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

VE6 XC聽感文分享,歡迎用家簽到(更新VE5聽感)


USHER-123 wrote:
終於看到 史丹利大...(恕刪)


哈哈,我只是廢話多,每次都覺得自己好像講了半天沒講到重點,慚愧慚愧⋯

這篇事實上完成已經超過半年了,是我跟韶軒兄聽感討論往返的其中一篇,這邊我還是要強調這是很個人很主觀的聽感,對VE或Rhines有興趣的人請一定要帶著自己的器材,跟自己非常熟悉的音樂親自去試聽。

我不是專業寫手,也不可能擁有所有的搭配器材,我也有自己強烈的主觀喜好,就像樓上韶軒兄回覆的一般,不同的耳機有不同擅長的領域,符合自己口味最重要,只要沒有發狂的每天AB Test,每副耳機都能帶來不同的喜悅。

雖說個人主觀意識不同,但我也不排斥繼續分享,但我總希望有更多不同的聲音意見加入,讓有興趣的人從更多不同角度,不同搭配來更清楚的看到某器材的本質。

附帶一提,VE5目前在我手邊,花了點時間,聽感即將完成。我也期待Usher-123兄的分享!

VE5 試聽

VE6已經跟了我好一段時間,其間隨身的系統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忠實的跟著我每一段通勤的時間,AK120+VE6 XC+TWau升級線是我最信賴的組合,這組合符合我對聲音的要求,也適合大部分我聽的音樂類型。

也許是天秤座的個性使然,我喜歡中性的聲音,正確性要夠(現場是最好的參考),要能傳達原音樂器那種最赤裸的美感,3頻比例要適中,當然可以有不同的調音,但以不扭曲整體聲音調性為底限。

耳機部分除了先前分享過換耳墊的TH900外,也趁T1跳水入了一副,雖說不是那傳說中的早期編號版,目前也只是用原廠單端線,但已足夠讓我一窺貝爾百年的聲音美學。

這段時間以來,這些耳機讓我有不同的口味選擇,也讓我更確定了我自己己在耳機方面的聲音喜好。其間經過TH900那肉感滿溢的低頻以及T1那種更飽滿結實的全頻段德國聲洗禮,也有機緣聽過被Aurender X100、S10、MSB Platinum DAC IV、Analog DAC、Bricasti M1、BHSE、以及Woo Audio WES換上全套老管伺候的SR-009,見識到了這副靜電耳機遇強越強,深不見底的潛力後,也驀然發現,如果不往靜電這個深坑跳,只要有好訊源、好線、好擴搭配的HD800,雖在微動態、發聲的輕鬆感、與弦樂的綿密程度不及SR-009外,其他項目皆能讓人享受逼近調教良好的兩聲道系統。當然,是「逼近」,耳機永遠無法匹敵兩聲道在音場定位以及對聲音的「體感」上的感受。

這些跟VE5有什麼關係?哈哈,不是要扯遠,而是HD800給我了一個很大的啟發,就是人對聲音的喜好是會改變的,特別是在追求所謂「韻味」的同時(某種程度也可說是染色),聲音的正確性有時會被妥協,HD800就是個蠻好的例子。TH900在高低兩端的凸起讓它在演繹某些類型的樂曲時相當有「韻味」,T1以其緊湊的音樂呈現方式與更豐沛的低頻,在流行樂上就是比同鄉HD800聽起來更有張力。但聽完了前兩者再回頭過來聽聽HD800,才赫然發現,當初設計者在調聲時堅持平直的響應,減一分太瘦,增一分太豐的走向,反而在演繹大部分的曲目上維持了很好的樂器質感的參考性與聲部比例的正確性。誠然HD800不好搞定,太過正中的聲音特性也容易被遺忘,但繞了一圈追求韻味的旅程,才發現正確忠實的HD800就在闌珊處。XD

講了這麼多,只想表達,VE6也讓我有同樣的感受,對於追求韻味、追求刺激、追求女毒、追求凍茲的用家來說,它不耀眼。但對於追求音樂的原貌,音樂最質樸的本性來說,它是個非常好的工具。也曾經一度我想找尋更有「韻味」的耳道耳機,但總是聽了一圈回來發現,"You gain some, you lose some." 更飽滿豐沛的低頻就免不了遮蔽了細節,更直上雲霄的高頻就免不了有時刺耳難耐,更迷人的中頻就讓某些頻段退後隱蔽,末了才發現原來清澈如山泉水才致遠。

拉回VE5的試聽,其實我把VE5大部分的特性都用前面的廢話交代完了,各位看到後面就會理解。

這次的試聽拖了好一段時間才成行,不過也有好處,一來是耳機已經開聲過好一段時間,二來是有不少人已經聽過,可以來驗證討論一番。

VE5,如名,五個平衡電樞單體,從外觀看來,一低、兩中低、一高、一超高,跟VE6比較起來,少了個低音單體,兩者一樣四路分音。感覺上,少了個低音單體,是不是低頻就少了些?非也,在聽感上反而VE5在中低頻上量感是比較多的。而且以外觀看來,VE5所用的單體應該是跟VE6一致,但以看得到的分音元件來說,VE6多了很多(當然,我的是X Control版,兩種調音選擇,多是正常的),聽感上兩副耳機差異頗大,由此可見,就算其他廠家用上型號一樣的單體,聲音走向還是可以天差地遠,主事者的音樂素養與技術底才是靈魂所在。

對我來說,聽了一陣子VE5,我感覺這是一副回應市場需求的產品,VE2、3、4在單體數量不算多的情況,各有各鮮明的聲音走向,有興趣的可以參見我在VE4大樓裡的分享。然而,這3個型號在整體素質上卻離了VE6有好一段距離,VE6的解析與透明度是目前我聽過耳道中最好的之一,就算與頂尖的「在產」耳罩相比,如HD800或SR-009,VE6也維持一個可接受的差距,當然在場面的規模與再上一乘的細緻度來說,耳道終究有它先天上的限制。

然而前面提過VE6自然中性的聲底,卻讓它在面臨聲音個性十足的競爭者時(如FitEar),在某些音樂類型(如ACG),並沒辦法在短時間擄獲潛在買家的心,VE5便應運而生。因此VE5算是具備接近VE6素質而聲音更偏向大眾口味的新型號。

試聽VE5我是幫它換上了TWau(Oyaide的L型頭),配上AK120直推,或以AQ Cinnamon光纖連結Hugo來榨出它的極限。這次的試聽公模很特別,它就是個小號的成品機配上了耳塞,我認爲效果比之前難配戴又因外型關係而有聲音落差的公模好太多,因此有去試聽的燒友大概聽到的效果已經跟成品差不了多少,這點值得稱讚。

阻抗及靈敏度來說,VE5是21歐姆,VE6是20歐姆,兩副都是122dB的效率,實際上聽來,在AK120上的音量的確相仿,因此VE5算是直推就能出好聲音的,用上Hugo時,VE6的改善比VE5明顯,最主要是低頻線條更好,更穩固的音場,分離度更好。

原廠網頁標明了VE5的特色是:"Airy Highs, prominent High to Mids. Open sound"(飄逸的高頻,凸顯的中高頻,開放的聲音),而VE6,原廠則是標榜:"Outstanding separation in soundfield"(音場中極出色的形體分離度)。

實際上聽來,VE5的聲底較偏X1,也就是以低頻立體感為主的調音選項,我的VE6用到目前,在配上TWau時,我有將近7成時間使用X1,剩下3成用X2,用X2的時機是在聽古典與一些音像較為龐大或低頻較多的錄音。

先前在VE6的分享中有提過,公模在X1的表現與成品相差頗大,公模是偏向含混的低頻,音場小,分離度差,而幸運的是,成品完全沒有公模的問題,特別是在用過一段不短時間後(當然搭配的TWau也是),在音場與分離度上會再打開些,沒到X2的大小,但剛開聲時的壓迫感消失無蹤,而較近形體較鮮明的人聲在小編制或是流行音樂上相當適合。

VE5也是如此,它基本上是為了流行樂人聲錄音而生,它的中頻比X1再前趨,形體非常分明。聽了陳綺貞的「太陽」專輯,本來就已經口型非常明顯的錄音,VE5演繹起來更有立體感,好像陳綺貞就對著耳朵把每個字都唱進心坎裡,比起VE6文青般侃侃而談的陳綺貞,VE5把這張潛藏著搖滾心的陳綺貞給挖掘出來了,這時也顧不得這張錄音多精彩,樂器定位質感多講究,就只想被音樂包圍,我想這就是Marcel推出VE5的企圖心吧--一個兼顧高素質與感染力的隨身方案。

VE5的高頻也比X1再被強調些,所以喜歡所謂「女毒」唇齒音的燒友能在VE5上找到些慰藉。以香港Vili的TIS唱片出的「雪兒 Snow Rose」為例,這張錄音人聲錄得極乾淨,加了些人工的reverb,先不管喜不喜歡她的詮釋,單純以消磨時間的口水歌來說,聽起來就是很過癮,一把吉他加女聲,VE5有稍微強調了唇齒音,但跟以前聽過的Miracle或NT6-Pro來比,卻又節制了些,覺得VE5真的爲VE系列加上了先前不那麼擅長的飄逸的韻味。

低頻上,少了一顆低音的VE5反而在中低頻,大約在腳踩大鼓或是貝斯的中低音部有些微突起,因此在量感上VE5反而比6再豐沛些,VE6算是平直延伸到比較低的音域,因此在聽一些低頻襯底的樂曲時,比如說「Friends of Carlotta」中的"How Deep is Your Love",貫穿全曲的襯底貝斯在VE5上聽起來是比較集中於一個區域,比較搶耳,而VE6則是沈穩的融在背景中,靜靜的下潛。以貝斯神手Marcus Miller的Silver Rain專輯來測試,VE5的低頻不算收束速度快的,並不凌厲,是比較柔軟充沛的。好處是不易讓耳膜被轟炸到疲勞,壞處是聽放克或Rap這種鼓點節奏短促深沈的樂風就略顯搔不到癢處。比較起來VE6 X1以更乾淨更下潛反應速度再快些的低頻很意外的更適合這樣的曲風,但條件是音量要再加大,VE6有個特異功能,音量放大後,整體頻段分佈比例不會改變,有些耳機並不適合開大聲,一大聲就吵雜了,而VE5則是在重播以低頻為主的樂曲時,開大聲後,那小突起的中低頻會蓋掉些細節,但嗜低頻的燒友說不定覺得這是個加分?

音場上我必須說原廠所標榜的"Open Sound"我並沒有那麼同意,特別是與VE6相較下(X1/2皆然),VE5的音場是一個很集中的圓形,並不大,約莫比X1再小些,音場不是它的長處,擁擠倒不至於,但沒有VE6那種錯落主從關係明確的分析力跟開放感,特別是VE6已經不以音場取勝。然而在VE5擅長的流行重節奏曲目上,音場的表現說老實話沒那麼吃重,反正人聲已經站在舞台的最前方,聚光燈打下,其它陪襯的細節都在,至於鋼琴多遠,鼓組在哪,都不重要了,就簡單的enjoy the show吧!

細節再生方面,VE5與VE6有一段差距,VE5不過少了顆低音單體,感覺上應該與VE6相差有限?別誤會,VE5在解析度上還是贏過家族中除了VE6以外的成員,就算跟我聽過其他家的耳機,包括JH Audio、FitEar、Westone等毫不遜色,只是尚未達到VE6或是暴力解析的NT6 Pro等級。然而,VE5已能輕鬆聽到Diana Krall的「Live in Paris」專輯中現場收到的細碎雜音的細節,我認為已經是出色等級。但如果要雞蛋裡挑骨頭,我會說VE5在樂器質感上的描繪還差VE6一皮。舉個例子,Eric Clapton的「Unplugged」專輯中有一首"Walkin' Blues",很簡單,就一把Slide Guitar跟人聲,Eric用的是金屬的Bottle來滑,那種金屬跟金屬弦摩擦的聲音非常特殊,再加上Slide Guitar的琴腔共振與一般不同,有種悶葫蘆的聲音,VE6就把那種金屬摩擦讓人有點起雞皮疙瘩的質感表現的很好,而VE5就像柔焦了一樣,沒這麼細膩的傳達這個特殊原音樂器的質感。

試聽到最後,整體來說,我會說VE5是VE系列聽起來最「爽」的一個型號,不像VE6以資優生面面俱到的形象存在,有點大而化之,讓聽者不那麼小心翼翼的著重在細節上,而把注意力放在人聲或節奏上,感染力也算是除了VE2外最好的(素質比VE2當然好上不少)。

真要比喻,我會把VE6比喻成一週連載一次的暢銷小說,細水長流的仔細交代前因後果,雅俗共賞的寫作技巧。而VE5就像改編的劇場版一樣,同樣的角色群們,卻要在短短的一個半小時發展一個完整的劇情,因此張力更強,更煽情些。就端看觀眾口味來選擇。VE6聲音正確中性,VE5聲音討好。

VE5明顯是為了迎合大眾口味的產品,但真要跟唯美派的FitEar來比較,VE卻也沒有完全放下德國人對正確音色的堅持,因此VE5身上也聽不到什麼滴汁的華麗高頻,或是凍茲凍茲的撼人低頻。我跟Eric討論過VE的客群,他透露說,通常喜歡動漫類型的燒友不怎麼青睞VE,倒是資歷稍深,玩過一圈各式耳機的燒友比較能接受VE的聲音美學。仔細推敲,沒啥奇怪,各有所好,只是千帆過盡後的反璞歸真。

因此,這次就算VE對市場需求做出了回應,但VE還是VE,真有興趣的燒友還是帶著自己的器材,聽聽看,比比看,VE5是不是你的菜,一聽知曉。
真的,不虧是史丹利大,寫的真的太好了。小弟都不敢獻醜了

如果我沒有收tg334,真的,ve5我應該會買單吧!回想當除第一隻當時的高階耳道ie8,因為它,我想體驗它的魅力,我的歌單出現電影原聲帶
為了體驗何為氣勢什麼是包圍感。

因為ie8我喜歡上漢斯季默,像蝙蝠俠,全面啟動,鋼鐵英雄。都是我很喜歡的原聲帶,我很喜歡動圈耳機的氣勢。
但歌單裡還有一些流行樂像是麥克傑克森,愛黛兒,惠妮休士頓,這些用ie8來聽爽度就沒那麼夠了。後來遇上了tg334才跳坑了,人啊~還真是難以滿足啊?

再說後來專程再下台中試聽這次就全副武裝下去ak120加tg334下去比較,看是否聽出昇級感,決定是否購買第一隻客制耳機了。

在試聽的過程,一直不斷的ab test ,(心得真的不敢寫,也不知怎樣寫,哈哈,史丹利大真的是愛樂人聽過的專輯及種類讓小弟汗顏。)

有一直在關注ve的台灣臉書上面有人分享,大致上是說人聲突出,背景的音樂不干擾到歌聲的表達。

寫的太好了,這就是跟tg334的差別。

在短暫的約2-3小時時間,我盡可能的去感受。人聲的距離來說ve5比334更近(可能我的是000線,所以人聲會比較遠一點),但以韻味及感染力來說(惠妮休士頓的歌曲),兩者我都覺得很好,但差異性不大

那決勝點在那

就像臉書寫的,背景音樂

當初我喜歡334的原因就是它突出的人聲及豐富的樂器及背景音樂陪襯
聽起來是很精采的,但在與ve5的比較中可能ve5為了突出人聲選擇讓背景音樂的音量降低,這是我覺得很可惜的地方,但好與不好就看個人了。

所以我後來就縮了。

我很喜歡ve的作工及外觀

還是很期待下一隻ve,繼續存錢吧







lieberstanley wrote:
哈哈,我只是廢話多...(恕刪)
最近也想客製 物色UE18或VE4
UE18聽感上覺的樂器定位很清楚結像好(但覺得整體偏中下
VE4沒聽過...(人生好像有點遠不過整體比較自然

亂討論亂聽之喜愛音樂的小孩
感謝Stanley 大的VE5分享VE5的聽感,非常有參考價值。
會找天到台中試聽DEMO,不過我愛好喜電子音樂實際上聽過VE5後才知搭不搭。
感謝Stanley 大的VE5分享VE5的聽感,非常有參考價值。
會找天到台中試聽DEMO,不過我愛好喜電子音樂實際上聽過VE5後才知搭不搭。
USHER-123 wrote:
真的,不虧是史丹利...(恕刪)


Usher兄客氣了,聽感這玩意兒真的很個人,就算我寫得天花亂墜,絲絲入扣,終究是我的感受。

每個人的點不同,有沒有搔到癢處,只有自己會知道,FitEar有它的魅力,也有它的限制,但這限制有沒有減損它的魅力,這就是主觀的判斷了。

就我的觀察,VE的聲底已定,只要調聲的人還是Marcel與Amin,那未來推出的產品就是往自然中性的聲底延續,隨著單體更多,憑藉著正確的分音技巧,讓單體都在最佳狀態工作,減低單體的個別負荷,聲音的染色會更少,音質更細緻,細節更多,大致就是如此了,在沒有突破性的技術或零件推出前,動鐵耳機的發展已經瀕臨極限了。


BROTHERHOOD wrote:
最近也想客製 物色UE18...(恕刪)


就我的認知,UE與VE的聲底差異頗大,特別是VE4,它算是VE家最特立獨行的一個型號,反應比較兩極,的確會建議你聽了再選擇。


RankOne wrote:
感謝Stanley ...(恕刪)


沒記錯的話RankOne兄是VE2的用家,以電子樂來說,VE2的低頻算是相當兇猛,而且好處是聲底不具攻擊性,也不易刺耳。

但缺點是器樂分離度與解析音樂的紋理能力較家族中的兄長為差,但以純享受氣氛來說,相當稱職。

VE5在低頻的量感與印象中的VE2比較起來是略少的,但形體線條明確的多,同樣有柔和回彈的特性,這樣的特性符不符合你對電子樂的要求,還是得親自跑一趟了,但我敢肯定的是,在其它的音響性方面,VE5是會好過VE2許多,人聲的魅力也是不相上下。VE5歸還之後,現在用VE6聽同樣的曲子,還覺得少了些什麼呢!(笑)

VE家的好處就是可以付費升級喔。
我自己也是VE2的用家
看完樓主的文章後
感覺上VE5似乎是建立在VE2的聲底上
只是再多了些解析跟音場
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有誤?
iihh0670 wrote:
我自己也是VE2的...(恕刪)


我會說是建立在VE6 X1的平台上,把人聲再凸顯出來的修改,聲底再偏暖些,但沒有VE2這麼暖,低頻量比VE2少,但線條清晰許多。
那請問VE5與Stage5在聲音上有什麼異同呢
我曾去過加煒短暫試聽過
只是最近一直找不到機會去ME聽聽VE5
  • 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