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

VE Stage 4 (3/25更新原廠專訪)客制旗艦開箱(原Compact Monitors)

期待大大的Stage2試聽報告
聽說這支的人聲非常不錯
lieberstanley wrote:
非歐盟區直接跟VE購...(恕刪)

在歐盟區的EarSonics有退, amazon.de和thomann.de也會退, VE不退的話可否當它多收?

沒提到合不合理, 只不過把VAT扣除的歐元定價換算成台幣而已

入手耳機種類數目累積: 耳罩109 + 耳道42; http://sopp06.blogspot.com/
也不能說多收,畢竟如果VE是依當地法令販售,有確實記帳的話,這19%的VAT也是上繳國庫,沒被VE多賺走。只看VE願不願意幫非歐盟區的客戶做這件事了。

另外想到代理商也承擔了關稅的可能性,按照德國人做事的習慣,應是照實價標寫,1000歐的商品會被打多少稅我也不清楚。
Stage4聽聲音的描述還蠻像ie800的
音場超大,人聲保持一個適當的距離
差在三頻表現真不知道如何?

唇情男 wrote:
Stage4聽聲音的...(恕刪)


帶著自己的器材與熟悉的音樂,親自去試聽一趟最準。

別人的聽感永遠都是「別人的」。
Stage 2和stage4
當低音很強的時候,例如一些metal
感覺諧振就很強
我想這是客制耳機的問題吧?!

確認VE對歐盟區外的交易會扣19%VAT

加所有費用(稅/運費/等等), 自行製作的成本沒有比經銷商價高

ps: 單純算數上的比對, 19%VAT是不需要算在成本內的

入手耳機種類數目累積: 耳罩109 + 耳道42; http://sopp06.blogspot.com/
lowbson wrote:
Stage 2和st...(恕刪)


嗯,我在第一次製作客製化耳機的時候就發現這件事,我想是壓克力材質的諧振點落在人耳可聽範圍內吧,每副耳機發生的點都不太一樣,Stage 4比較明顯的音域是在約略古典吉他的中低音範圍。一開始以為是響應頻率不夠平直,造成某頻段浮腫,後來發現這是一個非常狹窄的音域,也不是每種樂器都會造成這樣的聽感,所以判斷應該是耳機壓克力材質或是填充物的諧振,有可能是音管,也有可能是整體的振動。

現代兩聲道揚聲器設計的重點其一便是諧振的抑制,另外是相位的修正。前者通常靠的是厚重的箱體,結構的補強,以及塗布或貼上些阻尼材質,用複合的概念來儘可能除去因諧振而產生的音染。然而客製化耳機礙於塑形以及舒適度的需求,能選擇的材質相當有限,薄層的壓克力我想應該對震動的抑制不大,雖說還是有固定的填充物,但音管的空腔還是有產生諧振的可能。

TG334用上了鈦材質的音管,宣稱有更乾淨的聲音,我想對於震動的控制應該也有幫助吧 (原廠網站的說明是說能減少高頻的衰減)。

另外如Spiral Ear等歐洲品牌用上了醫療級的矽膠,我認為對於震動抑制上應該也有很好的成效,這可能就要請蘇普兄分享一下有沒有這方面的觀察。

總而言之,若不是因為播放機或耳擴對於耳機低音單元的控制力不夠而產生的轟隆隆聲,那上述的諧振說應該就是原因了,而在我使用Stage 4的經驗上,目前的搭配並沒有控制力不足的問題 (我用ClearAudio所出的那張“Friends of Carlotta“來測試的,裏面厚重的低頻非常考驗低音單元的控制力,Stage 4加上AK120並沒有轟隆隆或糊成一片的狀況),但就算是諧振,似乎也是只會發生在特定的頻段,。

不知是否跟lowbson的觀察一致?

蘇普 wrote:
確認VE對歐盟區外的...(恕刪)


嗯,那這樣對於消費者是件好消息,只要能直接有效率的溝通,就能省下一筆。

現在就看VE的營運方針,有些廠家為了確保代理商的營運以及有些合約內容的限制,會請有代理的區域的消費者聯絡代理商,而不直接接受消費者的訂單,以免造成排擠效應。其中的好壞就看代理商的服務態度以及售後的服務能不能讓消費者覺得這多花的錢是值得的囉。

公喜樓主了,我的stage2也快到了
你那邊的代理會有短信匯報耳機的進度嗎?
我香港這邊的代理每到一個步驟就用短信告訴我一下,真的好讚
  • 3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