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

我是受害者,聊聊我的 DAC32、P-1u、以及耳機們

原本已經決定先入手DA-200,之後再看狀況讓P1u來團聚

突然想到先搬P1u也可以啊!

雖然手邊SE-300PCIE當DAC整個系統會失調

但反正我原本就是打算今年購入這個組合(當然目前是這樣計畫啦)

先入手哪個好像也是隨心情(好像不是...)





會有這想法是因為P1u比較貴,然後kakaku大約是台灣定價的一半

而且之後入手會用郵寄(不太可能一年內去日本玩兩次),DA-200比較輕比較小會比較便宜(吧)

(標準貪小便宜心態,不過這個便宜不小...)





不知道大家從無到有的過程中

DAC和耳擴哪個升級時最感動呢?






我好像太三心二意了

搞不好最後是搬HP-A8回來
neildyk wrote:
原本已經決定先入手D...(恕刪)


小弟是不知道您要推什麼耳機,但是在買之前可以試聽看看是比較重要的。
或許有更好的搭配也不一定??

小弟個人看法,DA200畢竟算一體機,成本分布一定是耳擴加上dac,如果大大您有要另外買耳擴,是可以考慮買一台純DAC的,避免重覆投資
accuracy wrote:
K大~
如你所說的~
W系列當然還是我的最愛~
當然都是拜K大.藍大和闇大.......

accuracy大~您的HA2002元配出現囉
套裝優勢我想無須贅言~

實體店家出品的,品質有保障
http://page3.auctions.yahoo.co.jp/jp/auction/c364838090

ATH三神器之貳 W2002限量1000隻
外觀絕美~聲音極度甜美~
只是有興趣 wrote:
小弟是不知道您要推什麼耳機,但是在買之前可以試聽看看是比較重要的。
或許有更好的搭配也不一定??
小弟個人看法,DA200畢竟算一體機,成本分布一定是耳擴加上dac,如果大大您有要另外買耳擴,是可以考慮買一台純DAC的,避免重覆投資


手邊是signature pro,預計入手D7100
我最早最早也是打算純DAC+耳擴
後來不小心看到某黯大強推DA-200,而開始看luxman的產品

想試聽是絕對的,無奈台北找不到地方
有太多想法&計畫,自己也變來變去的



不過我的確是有在計畫衝去台中M.E.試聽就是了

neildyk wrote:
手邊是signatu...(恕刪)


luxman,我有聽版上前輩說過,信義區的A8還A9館,有集雅社的門市可以試聽。
話說那天本來只想去吉祥寺吃個和牛排和牛肉丸,途中經過中野想想就順便去fujiya逛逛
一開始想聽一下ad2000x和th900,結果年輕店員先拿出th900就往p-1u捅去,正好我有p-1u就也聽聽
這時瞄了一下訊源是cec的cdp,嗯和我們當初在三口聽得感覺差不多,只是我拜託他幫我換一片爵士樂cd
大約過了十多分年輕店員忙完回來看我一直在看上面的p-700u盒子就問我要不要聽看看,這次他比較狠了
接了ESOTERIC的訊源和拿HD800,PSK平衡耳機與一片貝五讓我聽,對音樂這種東西小弟實在不太會鍵盤形容,我只期待能不能讓我瞬間感動. 我只能告訴店員我不能再聽了,不然我要整組搬完台灣了
最後我只帶走了TH900,結帳時年輕店員和我閒聊我告訴他我的系統是一台老CDP+NORTH STAR DAC32
這時一旁很酷的資深店長突然說聽說NORTH STAR有台CDT也很讚,希望我下回來可以再來看p-700u和快要上市的LUXMAN新D/A

最後我一開始想要聽的AD2000X還是沒拿來給我聽

cooleyes wrote:
話說那天本來只想去吉...(恕刪)


那p1u推TH900還不錯阿,又剛好是CEC轉盤,S大,可以下手了

讀萬卷書,不如自己 DIY

除了心得分享一開始提到的三樣魔導器之外,還有以下兩個疑問也困惑著我:

1.
Rip CD 聲音會有差異?

2.
USB DAC 非同步傳輸模式下聲音仍會受線材影響?

在學習過程中,有好多文章真的讓我覺得世界上是不是還有別的量產電腦跟我用的不一樣(現今的量產電腦架構都是 Turing Machine,Quantum Turing Machine 還在實驗室)?像下面這段話:

我們發燒友的重點是在『讀取』:讀取到 0.000 然後判讀成 0,與讀取到 0.1234 然後判讀成 0,當然一定是不同的演算與電氣過程。只要多了幾道判斷,就是會造成資料JITTER,這是我所謂:讀取0101010即使最後資料完全一樣,JITTER還是會相差甚大的原因。

啊?!

每個 BIT 都是 0 到 1 的連續變化,可以說以 0.5 為界,0 當然判讀成 0,0.1 還是判讀成 0,0.3 還是判讀成 0;同理,1 當然判讀成 1,0.9 還是判讀成 1,0.7 還是判讀成 1。

啊?!啊?!

一個 BIT 原先是 0,改寫成 1 之後,它絕對不會是 1,往往是在 1 與 0.5 之間;因此使用精密儀器,去判讀現在的 1 倒底是 1.000 還是 0.9,就可以推算『被覆蓋掉的是 1 還是 0』。

啊?!啊?!啊?!啊?!啊?!

(不好意思,在這邊引用這三段文字,主要是為了能討論我們的共同疑問,無任何惡意。如果原文作者覺得不妥,請通知我移除,謝謝)

另外,如何 Rip 有類比味的 CD?WAV 比 M4A 格式好聽?拿電蚊拍電過的 CD 比較好聽?…

以上這些討論真的讓我非常驚奇,到底怎麼回事?這段期間我研習了好幾棟討論大樓,當然有不少的爭論,可真讓我這個學資訊的人一頭霧水,我的電腦知識怎麼碰到數位音樂播放就像革命一樣?於是這幾天抽空自己做了一次實驗。

我挑了一部 HP Z600 繪圖工作站與一部 ASUS M6B00V 筆記型電腦(以及另外兩部就不秀了)來做 Rip CD 的工作。音樂 CD 則隨機抽了以下二張並分別選了兩首歌:

Enya The Memory of Trees:01 The Memory of Trees、03 Pax Deorum
百代巨星經典系列 II 黃鶯鶯:03 呢喃、04 呼喚我


然後用 Windows Media Player 與 iTunes 分別 Rip 出 WAV、M4A、AIFF、MP3、WMA 等檔案格式,並於 Rip 過程中隨機給予不同的 CPU Bound 與 I/O Bound 工作,或是在歌曲間重新退片再入片讓 CD 重定位,最後以 MD5 雜湊演算法 (http://www.blisstonia.com/software/WinMD5) 進行檔案一致性檢驗。另外也以 Media Convert 2.20 (http://holanet.pixnet.net/blog/post/350063) 進行 M4A to WAV 與 AIFF to WAV 格式轉換。結果圖示如下(MP3 與 WMA 就不秀了):

HP Z600 Media Player WAV


HP Z600 iTunes WAV


HP Z600 iTunes M4A


HP Z600 iTunes AIFF


HP Z600 iTunes M4A to WAV


HP Z600 iTunes AIFF to WAV (aif rename to aac)


ASUS M6B00V Media Player WAV


ASUS M6B00V iTunes WAV


ASUS M6B00V iTunes M4A


ASUS M6B00V iTunes AIFF


ASUS M6B00V iTunes M4A to WAV


ASUS M6B00V iTunes AIFF to WAV (aif rename to aac)


從結果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硬體與系統下,Media Player Rip 出來的 WAV 檔都一樣;同樣的,iTunes Rip 出來的 WAV 檔也都一樣。但 Media Player 與 iTunes Rip 出來的 WAV 不一樣。另外,雖然 iTunes Rip 出來的 M4A 檔都不一樣,可是利用 Media Convert 2.20 進行 M4A to WAV 格式轉換後,可以看到最後所有的 WAV 檔都一樣。

因此可以判定 Media Player 與 iTunes 在 Rip CD 時,對於 WAV 的檔案資訊部分(檔頭)可能不同,但在 WAV 本體是一致的。而 M4A 用的 ALAC (Apple Lossless Audio Codec) 應該也是一種 Adaptive Coding (Apple 已經開放原始碼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http://alac.macosforge.org/post/welcome-to-the-apple-lossless-audio-codec-project,小弟只想聽音樂),所以才會每次都產生不一樣的 M4A 檔,但經格式轉換成 WAV 檔卻又完全一致,也就是說,事實上,WAV 與 M4A 只有在以檔案存在時編碼格式不一樣,但一經解碼播放是完全同等於 WAV。

其中可以看到在 ASUS M6B00V 上 The Memory of Trees 這首曲子 Rip 出一次不一樣的 WAV 檔(取消 iTunes 的「當讀取音樂光碟時使用錯誤更正功能」並多試幾次)。我寫了一隻程式把這 WAV 檔 Dump 出來檢視,其實與其他兩個一致的檔案僅有三處幾個位元組的差異,實際播放時,我不認為聽得出來。

那不同檔案格式會有不同聽感是怎麼回事?這裡我就沒再進一步測試了,因為我不見得聽得出來,而且要考慮到這地步,聽音樂真的太辛苦了,但大家可以自行試試。至於是不是真的有差?我認為是有,只是程度問題。但造成差異的原因絕對不是在 Rip CD 時的檔案差異,而是這些檔案解碼時(而且是在 Digital to Analog 時)的差異,解碼 M4A 所需的系統資源一定高於 WAV,這就可能使得系統內部 CPU 負載增加、記憶體使用量增加、風扇轉速提高、耗電量增加…而引起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接著就回到分享一開始提到的「泛音」與「Jitter」的問題。

啟動 工作管理員 中的 資源監視器


以 iTunes 播放 Enya 03 Pax Deorum WAV 檔前 50 秒時的系統資源使用情形


以 iTunes 播放 Enya 03 Pax Deorum M4A 檔前 50 秒時的系統資源使用情形


電腦有極佳的容錯與錯誤處理機制,在處理數位資料時,一有錯誤就可以重新傳送、重新讀取;而在音樂播放時,也就是在 Digital to Analog 時,才可能存在變因。

電腦的 CD Drive 與一般 CDP 的 CD Drive 的設計理念並不一樣,電腦的 CD Drive 是要很快很正確的讀取「數位資料」,所以以高轉速讀取,一旦讀取失敗,可立即重新讀取;可是一般 CDP 的 CD Drive 是必須在 1:1 的時間裡正確讀取「音樂資料」,一旦讀取錯誤是沒有重來的機會。

至於 HP Z600 這部繪圖工作站規格大致如下:
Intel Xeon E5504 Quad-core 2.0GHz CPU x2
12GB DDR3-1333 ECC Unbuffered-DIMM
NVIDIA Quadro FX4800 1.5GB PCI-E 繪圖卡
Fujitsu MBA3147RC 147G SAS 15000RPM x2
Microsoft Windows 7 64位元專業版 Service Pack 1 (無安裝防毒軟體)

我想這規格已經是很好的了,可是照樣爆音給你看

那甚麼樣的音樂檔案格式最好?我想無損格式、方便就好吧
shihnung wrote:
讀萬卷書,不如自己 DIY


很強大的實驗,推!

我也是二類組,這世界很多東西好像超乎理論了...



這兩天在看一個有趣的論題(攸關我要不要出清音效卡=_=)

主機板同軸(假設有,光纖同理)輸出和高階音效卡的同軸輸出是否有差異?

大部份的前輩都說有差異

但我很納悶

如果說"時序"有差異很合理,若說"資料"有差異有點無法理解

也就是說若差異是播放"忽快忽慢"我可以理解

但說"音色"有差異我就不太懂原因了

當然我還沒做過實驗因為手邊的主機板並沒有這些輸出,單純好奇而已
只是有興趣 wrote:
luxman,我有聽版上前輩說過,信義區的A8還A9館,有集雅社的門市可以試聽。


寫信問集雅社台北市哪裡可以試聽得到下面回覆:

==========================================================

Luxman DA-200 目前的銷售通路僅限批發專售,建議您可留下電話,再請專人回電為您處理。

Luxman P-1U 尚在辦理出口手續,預計2月份開始供貨販售,但供貨據點尚未確定,故先提供以下台北市銷售據點給您參考,建議您屆時先洽詢各據點或客服中心,我們會再安排業務人員為您服務。

==========================================================

比較好奇所謂"專人回電"是什麼意思

是會幫我找台北市的經銷商嗎?

在考慮要不要留電話
  • 7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