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030511111 wrote:
想請教大家對於此一認...(恕刪)
這東西就是個認證貼紙
就這樣而以。。
它告訴你它可以播放超過CD的頻率。。
但好不好聽。。這是個主觀問題
個人認為這張貼紙不是告訴你多好聽
是告訴你他比較有能力播放出高音質的東西
但好不好聽見人見智
好比。。一台車廠商告訴你極速三百
但他就可以在任何道路任何時間任何彎道扒過
極速三百以下的車嗎??
馬力。。扭力。。操控。。離合器。。加速。。風阻等種種因素
都是跑贏的關鍵沒有任何一點是絕對跑的贏的因素
所以好聽有很多關鍵點。。
而這張貼紙只是小小的一環關鍵點擺了
就這樣大家不用在為了一張貼紙爭的面紅耳赤的
如果廠商認為貼張看似高級的貼紙可以賣的比較好
那它就去貼吧。。
耳朶是長在消費者身上
好不好聽耳聽為憑吧~~
本身也買過有這張貼紙很好聽的器材如(HD800S)
但也是有買過沒有這張貼紙也很好聽的器材(HUGO)
當然也有聽過有這張貼紙但不好聽的東西
也當然有聽過沒有這張貼紙但也不好聽的東西
所以這張貼紙。。個人認為與好不好聽是不能劃上等號的~~
題外話。。
最近訂了BRA★BRA FINAL FANTASY BRASS de BRAVO 2016
在。。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音樂廳
訂到個人認為的神位。。第十六排正中央。。
就是只能看到指揮家的後腦的位置。。
太前面聲音出來會太擠音場還沒拉開就擠過來了。。
這是現場演奏。。個人認為這是最最最上等的好聽了。。
很多器材都是為了聽到上述的這個好聽而努力
雖然坑很大。。可能也達不到。。
不過我要提醒的是。。在乎一張貼紙可以告訴你好不好聽。。
那到不如去個國家音樂廳。。去聽看看什麼叫現場
可以從那裡體會到什麼叫好聽。。音場。。定位。。樂器真實的聲音
調音什麼叫剛剛好。。什麼叫自然什麼的什麼的。。。
去現場一次。。你的大腦就會全部明白你要什麼樣的好聽。。器材要怎麼選。。
雖然大家一直上耳機店去聽自己想要的聲音
但認識真實的聲音好聽的聲音也是很重要的哦~~
此標誌的意義是代表 Sony 認證此商品具有可完整重現高解析音樂的產品。高解析音樂意指聲音資料量超越 CD 音質的音樂格式,只要大於16bit/48khz的音樂檔案皆可稱為Hires。
換句話說,這認證最早是由SONY搞出來的...
常上影音版討論的各位大大,我想對音樂硬體或軟體都有某種程度上的了解
可是要知道,像我們這種人真的不多,至少小弟週遭朋友連FLAC是什麼東西都不知道
所以真正對商人來講,多數不懂音樂的人才是他們最大客戶
小弟個人認為,Hi-Res只是一種商業手法,是讓不懂音樂的人可以快速進入音樂領域的一種手段
自智慧型手機普及後,隨身聽音樂變成一種流行,相關軟、硬體一直冒出來
可多數人很懶得去研究這些東西,所以聰明的SONY馬上搞個Hi-Res音樂認證
它告訴你,有這Hi-Res認證就是音樂好物,買就對了,請問對銷量有沒有效?坦白講還挺有效的
要知道,很多人只想簡單聽音樂,根本不想搞懂那麼多音樂相關知識、格式等這些東西
現在有個Hi-Res黃金標誌,就是告訴你這是音樂好物,很多不懂的人馬上就出手了
而且還可以向週遭好友炫耀這可是Hi-Res認證的喔
平心而論....
Hi-Res對音樂檔案的認證是可接受的,總之只要大於16bit/48khz的音樂檔案皆可稱為Hi-Res
對音樂播放器或擴的認證也是可接受的,表示它可以解碼Hi-Res的音樂檔案
可是對耳機認證這點小弟就保留了,噱頭成分居多
有Hi-Res認證的耳機表示它可以聆聽Hi-Res的音樂,可是音質就一定比較好聽嗎?
對耳機稍有研究的人答案一定是「不一定」,因為音質這東西是很主觀的
例如小弟就覺得ATH-M50s/LE(無Hi-Res認證)上擴後完勝MDR-1RMK2(有Hi-Res認證)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80&t=4597430&p=2
而且難到沒Hi-Res認證的耳機就不能聽Hi-Res的音樂嗎?
那我是不是也要有Hi-Res認證的耳朵才能聽Hi-Res的音樂?
所以Hi-Res耳機認證這一塊,小弟建議看看就好了
然後擴大到同業公會正式採用,成為業界的實質規格
這種手法跟hi-res標誌的起源如出一轍
當蘋果把耳機孔從手機拿掉
好事者會說,他們是象徵性地拔掉sony多年前插下的霸權旗子
但sony的下一支旗子是全面強調"高階"影音
反映在財報和毛利上還真的很好看
hi-res誕生的背景是sony急迫需要拉高毛利,保護自己地位不被淹沒
它是一套很適合講給消費者聽的話術
來一點粗淺的原理說明,會令人感覺,嗯,好像非換機不可
又會覺得,嗯,頻率響應範圍翻倍價錢卻不必翻倍,sony CP值變高了
接著讓消費者代勞,去質問競爭對手說,為什麼他有你沒有?
然後因為hi-res終究有利自己未來的毛利,對手也就不戳破,逐漸加入
你我涉獵得夠多當然會破梗,但是sony的財報明擺著,民眾樂意買單...
sony的歷史背景並不太發燒
但是目前sony走這條路線就是莫名有說服力
和謝金燕唱了N年才跟EDM相見恨晚的意思一樣 (誤)
"耳機其實對我可有可無,但我一買就買了一萬多塊的耳機"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