live LPO



....都已經過這麼多天了 也不見有人敢回答 按理說如果有人像自己想的那麼厲害 聽感多好配備多高檔 那為何遇到問題 有機會可以表現展現專業 卻不敢面對? 且我都已經說了 這種題目沒有標準答案 依器材依聽感會有差異 講的出理由就好 問題是很顯然的 大部分人本身對古典樂就不熟悉 平時就聽得少 甚至也沒聽過現場 所以在判斷上就沒能拿出一套「標準」衡量 答不出來當然很正常 這跟聽出同檔案有損無損這種聽力測驗無關 專業的音響/耳機玩家要有更高的標準

a.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
b.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
c. 拉圖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2004年錄音 EMI
d.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e.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91年live LPO


個人認為「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錄音效果較好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相對較遠一點
不過錄音時代不同、收音器材不同、聆聽系統不同,所以這比較意義不大。

不過這應該是要比較這五個指揮家詮釋風格的異同,才有意思

蕭提處理風格較有魄力、大開大閤
拉圖個人風格鮮明,中規中矩

順帶一提,小弟最喜愛的詮釋版本是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錄音質感最好則是馬捷爾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 9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