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aahman wrote:
lieberstan...(恕刪)
先前有開過JH Audio Roxanne UF的箱,但一直沒分享詳細聽感,後來就脫手了。沒分享聽感的原因有三: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戴不好, 當時想說不要冒險做客製版本,因此等了好久等到Universal Fit的版本,殊不知這耳機的本體相當巨大,耳管相當粗長,若不是外耳廓大以及耳洞寬深的用家,我想配戴後移動上都會有些問題。我試過幾副耳塞,聲音都有細微不同,再加上我認爲我沒有把握我如此不牢的配戴是否能聽出這耳機的詳細走向,更遑論它其實有聲音更好的客製版本;爲了不誤導有興趣的燒友,我索性就打消分享這種不確定的心得了。
第二,這是我脫手的原因之一,從JH16 Pro with FP,後來有機會短暫的聽了一下舊版的JH13 Pro,再到入手的Roxanne,我發現JH家的耳機皆有一個調音上的共通點,在中高頻的頻段;大概是人聲唇齒音形成的頻段以及鐃鈸等細碎打擊樂器的頻段都有一段明顯可耳聞的峰值,我對這個聲音非常敏感,也認為這並不符合我對耳機再生「自然」特性的要求。
第三,脫手原因其二,實際使用後,我個人認為那兩顆可變電阻並非很聰明的方案。原因其一,我認為這下放了太多調音上的選擇給用家。也就是說,基本上我會選你JH的產品,就是想買也認同你Jerry Harvey對於聲音的品味,結果你給了我兩顆可變電阻以及一把小螺絲起子跟無限的聲音組合讓我選擇?前面的分享文有提過,就算中高頻的組成不變,光是低頻的量感改變是會影響到整體的聲音特性,而非僅僅影響到低頻的聽感。因此,我對於網上一些用家分享說調整這顆電組完全不影響中高頻的聽感的說法並不能理解,因為在我自己的調整經驗上,旋鈕越往量感多的方向調整,聲音越暖,中頻越厚實,高頻明亮度下降,透明度開始下降,音場開始縮小,影響到解析。而完全都不調整則聲音的重量感又不夠,高頻刺耳。因此,到底Jerry想要讓我聽到的聲音是哪一個組合?不如像VE6 XC,直接把選項縮到剩下兩個,或如同Hidition即將推出的Viento-R,透過兩組在耳機本體上的開關給出四組已調音過的選項(雖然我認為四組是多了些⋯)。
回到Roxanne,這左右聲道兩顆可變電組是無法精確調整的,也就是說,你只能靠目視,來對比兩顆旋鈕的位置,或多或少會影響到左右聲道的平衡與結像。你可能認為聽不出來,但光知道這個可能性存在,就有些人會覺得不理想了。
因此,要我比較Roxanne跟1+2,很抱歉,聲音上我無法給出確切的想法,但以實用上,Roxanne做爲一款商品化的UF耳機,在人體工學上是不合格的,而且這可變電阻的弊是大於利的。
如果不與Roxanne比較,那我目前聽過在音場上能與1+2相提並論的大概只有VE4與Hidition NT6 Pro。
xice wrote:
Stanley大好文...(恕刪)
xice 香港也不設Uber試聽,可能是線身太容易受傷,另外就是他們對Uber太有信心,它們認為用家只需考量價錢. 哈哈
沒記錯的話Uber售價$9000港元
雖然擁有1+2的時間蠻久了...但是我大多只會聽...不太會形容...Orz...
我本身沒有任何客製化IEM...
但是有好幾隻Universal IEM(包括TG334)...可以說最喜歡的還是1+2...
雖然1+2搭配Uber線聲音沒話說...
但是那條Uber線真的很容易斷阿...外加價格破表(重點)...
我試聽過Whiplash TWau Reference幾次跟擁有Whiplash TWag V3...但是這兩條線真的不是1+2的良配...
我之前跟朋友試聽過很多線材...到最後是覺得...
Crystal Piccolino跟某條自己DIY的金銀合金線材是讓我們聽起來最滿意的...
所以我到現在一直在使用的是Crystal Piccolino...
有機會的話想跟Stanley大大分享一下...
話說前幾天剛跟跟Gavin訂了Ref 1...
只是那個出貨時間會讓人吐血...
希望這次的聲音能讓我更滿意lol...
USHER-123 wrote:
史丹利大這棟樓好久...(恕刪)
事實上我去年就聽過Stage 5了,但囿於當時某些時空因素,我並沒有分享出來,但有跟幾位燒友交流。以下是我跟同為VE6用家的韶軒兄分想的聽感:
"簡單說,我個人認爲4U是個不甚成功的型號,我並沒有聽到與4明顯的不同,甚至低頻比4再混濁些,沒什麼特別吸引人的賣點。
Rhines的Stage 4的確聽起來與先前VE的無二致,音場還是寬大,分離感好,中頻我還是覺得適中,不前不後,高頻一樣略暗不飆,中低頻的那個小突起還是在,低頻一樣量多潛的深,整體暖色調,耐聽。
但這次最讓我驚訝的是,VE6聽慣了後,其他的耳機或多或少都覺得透明度(清晰度)不足,或是有層「紗」的感覺,近期聽的例外只有Hidition NT6 Pro,它的透明度是與VE6同一等級的,就連Tralucent 1+2都差一皮。先前Eric讚譽有加的Westone的新旗艦W60甚至聽起來是隔層「毛玻璃」似的,在音像的呈現的清晰度差異如此大的起跑點下,實在讓人無心再去比較其它如三頻銜接等項目,W60我聽不到多久就摘下了,那時我以為是W60的特例,沒想到這次加煒的試聽讓我驚覺VE6已經把標準提的這麼高了!
Rhines的Stage 4除了上述相同點外,與VE6 X2相較之下的「隔一層紗」的感覺益發明顯,就像戴著度數不足的眼鏡在電影院看著大銀幕一般,場景是都看到了,但就覺得輪廓是暈開的。再回去看看我當初Stage 4的聽感,突然覺得有點汗顏,原來耳機的透明度還可以被推展到這種地步!
同爲VE6 XC用家,又搭同樣的昇級線,如果我們聽的聲音不同,除了訊源的聲底走向不同外,我只能說韶軒兄的VE6跟TWau尚青嫩,這run in前後差異之大,非親自經歷,旁人不會信服。Eric、Miro(小葉)、皮樂皆已心服口服。不是要催眠你或自圓其說,再給VE6一點時間,你會驚訝於這組合的透明度、全頻段的線性與平順度、對錄音細節與樂器質感的掌握。
說回Rhines的Stage系列,聽到Stage 5之後,我就放下心頭大石了,因為VE6與Stage 5跟本就是兩種不同的走向與聲底,共通處除了對聲音極少的渲染(可說是中性,也可說平淡),幾乎在彼此聲音表現上找不到相似的基因,可謂兄弟爬山,各自努力,我喜歡!
如果說,誰延續了Stage系列的血脈,肯定是Rhines,因為Stage 5明顯就是植基在4上,一樣的偏暖音色,一樣的寬大音場,一樣不飆燒暗的高頻。我聽起來明顯的修正在於透明度再進一級,已經有MH335DW的水準,整體音像的輪廓更清晰。高頻的延伸更好些,高音聽起來有清脆(crispy)的感覺,有點銀鈴般的感受了,但還是控制在完全不刺耳的狀態。中頻我沒感受到明顯的提前,但人聲的口型比4再大些,又得益於清晰度的提昇,因此有比較強調的效果。中低頻的突起被磨掉了,聽起來比較平順。低頻的量比4稍少些,下潛聽起來與4差異不大。音場方面,我竟然覺得5還比4再小一些些,特別是深度,但寬度來說相當優秀,在大場面的錄音還是表現的很棒,分離度跟方向感都沒話說。
整體來說,會喜歡4的,沒道理能抵抗5的聲音,特別是加煒對兩者的訂價極爲接近,感覺4只是爲了5來扛轎,當炮灰而已⋯
說到5我認為比較不足的地方,我認為5跟4一樣難推,特別是中低音的部分。因爲我先前有試過Stage 4跟Hugo的組合,我才知道4似乎並不滿足於一般的行動訊源直推,或是需要如D100這種大力機種,方能控制住4大港的低頻,推出「乾淨」的低頻,有線條,有速度。
5我用AK120直推的感受跟4非常相似,低頻會稍稍暈開,渙散點。應該加擴或換線會表現的更好。
與VE6的比較,雖說這次用自己客製與換線的VE6來與公模的Stage 5來比試不甚公平,但我心中是有幫Stage 5加權的。
首先,Stage 5所宣稱的A new level of transparency相對於Stage 4是成立的,5的透明度的確比4要好上很多,但與VE6 X2相比就不是那麼一回事了,感覺上像是Stage 5好不容易從VGA的解析度昇上1080P的程度,但回首一看VE6 X2已經到了4K的境界⋯韶軒兄不妨過一陣子再帶著VE6+TWau的組合(最好是加上AK120 II,小弟私心認為D100直白的聲底不是VE6的好搭檔)到加煒再次比試,就可知道我所言真假。套一句Miro講的,聽過VE6之後,在透明感與解析度方面就「回不去」了。
在聲底上,VE6 X2是再往中性方向靠齊的,Stage 5暖聲些,誰比較耐聽?我覺得要看搭配。先前我認為如同Stage 4這樣的聲底會更耐聽,但這段時間使用AK120跟VE6+TWau的觀察是,Marcel把X2的聲底調得「健康」的明亮,這樣的組合有些許的刺激感,卻不刺耳,我完全可以接受長時間使用這樣的組合來聽音樂。因此,我認為是個人偏好的問題。
音場表現方面,出乎我意料之外,X2與Stage 5的差異沒有我想像中大!雖然說你若要我列出VE6可以更精進的項目,音場肯定是排首,然而這是跟其它真的很優秀的項目比較下來的結果,VE6,特別是X2的音場也許不算大,但絕對與「小」沾不上邊,算是與VE3相仿,但絕對比SE846或K3003大。Stage 5音場大無庸置疑,但前述透明度的差異讓Stage 5在呈現音場內的細節時有點力不從心,而VE6 X2反而靠著無比的透明度讓相對比較小的音場中所有的細節無所遁形,我不知道耳道耳機的透明度能不能有一天達到HD800的水準(SR009就是mission impossible了),但目前VE6 X2的透明度已經非常接近HD800的水準。
粗鄙一點的比喻,透明度之於耳機來說,就像白晰的皮膚之於花樣年華的少女,可謂是「一白遮三醜」⋯
我了解韶軒兄講的Stage 5的包圍感的形容,但當場與VE6 X2所呈現的鉅細彌遺的臨場感相較之下真的是差異不至天與地,至少沒我預期的明顯。當然,這是我個人的感受,我只是沒有在比較兩者時,對於Stage 5的音場表現有「非它不可」的震撼(但在當初試聽VE4的時候,因為沒有像VE6的對照組,因此真的對於VE4的音場表現印象深刻)。
三頻銜接上,Stage 5與VE6 X2算是平分秋色,Stage 5在加強高頻延伸與削平中低頻的小峰後,聽起來滑順舒暢,保持溫暖聲底的同時,讓整體的聽感更自然。而VE 6 X2則藉由降低低頻的比重,讓整體音色更往中性靠攏,整體頻段平直,有些許「監聽」的個性存在。兩者對於錄音品質的容忍度都算高,但短短的比較下來,Stage 5似乎又更不挑錄音,也就是音樂聽起來都好聽,這是件好事。
三頻中,兩者最大的差異在中與低頻。Stage 5的中頻如上述,比起4有再強調的效果,但整體來說,不算是特別強調人聲的類型。而VE6 X2相較之下,人聲更加趨前且浮凸,且口型不比Stage 5要小,更別提X1,真真確確就是in your face的效果。
而低頻方面,Stage 5的量較VE6 X2多許多,重量感明顯,基底打的穩實,但我猜想也許是AK120控制力不足的關係,Stage 5的低頻偏鬆軟,反應速度不特別快速。也就是低頻聽起來偏塊狀而非粒狀。而VE6 X2的低頻是骨感的,但說真的,與貧乏完全沾不上邊,反而因著量沒那麼多,反應速度非常快,且下潛深,衝擊力強。
我還是以MJ的Bad以及Daft Punk的Giorgio By Moroder來測試,Stage 5表現的溫吞些,聽起來舒服順暢,這種laid back的風格會是個兩面刃,聽重節奏的曲風就感覺沒那麼到位。
而反觀VE6 X2雖沒X1這麼強的力道,但節奏頓挫鮮明,直接輕快,我認為X2表現這種重節奏的曲目還算勝任愉快,當然用X1來聽會更過癮,但X2已可稱的上是動靜皆宜,泛用性高的調音。
雖然我是VE6的用家,難免會有主觀的偏見,況且Stage 5又是公模機,有一定的差異,但整體來說,我認為在音場上的表現沒有決定性的差距存在時(說真的,Hidition NT6 Pro的音場我認為跟Stage 5在伯仲間),VE6單在在透明度上的突破就已經把它自己推進一流耳機的競爭行列中。聲底朝向中性的改變也讓VE6走出了先前Stage系列暖聲的路子,樹立了一個新模式,雖說暖聲不是問題,但以主流價值觀的評價上,中性的聲音比較獲得青睞。
在搭配上,目前已知VE6對前端的要求不比VE4來得高,阻抗也更低,更友善。比較起Stage 5,雖沒有確切的搭配測試,但由先前Stage 4的經驗來看,前端的搭配要多花點心思才能挖掘全部潛力。
總結來說,Stage 5素質明顯提昇,但我聽完並沒有強烈的"Wow~"的感覺,特別是我曾經擁有過VE4,Stage 5讓我覺得熟悉,但各項提昇也並沒有分別到頂的地步,如音場NT6 Pro或1+2其實有過之而無不及,低頻NT6 Pro表現也是生猛有力,透明度與細節也與VE6 X2有段差距,人聲VE6表現的更有存在感,舒服laid back沒攻擊性的聲音屬性也多少限制了Stage 5適合的音樂類型。
當然每個人的主觀喜好與需求不同,以上只是我非常主觀的想法,也歡迎韶軒兄來訊討論。"
文章的內容依然是讓人佩服啊!
小弟有去試聽ve5,店家也有請我寫
心得,無奈作文跟國文沒學好
無法像大大寫得如此妙筆生花
慚愧啊!
記得第一次試聽ve5時真的有被毒到
想不到ve竟然會出一隻人聲取向的耳機(但當時沒帶撥放器及tg334去比較,只能用手機先試聽,皮香一下),人聲十分貼耳,瞬間有中了的感覺,高頻十分滑順,真的就像店家所說的水晶,絲綢般的高音
回家後唸唸不忘,真的有想衝隻人生第一隻客制的衝動,但有家庭了,錢真不能亂花啊。心裡打定主意
下次一定要帶ak120及tg334再試聽一次,如果有聽出昇級感
那就把私房錢砸下去了
還沒試聽到stage5的人夫留,聽感下回分曉
ps:stage7要出了,期待ve的新旗艦
casaahman wrote:
lieberstanley...(恕刪)
lieberstanley wrote:Stanley兄,基本上該表達的部分您都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似乎沒有我需要再補述的地方了。
事實上我去年就聽過S...(恕刪)
其實在今年拿到Hugo之後,又特別找了一個下午去加煒聽Stage 5,訊源是AK120=>光纖=>Hugo,大致聽感上的描述和Stanley兄所寫的相差無幾,所以我想從另外的一種角度來比較VE和Rhines這兩個品牌的旗艦
先套用Stanley兄的一句話,"因為VE6與Stage 5跟本就是兩種不同的走向與聲底,共通處除了對聲音極少的渲染(可說是中性,也可說平淡),幾乎在彼此聲音表現上找不到相似的基因" ,這代表了在分家之後,兩家的主事者對於聲音的表現有著不同的理念和表達方式。去年一開始對於這兩隻耳機的表現,我和Stanley兄是有分歧的,不過後來我認為是訊源的不同所致(當初的訊源是SONY D100),後來把訊源升級到AK120後,Stanley兄也再去比較一次之後,我們的聽感才趨於接近。
為何用接近而不用相同,我認為是差別在我們試聽音樂上有所不同,所以主觀上會有不同的感受。通常是會以Louis Armstrong、Amanda McBroom、Eva Cassidy、Kenny Rogers西洋歌手和平井堅、徳永英明、中島美嘉日文歌手做測試基準。我會形容VE6 XC是一隻需要用心聆聽的耳機,它的高解析、定位會讓你對每首音樂抱持著全神貫注的精力去聆聽,你會接收到每一種樂器,每一個細微的聲音都清楚的傳遞到你的耳朵裏,沒有一絲的遺漏。然而Stage5,我始終認為它是一隻適合躺在慵懶的沙發上輕鬆的聆聽耳朵的耳機,在清晰度不那麼高的情形下,聆聽者會把注意力更集中在演唱者的聲音上。換種表達的方式,同一首歌在兩隻耳機的表現上,就有如SACD和黑膠唱盤。黑膠解析度一定不如SACD,但黑膠帶有的韻味是SACD所沒有的。至於是否有優劣之分,就端看個人喜好而定。
若是以個人主觀分類來說,VE6 XC屬於一隻全面性的耳機,每種型態的音樂的表現都很到位;而用Stage5我會用來聽爵士,藍調、靈魂樂等有點餘韻的音樂,這點就和Stanley兄最後一段的結論不謀而合。附帶一提,上個月底剛好去台中聽了VE5,乍聽之下低頻有些轟耳,不過拿來聽Hard Rock和AGC卻是讓我驚豔。
不求完美、但求無悔
內文搜尋

X