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in1927 wrote:
大大是講小米嗎? JBL...(恕刪)
對啊。
我之前覺得小米耳塞不錯,新一代也買了一副。下次應該就不會買單。
頭戴是耳機要考慮的東西很多,我會就自己的需求注意以下的東西:
功能: 有線/無線、主動抗躁有/沒有、能/不能換線、抗阻高/低、適用音頻、有/無內建特殊功能(APTX/DAC)、有/沒有MFI
外觀: 金屬/塑膠、造型好/不好看、重量、舒適度、supra/circum aural
收納: DJ型耳機收納(可摺疊)、耳罩轉平放、用耳機架供著放
音質: 音樂傾向、劇院傾向、遊戲傾向
價位: 高/低
隨著價錢的高低、產品定位,耳機能滿足或需要犧牲的東西就會有所不同。
我覺得買東西是一個邊做邊學習的過程。每買一次,你會發現哪些特質是重要的,哪些是次之的。以下是我的學習過程:
第一副 GRADO 325i:
功能: 有線、沒有抗躁、不能換線、抗阻低、無內建特殊功能(APTX/DAC)、沒有MFI
外觀: 金屬、造型好看、戴起來頗重、不是特別舒適、supra aural
收納: 用耳機架供著放
音質: 音樂傾向
價位: TWD8,000~9,000
感想: 衝著GRADO的名號,我買的第一副耳機就在325i剛出的那年。各界對它的評價都很好,買到的那霎那也是被那金閃閃的質感給震撼到。但是發現它線太長、又重,不好隨身帶;收納不方便,旅行不好攜帶;開放式的設計代表漏聲頗嚴重;supra aural的設計我戴起來不大舒服;而且久了,他的海綿耳罩會脆化,需要$500替換。
第二副 Ultrasone HFI850?(確切MODEL忘了):
功能: 有線、沒有抗躁、不能換線、抗阻低、無內建特殊功能(APTX/DAC)、沒有MFI
外觀: 塑膠、造型一般、戴起來不重、戴起來舒適、circum aural
收納: DJ型耳機收納(可摺疊)
音質: 遊戲/劇院傾向(S-LOGIC)
價位: TWD2,000~5,000
感想: 因為要打電動,需要好戴、有環繞效果而買的耳機。他的小問題是線太長了,致命的問題是那塑膠頭帶太容易脆化了。我保內換過一次,後來又崩解了,我就放棄這個牌子了。
第三副 Philips藍芽耳機:
功能: 無線、沒有抗躁、可換線、抗阻低、有MFI
外觀: 塑膠、造型一般般、機身輕、不是特別舒適、supra aural
收納: 耳罩轉平放
音質: 音樂傾向
價位: TWD2,000~3,000
感想: 這完全是為了彌補之前耳機的不便性而購買的實驗。藉由較便宜的入門產品,調整自己對下一個耳機的需求。結果發現,如果我出門,不會想用耳罩耳機,太笨重、又太容易熱,所以有沒有無線其實還好;既然不隨身,有沒有MFI好像也不那麼重要。Supra aural設計不是那麼舒服。耳罩轉平放還是不大好旅行收納。低音的部份稍嫌不足,看電影不過癮。但是機身輕讓我可以戴比較久。
在找第四副耳機時,我就有決定以下的幾個重點:
價位: TWD5,000~9,000
外觀: 金屬、造型好看、機身輕、戴起來舒適、circum aural
音質: 劇院傾向
收納: DJ型耳機收納(可摺疊)
功能: 無線/有線都可、有/沒有抗躁都可、可換線、抗阻低、有/沒有MFI都可
候選人: SONY MDR-1A,Philips A5 pro,JBL S500
過程: 這三支對我來說各有特色:SONY很輕,支援APTX,但收納設計不夠好,而且機身都是塑膠;飛利浦質感很好,有知名DJ合作開發,但因為DJ用途聲音偏中性。JBL S500是最後一刻殺出來的程咬金,我本來的印象都是Synchros E系列的不好看、不舒服。但是有一天突然看到、試戴S500跟S700,徹底改變了我的印象,而且可以滿足我85%的條件。
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S500有一個叫做SLATE的前身,基本上是一樣的東西,只少了MFI的線,但價格可以到$70美金。相較台灣S500定價的TWD10,000+,SLATE可以滿足我95%的條件。
說了這麼多,重點只是在於說明要弄清楚自己的需求,不要花冤枉錢。小米頭戴耳機真的沒有太突出的表現,但是對得起那價格。如果要CP值爆表的耳機,JBL SLATE可以研究一下。
至於隨身音箱,JBL Charge不錯。但我首選Logitech Boom。
44th wrote:
它這支外觀很有質感...(恕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