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ks7980 wrote:
詢問幾個問題

1. 最常聽的古典類型是?

2. 同問題1.您最喜歡的作品/專輯是?

2. 承問題2. 第幾首/章/節

4. 欣賞的部份是?

5. 除了上述音樂外,有其它喜歡的類型嗎?

6. 承問題5. 作品名 / 作品中的_部份 / 原因 ...(恕刪)



1. 最常聽的古典類型是?

主要是歌劇 大型聲樂作品 及大編制管弦樂等大型作品為主 內容越複雜越有深度越好 畢竟好作品要有一定規模 才能表現足夠的深度 力度 廣度 而一些小品類型 如一般非古典樂迷只能聽的簡單古典小曲 或所謂的初級入門曲目 感覺就是聽輕鬆聽好玩的那種我都不愛聽

另外若以時期區分的話 主要偏重在浪漫樂派 和少量巴洛克 古典 現代 至於巴洛克以前的早期音樂 和一些當代音樂 因個人不認為屬古典音樂範圍 故幾乎不聽 還有個人也很排斥一些片段精選類的古典專輯 也不喜歡人家拿那些來跟我講 我在這邊一再強調「專業古典」的觀念 最基本的 麻煩一部作品請"全部完整聽完"再來講 例如一首交響四個樂章 那就四個樂章全聽完 一部歌劇四小時 那就四小時全聽完 我最不想看到就是那種什麼詠嘆調精選集 highlight版之類的... 那種感覺都很不專業


2. 同問題1.您最喜歡的作品/專輯是?

聽古典音樂是一輩子的事 像我們這種資深的古典樂迷都知道 可能每個時期心境不同 或是依當時欣賞能力的強弱 聽的作曲家和作品類型都會不同 像我知道許多樂迷也是隨著年齡增長 聆樂經驗累積 才開始聽懂像馬勒 布魯克納等一些高深的 篇幅較大作品 而我個人倒是沒有那種經驗資歷的問題 我是生來就要聽古典音樂的人 沒有經歷過什麼入門的成長的階段 古典樂對我來說就是想聽什麼就聽 完全就是依個人心情 喜好相當隨性的 樂在其中的那樣 這點是跟大部分古典樂迷不太一樣的 舉例來講 像我個人有一段時期很愛聽捷克音樂 收了許多史麥塔納 德弗札克 楊納傑克的作品 以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為例 就密集收藏了10個版本 分別是:

1. 塔利希指揮捷克愛樂1954年錄音(單聲道) Supraphon
2. 庫貝力克指揮維也納愛樂1959年錄音 DECCA國際中文版
3. 庫貝力克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G
4. 威勒指揮以色列愛樂1978年錄音 DECCA國際中文版
5. 庫貝力克指揮捷克愛樂1990年live Supraphon日版
6. 梅塔指揮以色列愛樂1994年錄音 SONY
7. 諾靈頓指揮倫敦古樂家樂團1996年錄音 Virgin日版
8. 孟德指揮京都交響樂團1999年錄音 Arte Nova
9. 馬克拉斯指揮捷克愛樂1999年live Supraphon
10. 戴維士指揮倫敦交響樂團2005年live LSO

...推薦版本3,9


而歌劇部分 單一作品收藏最多的是華格納《紐倫堡的名歌手》 CD的部分 今年又多一套 合計11個版本:

1. 福特萬格勒指揮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與合唱團1943live(單聲道) Grammofono 2000
2. 貝姆指揮維也納國立歌劇院1944年廣播錄音(單聲道) Preiser
3. 卡拉揚指揮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與合唱團1951年live(單聲道) Documents
4. 克納佩茲布許指揮維也納愛樂與維也納國立歌劇院1952年錄音(單聲道) Eloquence
5. 克納佩茲布許指揮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與合唱團1960年live(單聲道) Golden Melodram
6. 凱爾伯特指揮巴伐利亞國立管弦樂團1964年live SONY
7. 庫貝利克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1967年錄音 MYTO
8. 卡拉揚指揮德勒斯登國立管弦樂團1970年錄音 EMI
9. 約夫姆指揮柏林德意志歌劇院管弦樂團1976錄音 【DG華格納歌劇大全】
10. 薩瓦利許指揮巴伐利亞國立歌劇院管絃樂團1993年錄音 Warner
11.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95年錄音 DECCA

...其中個人推薦入門選8 錄音最好是11 個人最喜愛的版本是3,6 至於單聲道的版本較不建議 當然如果可以的話 欣賞演出的版本是最好 像現在藍光越來越普遍 不僅畫質佳 音質更是好 且入門系統門檻又低 相當值得推薦


在交響樂的部分 個人最近就特別鑽研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並大量收購 並以較近年的錄音為主要考量 目前已累計有12個版本:

1.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2. 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1971年錄音 PentaTone (SACD)
3.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86年錄音 【Warner馬勒150周年紀念珍藏盒】
4.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91年live LPO
5. 羅伯.蕭指揮亞特蘭大交響樂團1991年錄音 Telarc
6.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1994年live DG (選自全集)
7.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
8. 拉圖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2004年錄音 EMI
9.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
10. 辛曼指揮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2009年錄音 RCA (SACD)
11. 諾特指揮邦貝格交響樂團2010年錄音 TUDOR (SACD) (選自全集)
12. 楊頌斯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11年live RCO LIVE (SACD)

...錄音比較好的目前看是2,5, 6,11 詮釋的話各有特色 看個人喜好 並無太差的版本 但鄧許泰德版比較有特色


其它如鋼琴作品部分 個人比較喜歡的是 舒伯特《第20號鋼琴奏鳴曲》D959 與《第21號鋼琴奏鳴曲》D960
室內樂部分則是貝多芬《第13號弦樂四重奏》Op.130與《第14號弦樂四重奏》Op.131 版本是塔利希四重奏團


3. 承問題2. 第幾首/章/節
4. 欣賞的部份是?


《我的祖國》前四首:《高堡》《莫爾道河》《莎爾卡》《波希米亞的森林和原野》 另外要注意到史麥塔納《我的祖國》是六首交響詩合稱 所以實際是六首各自獨立不同時期完成的作品 並非一首交響詩分六個樂章 其次一般人 包含初級古典樂迷 很多都只知道《莫爾道河》 也因為最常被單獨演出 所以常會誤以為《我的祖國》=《莫爾道河》 這點也是不對的

《紐倫堡的名歌手》建議真的全劇無法一次聽完的 可以聽完第一幕前奏曲後 直接跳第三幕第五景 也是全劇最精彩的一段 音樂史上對這部劇這一段評價極高 無論是音樂與戲劇間的連接都到了極其流暢的程度 堪稱喜劇作品之最高典範 可先參考第三幕終曲 薩克斯獨唱及合唱 當然如果可以全劇從頭到尾 認真聽著音樂 看著劇本欣賞完是最好 華格納的歌劇常會讓人感覺看似冗長累墜 其實仔細觀其內容 無論音樂或劇本都具有相當有深度哲理 絕對不是這麼單純就表面看到的意思

至於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你知道嗎? 這部作品可以讓你聽到 「宇宙間太陽運行的聲音」 你聽過太陽運行的聲音嗎? 你想聽太陽運行的聲音嗎? 是的話 那這輩子絕對不能錯過這部堪稱交響曲史上最偉大的篇章

如果說 交響曲是以海頓開始確認形式 貝多芬承先啟後 那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無疑就是交響曲之「終結」 強烈建議一生至少要完整聽過一次 畢竟台灣有人懂這部作品 而且願意免費給予指導 相信在欣賞方面應該有不會再有什麼問題了 這邊舉個簡單的教學例子 《第八號交響曲》第二部的終曲 所包含的幾個主題 其實在整個第二部中就陸續出現 所以想聽懂這首交響曲的第二部 最快的方式就是先把終曲聽熟 有興趣你可以參考看看 總之聽過以後哪一段 哪一句不懂 請儘管提問

以上先大致講到這邊 但其實還有很多作品也算很喜歡 只是可能比較冷門 錄音版本也不多就暫不介紹 因為你給我感覺好像是古典初學 或剛入門那類的 暫時看不出程度在哪 有興趣進一步討論再深入說明


5. 除了上述音樂外,有其它喜歡的類型嗎?
6. 承問題5. 作品名 / 作品中的_部份 / 原因


不清楚你問這什麼意思 是問我除了古典以外 還有喜歡其它的音樂類型嗎? ...這樣講好了 我的音樂世界很簡單 只有古典/非古典 二分法 不是「古典」就是「非古典」其它怎樣的我才不管

我知道音樂類型眾多 光流行還可以分什麼抒情 搖滾 電音 嘻哈 饒舌 鄉村 藍調什麼有的沒得一堆 其它還有什麼爵士啦 跨界啦 配樂啦...哩哩叩叩的... 說真的實在不想去深入了解 反正又不愛聽 我天生古典樂迷就是要聽古典音樂 我活著不為別的 就為這個 這樣講應該很明確了吧

之長 wrote:
漂亮話講一堆
結果把所有反駁你的文章全部檢舉踢掉

這篇你可以檢舉
但我也複製起來,心情爽我就再發一次..(恕刪)


我想你是誤會了 這系列主題我沒檢舉過任何一篇 只是沒辦法 有的討論區會實行"連坐"處分 我覺得那是間接傷害 就是你們各位批評我 絕對不會被檢舉 但我回應的文章每一篇都會被檢舉 可是偏偏文章沒有違規 站方找不到理由 又要回應檢舉者訴求 只好時行"連坐" 這點當然對各位很不公平 若因如此造成各位的不快 個人也在這邊誠懇致歉

只是畢竟01對回報是沒設限制的 所以只要看某人不順眼 他發表的每一篇文管他違規與否都可檢舉 反正檢舉不必附任何責任 且站方也不會因使用者胡亂檢舉而關閉其帳號 當然這點是真得很不好 有機會也想向站方提出建議 至少基本回報系統要取消匿名制 並要求檢舉者負擔相對責任 過度的非理性的胡亂檢舉行為 也應適當作出停權處置才是 以上是個人一點建議
jacya wrote:
以價論聲為之劣!
以貌取人為之拙!
喜歡古典樂是美好的!
建議你有空常去音響店跟老闆套熟路蹲馬步練聽力!...(恕刪)




1. 感謝您提供的意見
我是比較笨 比較拙 會以貌取人
而你比較聰明 你不拙 不以貌取人 那換旁邊來唱你要聽?

https://youtu.be/lIRYWT-_lCQ


2. 音響店的專業主要還是在賺錢這方面 也就是銷售話術 針對消費者的預算和需求
提供建議 搭配等等 例如什麼搭什麼聲音真好聽 什麼搭什麼不會出"惡聲"等等...
反正產品一向是越貴利潤越高 所以銷售人員只要先試探客人的預算上限到哪
再進一步給予意見或洗腦 以達到營運收入的最大化就好

然而事實上 這當中是沒有太多專業的 因為真正的專業應該是能夠
針對消費者的音樂欣賞能力 音質鑑定能力 聽感 音感 喜好的音樂類型等...
先有基本的了解後再提供相關意見 而不是一昧的要客人掏錢
但很顯然得這點沒有一家音響店做得到 就以台北有名的開封街耳機店來說就好
店裡試聽設備有一台筆電 用的是付費的高檔播放軟體 裡面的檔案 大部分都是流行
我看到的是西洋還是爵士類的比較多 但因為反正都是沒興趣的音樂 就沒去仔細留意
而古典音樂檔卻是少得可憐 更慘的是 點進去看居然還是128k的mp3 ...
去到重慶南路那家好像也是如此 可見得這些有名的音響店
連對古典音樂無損音質都不重視了 其它沒名店家就更不必說了 更別談什麼專業不專業的問題

不過比較意外的是 店家並沒有將電腦桌面換成動漫美少女圖案
也沒有將動漫音樂檔刻意放在顯眼的地方供試聽
還有桌面上 牆壁上 商品架上...也都沒有任何動漫相關擺飾
畢竟台灣的耳機市場是跟動漫緊密結合的 (耳機=動漫+Jpop+女毒)
在台灣所有耳機論壇討論區 沒有不在談動漫 J-pop 女毒的
幾乎每天都有人上來就問 要聽動漫 J-pop 女毒求推薦 可見需求之大
然而店家並沒有因此刻意裝潢佈置 以討好廣大的動漫同好
我在想有可能也是客戶層級範圍的考量 畢竟還是有少數30歲以上的高消費企業精英上班族
及非動漫音樂愛好者的市場要顧慮 但是不是還有其它耳機店真的就主打動漫風格佈置
我認為還是有可能的

man59 wrote:
啥年代了,行動影音螢幕幾乎都FHD以上了,我淘汰的LG G3都有QHD了,大部分旗艦也都QHD,SONY還有4K的,手機4K我是看不太出來但是FHD QHD沒感覺你該去看眼科了
480的影片格式就夠了?這480P你也看的下去?連Youtube都有FHD 4K可以看了,...(恕刪)



1. Youtube上我看過畫質最好的是2160K 60FPS 看起來確實畫面非常真實 不過Youtube上很多標示1080P的其實畫質還是差 我試過同一場節目演出 和網路上不知從哪噹洛來的檔案比較 大小竟可差5倍 差異也非常明顯可以看出 可見 Youtube有些檔案 或是提供影片者本身 為提高下載速度 確實有將檔案壓縮 音質的部分也是如此

2. 我不知現在手機軟體上有做什麼更新 我的SAMSUNG S2確實有些影片檔不能播放 有些則是在檔案傳輸的時候會要求轉換 不過我覺得重點是手機螢幕這麼小 一些細微差異根本不必考慮 況且現在流行都是用通訊軟體 朋友同事間傳輸一些檔案小的情色或搞笑短片 可能是一些偷拍或美女自拍之類的 真的要用手機看完整部電影 連續劇的應該也是很少

不過手機畢竟不是很好的做為影音訊源使用 特別是對音質有講究的人來說是這樣 但一般人通常不講究當然沒差 不過有些人是真的因為聽不出音質好壞 而有些是聽得出 只是沒機會接觸到高音質播放器或Hi-Fi級耳機這領域 但絕大部分的人其實聽感都不好 或說不夠好 只是他們常常自以為很好 尤其是在這些耳機論壇 一些玩家買了高單價耳機商品後 這點從他們常聽的音樂類型 及所選擇的錄音就可以看得出來

本來在音響界 到了高階系統等級 就是只能朝古典音樂的方向發展 再把一般熱門流行歌曲拿來繼續試 無疑是把系統逼上死路 只是台灣耳機玩家屬特殊族群 大部分都是動漫音樂 J-pop愛好者 開始接觸耳機領域也是因為在動漫音樂相關討論區 受其他同好影響 經耳濡目染 口耳相傳的作用之下 逐步踏入耳機世界 但受限於大部分仍屬學生年輕族群 預算相當有限 無法選購單價較高的高階耳機 絕大多數門檻都在5k以下 且對聲音的追求又以享受人聲中的女聲的特殊調音為主 而少部分經濟環境較佳的動漫迷 雖然有機會架構頂級高端耳機系統 但受限於所偏愛的音樂形式級錄音製作方式 所以評論多偏重個人感受 往往顯得不夠客觀 參考價值亦不大 因此基本上不能將他們規為音響討論範圍的一類 至於要說發燒就更談不上了
man59 wrote:
我聽你在放風吹, 不論行動影音,耳機系統,喇叭系統我男女聲童聲都會聽,
我又不是你聽覺障礙思想狹隘只愛女毒來女毒去,
全貼女生CD還不是看你超愛女毒對女毒愛到心裡深處所以才介紹給你,
我男聲CD也是一堆, 還有兒童合唱團, 種類繁多不及備載

因為我能力太強又非常專業, 所以不能有偏跛狹隘之心,
要有寬敞的心胸才能有專業的評判, 所以當然涉獵非常寬廣

(恕刪)



1. 像你講的大概是所謂的發燒人聲之類的專輯 確實有很多發燒友會買來做為無法欣賞正統古典聲樂作品的替代 這類唱片可能就是些實力派歌手演唱的歌曲 或爵士歌曲 或聲樂唱流行的跨界等等... 但不論種類如何繁多 都還是屬於"歌曲"的範圍 非古典聲樂類作品

雖然說比起一般熱門流行歌曲在製作和錄音上會更嚴謹一些 但跟正統聲樂類型作品還是有一段差距 並不是說要貶低其他類型音樂 而是就音響專業領域來看 建議還是應該以具有專業性質的古典音樂為主 也是我一直在強調的「專業古典」的概念 因為只有透過古典音樂豐富的音樂性與音響性 才能與高階系統完美結合 昇華到音樂與音響藝術的更高境界 即便達不到這個目的 至少也可以讓器材升級更有感 而那種要流行不流行 要古典不古典的 反而給人一種畫虎不成反類犬的感覺 不僅正統古典樂迷不愛 流行歌迷更嫌假掰 何況在耳機版討論流行音樂 討論人聲已經夠多了 要提升討論區整體素質 還是得依靠大多數耳機用家 能夠加強古典音樂的欣賞能力 及增加古典音樂測試曲目 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音響前輩 一直在推廣古典音樂的原因

2. 個人始終是反對"女毒"這種說法的 不僅是從專業角度上的考量 也是就道德情感上的認知 "女毒"是"物化女性"的象徵 是將女聲做為"取悅男性"的工具 是一種帶有"歧視性"的用語 雖然說耳機論壇使用者以男性居多 但開放式網站不能保證沒有女性網友瀏覽 結果一群人整天在那邊這個女聲毒 那個女聲毒的 站在女性立場來看 就好比一群男性在女性面前高聲談論AV情節一般 有一種不被尊重的感受 這點是我個人覺得比較無法接受的地方 所以難免措詞會強硬了些 這點還請多包含
煙虫 wrote:
連華大濕都認為黑膠和CD裡放的都是MP3還有資格跟人講專業?拜託你,先搞懂數位和類比的差別在來談吧!..(恕刪)


我覺得理論是一回事 實際就聽感來講 流行歌曲這種電子合成數位音樂檔 無論採用何種方式儲存資料 播放出來的結果應該是沒有差異的 不過我個人是沒有聽過黑膠唱片的 但我相信沒有任何一家唱片公司 會針對黑膠 CD 線上音樂檔分別錄製 很顯然只是同樣的成品不同分裝而已 真的要有差異 可能要年代較久的 當年採直刻錄音那種才是正統黑膠 現今這些時下熱門流行歌曲趕潮流作的黑膠 我認為就是換包裝而已 畢竟電子音樂就是電子音樂 怎麼聽就是那個樣 即使黑膠讀取方式不是數位式 唱機上的唱針讀取溝槽也是作個樣子 骨子裡還是數位音樂 只是數位先轉類比 類比再讀取數位多此一舉 繞了一圈還是一樣的東西 搞了半天還不如便宜耳機喇叭簡單輕鬆聽聽最實際 這是我個人看法 但換作古典音樂就很難講了 即使是採數位錄音的 有可能會有差異 畢竟古典音樂是現場真實樂器收錄的 變數和細節較多 所以玩音響選聽古典的樂趣就在這裡 而我個人雖然目前聽過數位黑膠古典 但就我現有的蕭提版《指環》終極限量頂級豪華精裝典藏版 同一錄音中的CD與BD作比較 差異就很明顯 顯示古典樂錄音中的變化性確實是值得音響玩家作為系統升級及聽感訓練的參考
Mr.SHADOW wrote:
1.如果你真的懂音樂就談談樂理,不要只會將毫不相干的名詞湊一湊就認為自己很行很懂音樂。
2.你真的有買莫扎特嗎?
那種大全集大都是低價版CD湊一湊大量壓製的。
你可以把購入價格除以CD枚數,平均起來一片CD大概50~100元左右…你想品質能好到那?
你可知道同一場錄音高價版CD與低價版CD音質也能相差甚遠嗎?
...(恕刪)





1. 這個我不曉得 我確實沒學過樂理 但欣賞音樂與學習音樂是兩回事
很多古典樂迷都不是音樂系 也是沒學樂理 也不識譜
況且就算是音樂系學生也不一定都喜歡古典樂 或都在學古典樂
欣賞藝術本來就要有自己的理解方式 畢竟音樂是最抽像的 具有言語所不可能的表達性
能夠從中獲得啟發或是感動才是比較重要的 至於一個人是不是用古典樂來裝高級
說真的內行的看你聽什麼講什麼就大概略知一二了


2. 有 我的是舊版Philips發行的低價版180CD 莫札特大全集 原本是中價位轉低價的
且平均一片售價接近200 (以現在標準算中價) 而去年最新發行的莫札特大全集(Mozart 225)
也是以這套為基礎去擴充至200CD 紀念莫札特逝世225周年
包裝當然更加精美 但平均每片的售價約50-60卻是便宜更多 不過事實上這套我也只聽過一遍
畢竟古典音樂範圍真的太廣了 實在沒有時間聽太多這種曲式風格差不多時期的音樂
至於品質的部份我認為CD只要是正版壓片通常沒問題 就算有些許差異一般系統也比較不出來

還有 騙外行有騙外行的系列 通常可能是一些出版社 找一些雜牌無名小廠錄音包裝爛爛的走極低價
要不就是同樣廉價內容用高級包裝賣超高價 不過畢竟古典音樂沒什麼市場 現在網路資源都很方便
消費者如果不想花錢自有其他管道 不需要刻意買錢這些便宜雜牌貨
所以這類商品現在也幾乎沒有 要不就可能是盜版之類的
而若是純粹有錢要裝高級的 通常可能會選擇一些發燒片之類的搭配高級音響
總之專業大全集是屬於有系統的研究收藏 且既超值又划算 不會像一些發燒友買了高級音響
才開始想聽一點古典樂 卻又不知如何入門 也不知道到自己底相聽什麼
這時就很容易東一點西一點亂買 或是專家推薦就買 看得獎紀錄就買...諸如此類的...
man59 wrote:
這裡是行動影音區討論器材的, 拿三星帶花請到音樂鑑賞區, 三星帶花音質只是還好偶有佳作
要器材評鑑請拿TAS,Stereophile....推薦的頂級音質再來這區, 拿那些平價的是來搞笑的嗎?

你那些算錄音品質有一定的水準是不錯的平價量產CD,我的算超跑等級產量少價格高昂音質不妥協
就像很多人都知道SONY,DENON,PIONEER,PHILIPS,Panasonic.....這些大廠的音響
但是GOLDMUND,Mark Levinson,FM Acoustics,Gryphon,Burmester.....這些廠牌大概連你都沒聽過

...(恕刪)




1. 三星戴花主要是基於演出者在詮釋上的"藝術價值" "紀念意義"等... 而TAS則是針對"音響性" 屬於發燒取向 兩者都有參考價值 不需要因為自己懂音響 玩音響 整天忙著調聲音 整器材 就忽略掉音樂裡 真正有深度的 可以發自內心與音樂家藝術心靈的真誠互動 且我也一直認為 高階音響玩家是在音樂性與音響性間取得完美平衡 並提昇至更高的藝術境界 次一點的 透過這些古典音樂的優秀錄音 發揮音響器材的特性 提供給其他用家參考 也算是有點幫助 而不是像耳機論壇這些高階系統用家 講來講去都是在講"女毒" 只會聽女聲 鑑定女聲 畢竟音樂世界很廣 不是只有流行歌 或流行歌下的J-pop ACG 高階音響玩家眼界真的不要狹窄 試著去聽去理解古典音樂 總有一天一定能明白體會其中深妙之處吧

2. 以價論聲為之劣! 以貌取人為之拙! 東西不是賣得貴就一定好 也不一定值那個價 專業音響玩家是不會受器材訂價 廠商話術等影響而迷失自我 況且很多人買再貴用再好 用來聽的還不是那對耳朵 聽的還不都那些簡單音樂 特別是這些耳機論壇 關於器材聽感描述 講來講去都是在講人聲 講女聲 講日本歌 講動漫歌...如果是一般用家3-5K的耳機用家就算了 幾十萬的系統還在聽一樣的東西哪裡像是玩音響的發燒友? 畢竟在價格 - 專業間 並不存在等式關係 不是說買了很貴很貴的音響 就可以專業自居 瞧不起人 本來要獲得他人尊重就是要靠本事 網路酸民眾多 被酸個幾句就退縮 面對質疑就逃避 遇到問題就閃躲 還有音響用很好 錄音卻選很爛的..... 這類人都沒資格稱作「專業」
inunu wrote:
即使是動漫電玩流行音樂, 原創的概念依然存在
作品上可是都有明確標出來的
至於自己關不關心尊不尊重, 那是個人自身問題了...(恕刪)



我覺得那都是自我感覺良好的想法 站在耳機動漫迷的立場來看 音樂的優先選擇一定是女聲 且必須是動漫美少女相關主題 唱片封面圖案是動漫美少女的那種 我相信很少會有人注意歌曲的創作者是誰 而且動漫也是有選擇性 主要當然是以日系風格動漫美少女為主角的類型為基礎 題材不外乎是結合奇幻色彩 愛情故事 內容輕鬆活潑 最能表現美少女們可愛風格的劇情 ... 這點毫無例外 不然像一些迪士尼的動畫 也是有發行原聲帶 且都是國際級配樂大師高規格製作 但就從沒看有人在分享心得原因就在這裡

至於會喜歡聽那種日本女聲原因在哪 我認為是日本女歌手聲音比較尖銳 又偏向刻意變聲的小女孩聲 帶點孩子氣的可愛風格 對於曲風的偏好是以節奏輕快動感舞曲為主 喜歡的女歌手也多半本身具有動畫聲優身分 這才是耳機玩家的最愛 其次少部分才是那種略帶成熟的女聲 但也還是會跟動漫相關 我在想或許是日本女聲特殊的唱腔嗓音能特別引起J-pop ACG迷的共鳴 不過J-pop又不是只有ACG 但耳機玩家是因為ACG而J-pop 也就是有選擇性 而這選擇性就是來自動漫美少女

事實上 動漫迷捧動漫音樂 就好比古典樂迷捧古典樂 我不認為有什麼奇怪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並不是要去批評 只是就客觀上來認定 古典比起流行更需要有一定程度得欣賞能力 而這就是專業的開始 流行音樂最大的問題是 他本身在欣賞方面沒有專業考量 因為它不是專業音樂 所以就不常有高階錄音 至於耳機玩家最愛的動漫美少女音樂就更不必說了 原則上一切都是商業手發操作 顧好市場基本盤就夠 畢竟也很難把那些本來就不喜歡的人吸引過來 所以為達這目的 在動漫商這邊得先塑造一種氛圍 也就是以耳機為中心的 最能表現美少女歌聲的夢幻舞台 一方面耳機玩家多是動漫迷 動漫迷又多為學生年輕族群 在經濟條件有限的前提下 購置兩聲道系統確實有困難 況且其中又幾乎都是男性 因此需要美少女作號召代言 例如所謂的耳機娘 也就是繪製一些讓美少女戴上耳機模樣的插畫 或是動畫片 漫畫中的美少女戴上耳機的模樣 那麼 當動漫迷在接觸到這些畫作時 變會在心中產生一種印象 "原來我喜歡的可愛美少女們都在用耳機聽音樂 那麼我也要跟美少女一樣用耳機聽音樂" 而這音樂當然是由美少女唱出的主題歌曲 更進一步的就是以美少女代言聯名款商品 ...通常都賣很貴 主打高階動漫迷市場 但這類行銷行為 講求的是短期獲利 畢竟能賺的永遠也就那個時期的年輕族群 週而復始 所以如何創造更多的衝動性購物契機 才是行銷重點所在 跟那些音樂製作人 幕後工作人員沒什麼關係
eclair_lave wrote:
那個只是在硬撐把這串人工置頂而已,至於內容有多空洞還是死凹活凹,甚至被指正錯誤都已經沒再管了...(恕刪)



我想事情並非你想的這樣 這裡每位板友的意見我都很重視
才會堅持每篇都要一一詳細回復 但又要避免讓站方和其他網友認為有洗板之嫌
所以原則上一天就1-2篇為限 並非是你想的人工置頂
總之只要留言本人一定會回 不過就是要按順序 請稍微耐心等候就是了

造成您的不便 請見諒
  • 9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