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淺談】耳機的聲學設計 & 技術探討

非常支持, 這些技術上的討論是非常缺乏的,
個人認為親身聽和理解音響背後的科學是同樣重要
要追求進步必須要增加知識

zhang230631 wrote:
因此那表示晶體機對單體低音的控制力優於管機,以及喇叭(耳機)負載阻抗愈小,則阻尼因數愈大,對低頻的控制力也就愈強,可是並不能證明低阻抗的喇叭(耳機)比高阻抗好。



z大這裡好像說錯了(或者是我國文不好解讀錯誤)
阻尼因數是耳機阻值除以耳放的輸出抗阻
因此耳機/喇叭阻值越高阻尼因數愈大(越好)
阻尼因數太低會代表耳擴對單元的控制力降低, 從而出現失真
(這也是ak100的問題之一)

因此低阻抗耳機要要求耳放有更低的輸出抗阻
同樣耳擴來說平衡輸出一定會比單端有更高的輸出抗阻(約一倍)
而通常管擴輸出抗阻亦比晶體耳擴高

不過無論阻尼因數還是耳機抗阻也只是耳擴,耳機和音質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中的一部份
whitefang1 wrote:
z 大這裡好像說錯了 (或者是我國文不好解讀錯誤)
阻尼因數是耳機阻值除以耳放的輸出抗阻
因此耳機 / 喇叭阻值越高阻尼因數愈大 (越好)
阻尼因數太低會代表耳擴對單元的控制力降低, 從而出現失真
(這也是 ak100 的問題之一)

因此低阻抗耳機要要求耳放有更低的輸出抗阻
同樣耳擴來說平衡輸出一定會比單端有更高的輸出抗阻 (約一倍)
而通常管擴輸出抗阻亦比晶體耳擴高

不過無論阻尼因數還是耳機抗阻也只是耳擴, 耳機和音質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中的一部份

我真的寫錯了,馬上更正為:
因此表示,晶體機對單體的控制力優於管機,以及前端阻抗不變的情形下,喇叭(耳機)負載阻抗愈大,則阻尼因數愈大,對單體的控制力也就愈強,可是並不能證明低阻抗的喇叭(耳機)比高阻抗好。

阻尼因數旗實也間接證明了 AK100 搭配性不佳的問題(絕大多數入耳/耳塞都是低阻抗)。

總地來說,無論是音響系統或耳機系統,每一個環節都會影響聲音,只是程度上的大小不同罷了,就好比數位線與類比線的關係。
文字潔癖症患者 「索尼大法」基本教義派 「松下科技」堅貞信仰者。
做筆記中...
原來阻抗做那麼高是為了增加控制力呀...
能瞭解聲音後面的原理、設計真好~
zhang230631 wrote:
本文源於一篇文章中的...(恕刪)

好文章,幫z大加五分了
管機為了降低輸出阻抗會加輸出變壓器,不過還是很難壓到比晶體低
管晶混合機往往把管子用在前級,晶體用在後級也是為了讓最後的輸出有較低的阻抗
有錯請更正
耳機:STAX 009S 相機:Leica Q2 手錶:AP 15300ST

zhang230631 wrote:
回應您的回覆,靈敏度又稱作音壓感度,指的是耳機對於輸入訊號的反應程度,阻抗不變的情形下,靈敏度愈高,愈容易得到正常的音壓,雖然只是個規格指標,但仍然可以當作參考,周遭環境的噪音對於大部分的耳機,尤其是開放式確實有影響。

唯一值得注意的是靈敏度背後的單位,通常為 dB/mW(驅動於耳機達 1mW 的功率時,所產生的的聲壓級),不過有些廠商會標成 dB/Vrms (以 1Vrms 電壓驅動耳機時,所產生的聲壓級)。(恕刪)


沒錯~靈敏度就是1M/1W的標準下在1K的頻率測得的聲壓級(SPL)
但實際應用~耳罩耳機離耳膜有多遠~約10公分好了
這時候還要參考"哈斯效應"的聲音遮蔽能力
一般家中房間的噪音約30至40分貝~而我們正常聆聽音樂約80至90分貝
可以說完全的遮蔽了噪音~不管耳機的開放程度
所以我才說耳機的靈敏度影響幾乎可以無視

zhang230631 wrote:
因此表示,晶體機對單體的「低頻控制力」優於管機,以及前端阻抗不變的情形下,喇叭(耳機)負載阻抗愈大,則阻尼因數愈大,對單體的「低頻控制力」也就愈強,可是並不能證明低阻抗的喇叭(耳機)比高阻抗好。


阻尼因素是說對單體的控制力~不限於低頻喔


zhang230631 wrote:
關於平衡輸入/輸出,曾聽人講解過,也上網查了些資料:平衡傳輸會將波形反相,即為相位反轉 180 度,將正極傳送原本的正相波形,負極傳送反相的波形。

兩者在傳輸中會串入相同的雜訊,至接收端,再將反相的波形轉 180 度,轉回原本的正相,和另一端的正相波形疊合。

不過由於兩者在傳輸中都串入了相同的雜訊,受到相同的雜訊干擾,因此當反相波形旋轉 180 度後,串入的雜訊波形也會旋轉 180 度,變成雜訊的反相,這樣"反相的雜訊"和另一端"正相波形包含的正相雜訊"相抵銷,實際聆聽上,「黑位」更明顯,背景更寧靜。


我前面說過~耳機不需要大電流~所以它要的就是電壓增益~電壓擺幅越大越好
(相對喇叭就是要求低電壓時也要有大電流輸出)
而平衡結構的耳擴又幫本身的增益加了6分貝~所以才說這種設計對耳機是個優勢

Loompster wrote:
記得之前有跟職訓中心...(恕刪)


那個時代有它當時的應用考量
而且要整合耳機所代表的意義
如果以一般標準的兩聲道錄音室來說~空間的音場音像呈現是最主要的
耳機是輔助工具~通常就是用後級來驅動
這時候有必要阻抗匹配~以達到限流目的~來保護耳機
whitefang1 wrote:
同樣耳擴來說平衡輸出一定會比單端有更高的輸出抗阻(約一倍)
而通常管擴輸出抗阻亦比晶體耳擴高

不過無論阻尼因數還是耳機抗阻也只是耳擴,耳機和音質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中的一部份(其餘恕刪)


平衡要同時看輸出輸入~您說的沒錯"平衡輸出一定會比單端有更高的輸出抗阻(約一倍)"
而平衡的輸入阻抗也會提高一倍
至於管機的話大部份都用OPT做耦合(阻抗匹配)~所以不用考慮阻尼因素的問題
真空管線性的電壓放大~及低奇次諧波失真特性將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比晶體機~所以整體來說是瑕不掩瑜的
ju5888 wrote:
平衡要同時看輸出輸入~您說的沒錯

ju大解釋的很清楚
籃籃香 wrote:
做筆記中...原來阻...(恕刪)


但是樓主也有提到~為何耳機的阻抗會有高低的差異
就是因為音圈(電感)的直徑.材質.圈/層數不同造成的
當變數在圈/層數的時候提高了阻抗~卻也讓阻抗/相位曲線起了變化
簡單說~就是大部分低阻抗耳機有著較平緩的阻抗/相位曲線
所以結果論~就是大部份低阻抗耳機的確比較好推
但我還是要提出來釐清~主要是希望各位可以建立正確的電子傳輸領域的(器材)負載觀念
這個會很有幫助

ju5888 wrote:
那個時代有它當時的應...(恕刪)


沒差吧,真的有高阻抗耳機因為接低阻設備而壞掉的嗎??應該沒有吧...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