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

耳擴!? 耳擴在你心中的定位和功用是什麼?


skchen wrote:
看起來有很多人不知道...(恕刪)


是呀! 還有請大大伺教,我真的是什麼都不懂...
耳擴在心中的地位是可以推出更好的聲音
在某些難推的耳機有耳擴真的很重要
而且加上耳擴也會有不同的聲音
不過那也是要看耳廓的聲底表現來決定的...
讓你玩線材坑用的....
接小黑線或許真的只是變大聲(代表小黑線原汁原味? 噗)

Enzo fu wrote:
是呀! 還有請大大伺...(恕刪)


您PO的第一篇文中有提到
您有去現場試聽

我也想請您賜教
您聽的感覺如何?
耳擴本來就是用來放大電壓和電流讓原本的設備能正常發揮而已
只是因為設計不同,剛好會有些人把那些特性拿來當作調音工具罷了
你朋友的觀念才是對的,有什麼問題嗎?
想借這串請問一下

在下目前是用ipc line-out 2stepdance

聲音感覺有提升, 不過有一個問題存在...

有時候(不是很頻繁)聽音樂到一半會有像是電流的明顯"播播"聲

應該不是底噪的聲音(不是沙沙的聲響),

出現時, "播播"的持續時間大概兩三秒左右, 但還是令我有些在意

請問這是正常現象嗎??


談到動態範圍會太深入?
最白話說盡量接近現場原音這樣

這陣子曾比一比筆電直推和上擴
某些時候聽一些流行或acg
瞬間自覺我花這麼多錢弄耳擴沒多細節沒比較甜沒比較好聽像傻瓜拿錢丟湖一樣
但換個音樂大動態或大量樂器齊出低頻一來
馬上又像大人打小孩
直推原形畢露變擠又散亂
又覺得自己不是傻瓜了
這就是動態壓縮例子

當然再怎樣也不可能與現場原音一樣
24bit還在普及路上的當下CD也才做到16bit的響度變化
光是大編制錄音就已經有可能調低電平去壓縮動態了
後頭音響撥出最好也只追到錄音進去的水平

至於耳道需不需要
一樣拿個近代錄音不差的大編制去試
會散亂不清混在一陀的代表要上
我是覺得8成耳道是訊源先決
應不用冒多隻香爐多隻鬼風險硬上

Enzo fu wrote:
最近這兩個月因為某知...(恕刪)


潮跟屌
當你用隨身訊源直推耳機聽貝多芬第九場面整個失控時

你就知道該接耳擴了
雞婆轉載:


Xin耳擴的製作者Xin Feng (馮心) 博士寫過一篇「耳放(擴)有必要嗎?」的文章,轉載如下:
-----------------------------------------------------------------------------------------------
回答當然是絕對有必要。有些人第一次就能聽出區別來,有些人則要花一些時間來訓練耳朵和大腦。
不論怎樣,一但聽出差別來了,就再也放不下了。

從耳機擴大器的角度來看,耳機可以分為高效率和低效率,高阻抗和低阻抗。
虛弱的隨身聽一般不能把低效率的耳機推得足夠響亮。
毫無疑問,低效率耳機需要耳擴。常見的低效率耳機有AKG K240, AKG K1000, 和Etymotic ER4S。

隨身聽雖然能把高效率耳機推得夠響(大聲),但聲音未必夠好聽。
一般隨身聽都只有10毫瓦左右的輸出功率,實在是不夠強。
最常見的高效率耳機有:Sennheiser HD-580, Koss KSC-50, Grado SR-60, 和Etymotic ER4P。
當你把這些高效率耳機直接接入隨身聽時,聲音確實不錯,不過還是有不少重要的成分漏掉了。

你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個謬誤:
低阻抗耳機像SR-60(32歐姆)和ER4P(27 歐姆)等不需要另加耳擴,
而高阻抗耳機象HD-580(300 歐姆)才需要加耳擴。
錯了,它們都需要加耳擴,而且,SR-60 和 ER4P 比HD-580更難推!

讓我們看看Tangent對PPA耳擴所做的測試結果:

http://www.tangentsoft.net/audio/ppa/amp/bench

對比1個和4個緩衝驅動器的測試結果,你可以很容易發現:要想達到足夠低的諧波失真,
互調失真和通道間洩漏,PPA需要並聯4個緩衝器來推動SR-60,而推HD-580只要1個就夠了。
我自己的測試結果也是一樣 - 低阻抗耳機要難推得多。吃驚嗎?為什麼?

因為,低阻抗耳機像SR-60需要很大的電流。放大器在輸出大電流時 ,
更容易產生非線性失真(這通過諧波失真和互調失真資料反映出來)和通道間洩漏。
當負載阻抗很低時,放大器的輸出阻抗也相應應當低。輸出地線的阻值必須非常低,
尤其是在高頻區,否則通道間洩漏會很惡化。
疊加緩衝器可以提供很大的驅動電流能力和很低的輸出電阻,這樣測試結果看起來很好,聽起來也好。

你看,就是像PPA這樣的超級耳擴推SR-60和ER4P這些被人們(錯誤地 )認為很好推的耳機時
都需要付出如此的努力,那些只有10毫瓦的隨身聽能有何等表現呢?
比如,當你把ER4P插到iPod時,你根本聽不到低音,因為低頻信號需要更大更多的驅動電流。
這就是其原因,儘管iPod和其他新型隨身聽在紙面上都有很平坦的20 - 20千赫茲頻率相應曲線。
很簡單,它們無法提供這些耳機足夠的電流。

那這是不是說高阻耳機象HD-580就不需要耳擴了?
不是的。如果你把HD-580接入iPod,聲音確實不錯。可是,至少還有兩樣東西丟掉了。
如上所述,當耳擴推動低阻抗耳機時,電流和輸出阻抗(包括地線阻值)扮演起最重要的角色。
當推動高阻抗耳機時,電流和阻抗這些因素相對而言不起決定性作用,而是高擺幅電壓性能在這裏占主導地位。

第一,擴大器必須有足夠的無削頂電壓擺幅來驅使耳機達到足夠的音量。
如果擴大器沒有足夠的電壓餘量,當音樂爆棚(大動態)時,你就會遭遇削頂失真。

第二,是電壓擺動的速度(slew rate)。
如果太慢,比如像小提琴的快速拉弓,顯不出衝擊感,無法打動你的心。

不少人抱怨HD-580不像SR-60那樣有衝擊力,其實是他們的耳擴的擺速不夠高。
300歐姆的HD-580比32歐姆的SR-60需要大得多的電壓擺幅,高擺速就顯得重要得多。

大多數隨身聽都在很低的電壓下工作(1.5v - 4.5v之間),
它們無法很好地提供上述兩樣東西(高擺幅和擺速)。
當你把一幅HD-580直接接入iPod時,聲音不賴(雜訊和失真都很低),
但你不會感覺任何力度和撕心裂肺的衝擊。

還有很多其他有關的技術細節,不過大多數人不需要去瞭解,因為他們不設計和製作擴大器,
但以上的敍述已涉及了最主要的東西,已足夠說明好的耳機擴大器對耳機是多麼重要。

到這你也許會問:不錯,耳擴聽起來不錯,不過值得花那麼多錢去背個累贅嗎?

問得好,這正是為什麼我做了這些價格低,極好攜帶又省電的耳擴。我正在做內建高檔耳擴的MP3隨身聽。

你也許還會問:只用3節電池的SuperMini耳放怎麼能推動HD-580呢?

好問題。SuperMini不像別的耳擴那樣需要很多的電壓餘量。別的耳擴只能從4.5v中摘取2v的電壓到耳機上,
而SuperMini可以把幾乎所有的4.5v全都加到耳機上去。
SuperMini使用同樣的"軌對軌"(rail-to-rail)緩衝驅動器,最大限度地利用所有的電源電壓去推動耳機。

真的沒有不需要耳擴的耳機了?還是有的,像那些$10左右的Sony, Panasonic和Philips耳機。
不過不是因為它們太好了而不需要耳擴,而是實在太差,別浪費你的錢和耳擴。
我反覆講,無論如何,先買一副Koss KSC50,才$17, 不用耳擴也能夠區別,不過還是加個耳擴更好聽。
  • 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