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上的這種文其實沒必要 .....中國一些高端產品都比台灣好了只是在台灣見不到而已只是音響產品背後個人覺得需要搭配的是文化素養 .....我們都知道有法國聲 德國聲 美國聲 ....一堆請問 台灣聲跟中國聲是啥 ?因為沒有文化上的信仰....變成就是堆補料不然就是工作室作者自己喜好不是 ?看看有人發這台的感想了 ..... 最後評論是 飛天遁地嗎 ?不是吧~~~不是超強規格 ? so what ?一樣的道理在 某剛出的數播中國一堆評論還是看不出到底一流規格下聲音的絕對優勢在哪也不用酸我....小弟在中國工作過 ... 手上純中國品牌的東西多得是 ... 自己分得清大浪潮下中國的優勢在哪
continuum wrote:樓上的這種文其實沒...(恕刪) 只知道英國聲,其他的不太清楚,但是似乎每個牌子有每個牌子的調音,不怎麼能歸於某種國家聲?中國的auralic也是規格出眾的極品啊?也許你該說的是有些廠商只懂堆料但卻不懂調音,但不可否認,中國還是很多好貨可以挑
hansenni wrote:請各位大燒解釋兩個心...(恕刪) 我不是大燒。。但我想這題我回答的出來~~1 什麼情況像堆料哪種情況不叫堆料?比如手機。。剛初創白牌。。就算用了頂級處理器用了頂級的料。。但因為調教的經驗不足還是想法不夠全面就算用了頂級的料。。但順暢度卻不太能與大廠用的次級料做出的手機比較所以工程師做出來的DAC與音樂人做出的DAC有很大的不同層次就以經是不能比較的。。歐美的理念比較音樂人亞洲的理念偏向用頂級料做頂級機器。。(這不一定但很多人印象中是這樣)歐美的很多機器打開。。東西沒幾樣但放出來的聲音確很容易抓到要點亞洲做的機器打開密密麻麻的。。裡面的排線還理的很工整。。一整個氣勢放出來有可能覺得。。覺得不錯但是就沒了感覺。。機器要給你什麼感覺。。很多人認為。。就耳擴嘛。。要給你什麼聽感會認為很厲害就三頻的突出。。解析很強很銳利。。音場很大。。聽起來好像很不錯。。但。。這是原來這張專輯或著這個演奏會要給你的東西嗎??三頻可能被特別強化了。。人聲可能被柔化了。。音場被刻意拉出來而失去了做這張專輯或著這個演奏會真實要給你欣賞的觀感了。。各種樂器的和協度。。不搶音。。還有所有聲音的不急不絮呈現的是舒服與深度還有完整性。。這些可能更為重要~~至少這些聽感真的就是價錢較高的機器比較容易可以找到的聽感堆料。。用一堆高級材料與晶片就能做出來了。。可以讓大家回味。。聽感有深度與舒服的機器不一定要用頂級材料。。而有可能是出自有深度的音樂人調制而成為什麼一樣的東西一樣的材料。。可能品牌不一樣可以價差三倍以上。。甚至更高。。因為價錢愈高的聲音可能愈多人較能接受與喜歡。。為什麼可以做出較多人喜歡與迷戀的聲音。。這就是經驗與製作的人文與音樂素養了。。2.好聲的定義?這題要交給你自己定義了。。原則上自己喜歡的聲音就是好聲。。一個剛進入國中的小朋友剛擁有自己人聲第一台MP3或著手機。。你讓他聽轟頭舞曲可能還比較能吸引他們。。低頻夠多。。量非常的多他們就認為是好聽了。咚滋咯滋很潮。。結果高中了會上網看了01的行動影音版。。原來耳機的世界是這樣的哦。。可能進入ACG那他們可能會認為以前咚滋咚滋都糊的很可笑。。他們要的是速度與解析。。就會有好聽好厲害的感覺。。又精進一點。。可能會開使追求樂器的真實度。。聽的類型愈聽愈多。。聽LIVE要音場要真實樂器的聲音聽原聲帶可能都會要點氣勢。。聽到古典大坑可能要會回頭看了一下怎麼以前聽的音樂覺以經慢慢的覺得沒味道了到了什麼大燒。。老燒。。有時他們也不一定是原音重現就能滿足了搞不好以經變成了對聲音的一種辟性與執著了。。所以好聲的定義。。看你聽到那。。什麼聲音能吸引你讓你可以一直回味的聲音就是好聲音。。每個階段與心情認定的好聲都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