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究竟何謂耳機聲音的"冷暖"?

ufolcy wrote:
偏暖大部分情況其實也...(恕刪)


聲音細節多跟音響的冷暖沒有一定的關係,
好的音響或搭配良好的話,就算聽起來偏暖,但細節一樣多,該聽到的一樣沒少.
而且可聽到更好的殘響與堂音.

我最不喜歡聽偏解析(不等於偏冷)的音響,雖然每個細節都聽到了,但整合起來就是不那麼協調,
我只想要輕鬆舒服的聽音樂.


你不覺的你上下文矛盾嗎?

我的想法細節多就是偏解析,既然喜歡細節多的系統又不喜歡聽偏解析?還是你的「解析」定義跟我不一樣?

沒錯啊,有偏冷的解析也有偏暖的解析,細節本來就跟冷暖無關,冷暖是跟硬體本身特性有關

與其說偏冷還是偏暖,我傾向偏中性,三頻均衡比較是我的菜

那位姓蘇的,射後不理喔?不要迴避我的疑問啊,敢提出你的看法卻不想回答我的質疑?哈




noyce wrote:
2013-09-18 11:10  #24
回覆文章私人訊息引用連結載入圖片引言收藏回報
ufolcy wrote:
偏暖大部分情況其實也...(恕刪)


聲音細節多跟音響的冷暖沒有一定的關係,
好的音響或搭配良好的話,就算聽起來偏暖,但細節一樣多,該聽到的一樣沒少.
而且可聽到更好的殘響與堂音.

我最不喜歡聽偏解析(不等於偏冷)的音響,雖然每個細節都聽到了,但整合起來就是不那麼協調,
我只想要輕鬆舒服的聽音樂.

音樂透過耳機傳達到你耳朵,有三個聲音要素,音量、音高、音色。

由實際的物理角度來看:

1) 音量由聲波的振幅來決定,振幅越大,音量愈大。

2) 音高是聲音振動的頻率,頻率越高,音調愈高。

3) 音色,則由波形決定,音色是由基音和數個我們不一定聽得到的泛音所組成的,就是這些泛音

造成耳機聲音的"冷暖"。

既然是我們不一定聽得到的泛音,所以,就與解析細節無關。

參考

ufolcy wrote:
你不覺的你上下文矛盾嗎?

我的想法細節多就是偏解析,既然喜歡細節多的系統又不喜歡聽偏解析?還是你的「解析」定義跟我不一樣?


應該是你跟我對偏解析的定義不一樣吧,
在我的經驗裡,偏解析的音響,通常會衍生以下3個問題
1.各種聲音分離度是不是太過
2.各種聲音的定位是否適當正確
3.人聲及樂器音量大小比例
在我的想法,偏解析的音響若沒有一併把這3個問題處理好,那很容易就會有點雜亂無章,不夠協調,
那對我來說,就會比較不耐聽.


本樓談的不是冷暖嗎

怎歪到解析去了?

解析跟冷暖兩回事阿

聲音內容有多少樣樂器或聲音 聽得到越多的解析越好沒錯吧
冷暖是聽到的這些聲音所帶的感情不是嗎


因為是監聽 細節都要很清楚 所以有解析
但是聽起來比較死硬 雖然是原音 所以偏冷

音樂內容都可以聽到 所以有解析
但是像鐵家女毒機強調女聲聽感 所以偏暖

冷暖跟解析根本沒啥太大關連

通常價格越高的傢伙在解析上面越有實力
但同樣價格帶上的耳機並不會每支都是監聽(專業用途)或者隨身(娛樂用途)

所以聽耳機 就像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端看台端喜歡冷水還是熱水罷了

掌底破 wrote:
本樓談的不是冷暖嗎怎...(恕刪)

是的,我也認為解析跟冷暖無直接關聯
甚至三頻分布都沒有(可能還是會間接影響吧)
像Brainwavz B2整體偏中高,低頻很少,但人聲聽起來是暖的,所以基本上我會把它歸在暖底
不過偏中高的還是冷底居多,偏中低則暖底,可能是低頻造成的氛圍感導致整體變暖吧

個人認為典型的冷底可試試ER4、TF10,暖底IE8、UM2(人聲比UM3X好聽許多)
訊源的話,沒聽過特別冷的,聽過最暖的應該是HM601(比901暖得多)
我也認為解析跟冷暖沒有直接關係,但有間接關係,我是覺得要在暖性耳機上要有解析感,在硬體跟調音就有一定的難度,也就是高價位的耳機,相反的要在冷性的耳機要調出解析就容易多了,但要調出情感,也是非常有挑戰性....以下只是小弟的愚見,還是給資深的大大們去完整說明了!
耳機聲音的冷暖,如果是定義不明確,就會各說各話。

如果有人把耳機聲音的冷暖,定義為人聲傳達情感的程度,讓你聽到會起雞皮疙瘩(或獸性大發),

那叫做暖,反之叫做冷。

然後把你的感受分成10級,拿此標準來判斷耳機聲音的冷暖。

沒有人聲的樂曲,就不列入判斷耳機聲音冷暖的依據。

冰淇淋和雪糕就不能評斷哪個比較冷了,只能說兩個都很消暑。

標準認同了,大家再說耳機聲音的冷暖吧!
ufolcy wrote:
偏暖大部分情況其實也代表著聲音有被"調味"過,我個人是不喜歡這樣,感覺不是原來的聲音,聲音細節是我追求的,所以Alessandro M1 or Grado SR325多數人覺得尖銳偏冷,我卻不覺的,我喜歡原音重現的感覺,必竟我多半都在聽大動態範圍的音樂居多,細節對我相對重要。...(恕刪)


喇叭系統跟耳機冷暖的感受很不同。
喇叭系統,低沈渾厚帶點彈性的中低音 ,是暖聲主要來源,跟心跳接近的低頻,加上這個低頻帶來的泛音,會讓心跳貼著這個低頻節奏跳動。

但耳機感受完全不一樣,有音染,帶來舒服的音染,是暖聲的來源。
grado 系列,頻響在3-5K 高頻附近有突起,高音突起的結果,女獨的聲音會往前移,造成很好的包圍感,女聲在耳邊高音輕唱,很難找到比這種更暖和的聲音。跟你的看法接近。

另外兩個暖聲來源,一個是音場,一個是泛音。
偏廣的音場,聲音會在耳邊產生包圍感,會有暖意。高音解析多的耳機,如三角鐵,grado, allesandro, 有時音場會廣一點,也是會有暖意。
泛音頻率比較高,沒有方向性,聲音會直貼耳朵,樂器或人聲的主頻,加上泛音之後,會有繞樑的共鳴音感,也會產生暖意。


解析好,頻響平整的中性耳機,如 HD650,HD800, 高阻抗的拜耳動力,好解析加好頻響,帶來比較深的音場,高頻部分,容易拉遠, 如人聲,感覺就會比較遠,一個女獨,遠遠的唱歌給你聽,反而帶來冷意。
中性的耳機,經過管擴染色之後,泛音會帶來多一點的貼耳感,暖意就會來,真空管的高頻解析好,也會幫中性耳機把音場拉開。
中性耳機,如果配合一隻高頻解析不好的耳擴,那音場就變深窄,就冷掉了,中性耳機比較需要好耳擴,所以一般感覺會比較難推。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