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8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pariah.T wrote:
1. 這個我不清楚 ...(恕刪)

被檢舉了,改一改再上
沒CDP你是買來用電腦轉檔嗎?
要轉檔用EAC轉255張可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
喔!忘了你覺得LP,CD跟MP3差不多那就隨便MP3-128或MP3-64轉一轉也是很快,還省很多硬碟空間
建議你可以回去用手機聽,不但是行動歌劇院還可以兼具行動AV館

你也說過聽音樂腦擴是必要的,1400元票價都能聽到14000元的價值了,以你那神級的腦擴+神奇的聽感聽MP3音質一定打趴LP,CDP甚至連母帶都相形失色,根本就是華格納蒞臨現場指揮給你欣賞的等級了
man59 wrote:
我小時候都用LP指揮TV裡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演奏華格納女武神...(恕刪)


1. 確實很多人像你這樣 對華格納作品的印象主要都是來自
《女武神》第三幕前奏曲或《羅恩格林》中的婚禮進行曲
所以你們很多人講來講去都是這些我不意外
甚至我知道有的古典樂迷也是聽了這首前奏曲後 興沖沖的把整套《指環》抱回家
結果聽了以後才發覺怎麼這麼難聽 都聽不懂等等...
最後就只好丟一旁 好幾年都不再拿出來聽

可是你看我的收藏和欣賞方式就知道 各類型曲目 我全部都是聽完整的
歌劇部分 不只是華格納 所有作曲家我都是聽全劇的 沒有只聽序曲或精選的
我唯一有可能買到序曲選的原因 多半是為買其它作品CD內附錄的
如《C大調交響曲》《威森頓克之歌》《齊格菲牧歌》《使徒的晚餐》《新年清唱劇》
...這類作品因演出時間不長 通常都會另外收錄一些序曲填空
還有一種就真的是原作就是序曲或單獨演出的管弦樂曲 進行曲
例如:《波蘭》《統治不列顛尼亞》《皇帝進行曲》
《美國獨立宣言簽署一百周年紀念之慶典開幕大進行曲》
《浮士德》《E大調交響曲(單樂章)》...都是非常罕見的曲目 而我個人皆有錄音唱片收藏

理所當然歌劇的收藏更是要求絕對完整 重要曲目錄音版本目前統計平均都4個以上
待我公布清單之後 保證讓人大開眼界

而《指環》我目前CD有四個版本 BD和藍光音樂片各一個版本
CD 分別是:

1. 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1958-1965年錄音 DECCA終極限量頂級豪華精裝典藏版
2. 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1967-70年錄音 DG
3. 貝姆指揮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與合唱團 1966年live DECCA
4. 李汶指揮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1987-1989錄音 DG

BD:

1. 李汶/路易斯指揮大都會歌劇院管弦樂團2010-2012 DG

藍光音樂片:

1. 蕭提指揮維也納愛樂1958-1965年錄音 DECCA終極限量頂級豪華精裝典藏版


其中蕭提這套DECCA終極限量頂級豪華精裝典藏版《指環》內含
14CD+1CD序曲+2CD導聆+1BD音樂片+1DVD製作特輯記錄片
堪稱史上最強DECCA全球獨家"正規"限量發行
內裝解說手冊製作極其高級 質感好到讓人捨不得用手翻閱
還記得收到的那一刻一看包裝如此華麗精美 心中感動真是無法形容
今天真的是為了要讓各位開開眼界 見識一下 羨慕一下
不然真的平常都是放在櫃子裡妥善收藏的
請各位務必珍惜這難得機會 畢竟國內樂迷擁有這套
DECCA終極限量頂級豪華精裝典藏版《指環》
且願意分享 可是非常少見的



"正規"DECCA發行之限量編號


精美解說手冊











2. 最後補充一點 蕭提這套DECCA終極限量頂級豪華精裝典藏版
後來又分別發行 單BD和14CD+2CD導聆兩種版本
個人認為BD版本較有價值 因為CD版在售價上已經是低價級
網路資源也取得容易 但BD目前只有一版 又是全新發行
且BD的對系統需求低 同樣低階系統就可感受到BD優勢
唯一缺點是BD需專用播放機 使用電腦播放還可能需專用軟體...都是一筆花費
但比起CD音質 考量到BD能獲得的音質效果還是比較值得的

所以...不要每次講到華格納 講到《指環》就只會講《女武神》第三幕前奏曲"女武神的騎行"了
那個真的太easy 太easy了



pariah.T wrote:
1. 確實很多人像...(恕刪)


看到這種文不對題的,只好檢舉了.不用謝!!
Simple . Powerful .

天問情 wrote:
P大師果然有進步了、知道自已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了
給你拍拍手好好的鼓掌一下...(恕刪)



抱歉造成你的不快 下次會改進 謝謝
tacoseer wrote:
Please study more then answer a simple question :

Does "The Magic Flute Opera by W. A. Mozart" popular after premiered ?
Why it doesn't fit your point ? not even close a little bit.
...(恕刪)



1. 我覺得你可能歌劇聽的太少 有點搞錯了
在大部分的歌劇裡 或多或少作曲家都會寫一些通俗易懂的曲子
且當時這些作品出版商都有樂譜發行
但畢竟一部歌劇這麼長 不可能隨時隨地都能演奏
所以把其中幾首歌曲 詠嘆調 合唱曲擷取出來單獨演唱是很常見的
甚至改編曲也不少 例如貝多芬的:
《莫札特歌劇〈魔笛〉詠嘆調 "Ein Madchen oder Weibchen" 12段變奏》Op.66
《莫札特歌劇〈魔笛〉二重唱 "Bei Mannern, welche Liebe fuhlen" 7段變奏》WoO46
...都是 可見得此曲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

即使到了現代偶爾還是能聽到少量古典樂改編流行歌曲 比較有名的像《卡門》之類的
還有一些也是將正統聲樂換成流行方式演唱 通常是歸納在跨界一類

但請注意一件事 我們講所謂的流行音樂 其實大部分都是以"歌曲"的形式在傳唱
因為歌唱是最簡單的傳遞音樂的方法 有嘴能出聲就行 甚至不用樂器 不用樂譜
而這些歌曲有著簡單 通俗 易懂 好聽 好唱的特性 所以能快速流傳
但能流行的始終是"歌曲" 而非"歌劇"
音樂史上從來只有"流行歌曲" 沒有"流行歌劇" 也就是整部歌劇本身並不能流行
能完整欣賞的只有少數王宮貴族 上流社會或中產階級
一般市井小民就是唱唱劇中裡幾首小曲而已
這還算是高檔的娛樂了 換作是在更次一級的下層社會
傳唱的恐怕就是一些內容粗劣 猥鄙的歌曲了
當然因為內容過於低俗 無樂譜保留下來 自然不能流傳至今

總而言之通俗是流行音樂的主要特質 因為通俗所以流行
這是從其結構上來分析 也就是當時流行的音樂主要是歌曲
歌劇是高水準的藝術形式 且藝術是創作者的高度智慧結晶
人們只能透過家庭環境去學習 培養或依靠個人天賦才能夠投入藝術欣賞領域
因為「藝術」不能流行


2. and你還有其他問題嗎? 換我出一題考你好嗎?

問:在貝多芬歌劇《費岱里奧》(Fidelio, Op. 72)第二幕終曲合唱,
有部分主題旋律是源自於他之前的哪一部作品中?



提示:這題我覺得是"大師級"的難度 如果有人能不google 不查資料就能答出
那我覺得他對貝多芬的研究應該是世界權威級水平
而我之所以能設計這樣的題目主要是因為我有DG《貝多芬大全集》87CD
及世界文物出版的《完全攻略貝多芬》這本書的緣故
我要是沒有 DG《貝多芬大全集》和《完全攻略貝多芬》這本書
換作是我也答不出來


Mr.SHADOW wrote:
知識來源大概就是這邊維基一點,那邊估狗一下.再加上自己的腦補汗
因此音樂知識常常充滿矛盾,顛三倒四,毫無系統可言...(恕刪)



所謂的腦補不如說是想像力比較恰當 音樂欣賞本來就是要加一些想像力去思考理解發覺其中樂趣
不然單憑教科書式的理論研究也未免有些無聊

還有估狗 維基也不是萬能 有很多關於音樂知識的累積
也是要靠天分和經驗及豐富的音樂資料庫才行
舉例來講 我隨便出一題你看能不能回答出來

◎問:貝多芬的《第三號交響曲》第四樂章主題旋律,
除了曾經用在《英雄變奏曲》Op.35、芭蕾音樂
《普羅米修斯的生民》Op.43終曲外,還有哪部作品也有用到?



這題我覺得難度算還好 估狗仔細找一下也許有 但答案不一定完整
不過重點不是要把誰考倒 而是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
自然會不知不覺聽到許多古典音樂作品 進而累積古典音樂經驗
提高音樂欣賞能力和個人聽感 也是聽音樂兼玩音響 玩音響兼聽音樂的樂趣所在
這對一個音響及音樂愛好者而言絕對有好無壞

不然每天看耳機版 例行業配 器材介紹 電子零件 專業名詞 消費經驗 心情故事 二手交易外....
剩下就是一堆日文流行音樂專輯 和動漫音樂心得分享 ....
故弄玄虛發明什麼"女毒"的 其實就是講器材在人聲部分的調音而已

還有一些評論根本全憑感覺 毫無根據 同樣一副耳機 一下低頻Q彈 高頻滑順
換了一條線就變成 低頻滑順 高頻Q彈
根本自相矛盾又前後不一 朝三暮四又反覆無常
要看這些是絕對學不到東西的




大大要不要左轉到"音樂鑑賞室"這個子討論區呢?
這裡就叫"行動影音"不討論器材討論啥?
評論東西本來就主觀,要專業就不會在這發文,去雜誌編輯、音樂系寫論文啊
類似樂句在其他曲子出現,發現這有很厲害嗎?多學點樂理、作曲及樂器還比較實在吧,學一點樂器會比想像力來的直觀與具體,畢竟是科技時代而不是文藝復興了。
要專業就去讀音樂系啊,競爭激烈的很,絕對聽感的人也很多,一定讓大師滿意


pariah.T wrote:
所謂的腦補不如說是...(恕刪)



  『英雄主題』本身有兩主題:第一主題是樂章開始後出現以撥弦奏出的簡單音型旋律,第二主題是木管加入後由雙簧管與單簧管合奏出的複雜音型旋律。在貝多芬是英雄主題鋼琴變奏曲中,這兩個主題幾乎都是獨立呈現的。而在本樂章,木管開始第二主題後,仔細聆聽,第一主題同時出現在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撥弦中,這明顯的是『雙主題賦格』之作曲方法。

所以,你說得是貝氏的第三交響曲,第四樂章主題旋律是在英雄變奏曲中的第一個主題?還是第二個主題?自己搞得清楚嗎?另外貝氏為什麼要把英雄交響曲「變奏」?跟歐陸、法國當初的政治環境有沒有什麼因果關係?(拿破崙橫掃歐陸,然後登基?..)這個作曲動機應該比較重要吧?!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fyl0206 wrote:
  『英雄主題』本身...(恕刪)


大大您說的太多了......
上面那一串可能又會淪為大師用來複製貼上,成為往後自己的見解

就直接群體回報“傳達不實訊息誤導他人,藐視其餘音樂”........

所有音樂都是MP3....
pariah.T wrote:
所謂的腦補不如說是...(恕刪)

你在問什麼鬼問題
知道這三曲的創作年嗎?
1.普羅米修斯 Op.43 1800~1801年
2.降E大調15首變奏曲和賦格 Op.35 1802年
3.降E大調第三交響曲「英雄」Op.55 1803~1804年
要問也是1.的作品最後一段裡的主題,之後又用到哪些作品裡?
你中文不好嗎?還是邏輯力差?連出個問題都莫名奇妙
再來知道這幾個作品的關係本來就沒什麼好得意了,
竟然還能沾沾自喜的出問題


就如fyl0206大說的第三交響曲第四樂章為雙主題賦格(但你可能不懂何謂賦格,講了也是白搭)
總之,貝多芬作這交響曲的動機比較耐人尋味,而不是這交響曲出現過哪些曲子的片斷,
去查查拿破崙稱帝是在哪一年吧!!

另外,出這種花燈猜謎般的問題真的很無聊,
照你這種出法,我是不是也能這樣出:

1.巴哈:布蘭登堡協奏曲(一~六)其中的旋律,出現在他其它的哪些作品裡,又或哪些作品旋律用於布蘭登堡協奏曲中?
2.李斯特改編過哪些人的作品?
3.拉赫曼尼諾夫改編過哪些人的作品?
4.馬勒曾經改編過哪些人的作品?其中改編過誰的曲子,讓人充分了解到馬勒配器的精妙之處,
然而相行之下馬勒自身許多作品,就顯得虛華而又黯淡無光?
5.以下的仁兄是為了哪些AV作品想要換大螢幕手機?



  • 9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