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Norrris wrote:
追po追了很久 特意註冊發言
看來樓主根本連jpop 女毒都搞不清
敢問一句 西野カナ算不算上女毒?
Yui,家入レオ算不算上女毒?

Jpop根本就不是動漫歌為主 女毒更不一定是女聲優扮小妹妹所唱的かわいい歌 女毒某程度上只是調音風格 就算拿一些普通女聲到ck100 播 也可以有毒性 女毒基本上只是對中頻的音染 無局限什麼國家的流行曲

我明白樓主想推廣古典音樂 但就不可以放過流行曲嗎?每次講不過就拿jpop 女毒等分散注意 難道你不會慚愧嗎?

Jpop等同女毒 笑而不語 不要以為認識幾個聲優 聽了幾首動漫歌 就跟人說jpop只有女聲優 女毒 就會令人覺得你很厲害(恕刪)


1. 抱歉造成您的不快 還煩勞您特定註冊 不過還是跟您說明一下 你推薦的這幾個 感覺可能就是一般聲音稍微好一點的女歌手 歌曲在我聽來也是大同小異的流行歌 且我也常不理解 明明J-pop裡還有很多不同風格歌曲 但耳機板的討論範圍卻是以日系ACG女聲為主 也就是先動漫才有"女毒" 即使有部分玩家不聽動漫 卻仍離不開J-pop範圍 畢竟在耳機板常見的曲目裡 有很多即使不是動漫 也是從動漫相關間接延伸出來的 總而言之J-pop在數量上佔有相當大的比例也是事實

至於會造成這種情形 個人認為首先可能是跟某些日本女歌手其獨特嗓音深得耳機玩家喜好有關 其次耳機玩家又以動漫迷為主 因為喜歡動漫所以就會喜歡聽動漫歌 想聽動漫歌就會去搜尋相關資訊或噹洛音樂檔案 而在瀏覽這些動漫片和動漫音樂討論區的文章時 很容易就被引導到耳機系統這一區塊 可能會聽到其他同好在講用什麼耳機聽會比較好 比較"毒" 一方面又因為喜歡聽 想要聽 求好心切的心態下 就會花錢買好一點的耳機或隨身設備 也就是入坑的開始 可是當我們去追本溯源時 就不難發現 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驅使動漫迷花錢投資在耳機隨身系統方面 關鍵就在動漫世界裡的主人公 也就是可愛的動漫美少女 而賦予這些動漫美少女靈魂的 除了這些動漫專家強大編劇製作群及一流動畫家外 最關鍵的還是幕後發聲的女聲優了 所以動漫裡較知名的角色聲優 大概都比就有機會發行唱片 且為符合主人公形象 外貌通常也不差 也就是說"女毒"對動漫迷來講 有可能是對女聲的一種特殊迷戀幻想 所以自然會去尋找聲線相近的女歌手 來符合他們對"女毒"的期待 也因此"女毒"始終離不開J-pop的範圍

2. 關於這點我之前就一再強調 在本篇主題裡面甚至不下於古典音樂的部分 所謂的"女毒"就是調音 而且這調音工作從錄音時到後製就一直在進行 本來專業上來講應該是這樣 只是"毒"這一字在耳機板過度濫用 演變到後來所有的好聽的感覺都變成"毒" 並依"毒性"程度來區分好聽程度 好聽就是"毒" 越"毒"越好聽 甚至到後來連樂器都可以變得很"毒"就真的有點離奇了

不過耳機板很奇特的現象 就算是跟"女毒"無關的古典音樂 也要跟動漫扯上關係才有可能去聽 例如比較有名的《四月は君の嘘》...之類的 至於脫離J-pop女聲領域的其他國家女歌手要被稱為"女毒"幾乎沒有可能 我在耳機板也很少看到J-pop以外的音樂介紹或評測 有的話就是偶爾拿神祖牌Adele 但也很有能是廠家業配 非正宗動漫迷就是了

總而言之 我認為耳機板動漫迷心中理想"女毒"還是以可愛動漫美聲為主 其次才是J-pop女歌手 包括閣下推薦的這幾位 不也始終脫離不了J-pop範圍 也就是整個耳機論壇就是圍繞在這些J-pop 這些動漫美少女之間 脫離不了這個框架 所以就永遠看不到真正的專業 和一流的行家

3. 這個要去問"女毒"的始作俑者 為何發明"女毒"這個詞 這詞源自哪裡是否該交代? 又為何這詞發明後能獲得其他玩家認同? 但不論如何個人是不贊同"女毒"的 因為"毒"這字在此是取其反義 引申為上癮沉迷之意 但它本是帶有負面的意思 就跟形容女子"魔鬼般的身材"一樣的用法 因為魔鬼本是代表邪惡 有誘惑人迷惑人的意思 用這來形容女性 其實就有物化女性之疑 基於這點個人是反對的 因為"女毒"是女聲很"毒" 為什麼"毒" 因為會上癮 會沉迷 而上癮沉迷是不好的 講的人心裡也清楚但還是要這樣講 這除了不專業以外 更是一種對女性歌手的不尊重 但很奇怪的事 耳機玩家經常將女聲「物化」成"女毒"後 又把傳遞"毒訊"的耳機給「人化」 因此一些奇怪的稱呼 什麼"耳姬" 什麼"小公主"的相繼出現 也就是說在耳機玩家心目中 耳機是有「性別」的 這點真的是非常奇特的現象 我在想國外耳機玩家間是否也有這種情況 還是只有動漫迷才有 這點不得而知

4. 不僅如此 像你這麼厲害應該有發現到 這些流行女歌手的聲音在後製的時候都有刻意調高 一些技術要求不高的錄音 常有高音太衝太刺的感覺 而所謂的女毒調音就是要刻意製造一種聲音在耳邊唱歌的感覺

所以那種聲音較中性的 音場較廣的耳機就比較不適合 會感覺不那麼"毒" 畢竟流行樂動態壓縮太大 又是電子合成鍵盤音樂為主 即使用幾十萬系統在聽 恐怕也聽不出個所以然吧 所以玩音響厲害的一定是古典音樂就是這個道理

Mr.SHADOW wrote:
個人是用E牌P05+D05,再加羚羊的主時鐘,約為50萬級的訊源系統,雖不是最頂級但也夠用了


1. 感謝您的介紹及分享 只是聽一些普通音樂而已確實應該夠用


2. 目前沒有SACD播放機 先取WAV檔用 未來最多可能只買藍光機兼播SACD
畢竟現有SACD不多 且SACD未來也不一定會是主流音樂格式
而選擇SACD主要是考慮其錄音即使取CD層依舊是高品質 再來還要看類型曲目
流行歌 無聊配樂 其他非古典 雜七雜八發燒測試片等...一概不買
畢竟SACD售價較高 所以我一定會仔細考慮再挑選 原則上是重要曲目且有一定水準詮釋才買

3. 這張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之前一直在博客來追蹤清單
但觀望很久遲遲不敢下手 後來乘優惠雙重折扣在抵購物金後 才以低於市場行情標準購得
不然這套參考國外網站售價是14美金不含運 不過所謂唱片不過一堆塑料構成
重點還是在其音樂內容本身 及所能從中獲得的感動才是價值所在
特別是像我這種音樂鑑賞能力很強的古典樂迷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又是相當熟悉的曲目
真的不誇張 這交響曲在一般樂迷看來是只可遠觀的龐然大物 在我這邊經過一段時間密集聆賞
基本上對於馬勒所使用的音樂語法 90%以上已解讀完成
也就是整首幾乎每段都聽懂 我也不想去看什麼導聆之類的 那實在太麻煩了
以我的欣賞能力真的直接聽還比較快 有興趣也歡迎提出討論 隨便哪一段都行

4. 所謂的發燒取向指的是專門為音響玩家提供作測試用的 我個人確實是比較偏重在音樂內涵部分
不過買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唱片 確實在考量上是錄音品質比演出詮釋更重要一些
因為編制實在超大 錄音師要花許多時間在後製調整 如果前置作業如收音的工作沒做好...
選用的錄音器材等級不夠 製作預算不足...都會影響成品結果
而這套PentaTone發行的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馬勒《第八號交響曲》錄音
我個人覺得很有讓器材發揮的空間 有可能需要為此再升級系統

所以你看這跟一般人愛聽的流行歌 耳機玩家最熱衷的J-pop音樂 Hi-Res數位音樂檔是非常不同的
真正講究的人 要從最前端 "錄音"開始就要講究 而不是專挑一些爛爛錄音唱片 網路音樂檔
再妄想透過後端去改善 甚至訊源擴大機耳機這些基本玩不夠 升級不過癮
到後來一些高價電線配件沙包都拿出來插 拿出來擺就更是離奇了

man59 wrote:
...你的這些數位音樂檔來評鑑IE800用的很大眾化,很平民化,很平價化,很親民大笑大笑大笑
你拿那幾張便宜貨的CD能拿來鑑定器材也是很平民化,很親民...(恕刪)


這部分真要感謝您之前的推薦 像我也是前幾天才收到國外網站送來的
TAS發燒天碟 夢幻名盤 - 羅伯.蕭指揮亞特蘭大交響樂團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Telarc
其售價高達8塊美金(不含運) .....當下就想這錢最好是花得值得
畢竟像我這樣失敗的人 8美金也是要賺很久才有的








實際聽過幾遍後 確實是比蕭提版好 至於差別在哪聽的出來嗎? 還是TAS推薦就買?
其實差別很明顯 一般來講 鑑定大編制古典樂錄音基本主要是看平衡度 大動態失真度
樂器或人聲的自然音色 細節和音場等...幾項原則 這裡牽扯到許多專業
除了鑑定者本身對作品要有一定程度熟悉外 還須具備相當豐富的現場音樂會經驗
及足夠的樣本多次交互比較才行

蕭提版的錄音本身有小些瑕疵 聲音略有破碎感 比較尖刺也比較亮 背景雜訊多
對照 羅伯.蕭版 背景相對乾淨 平衡度 失真度都比蕭提版好
不過它這錄音有一個特色是 因為收音很清楚 後製時又調整讓獨唱人聲變比較靠前
即使是在合唱團齊唱時也是如此 這點到底好不好就見仁見智了
但儘管如此應該沒到示範級的水平 也不能說是目前最好 畢竟是90年代的錄音了

而蕭提版被留聲機雜誌評為「第一個真正偉大的馬勒第8號交響曲錄音」
是由於它是70年代的錄音 在當時可能因為錄音技術受限
針對大編製的作品在後製實有些困難 加上當時有發行的版本並不多
且錄音通常又更差一些的緣故 所以若現在還有燒友把蕭提這套當成是發燒片是錯的
因為這套錄音可能最初製作就是壓縮動態較大的加料錄音 再經過幾十年間數度再版
我們現在聽到的版本都是比較偏向滿足中低階音響系統需求的
也就是說 蕭提版的價值是由時代背景造就的紀念性
或許依當時音響系統等級來看可算發燒 現在看來就未必
不過這套錄音後來又發行BD和LP版 由於我沒聽過就無法作更深入的比對了

另外同樣1971年 還有一套比較有名的錄音是 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的版本
後來由Pantatone重製SACD 這套個人認為算是發燒錄音
而值得注意的是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錄音版本是以90年後居多 推測跟技術有關
但不論如何 我認為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到目前為止並沒有真正示範級錄音的版本
另一方面也是看用家系統 以IE800來講 我還是認為強調低頻的加料錄音在聽感上會比較好
除了蕭提版以外 布列茲的低頻極強也很推薦
那種感覺整個耳道都在共振 確實是很難得的聽感體驗
若換作是一般流行歌應該很少有機會聽到


煙虫 wrote:
引述之前01版友的一段話,每個音樂人都有自己一套詮釋內心情感的方式,用這種尖酸刻薄的語言去詆毀他人的成就想自成一格的幽默,其實只是自曝其短罷了。...(恕刪)


說是詆毀就太誇張了 我在01從來都沒有表達過類似的意思
反倒是知名的流行音樂製作人李宗盛先生才說過現今音樂產業「大多是垃圾」的話

而我這邊主要推薦古典音樂是因為這裡是影音板 討論音響器材相關
盡量不對各音樂類型其本身價值作任何評判 畢竟這與我們要討論的主題無關
只是要討論音響器材就必須面對 採用什麼類型音樂的錄音作測試 又產生什麼樣的結果
而這邊建議是以古典音樂為主 並不是說其他音樂就不好
而是專業上考量古典音樂錄音在器材鑑定上 所得出來的結果比較會全面客觀
流行歌也可以測 只是比例上越低越好
特別是時下這些一般人常聽愛聽的那些 建議都不要採用
不過這些都是站在專業評測的角度來看 換作一般用家純粹就是買新器材來聽好玩聽開心的
即使是用自己平常喜歡聽的流行歌 說說感想 分享一下購物心得和喜悅 也沒什麼不好
只是一但牽扯到專業 我們不得不用嚴謹一點的標準 態度上或許會比較強硬 這點還請見諒


yu4138 wrote:
我可是很認真的從頭看到尾!別鬧了!耳機本來就是為了便利或不受干擾或干擾別人的產物,在音樂的詮釋能力本來就受限制,如果擁有一個耳機就可以窺破音樂藝術的堂奧,那為了重現大編制的hi end不是早被淘汰了嗎?器材控們!就是只是一個器材追隨者!音樂有造詣的天才之輩都去開演唱會、編曲、出cd了!這就好像,買了100吋的電視,看過很多棒球轉播、雜誌、買了很多棒球卡的人就說自己是棒球選手一樣,我們買這些器材只是想要感受一下音樂家們的風範而已,因為我們自己沒天份!



確實是這樣沒錯 您講得很有道理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就是如此
只是不同等級器材有不同等級享受 無論耳機 兩聲道 多聲道家庭劇院都是

我只是針對我所擅長的古典音樂作品錄音 使用高階旗艦耳機測試的成果分享
至於是否能深入音樂藝術的核心 體驗其精神價值 還是看個人天份了
不過也不能把這些流行音樂人都講成是音樂家 畢竟只是從事音樂相關產業而已

而這邊主要就專業上提供聽感建議 例如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在主題文章中已多次作過相當詳盡的分析 以IE800來看
會比較建議欣賞布列茲指揮的版本 較能發揮IE800特色
舉例來講 第一部開頭:

"Veni, creator spiritus,
mentes tuorum visita;"


也就是從0'00" - 1'24"這段 合計會出現四次感受到耳道"強烈共振"的現象
分別是: 0'03" / 0'33" / 1'06" / 1'14"
從這裡也可以發現到 有些耳機是體驗不到這種感覺的
而且這還只是youtube 大概192kbps的mp3等級音質
實際無損音質的話 看播放器和前端系統等級 大概會再強3-10倍以上都有可能
我覺得這對聽習慣流行歌的一般人而言 絕對會是前所未有的聽覺體驗
也是玩音響樂趣所在 有時候就實在不明白
一輩子有這麼長的時間 又不是要求整部作品從頭聽完
難道就真不願意花個幾秒鐘聽聽看 嘗試看看嗎?
我相信任何人聽完之後一定都會有所體認
之後看是要針對錄音或作品再進一步討論都可以
我想專業的價值就是在此




那啥…樓主來引戰的嗎 想說什麼開箱樓能蓋那麼高咧
光是說低階耳機就是用來聽流行樂的就夠引起眾怒了吧

女毒也可以戰那也是醉了…這詞是人發明的誰說一定是你描述的那樣喜歡聽歐美那種的女聲大有人在啊 還不是一樣說是女毒 自己反對人家說女毒又自以為是的定義一堆女毒應該是怎樣的
還真很少看到自我感覺那麼良好的人呢 嘴上說不評判還真是什麼都判了

這又不是音樂版 何苦打上那一大堆不必要論定的話? 你這樣講只會讓別人更反感而已 講得好像大家以多欺少以偏概全一樣 也不想想是你自己一開始就言語失當
煙虫 wrote:
張忠謀除了是權威性企業老闆肯照顧員工,在經濟不景氣時,不裁員反而還加薪,還是一位古典發燒友,而且也㑹贊助古典樂的表演活動。...(恕刪)



同意+1 張忠謀先生確實是台灣了不起的企業家 及資深古典樂迷
雖然每個愛樂者可能專精的作品不一
但至少在鑑定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演出方面應該在我之上
原因在於 第一 我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收藏錄音不多
很難想像居然只有5個版本 分別是: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1961-1962年錄音 DG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 1982-1984年錄音 DG
福特萬格勒拜魯節慶典管弦樂團 1951年live EMI
布許指揮丹麥廣播交響樂團 1950年live DG
伯恩斯坦 / 柏林圍牆拆除紀念音樂會 1989年live DG


這以一個專業古典樂迷的標準衡量是非常少的
其次 要評論音樂會好壞 除了聽過的版本要夠多 作品要相當熟悉外
欣賞現場演出的經驗也必須非常豐富 尤其重要的是
世界前幾大知名天團 如柏林愛樂 維也納愛樂 芝加哥交響等...
一定要實際聽過才行 因為這樣才能知道高標在哪
只可惜像我這麼失敗的人 那種專賣上流社會精英階層的音樂會
我買不到 也買不起

雖然說現代人由於錄音技術網路串流音樂方便 欣賞古典樂門檻已經降低很多
但那畢竟是聽錄音 聽壓縮音樂 聽mp3 無法取代現場聆聽經驗
相較於張忠謀先生比較有機會欣賞這些大團演出 經驗也很豐富
在評鑑演出優劣的準確度上面 自然無法與他老先生相提並論了
這點還請見諒

pariah.T wrote:
這部分真要感謝您之前的推薦 像我也是前幾天才收到國外網站送來的
TAS發燒天碟 夢幻名盤 - 羅伯.蕭指揮亞特蘭大交響樂團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Telarc
其售價高達8塊美金(不含運) .....當下就想這錢最好是花得值得
畢竟像我這樣失敗的人 8美金也是要賺很久才有的 ...(恕刪)

失敗的人還是乖乖的聽就好了, 要評論乖乖的評論不要太囂張太偏跛
耳道共振? 你真的聽過現場? 現場低頻會讓你耳道共振?
你這個叫推力不足控制力不夠, 比起Q彈你這個更莫名其妙

用電腦光碟轉檔聽古典? 噗滋~~ 大哥你會不會太寒酸了
買好一點的CDP很困難嗎?


你那售價高達$580的DVD光碟機和售價高達驚人的$1599藍光COMBO機聽古典樂? 你搞笑了吧!
用耳機和電腦DVD,藍光機, 你還是聽聽女毒流行樂動漫就好了, 你最愛的AV更適合


TAS推薦就買? TAS創辦人HARRY PEARSON你先去搞清楚再說
我一直強調用耳機聽大編制只能感受不能全部拿大編制來評鑑, 沒想到你還敢買這張
你用耳機聽羅伯蕭馬勒八會比蕭提馬勒八更慘, 羅伯蕭這張編製更大低頻更多
等級不夠高的喇叭都很慘了更何況耳機聽起來根本是擠成一團,
用喇叭聽主唱人聲是在喇叭前方合唱在喇叭後面排排站, 耳機拉不開通通擠在一起好好的"想"受
買喇叭前先拿去牆上當裝飾品吧! 你買這張真的搞笑了
用耳機聽買羅伯蕭的馬勒八還不如買他的布蘭詩歌, 雖然耳機聽一樣看不到排排站壯觀的場面但是感受好多了
而且你這版本音質會和TAS推薦的第一版一樣?


電腦光碟機和高階CDP比已經差一截了
若你又用電腦轉檔, 會聽到細節少了一截, 不信你自己用光碟機直接撥放和用檔案聽看看
而且DVD和BD這兩台聽起來絕對不會一樣, 除非你耳朵有問題
你用耳機和電腦檔聽這張馬勒八連6成威力都感受不到, 你還能寫出心得

你的器材還是乖乖地聽聽流行樂/女毒/動漫/AV
你拿來聽大規模古典樂聽個氣氛是可以的, 拿來評鑑大編制古典樂你根本是在搞笑
Hight~你好 wrote:
...(恕刪)




你這張照片 算了一下大概14或15排的7-11號吧
不過你用這種高級相機或手機拍 (可能有修圖) 背景刻意拉得又長又深
很容易誤導網友 以為距離很遠
可以參考我普通手機拍的 不做修改 在16排16號的實際距離應該是如此感覺



雖然距離遠近角度會影響聲音差異 但也要聽感好到一定程度才能明顯體會
不然一般只是要聽休閒 聽熱鬧 坐四樓其實就可以
因為音樂廳設計 聲音會往上傳遞 所以就音量上來講不至於會聽不清楚
比較大的差別是在於低頻的量感 聲音的厚實感和立體感 音色的準確度等....

舉例來講 如果聽感夠好 甚至可以感覺到弦樂器特有的 從音孔內部傳來的那種"空心立體感"
有機會仔細感受一下 這個是聽唱片絕對聽不到的
無論什麼發燒片 高音質 Hi-Res檔...都是
所以說不要一天到晚看耳機板一些高階耳機用家再那邊吹說...
把什麼什麼耳機推好 系統要幾十萬 幾百萬的...
講那些話都是沒根據的 或是參加什麼音響展
試聽了高檔耳機 例如Sennheiser HE1之類的...再來說什麼... "一聽, 下巴掉下來" 之類的..
你想哪有這種事 講這種話根本一點專業都沒有 若按照這邏輯 聽HE1下巴會掉下來
那到了國家音樂廳豈不是褲子要脫下來!?
要說一般人不懂 反正開開玩笑就算了 但若做為音響店家代表 講這種話合適嗎?
我說這就是耳機板長期"毒害"下的結果 動不動就是在講什麼毒不毒的
沒有半點具體的形容描述 只用所謂的"毒"來簡單概括一切
久而久之這些商家代表當然也跟著有樣學樣 連專業的堅持都沒了



fyl0206 wrote:
不過真正讓我欣賞的是假不死跟瘦皮猴的音響室比較有感覺、比較像天線寶寶(尤其法蘭克還跪下來不知道是不是在處理母帶的沾黏問題,剛好看起來的角度應該是跪在六祖惠能的前面...)...
...(恕刪)




你po得這幾張照片 我個人感覺比較像是"示意圖"
大概就示意個人是高級生活品味 專業音響達人之類的
例如圖片第一張裡 看那個穿著男性和服
手裡拿著茶杯盤腿端坐 一副日式休閒禪風的男子
整個姿勢看起來就超假 哪有人這樣聽音樂的

不過我在想這些大企業家 聽的大概都是一些西洋經典老歌例如 披頭四 老鷹合唱團...之類的
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我講不出名字的 畢竟流行歌在我聽來都都大同小異
反正也不愛聽 也不想知道 就沒去注意這些了
但不管怎樣應該不太可能去聽那種歐美青少年喜愛的嘻哈 饒舌 搖滾 重金屬 街頭舞曲
嘈雜電子音樂之類的.... 要不然就是爵士 音樂劇 或少量的簡易古典曲目吧

總而言之 聽音樂講究姿勢 講究器材 也不限高階兩聲道用家
像我就看過耳機板有高階用家發表心得 整套耳機系統加一加30-40萬
耳擴大約佔十幾萬 因為是真空管型的 也是非常講究的 聽之前都還先暖機
但畢竟是耳機板的文章 我想大概又是聽日系女聲之類的
反正到了耳機板 玩家曲目列出來都是一堆日本字
唱片封面不是日本女歌手 就是日系動漫人物美少女組合
一些日本耳機廠也常以動漫主題為賣點 新手剛加入也是在問ACG J-pop耳機
整個社群論壇無論低階 中階 高階 舊款 新款耳機用家
從上到下 看來看去真的就是ACG J-pop
但從來沒看過具體一點的描述 通常結論就簡單一個"毒"帶過

所以我在想 或許整個台灣耳機市場大概分兩大類:

非動漫迷→低中階潮牌及雜牌耳機
動漫迷→中高階專業名廠耳機


從這裡就可發現 動漫音樂是很重要的分界點 動漫一定是J-pop這點無庸置疑
但非動漫迷也有可能聽J-pop 但卻不會去聽動漫音樂
所以便不容易被引導向中高階專業名廠耳機 也就是一個人只要不聽動漫音樂
就比較沒有機會接觸到中階以上耳機 這是非常奇特的現象
也就是動漫音樂可能是影響相關愛好者升級耳機系統的主因
但好像也只有在亞洲(日中台韓)耳機市場才有這種情況
關於這點恐怕還得花一段時間再觀察了

  • 9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