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理查的耳機之旅 ~ 新增:Swarovski耳機

stranger0429 wrote:
美國沒有耳機的店?你...(恕刪)


這位大大,別搞錯了,您提供這些是「網站」不是「店家」。
網路商店跟網路討論區如何可以提供「試聽」服務呢?
沒錯,神級的耳擴是在美國生產的,但光看圖片跟文字又有何用?
我要的是那種可以走進去欣賞,觸摸,聆聽耳機、音源、耳擴以及其他器材的地方。
而不是冷冰冰,空曠,的大賣場,看得到器材的包裝所在玻璃櫃裡,卻摸不到,聽不到...
如果你知道那邊有提供試聽的地方,我真的很希望您可以提供給小弟參考。


心得:續 - 連接「音源」與「耳擴」的那一條線...
初淺的介紹關於Gauge, Cryo, Copper, Silver... 這些線材相關的小資訊。


之前發表了一篇「連接「音源」與「耳擴」的那一條線...」
提到了最近耳道式耳機攻頂後,又敗了耳擴,
耳擴敗下去後突然開始對mini to mini (3.5mm to 3.5mm)線有興趣,
因為想說都買這麼多了,用個夜市等級或大賣場等級線材不就浪費了其他東西了嗎?
就像是是開跑車,用米其林輪胎,結果軸承是生鏽的怎麼可以?
所以只好繼續敗下去了~~

問題是這個線材要敗要怎麼敗?
鍵入發燒站的位址後,發現每一個站都是琳瑯滿目,
而且一條比一條貴,真的是把我嚇傻了!
我本來以為一條線美金超過US$10元(NT$330)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US$30美金(NT$1,000)可能是天價了,
結果不然,隨便一條3"~4"(7.62cm ~ 10.16cm)的線
居然就隨便要價美金US$60~US$95,相當於台幣約NT$1,980 ~ NT3,135,
而過美金一百的更是不勝枚舉!!
目前小弟看過最貴的(長度皆為3")居然要美金US$195,相當台幣NT$6435啊!才短短7.62公分喔!!!

這是什麼世界啊!?一條線都比很多中高價的耳機還要貴,
也比很多的隨身訊源還要貴~
一台Tomahawk也才US$295,
X5L約US$275,
而這一條線就要US$195...

然而,為什麼這麼貴?
小弟這幾兩個禮拜拼命看各大網站,終於發現比較昂貴的mini to mini多為兩大類
1. 銀線系列
2. Cyro銅線系列
只要超過美金US$50以上幾乎就是上面這兩類線材。

銀線的特色是高頻稍做修飾,音場大。傳送速度極快,阻力小。染色比銅線少。
cyro銅線的特色是強調中頻與低頻,聲音溫暖圓潤。
根據
Moon Audio的Drew Baird說:
「If using Lossless then go with silver. If using compressed formats use copper」
他的網站也說了:
「If you listen to Jazz, Blues, Classical, Acoustical or
any very detail orientated styles of music, then Silver Dragon(4條銀線).」
「If you listen to Rock, Alternative, Rap or Techno etc,
then Blue Dragon (四條銅線)is for you.」

Audio Line Out的Ken則說:
「with the silver being a bit more open, and the copper having a warmer mid range」

而專賣銀線的Qables的Hans則說:
「It should be clear that I prefer my own cables above ALO otherwise I would
not build and sell them. I thin ALO is also building good cables but their
sound is different. I build as much as possible transparent cables and it is
my opinion that ALO tends to colour the sound, but that is also because he
often uses copper.」

以上是他們的原文,在這邊還很懵懂的小弟就不妄加翻譯了,還請其他大大指點。


稍微分清銀線與銅線的大致差異後,接下來就是線的粗細度
台灣用什麼單位,我不太清楚,但是美國的線粗細都用Gauge來當單位,
又有說AWG的,也就是American WIre Gauge。

這個Gauge是用線材最核心的那一條導體(Conductor)來計算,
不能把包在導體外的絕緣體(insulation)算在內。
在這邊就是我們上述所說的銅線跟銀線這兩種導體。
以下是Gauge的與台灣常用的mm比較表(我另外加了兩個單位,看大家喜歡怎麼看就怎麼看):
因為無法排版,所以大家粗體對下面的粗體,細自對下面的細字:

Gauge Inch Mils mm
18 0.040 40 1.024
19 0.036 36 0.912
20 0.032 32 0.812
21 0.028 28 0.723
22 0.025 25 0.644
23 0.023 23 0.573
24 0.020 20 0.511
25 0.018 18 0.455
26 0.016 16 0.405

由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到,Gauge的數目字越大,其實越細,
而越小,反而越粗。所以這是跟一般單位成反比的。

目前看過最粗的線是ALO的18 Gauge Jumbo Cryo銅線。
這一條足足有1.024mm直徑寬,算是很粗的線。
ALO另外比較細的標準cryo銅線則是22 gauge,為0.644mm直徑寬。
同樣為ALO公司的銀線則多用20 gauge(0.812mm)直徑寬。

越粗的導體就越貴(以下所述線材的價格比較皆為3" (7.62cm)為標準),
剛剛提到的ALO 18 gauge Jumbo Cryo copper要價US$145美金。
一般的22 gauge cryo copper則只要US$85美金。
而銀線20 gauge則為US$155美金。

同樣被譽為好線材的Qables是專賣銀線的公司,
他們的銀線居然只要價US$74.55,加入會員還更便宜。
為什麼呢?因為他們的銀線導體只有26 gauge(0.405mm),
整整是ALO的20 Gauge的一半,而價格很恰巧的也約一半。
果然是一分錢一分貨啊!
順帶一題,Qable的線都可以自選外面包的套管顏色(要額外加價,不貴),
可以選自己喜歡的顏色,或選擇搭配耳擴與訊源的顏色,蠻有趣的。

而是不是越粗就越好聽?
這真的是重說紛紜,我也不敢在這邊亂說,
賣的人大多都會說「有」,這不怪他們,畢竟是他們的飯碗嘛!
聽的人則一半一半,有人說有,有人說根本聽不出來,有的人甚至說跟便宜的線沒兩樣。
說「有」的人大多的說法都是粗的線比較Full(圓潤,豐滿,強烈,濃郁,純厚...),
以銀線來講就是音場大。以銅線來講就是溫暖,並強化低頻與中頻。
而只要經濟允許去的人大多都會選粗的,大概是因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從開始到現在,講到銀線跟銅線時,小弟常在銅線前加一個Cyro
這是什麼意思呢?
他的原文是:Cryogenic
中文有人說「超冷處理」或「低溫處理」,這邊也有大大說「冰過的」「冷凍過的」線材。

而這超冷處理是做什麼的?
大概就是說冰過之後的銅(或其他鋼材),因為組織的變化變得安定緊實。
而且整個處理過程需要約46小時時間,過程繁複,不是隨便放冰箱就好了的。
所以經過超冷處理的銅線當然越身變成可以在品質與價格上跟銀線相抗衡的高級線材了。
有關於超冷處理技術請參考:
超冷理論

我稍微擷取了上面的連結的「超冷處理效益分析」給懶得去看的大大們看一下:
超冷處理效益分析:
1.殘留沃斯田鐵幾乎完全轉變成麻田散鐵(約97%~98%)。
2.比一般熱處理工件或深冷處理工件更能提昇耐磨耗性(圖五)。
3.使組織細膩結構均勻並析出細微碳化物。
4.消除殘留應力。
5.硬度完全不發生變化。
6.可處理已經成型的刀工具,並且不變型、不變色。

以上的說法當然是屬於比較工業產品或工具的說法,不過套在線材上也大概知道是什麼意思。
不然想像cryo過的銅,應該就是純度密度很高且分子結構均勻的銅了啦~
而cryo過的銅線比較好聽?這...理論上應該是,但實際上也只有各位金耳朵大大提供心得了。


小弟在學習到上面的資訊後,一直在三家線材公司考慮,
最有名的Audio Line Out(ALO),
次有名的Qables,以及經濟實惠的Moon-Audio。

小弟各寫了信給三個公司,選了Qables跟ALO的產品。
放棄Moon-Audio的原因是他們的回信速度很慢,
回信內容往往沒有回答清楚小弟問的東西,或完全沒回答。





其中以Qables的態度最好,回信最快(而且還遠在荷蘭),
以銀線來講,他們的價格算是相當經濟的,而且加入會員還打折,
其實要買的話就一定要輸入基本資料,而輸入後一看,價格突然降了不少!
根本就是故意再刺激臨時取消念頭的消費者們,讓其回心轉意,很不錯的商業手段。
我個人相當的欣賞這一個作法,而且他們的線材可以選套管顏色,客製化的作法也很聰明。
針對這幾點,不買很像很對不起他們一樣。
喔!對了,運費也超級低廉!
從荷蘭寄到美國只收我2元還是3元美金而已,
我自己在Ebay上賣PS2/3遊戲的美國國內運費都黑心的收8元美金了~~呼呼~~






ALO的Ken,我個人覺得又好又壞,
他對每一個有X5的人都推薦Dock Cable,就是從X5下面那邊出來的Cable,
很多人在Head-Fi上質疑他是不是之前製造太多賣不出去,所以故意
推薦這款,好出清他的庫存。
因為X5的這個輸出有問題已經是耳目共賭的事情,
即使接上最讚的$195美金線,還是無法改變他輸出不良的事實。
關於這一點,Qables以及其他的公司都承認線材無法改變X5這個缺點,
紛紛的建議用一般的耳機輸出去接耳擴,也就是mini to mini這種線。
而Ken則是一直死命的推薦,即使網路上罵聲連連,他還是推薦我三次之多!
我不得以只好把我在Head-Fi看到的相關文件狠狠的寄給他,
有趣的是,他不再推薦了,而且變得比之前更親切,
還細細的跟我研究怎麼接,怎麼繞,怎麼弄出更帥氣的mini to mini,
由於ALO的線真的可以說是無與倫比,而且可以說是世界知名,
而且我還可以秘密的跟他共同設計出帥氣的custom線,這點是其他公司無法做到的。
基於這點,我只好既往不咎他之前刻意推薦的DOCK線事件,跟他共同作了條CUSTOM線。
至於是什麼線?收到了在貼圖給大家看,這邊還是再賣個關子吧~~






對了,到時候線材的開箱文...應該會放在此文中吧?


最後,提供些比較知名的國外音響線材網站:
http://audiolineout.net/
http://www.qables.com/
http://www.moon-audio.com/
http://www.zynsonix.com/index.htm
http://www.zuaudio.com/interconnect_cables.asp
http://www.wyvernaudio.com/
http://www.enigmaaudio.com/EA%20Custom.html
http://apuresound.com/
http://www.thecablepro.com/
http://www.ttvj.com/

_________________
理查 :)
Shure E500 PTH 貼圖
Audio-Technica ATH-EW9貼圖
Audio-Technica ATH-W1000貼圖
FRENZY&RUMBLE 「變形金剛造型耳機」貼圖
Bose in-ear Headphones貼圖
Audio-Technica ATH-CM700Ti貼圖
COWON iAudio X5L貼圖
Ultimate Ears總部~理查專訪報告
理查的耳機開箱之旅 ~永久持續更新~
理查的Ultimate Ears ue11 pro開箱發表~~~
雅卡狄亞巴哈姆特部落閣
超用心的啦!~小弟目前也在偷窺高級耳機
因為想讓iPod Touch有不錯的音質,不曉得有沒有救?
樓主介紹的耳機都好高級~看起來部便宜呀~~所以我只是偷窺一下
http://blog.yam.com/inoakira
inoakira wrote:
超用心的啦!~小弟目...(恕刪)


真的嗎?您想要找哪一款?
可以幫你的話,我很樂意喔!

IPOD的耳機輸出雖然有一點差強人意,
不過他的LINE OUT輸出很棒喔!
您看我上面線才的貼圖其中一張就是從IPOD下面直接接出來的線,
從那邊輸出的聲音比耳機輸出孔好聽。不過就是要加耳擴...多一筆額外消費。
這些東西...根本就是勸敗終極惡魔
好不容易儲的小朋友, 應該...會偷偷的離家出走吧

ps. 理查大真的讓我見識到很多好東西, 而且連線材也一併介紹,
讓小弟真的獲益不淺呀~~~

不過....連線材也有這麼多小朋友...
天呀!!! 真可怕!!!


等儲好錢再說...
nat1104 wrote:
這些東西...根本就...(恕刪)


謝謝您的支持,請繼續回來看看有沒有更新喔,
下一篇要介紹耳擴
理查的 RaySamuelsAudio Tomahawk 開箱發表

小弟早已經打算要買在RaySamuelsAudio(RSA)的產品,
因為小弟不但在意音質,也很在意外型,
在Hornet跟Tomahawk之間比來比去,
比音質(只能看大家的文字敘述),
比大小,比造型,比重量,比聲音表現取向,等等...

甚至在買之前還跟ALO與RAY之間作了三方通話,
確定ALO的線材接頭可以接上如此迷你的耳擴後,
才決定要購買~~~
然而!!!
就在跟Ray要求Paypal Invoice的那晚,
突然得知新的隨身耳擴即將上市,Predator。
在這種情況下,到底是等好還是買好...
要等要等多久?Predator又會是多少錢?
一連串的問題襲來,又讓我考慮了一個禮拜...
由於已經跟Ray至少爽約過三次了(從Hornet到現在),名譽問題,衝了!

以下就是開箱照~~~

依照慣例,包裝是不可少的:
嗯,FedEx這次是寄到公司去,剛好我也在,順利收到~


包裝盒...唉呀!有一點太陽春了...瓦楞紙盒而已...(很小很輕)



揭開神秘的面紗~~~



裡面的內容:一個置放袋、一片泡棉、一本Hornet的說明書、四個3M貼紙。

很詭異,居然是hornet的說明書...真沒誠意耶~~有點氣。
泡棉是很便宜的泡棉,應該只是保護片啦~
放置袋感覺也很廉價,絨布,但是很稀疏...蠻硬的。
唯一還不錯的是3M的四個貼片,讓你放在桌上烤漆不會刮到。

算了,配件反正不重要,來看看本體吧!

嘿嘿嘿嘿!愛出風頭的我這一次又來了個蠻三八的顏色搭配~
紅色的本體,金色的前後。配上紅色上面的燙金字,還蠻搭的。
Ray的網站上現在也有這樣子的搭配的相片了,他以前可能沒想到可以這樣搭配。


不知怎麼搞的,覺得很少人有特寫過Tomahawk,
那我就多拍幾張吧!


以前都以為正面的那一個開關是gain,結果今天仔細一看才知道是power。



正面拍完了拍背面:

背後那個開關才是gain啦~


很少人拍過打開後面的蓋子吧?那就我來拍:

用手就可以扭開那兩個螺絲,最好小心一點扭,
不然扭到脫牙了就慘了~~
扭開一邊後,整塊面版就會因為裡面的彈簧推擠而彈開
最好是押著整個面版,兩邊都鬆開後再放開,比較不會弄壞螺絲。

打開後,可以看到裡面也有在強調電池的方向,
聽說這個電池沒裝好會燒掉,要裝的時候要格外小心。

那我就當實驗品,先裝下去了...希望我意會的裝法沒錯...

嗯,開啟開關後並沒有燒焦味~~應該是裝對了。

因為線材還沒來,所以就先跟X5L排排站與疊疊樂,暫時沒有合體照。





嗯,Tomahawk真的真的很小!
不過他的厚度比我想像還要厚一點...似乎比X5L稍厚。
那Hornet不就更厚了?

UE那個盒子裝得下全部的東西,應該還有空間可以裝線。
而且X5L的果凍套可以重出江湖了。因為UE盒子的阻隔泡棉拿掉了。


最後來兩張藝術照...
現在各位大大可以瞭解為什麼我選紅色的了吧?呵呵~~



Tomahawk初聽感:

言歸正傳,
我今天晚上稍微聽一下,還不算什麼心得啦~

ue11pro:
不是很滿意,本來ue11pro的專長乾淨冷竣的聲音變得很暖,
暖到不夠刺激了,本來聽ue11pro時,樂器會一個一個的從腦海裡冒出來,
但現在很多樂器都只有聲音,看不到他們出現在我腦海中了。
重音加強很多,這方面針對某些專輯還不賴。
我覺得聽了幾首歌下來只有一個項目讓我很欣賞,
就是大提琴的聲音變得很大提琴。不再只是低頻聲而已。
另外,ue11pro要開hi-gain比較好聽,
不播放有一點點底噪,播放的時候感覺不出來。

Shure E500:
相當的滿意!Tomahawk果然是照著E500為藍本製造出來的!
E500的缺點都消失了,優點更加讚!
E500的缺點就是凝聚力不夠,低頻很澎湃但是不夠緊實圓潤,
高頻拉上去到一個程度也會稍散,
Tomahawk一接上去低頻不但沒有像ue11pro這樣子變多變暖,
反而是收緊,變圓潤,低頻變得相當相當的好聽,
整體都有收斂,但不是變小聲或沒細節喔,是收斂而且好聽。

ATH-W1000:
上了Tomahawk,Low-Gain不夠看,開了Hi-gain,
值得一提的是Hi-gain開啟後沒底噪,果然Hi-gain適合推大耳機。
這個推得我真的是滿意啊!比E500更滿意!
以前我有的HA20雖然是小鐵自家的,但是相當不夠力,
X5L雖然開大聲可以推上去,但是推得不夠細緻,低頻EQ故意開大會很假。
現在加上Tomahawk,我只能說「誰說小鐵家的耳機沒低頻啊?」
而且音場也跟Ray所形容的一樣,好像在會場中央聆聽一般。
我就寫這篇文的現在還捨不得把W1000拿下來,
就算是背景可以聽到老婆在看電視的聲音,但這個聲音真的好聽!
輕輕鬆鬆,甜甜美美,舒舒服服的...真的很不錯。
沒想到Tomahawk跟W1000這麼合適。
仔細一看,他們兩個的顏色還真的很搭配耶!都偏紅。
另外Tomahawk跟W1000比起來真的很小,
W1000光是connector都比Tomahawk的全長還要長了。

現在聽的都是與X5L接,而且線只是X5L內附的mini to mini那條。
等到run更開,且ALO與Qables來之後,再來更新。

_________________
理查 :)
Shure E500 PTH 貼圖
Audio-Technica ATH-EW9貼圖
Audio-Technica ATH-W1000貼圖
FRENZY&RUMBLE 「變形金剛造型耳機」貼圖
Bose in-ear Headphones貼圖
Audio-Technica ATH-CM700Ti貼圖
COWON iAudio X5L貼圖
Ultimate Ears總部~理查專訪報告
理查的耳機開箱之旅 ~永久持續更新~
理查的Ultimate Ears ue11 pro開箱發表~~~
心得:續 - 連接「音源」與「耳擴」的那一條線...(Gauge, Cryo, Copper, Silver ..)
雅卡狄亞巴哈姆特部落閣
理查的 ALO Jumbo Cryo X Silver + Tomahawk + X5L + ue11pro合體發表

之前小弟曾經在
心得:續 - 連接「音源」與「耳擴」的那一條線...(Gauge, Cryo, Copper, Silver ..)

理查的 RaySamuelsAudio Tomahawk 開箱發表
這兩篇文章中說過小弟的「ALO線的開箱文」與「Tomahawk和ALO線的合體文」
會在該篇繼續發表,不過經過深思熟慮後,還是新開一版來發表比較有整體感。
如果沒看過之前兩篇文的可以由上面兩個連結連過去,謝謝。

小弟最近買了兩條線,一條是Qables,另一條是ALO的。
之前談過,ALO的全名為AudioLineOut,這是一家公司的名稱。
今天剛到貨,就先來了開箱文吧!

ALO Jumbo Cryo X Silver開箱文
依照慣例,郵寄外盒不能少:


打開盒子裡面是什麼呢?帽子!?


呵呵,其實這個帽子是跟ALO的老大Ken硬凹的,
就說「跟你討論這一條線這麼久,訂單就附贈你的帽子吧!」
沒想到他一口答應~~呵呵~~這頂帽子要買的話還要美金15元咧~

原本以為線本身會隨便丟進去,結果還有密封袋啊?還不錯~



好啦~拿剪刀剪開袋子...


實在捨不得拿出來,太美了...
跟X5L與Tomahawk比一比...這線還真大啊!!!


噹噹噹!主角現身~


這個線到底是有什麼特別?跟ALO網站的產品有什麼差別呢?


回答之前再多看幾張圖吧~
(我的開箱文都是圖多字少...因為寫不出什麼有建設性的,所以用圖來充場面,哈哈~)






很像除了一邊有轉角,一邊是直的就沒什麼了...


在這邊補充一下廢話:
有轉角的接頭英文叫做Right Angle Connector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定叫做右邊不叫左邊?)
直的接頭英文叫Straight Connector
3.5mm的接頭叫做mini,所以3.5mm接3.5mm的線叫做mini to mini。
接頭有貼標籤的地方一直到插入的那個接頭前叫做handle。
插入的那個3.5mm接頭叫做finger。
接頭有鍍金的就叫做gold plated finger。


再多看幾張...(好多張啊~~)




好吧!圖也看很多了,現在來講一下這一條線有什麼特別之處:
在之前的文章:
心得:續 - 連接「音源」與「耳擴」的那一條線...(Gauge, Cryo, Copper, Silver ..)
我曾經提到過銅線copper與銀線silver的差別,
也曾經提到過cryo超冷處理,這一條線如同標題所述叫做:
「Jumbo Cryo X Silver」,也就是他有銅線也有銀線。是兩種的合體。
採用現在ALO使用中最粗的18 gauge(1.024mm)粗的過冷處理銅線兩條,
另外加上兩條20 guage(0.812mm)粗的純銀線(非鍍銀)。
這樣加上一頭是Right Angle,一頭是Straight in而成。
據Ken說,現在這一條這樣設計的線全世界只有我這一條,哈哈哈!





其實現在ttvj也開始有在賣銅銀一起的線,不過都是22 gauge的銅線。
不管怎麼樣,這條線到底是否真的可以像理論那樣子大小通吃呢?
是不是可以有銀線的高頻延伸,音場大,聲音清澈 與 銅線的聲音溫暖圓潤雨中低頻的強調呢?

那就繼續下一篇的合體文吧~~哈哈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omahawk和Jumbo Cryo X Silver的合體文

這篇可以省略盒子了,線的盒子貼在上面,
而Tomahawk的盒子在理查的 RaySamuelsAudio Tomahawk 開箱發表發表過。

之前提到過Ken很擔心這條線的接頭太大,會跟耳機線卡住,
現在就來看看是不是真的會卡住?
首先接上Tomahawk:


再來接上ue11pro...

嗯,沒事!
ALO的線剛剛好跟Tomahawk上面刻畫的接頭凹槽大小一致!
ue11pro的線也順利接進去,完全OK!


一樣一樣接,現在耳機也開始出現了:


再來是接上X5L:


我跟Ken討論的接法有成功,不用繞一大圈,
之前他很擔心X5L的耳機輸出孔在左邊,這樣會很難接,
現在看起來還蠻好的:


接下來又是照片攻勢了!哈哈哈!





用魔鬼氈把他們綁起來,正式合體!!!


我有把Ray附給我的3M底座貼貼上去,所以兩台機器不會摩擦掉漆。


結束:


哇!!這可能是我暨Shure E500 36貼之後另外一個圖最多的開箱文了~~

想必各位除了看圖以外,一定更想知道聽起來怎麼樣,對吧?


雖然才聽沒多久,但是可以聽得出來這個線跟之前我用的
X5L內附Line in線差很多了!
低頻真的是低到不行,比E500還低還沈還潤,也不會爆。骨頭很像都要融化了一樣。
而最令我在意的聲音冷暖問題,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聲音一樣是暖的,但居然只有中低頻以下是暖的,
高頻的冷竣感雖然沒有直接上X5L那樣的明顯,但是已經不會被暖到蓋掉了!
而且說真的,比起直接上,這樣的感覺更好!
因為直接上雖然冷到很刺激,但是耳朵容易累,而且有的歌會從刺激變成刺耳。
這樣的搭配真的很讚,我猜銀線應該真的有在作用,而不只是好看而已。
泛音更加更加的豐富,聽教堂錄製的聖歌合唱,聽到快要流下眼淚了...好聽!!好聽啊!!!


各位!!敗下去吧!!!哇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目前我只有接過ue11pro,其他的心得以後再補,就先這樣子囉!
謝謝觀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Shure E500 PTH 貼圖
Audio-Technica ATH-EW9貼圖
Audio-Technica ATH-W1000貼圖
FRENZY&RUMBLE 「變形金剛造型耳機」貼圖
Bose in-ear Headphones貼圖
Audio-Technica ATH-CM700Ti貼圖
COWON iAudio X5L貼圖
Ultimate Ears總部~理查專訪報告
理查的耳機開箱之旅 ~永久持續更新~
理查的Ultimate Ears ue11 pro開箱發表~~~
心得:續 - 連接「音源」與「耳擴」的那一條線...(Gauge, Cryo, Copper, Silver ..)
理查的 RaySamuelsAudio Tomahawk 開箱發表
理查的 ALO Jumbo Cryo X Silver + Tomahawk + X5L + ue11pro合體發表
雅卡狄亞巴哈姆特部落閣
本來是鎖定SHURE E500~爬了一下文~看到udeupa大的文章~

才發現原來耳機也可以這樣玩.........

就決定增加預算~直接衝UE 11pro~

想請問用iPod Touch搭配不知適不適合?

因看您文中有提到用iPod輸出好像不理想~

謝謝

ruenih wrote:
本來是鎖定SHURE...(恕刪)


直衝ue11pro啊!!
您現在用的是?

iPod Touch我不太清楚,因為是新出的,
不知道可不可以改成iMod,我也沒去研究裡面的經片是否還是4.0跟5.0或5.5的那種。
不過iPod可以確認的一點就是他的line out輸出比耳機輸出好很多很多,
所以建議可以去買line out的線接耳擴,就會好聽了。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我知道新出的iPod Classic用line out輸出還是比耳機輸出好,
所以我假定iPod Touch的line out應該跟iPod Classic差不多才對。也應該會有好聲音。

iPod Touch Line out + Tomahawk應該會蠻不錯的吧!
去ALO的網站看看圖吧!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