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分享開箱】無與倫比極致一體機Chord Hugo TT~Hugo家族大集合~


pariah.T wrote:
哇 好乾淨的房間啊...(恕刪)

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這句贈你~
白 雲 天 地 為 衾 枕 , 興 來 倒 臥 醉 花 顏 ;

ar3a wrote:
單純分享是好事, ...(恕刪)

我想本篇是樓主分享的好文 任何人來討論都是好事
要是某人想要以的淺薄見識
挑戰眾人的知識
也要看有沒有這本事
就不要讓樓歪了吧!
白 雲 天 地 為 衾 枕 , 興 來 倒 臥 醉 花 顏 ;
pariah.T wrote:
ar3a wrote...(恕刪)


< />看到華格納之徒先生在 />< />

Joshua_wu wrote:
TT直推的聲音音場更大,結像更為靠前,各頻段的控制力都比Hugo上BHA-1還要好,
  差異最大的是聲音的密度和厚實度,相比之下HUGO+BHA-1的聲音比較空,
  解析差了一截,聲音的密度差了一大截,除了聲音比較有氣勢之外,其餘皆輸Hugo TT,
  雖然Hugo TT的價格是HUGO的三倍左右,不過把線材、BHA-1和電源處理的價格考慮進去,
  Hugo+BHA-1的系統組合是比一台Hugo TT還要貴的。
...(恕刪)


HUGO+擴 vs HUGO TT 這部分很有意思

我沒有這樣試過, 找時間也來試試看!!


當初以TT的內容跟價位來說, CP值沒有HUGO那麼好

但如果排除USB輸入端的問題外

即使在主板部分HUGO跟TT沒有差異

我覺得加大的副電路板, 加寬的銅箔線路, 電池跟電容

這對耳擴的部分其實都有加分效果

平衡線路的輸出也是一個不錯的部分, 我現在就是用平衡外接耳擴


所以如果都是定點使用, 喜歡HUGO的DAC調音, 想加擴或改善音質又不想增加器材跟空間
(HUGO外接擴也是要再多一條連接線, 還要考慮品質是否夠好)

直接買TT好像還是比較簡單又快的方法, 比加一堆東西來的容易且可靠許多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r3a wrote:
單純分享是好事, ...(恕刪)


一個連聽單聲道輸出都能講出聽得到定位之類,這種水準的就不用理它太多了...
面對這樣的優質文章,實在不值得浪費一半的版面去討論單一網友的心態!

說真的,這文章隱藏很多樓主欲言又止的心得,
而這些沒正式公開討論的地方,
才是樓主耳中聲音的的精華之處。

QBT;
壁插;
沙包;
保險絲;
USB電供;
濾波排插;
黑金石墊材;
端子保護蓋;
處理過的PC;
有"內含"的TT;
朋友自製 1100w隔變;
電源線、類比線、數位線材…

舉凡以上種種所費不貲的週邊,
都是能在正確的調校下,
讓聲音出現明顯、巨幅提升的智慧結晶,
在此,樓主把每個他認為對聲音有正面提升的元素一一串連起來,
您真能在螢幕前想像樓主聽到什麼聲音嗎?

不明究理的人,看了只會覺得樓主是好野人…耳機牆…;

但我敢肯定:
您到大部份的店家試聽TT,絕對無法體會樓主目前滿到爆表的信心從何而來。

搞不好,用樓主的系統聽Mojo,比在一般店家聽TT都還來得過癮…

awuwa wrote:
而這些沒正式公開討論的地方,
才是樓主耳中聲音的的精華之處。

QBT;
壁插;
沙包;
保險絲;
USB電供;
濾波排插;
黑金石墊材;
端子保護蓋;
處理過的PC;
有"內含"的TT;
朋友自製 1100w隔變;
電源線、類比線、數位線材…...(恕刪)


燒到一定程度的人應該都玩過很多小配件

我自己也玩過許多, 數量種類不輸版主

這些東西我自己的經驗是...如果每種一一比較的話真的很難明確地說出差異

全部加總起來, 再回到原點的話才會發現整體上的音質改善


版主貼的這一些, 我勉強可以在換得當下感覺出一點差異的只有3樣

USB電供, 隔變, 和數位線材(線的部分有但書, 整體系統要到一定等級才感受的出來)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awuwa wrote:
面對這樣的優質文章...(恕刪)

深有同感
好的器材後端沒有認真對待
很難有很好的發揮

不過Joshua_wu大的訊號線好像是用敏力的1302
想要問有要換掉這條訊號線嗎?
不是1302不夠好
畢竟TT的價位和1302的比例感覺怪怪的
所以想要問以後有沒有在類比線上的升級計畫?
也讓大家在類比線上有更多的參考


ar3a wrote:
版主貼的這一些, 我勉強可以在換得當下感覺出一點差異的只有3樣

USB電供, 隔變, 和數位線材(線的部分有但書, 整體系統要到一定等級才感受的出來)
...(恕刪)


玩音響的,最怕聽出差異。
聽不出來就算了,聽得出來的話,小朋友就出走了。

很不幸的,上面列舉的項目,小弟都曾在自己的系統聽出很明顯的提升,所以荷包真的大失血。
(相信樓主應該也是感受到聲音改善的受害者)

不過,其中諸多項目,小弟並不是第一次就能買單,很多是在系統不斷升級的過程中,多次反覆嘗試,才發覺這些道具的用處。

舉例而言:

【端子保護蓋】
這東西小弟第一次使用時,系統處於調整的初步階段,
在未試用過的情況下買了一組RCA保護蓋用於AMP輸出端子。
當時真的覺得聲音的噪感變少,
所以就陸續多次添購端子保護蓋與喇叭釘…

後來系統的電源與訊源不斷的提升過程中,
赫然發現這保護蓋會讓聲音變悶,
感覺高頻被砍掉不少,
所以就把保護蓋全部拆除,
甚至在私下的討論場合,
傾力揚棄這偷走高頻細節的盗賊。

近來系統在動態有相當大幅度的提升,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低頻變硬,不再下沈;
且噪感也變大,在大音量下(超過10點鐘音量)變得不耐聽。

苦無對策之際,想起這些曾讓聲音變悶的保護蓋,
在無預期的情況下,我把所有保護蓋全裝回去,
沒想到一次就Bingo了,
低頻變鬆且有下沈,毛邊也降低不少,最重要的是:高頻依舊完整無缺。

這經驗讓我體會到:系統在走向完善之路的不同階段,不同的道具可能會出現正、反的不同效用。
所以有人說小紅貼有效,有人說那是X財工具,我只能說:每個人的系統處於不同階段!

【黑金石】
友站某門派推崇器材與空間共振,所以不建議使用各種墊材或錐墊。
小弟也曾是追隨者,所以也把喇叭下的釘錐全部拔除,以求得最多的低頻量感。

後來在友人的建議下,買了片黑金石來墊在地盒下,可惜完全無感,
嘗試移到CAT、DAC、DDC下,仍然毫無作用。

隨著系統不斷提升,我很滿意系統的音場表現,
但總覺得立體音場下的細節,質感非常粗糙,
人家馬尾做的琴弓,在我的系統感覺像草繩。

個人懷疑是AMP太低階了,所以四處訪尋質感好的AMP。

不過再次請教友人,在確認我的低頻量感已不匱乏的情況後,
建議我喇叭墊黑金石的時機到了。

在裝回腳釘,墊上黑金石後,開聲的那一剎那,
感動得差點掉下眼淚。
原來以前聽的聲音雖然低頻量感多,但卻是髒到不行,
我要的質感,在墊了黑金石之後,馬上提升有五、六成之多。

隨即馬上再追加幾片,拿來墊器材。
這次墊在DAC和AMP下的黑金石,都變得非常有感,
聲音變得清脆、細緻、有彈性。

這種經驗讓我體驗到:短板(喇叭墊材)若未處理,去改善其他地方(器材的墊材)往往事倍功"零"。

不能再寫下去了,反客為主,不好意思…


a147896325 wrote:
深有同感好的器材後...(恕刪)


樓主文章非常優質
看到1302 的平衡小弟想說一下這條線
系統到一定階段後,1302平衡可是能呈現出優質的控制力、音場、定位等等
並且細緻度相當好,重點是聲音絕對不是以往爬文所說的直白沒味道
或是音響性極好,音樂性降到谷底
系統發揮的好的話,這條線可是音響性、音樂性並進的好線

若要再往上,全面超越1302,甚至是寬鬆、自然等級的平衡線
都很貴,一對線往往都是TT價格以上

以上小弟淺見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