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3

Chord Hugo聽感搭配暨技術資訊分享(更新TT初步聽感)

打蛇隨棍上,seeteeyou兄分享了香港用家即將入手的Wireworld的高階線材來接續耳擴以及Hugo,切售版的原因想當然爾就是那小到令人翻臉的phono/coaxial RCA接口,四處尋找可插得進去的高階RCA頭,文中的furutech CF-126就是頂規的選項。我也來分享我為Hugo尋找與耳擴間更速配的訊號線的故事,大家就當日記看看吧。

話說INT204我忍痛放棄了後,壓在音悅的押金我也沒想拿回來了(你知道,當男人要花錢的時候,不把這個錢給消滅真的如千軍萬蟻在咬啊),於是我就把腦筋動到了我那跟隨多年的MIT Shotgun S2頭上,想說找條更好的線把它給換掉。

這條線至少跟了我5-6年了,當初買價大約二W2多,算是中階的線材,但表現一直都很穩定,要解析-有,要重量感-有,要音場-有,高/中/低頻量感可由那神秘的黑盒子上由調整三段阻抗來搭配,算是我系統中最沒有存在感也最不可或缺的一塊。對了,MIT都是純銅線。

這次我借了最心儀的Crystal Cable來消化我那說多不多說少不少的預算,店內新款的Diamond系列全都沒拆封,沒得試,但有先前的Reference線可聽(美金定價2200),少掛了一個Diamond的頭銜,就少了一千美金的定價,客人啊,你看看啊,比黃金還貴啊!

選Crystal Cable的原因其實也是因為它RCA頭是可以插入Hugo的,如下圖。




整條線是粗線徑實心銀線,很硬,但很秀氣。先前聽過低階的Piccolo系列,對於它的凝聚,音場,低頻速度,與解析都很讚賞,想說,這次就衝了吧!

結果接上一聽,有高興,有失望。高興的是,Wow,Reference人聲的密度與凝聚力真不是蓋的,跟一般對於銀線細瘦的刻板印象完全不同,是一種有別於銅線的厚重,是高貴的,不拖泥帶水的。整體音場比S2更寬,高頻讓我很驚訝,完全不衝不刺,反而很收斂,很圓滑,有厚度的高頻,唱起提琴類的樂器來真是迷人。低頻量是多的,沉但不重。整體來說,是條具有豐滿形體的銀線,讓我開了耳界。

好,失望的是,我完全沒料到Reference居然朦著一層霧氣!銀線的解析咧?這不是基本配備嗎?還我解析來啊~~~~Reference的細節表現居然不及S2?這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本來想說聽個走向就要下單了(當然不是新的Reference Diamond,將近六位數的牌價不是我可以褻玩的...我的目標是Standard Diamond),結果我越聽越不對,最後只好說再見了。

拿去音悅的時候,侯姐猜測有可能是久沒拿出來聽了。我覺得有可能,線材的確久不聽會有些退化的可能,但我也不好意思再借個把個月來逼出它的極限了。

除了Crystal Cable外,也順便帶了一條音悅自己代理的Ramses的線材,德國來的,以目前線材市場的現況來說,售價並不離譜。

可喜的是,它用的Bullet Plug也可以插進Hugo的接口,我本來對這陌生品牌的線並不帶什麼期望。在試完Crystal Cable Reference之後,試探性的接上了Ramses Two Wire。



一開聲,我有些驚訝!因為我聽到的是一個很成熟的調音,很平衡,而且中頻特佳,是一種蓬鬆有彈性的人聲,比S2的直白,Reference的高貴,又是另一種迷人的風景。

高中低頻分佈平衡,挑不出什麼不滿意的地方,沒想到這條貌不驚人的線材,有這麼高的水準。解析算是中上,不及S2的透視,但至少比這次Crystal Cable Reference呈現更多的細節。音場算是中等,在3條線中算最小,但絕不擁擠。

整體聲音的流暢度非常好,我試聽Ramses的時間甚至比Crystal Reference還久!比起來,唯一不足的是整體的密度,稍稍稀薄了點,少了點大器。整體來說,我認為這Ramses跟Shotgun S2算是在伯仲之間,但音樂性更好些,但對我來說,雖然有驚喜,但沒達到我追求的升級程度,因此還是連同Crystal Cable還給了音悅。

我認為,如果有Hugo的用家要轉進家用系統,Ramses的這條Two Wire我覺得很適合,價位如果不成負擔(實售接近2W),除了RCA頭是適配Hugo的(第二版以後的),聲音表現也很全面,相當令人放心。

經過這次試聽後,我有一個感想,就是,現在音響器材/線材的漲幅真驚人,換個型號就漲一倍,但表現卻絕對沒有上昇一倍(有沒有上昇都是問題),以前2W入手的線材,現在要找到一樣表現的,可能要到4W,甚至更高。要有升級感的,價格我已無法想像了...

於是我打消了升級訊號線的念頭。

腦筋於是動到了HD800的耳機線上...
lieberstanley wrote:
j49409兄先不急著訂做,我的線先拿去聽,真的有優勢再下手,既然我們有資源,就應該共享,少走些冤枉路。


感謝!共享資訊與資源.不要重複無效的投資



氣死人!第三版附件也增加.兩個USB孔.光纖口也加大.開關也較凸起.想吸引新客人購買
官網也不公佈舊版要如何處理
http://samaudio.co.kr/bbs/board.php?bo_table=01hifi_news&wr_id=141
j49409 wrote:
Hugo要更上一層樓.外接DDC是一種選擇.DDC的價格與效果相差很大...(恕刪)


既然我的Hugo代用品還要一周才會從原廠寄到代理商那兒,那我就安心的趁這一段時間再好好的聽聽看Yellowtec PUC2。雖然之前我是在未安裝Mac驅動程式的情況下聽的 (支援到192K/24),這次我就安裝一下driver看會有什麼不一樣的表現 (可惜了,只能到96K/24)。

我目前的環境設定是這樣的:

硬體環境:
rMPB (用原廠變壓器) -> iFi iUSBpower (用原廠附的變壓器) -> Yellowtec PUC2 (AES XLR 輸出) -> Weiss DAC202U -> Eddie Current Balancing Act -> HD800 (平衡線)

軟體環境:
Mac OS X 10.9.3 + Audirvana Plus

先說結論,我借用Head-Fi網友拍的一張照片來說明:



好比是眼鏡矯正後視力從1.0跳到2.0,不僅看得更清楚也看得更遠,有如在窗明几淨的屋子裡連一粒沙塵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又好比風雨過後風吹雲散,遠眺青山樹上的枝葉歷歷在目。整體聲音的表現比未使用driver前更上層樓,聲音透徹有如高山裡的小溪。音像凝聚不散,彷彿置身於音樂會現場。連耳機最難表現的高低位置都能輕易的展現出來。

以卡洛琳情迷好萊塢(Caroline Campbell, from hollywood with love)最後一首也是『悲慘世界』裡的名曲Bring Him Home來說,在本專輯裡只用了二種樂器 -- 吉他跟小提琴。前奏一開始可以聽到吉他在中間偏右的位置,接著小提琴出現在中間偏左的地方。可以明顯的聽出吉他的巨大身形以及小巧的小提琴,此外還可聽出吉他演奏者是坐著的,而卡洛琳則是的站著拉著小提琴,二者一高一低,琴音絲絲入扣。


又如2L的示範片The Nordic Sound第二軌 Mozart: Sonate In D-Dur Für Zwei Klaviere Kv 448: Allegro Con Spirito,這是一首雙鋼琴演奏,如流水般的一下左邊鋼琴一下右邊鋼琴,雖然速度飛快但每一琴鍵都清清楚楚,絕不含糊也絕不拖泥帶水,絕對分得清這是左邊鋼琴那是右邊琴聲,好似音符在眼前跳躍般。而鋼琴的擺設大約可以聽出是以面對麥克風成八字形的方式,因此右手邊的鋼琴高音是在中間偏右的位置,低音部分則是在右邊下方。而左邊的鋼琴其高音是在左邊下方,其低音則在中間偏左的地方。


如果各位想測試自己的耳機系統,小弟建議可以參考HDTracks的The Ultimate Headphone Demonstration Disc。除了左右前後音場測試,粉紅色雜訊之外,其中也包括了樂器由低位到高位的測試音軌以及無壓縮高動態測試音軌等。Head-Fi的jude有一段12分鐘的解說影片,Innerfidelity網站也有相關的報導。

http://www.hdtracks.com/the-ultimate-headphone-demonstration-disc-162763
http://www.head-fi.org/t/715795/dr-cheskys-ultimate-headphone-demonstration-disc-head-fi-tv
http://www.innerfidelity.com/content/ear-opening-experience-chesky-ultimate-headphone-demonstration-disc

j49409 wrote:
Hugo要更上一層樓...(恕刪)

lieberstanley wrote:
...腦筋於是動到了HD800的耳機線上)


我是用這條線,平衡頭。聲音真的沒話說。
http://www.moon-audio.com/cardas-clear-headphone-cable.html

高傳真試聽的評鑑:
http://diary.blog.yam.com/hifihivi/article/10143816
Gadgetman wrote:
我是用這條線,平衡頭...(恕刪)


英雄所見略同⋯Cardas Clear 3米,Cardas銅車製平衡頭。Oops,隔離網有點脫皮

Gadgetman wrote:
好比是眼鏡矯正後視力從1.0跳到2.0,不僅看得更清楚也看得更遠,有如在窗明几淨的屋子裡連一粒沙塵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又好比風雨過後風吹雲散,遠眺青山樹上的枝葉歷歷在目。整體聲音的表現比未使用driver前更上層樓,聲音透徹有如高山裡的小溪。音像凝聚不散,彷彿置身於音樂會現場。連耳機最難表現的高低位置都能輕易的展現出來。

有夠蠱惑.開放系統要聽到如此境界應該很難

lieberstanley wrote:
英雄所見略同⋯Cardas Clear 3米,Cardas銅車製平衡頭


還要再UP......

j49409 wrote:
這條短直角光纖線效果如何.還請lieberstanley兄分享一下.是要訂2.2mm or 5.0mm(-$10.5USD)?...(恕刪)


Sys Concept回覆了:

No, there is not difference.
2.2mm cable and 5mm cable are the same cable, we just strip outer jacketing.

Note, on Hugo due to recessed IN Toslink port you can only use 5mm cable.

果然只跟披覆有關,骨子裡是同一條線。Hugo要用5mm的規格。
Gadgetman wrote:
又如2L的示範片The Nordic Sound第二軌 Mozart: Sonate In D-Dur Für Zwei Klaviere Kv 448: Allegro Con Spirito,這是一首雙鋼琴演奏,如流水般的一下左邊鋼琴一下右邊鋼琴,雖然速度飛快但每一琴鍵都清清楚楚,絕不含糊也絕不拖泥帶水,絕對分得清這是左邊鋼琴那是右邊琴聲,好似音符在眼前跳躍般。而鋼琴的擺設大約可以聽出是以面對麥克風成八字形的方式,因此右手邊的鋼琴高音是在中間偏右的位置,低音部分則是在右邊下方。而左邊的鋼琴其高音是在左邊下方,其低音則在中間偏左的地方。


Gadgetman兄,好聽感。

剛循著你的導聆,再聽一次這首曲子,得到了先前沒感受到的臨場感。

音樂的感受,除了器材的差別外,似乎跟個人的經驗與素養也是息息相關,同一首曲子,同一套系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知。很有趣!

lieberstanley wrote:
...音樂的感受,除了器材的差別外,似乎跟個人的經驗與素養也是息息相關,同一首曲子,同一套系統,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感知。很有趣!


不敢!說導聆實在太抬舉了!只是提出個人聽感,大家相互琢磨。就好比一本好書一讀再讀,每次都有不同的品味。好音樂也就如一本好書,可以讓人一聽再聽,次次有不同的感受。
lieberstanley wrote:

如果真的要接耳擴,我個人會選RCA,反正都是DIY的工法了,RCA左右聲道分離的銲/壓接,比把兩股線芯塞進6.3mm頭『衛生』許多?

既然 Rob 大已經說明 Hugo 的所有輸出是『共冶一爐』的,我們是否能夠假設『衛生』許多的好處可以應用到改善耳機線的層面呢?換句話說,就是參照 JPS Labs 厚代 Abyss AB-1266 那一雙 Alumiloy 平衡線的設計(自製或客製兩條完全分開的平衡耳機線,然後把一對像樣的大三芯 XLR 頭轉換成一對 CF-126/FP-126 就水到渠成了。)

希望不是『為推坑而推坑』的方案,因此把一些放在一旁/用處不大的信號線改為耳機線『小試牛刀』也可以,畢竟花小朋友前也要三思。
  • 16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6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