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Hifiman Sundara耳罩式耳機開箱分享+接擴後聽感

orca2824 wrote:
這價位的耳機沒想要上topping...(恕刪)


目前胃口還沒那麼大而且經費沒那麼足夠,不上擴的表現已經蠻滿意的,所以想加個便宜不錯的擴,把推力補足就可以了。
justin3411 wrote:
自從小弟的第一支耳罩(恕刪)


你買這價格會讓很多人很眼紅...
用淘寶價買到公司貨

外國人對hifiman評價算高
看陸版的通常會看到被噴爆
一般來說它們會比較喜歡he4xx多一些
sundara不上不下的反而吸引力太低

alex_blah wrote:
囧,我兩個禮拜前才跟...(恕刪)


hifiman的東西本來就會跳水
要買的話都要特定日子買
不然常常會很嘔
這也是台灣人不太愛買的原因
而且hifiman是陸牌
價錢最好都要查淘寶天貓官方商城價
除非你買的是drop he4xx 那些xx系
xx系的都要從drop或美日買
1.5萬大家會多貼一些買ananda
或者edition x這類的
這價位台灣和淘寶沒差很多

另外一點是雖然它說停產
可是它這價位又沒有別的單元替代
可能以後會改名換頭梁再戰
像he560都默默的出v4版
價格也沒破萬

它原廠線沒很好
可是不要相信隨便一條小黑線都好
實際上比kz100股銅線略好一些
hifiman原廠線只是硬到像鐵絲而已

orca2824 wrote:
欸?這支在淘寶買不會...(恕刪)


淘寶去年618的時候有很賣很便宜過
現在平板震膜直推都沒啥惡聲
聽感基本上都會贏千元入耳
但上擴上平衡會強很多
而且sundara和ananda都比400i易推
有沒有很驚喜有沒有很意外
justin3411 wrote:
目前胃口還沒那麼大而...(恕刪)
我會建議如果你要買擴要買到一定價位的,如果預算還不到可以先省下來用筆電先聽,等預算充足在購買,不然你買初階的聲音提升不大,又難脫手很麻煩

因為我之前就是這樣,買了一台初階一體機,聲音提升不大,又沒壞不太想丟,最後還是買台好點的舊的送人玩,算是多浪費錢了
aloec wrote:
hifiman的東西本來就會跳水


囧爆了,真的想都沒想過跳水能跳到直接半價的,這種事果然還是要老手才知道。至於前面看到的淘寶人民幣 2599,換算台幣也要一萬一,還不知道要不要加貨物稅和運費,感覺跟美亞免運不會差太多。

另外順便問問看有沒有人知道舒服的副廠耳墊?

我一直想找內圈大一點的。原廠耳墊內圈大概 55-58mm,但因為我耳朵大會夾耳,感覺應該還能再改善。但找來找去,最多人推的 Dekoni 內圈直徑也是一樣 58mm,雖然評價很好,但一組就要美金 70,實在不是能試買回來做實驗的東西……

便宜耳擴方面,JDS Labs Atom 也很多人推薦(不如說 JDS Labs 這兩年來的機子好像都很熱門),美亞含稅免運到台灣是美金 123,大概也要台幣三千五上下吧,只是他只有單端。據說實測數據上,樂勝我的 iFi ZEN DAC(公司貨要四千六)……但 ZEN 有 XBass 低音美聲按鈕,免掉 EQ 的手續……XD

就我目前讀資料得到的結論,其實單端和平衡的差別主要還是在機子裡的電路,而不是因為平衡就一定好。有些機子本身就是全平衡電路的話,插單端或平衡其實音質是一樣的,只有音量的差別。反過來說,有些機子本來設計就不是平衡,而是另外塞進去的話,那他的單端和平衡聽起來不一樣也是理所當然的。更何況是比較單端機和平衡機的話,那不同機子本來聲音就會不一樣,跟是否平衡本身是無關的。

至少像我的 iFI ZEN 本身是全平衡電路,接平衡和接單端感覺差別極小。雖然高頻好像有明亮一點,但那也很可能是因為我的單端線是純銅,而平衡線是鍍銀……XD
alex_blah wrote:
囧爆了,真的想都沒想(恕刪)


我不是老手....
我只是一直有在注意它的價錢而已
硬要說的話我就是個沒錢的初燒
去年618的時候才1599人民幣
我是很心動可是沒買
因為我是去年4月買400i
結果它618就改款新版的囧...
雖然單體是沒差但頭梁不一樣呀
我買的是二手的
老實說我覺得我買貴了
不過換個方式想
我至少不用擔心新品簽王
然後我沒用過淘寶買東西
一方面是不想註冊淘寶
另一方面是我不會用亞馬遜
但基本上也是一樣要注意關稅而已
我自己是會看一下淘寶價
然後上蝦皮買
基本上我不會把水貨當成有保固
買公司貨還是有公司貨的好處
至少壞掉不用煩惱寄來寄去的運費問題
還有台灣公司貨一直都賣1.3萬上下
這篇說7千讓我也心動一下orz...
不過之前蝦皮水貨是賣8500-9900元
Sundara價錢從618之後就慢慢漲價
雙11看的時候是1899人民幣
現在2599我看它們自家人都不會買
另外是我覺得在亞馬遜買hifiman
有一種耳機運到國外在運來台灣的感覺
台灣買國外的通常只會挑drop系列
有4xx(400i)、5xx(deva)、editionXX

大家推薦要看是什麼國家的評論
hifiman官方也有賣耳墊
外國人對於dekoni可能是當成
比原廠稍貴一些的升級選擇
我自己是不會買...我沒錢
而且我不是那種在乎品牌的人
有牌子我只會覺得應該是真的
一般換耳墊雖然會有點在乎調音
但更在乎的是有沒有替換耳墊能買到
調音可能只是其次的問題
我有時候會覺得可能是中國製造
只是掛個品牌測個曲線然後賣回來
買的是產品信任價值問題
像我自己是上蝦皮買
我是發現很多都只是轉一手加價賣
連圖都一樣甚至東拼西湊的
評價很少有附圖,有的甚至沒評價
沒圖就沒辦法確認實物和圖片的一致性
我只是從裡面選了一個我相對確定的
簡單的說 我就是盲狙踩下去...
但我覺得它們貨源可能都是同一個囧
如果你只是想要外觀原廠的款式
蝦皮都是賣400元上下
不過sundara的絨有蜂巢壓花(?)
400i的絨沒有那個壓花圖案
如果要"羊皮"的,450-700元上下就有
只是我買了還是對它真假還是很疑惑
至少摸起來比原廠還滑嫩囧...
然後覺得"我其實沒聞過真的羊的味道"
它尺寸外徑100 內50 67 外22 35
我這個沒有附裡面的扣環
扣環一對要200元
原廠耳墊它皮會用膠水和扣環黏在一起
單純指耳墊的話它是圓形通用款式
你如果問我這個如何的話
我只想說它背面的"皮"手感和原廠一樣
某種程度我會覺得它會從背面先裂開





然後你會想問為什麼我會買耳墊
是因為原廠的裂了
雖然還是能用,但心情不爽
這張圖可以看到耳墊背面要套在扣環上
然後利用扣環的卡準扣回耳機上


明明放在盒子裡放整個夏天沒用
結果再次打開的時候它裂開了囧
而且我覺得那皮有點薄
所以我才會挑便宜的"羊皮"買
不然400i才多少錢
買個70美金的耳墊好像很本末倒置
還有一點我是覺得半絨半皮有點87
雖然很透氣吸濕舒適、支撐性也不錯
可是沒辦法洗
如果太會流汗流油的話
汗水會從絨布滲進海綿裡
所以新耳墊通常要嘛買全絨要嘛全皮
全絨至少可以洗還不會裂開
全皮至少能上個保養油
還有100mm外徑,寬度大約50-58上下
要60或以上的可能要找110mm外徑
只是預覽圖沒拍背面的話
沒辦法確定裝不裝的上
有的通用款背面是3m雙面膠黏
我沒用過所以配戴感還是未知
以前的400i和400s
有流行過裝Brainwavz HM5
但它是橢圓形的耳墊
塞起來應該會比圓的略麻煩些

至於前端我是覺得hifiman耳機
插不同前端聲音差很多
我以前試聽和買二手400i的時候
聽到的前端大多是很暖糊大片的低頻
可是手機直推卻不會這樣
所以我不太想對前端做評論
每個人聽音喜好不一樣
我自己是買了個二手便攜擴(無dac)
型號是雅放a3 pro
單純大推力簡單粗暴的玩意,但我喜歡
用手機3.5直推接擴+原配線(銅鍍銀)
全方面是有改善(20%?)
接另外跟賣家買的銅鍍銀對錄線
好是比較好但高頻有一點點氾濫
我後來在別的地方買條便宜對錄線
插下去聲音和沒插擴直推差不多
讓我蠻無言的
我想說的是不要陷入推力迷思裡
deva原廠藍芽也只用1100mw推而已
大推力只是更能有本錢推動
但不是直接粗暴大推力就能飛天遁地

平衡只是分離度高一些聲音收緊一些
剛好可以補上400i這兩點
所以就400i來說是適合平衡
不然單端或平衡各有所好

我是覺得zen dac就是好在有4.4呀
不然一般就直接補台zen can
或者下個目標往上放到萬元以上的
已經有zen dac+zen can的狀況
我是覺得沒必要買atom
aloec wrote:
你買這價格會讓很多人(恕刪)

原來如此,解開疑惑了

orca2824 wrote:
我會建議如果你要買擴...(恕刪)

謝謝你的建議,不過其實我還在讀書還沒出社會,金錢真的需要控管一下,雖然玩耳機也是自己最大的興趣,但現在認為畢業工作後再花萬元買設備去配耳機才是對的,不然自己的慾望真的會跳太大。

我有聽過接上ifi Zen DAC,也感覺低階的機器效果就已經讓我很滿意了,接下來Fiio X5 PRO就用個三四年以上吧(平常也刻意不去碰那些高檔機器,不然自己耳朵馬上被寵壞

alex_blah wrote:
囧爆了,真的想都沒想...(恕刪)

ifi Zen CP值感覺不是很高,一台就四千多沒附電供,DAC+AMP這樣配下來都要一萬左右@@。Atom我也有查到,不過還是先選擇台灣比較好取得的。然後最近跑了台北很多的耳機店,發現低階小耳擴幾乎都沒在賣了,傷心

或許你可以去東京快遞問問看有沒有不錯的耳罩,那邊很多寶物,我的X2就是去那換耳罩
justin3411 wrote:
原來如此,解開疑惑了(恕刪)


zen dac賣點就是那個4.4平衡呀
配那個zen can只是配套
單端很多人都用拓品E30+L30

我不太懂你說的低階小耳擴是什麼
如果你是指便攜耳擴的話
千元的不如不要插
2千的買小尾巴更實際
4千的有hip dac
6千的有Fiio Q3
如果你是指沒有dac直接用3.5對接的擴
那種現在真的比較少見
aloec wrote:
zen dac賣點就(恕刪)


原來是這樣,不過小弟沒有很了解平衡輸出這玩法,不曉得有多厲害,現階段就照著自己的想法享受音樂就好了,以後認真玩耳機的時候再嘗試。
我指的低階小耳擴是千元的小型耳擴,不管是台式的或隨身的。去了公館和開封街看幾乎都沒有再賣了,加煒只有Fiio Q1 II這一款,而開封街只有零星的幾台,但都沒有很中意。
HiFiMan 的耳墊其實我覺得很舒服的,雖然買來第二個禮拜已經跑一條線頭出來 (囧)

所以我要找的重點就只有內徑要比原廠長,不然我戴 Sundara 的時候,要上下調整把耳朵「放進去」。可是因為這支耳機的重量,所以放得再剛好,戴一陣子之後還是會慢慢壓下來,就變成耳機有大部分重量壓在耳朵上端。同時,也因為他的頭帶是一大片平面皮墊,不是能符合頭形的泡棉墊,所以頭上也會有戴鋼盔的感覺。

偏偏副廠耳罩都是相同的規格,也就是說換了一點意義也沒有 :(

真的不懂 HiFiMan 為什麼都做這麼小的耳罩,難道我真的是特異大耳朵嗎XD

言歸正傳,提到 Atom 是推薦作為便宜的第一顆耳擴。我已經有 Zen DAC,當然是超過 Atom 的等級了。應該說我連 Zen CAN 都不必買。我整組買起來是因為……因為堆兩顆起來看比較有霸氣。(逃) Zen 整組買下來,配個 4.4mm 平衡對接線,也要 4800+4600+2100=11500,那倒不如再加點零頭上去買 JDS Labs Element II (美金 400),因為 Zen 的聲音據說偏暖,而 Element II 比較中性。

回過頭來說,便宜耳擴這種東西,我印象中有看過的評論是大概台幣三千以內可說沒有值得買的好貨,所以其實 Zen 就是一款講究 CP 值的產品。只是對樓主來說,裡面包含一些未必用得到的東西,像是 Line-out、平衡電路、Power Match(但 True Bass 就很適合拿來幫 Sundara 加低音)。所以目前一般講入門級發燒音響,談耳擴就是這樣三千起跳了吧。就算是幾年前滿熱門的 FiiO E10K 也還是要兩千多,只是現在不知道還買不買得到。樓主如果找得到二手的搞不好可以一千以內?

我手上就有 E10K 和 K3,但我的 PS4 只對 E10K 有反應,所以到現在還是有在用,不然當初買 K3 的時候就應該賣掉才對。XD

至於新品就不到千元的東西,應該很多產品在分類上不會是叫做耳擴,而是定位成 USB 音效卡吧?而這些因為是設計上直接插 USB 接耳機用的,所以本身一定有擴大電路,功能上就是個一體機。只是他推出來的音質跟直接插筆電直推的音質,究竟會不會有差,就很難講了……畢竟他分類上是 3C 產品的「音效卡」,是電腦硬體公司在做的東西,跟筆電內建的東西是一樣的。

至於現在的 FiiO 平價款耳擴我就沒在注意了,因為有 Zen 了。

還有一點就是樓主的筆電,如果不是太老的筆電,搞不好本身的 DAC 和擴大機電路就可以比擬那種千元,甚至勝過千元的產品了?因為近幾年來,電腦廠商在做音效元件的時候,比較會注意包覆絕緣之類的東西,已經不像十幾二十年前那種直推根本不能聽的時代了。

如果樓主帶筆電去試聽三千上下的耳擴,結果發現沒什麼太大差別的話,會不會這台筆電本身推力就很足夠了?
alex_blah wrote:
HiFiMan 的耳(恕刪)


Zen DAC確實是個不錯的產品,低音增強很有感,不過其實我在發這篇開箱文前就已經在官網訂了K5 PRO XD,也是個國外評價很不錯的產品,至於我的筆電是2019年的ROG入門款,推力應該也已經是在三千左右等級的吧。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