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集資的比賽,有一個火箭工程師是提出單指向性音波的鬧鐘概念,頂好玩的!
耳機似乎是單純許多,但是要將原本就是模擬出來的罐頭音樂還原到人腦,從訊源
到數位處裡,還有聲波在耳朵內外的駐留,迴響與殘響....說它不是玄學還真是有
難度,只能客觀地說聽不同的音樂還是要有不同的配備,要雜食就選CP值高一些的
吧??
但我自己最大的疑問是,聽耳機在追求的目標是甚麼呢?我自己聽耳機的不得已是怕
吵到小孩們.先不管長時間戴耳機的不舒適,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於無法想像的音場.
每每有敗到新的硬體,或多或少都會拿出10幾年的Chesky "大耳朵"來聽一下,複習
一下陳國修先生在說的音響體驗;但是在聽耳機時,除了細節遠遠高於室內喇叭,其他
就很難體會出深度與適當位置的音樂表現.
我也有去法雅客聽過SONY MDR-Z1A+WM1A+耳擴(?),是真的很好聽,但就只是這種
感覺而已,不會像同價位的相機讓我有隨手買一台回家的衝動. 如果耳機本來就是
通勤或是私人空間小確幸的伴侶,花那麼多錢結果還是很佔體積與重量(大耳罩+
訊源+AMP,行動族還得再加掛尿袋...),這這這...??
阿Q的我只能自我安慰,我是在聽音樂,不是在聽設備.
小弟我高中而已
自己用的是爺爺當初留下來的ADCOM後級來推耳機
現在這台當初是拿來推大音響的
被我拿來推耳機


現役的是K712 PRO
想問現在有什麼比較推薦的擴嗎..?
P.S.看到LNG有點溫馨


skinnerlee wrote:
之前買了一支B&W P7,入耳式的則是買CKS-1100
(都是收朋友的二手XD)
這兩支耳機不曉得大大的感想是OK的嗎
我剛好也有對P7收在防潮箱中...

如同前面我說過的,我對耳機的偏見還是在於無法想像出音樂錄製
時的場景...
我在橫濱武道館聽過Eagles的Hell Freezes Over 演唱會,
同樣是英國牌,NAD的耳機會給你一絲絲地空間感,但是用P7聽起來,
會覺得自己就是Timothy Schmit 在卡拉OK,而且是在彈Keyboard邊唱
"I can't tell you why"(雖然他是貝斯手呀!!)
但是在聽 Rebecca Pidgeon 唱 "Spanish Harlem"時,沙林晃動的
感覺則是P7比NAD好多了,或許這就是調味多少的影響吧??
當然這都是針對封閉式耳機,如果是用開放式耳罩,自己用的是 Sennheiser ,
就有整個清晰完整許多與不壓迫的音場,但是付出的代價就是較鬆散的細節..
所以就算不能在客廳用落地喇叭聽,現在我都寧願關起書房用Edifier 喇叭
+USB DAC 來聽音樂.
真的很難只靠一對耳機打天下,如果只能靠A/B Comparison 來比較
好壞,就好像很多很多年前在音響論壇看到的一句話...往往特性的改變
只是一時的刺激,聽久了就膩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